<h3><br> 紫云黄氏始祖守恭公于公元629年出生,712年辞世, 享年84岁。他自小聪敏勤奋,笃学儒家诗书,博通经史,是当时有名的郡儒。他先事货殖(经商),后务农桑,郡儒从商,实为儒商。守恭公出生于诗书世家,与众多贤人相比,他之所以选择学而优则商,主要是受孔子学说的影响,要在书生明“义”和商人求“利”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进行学以致用的实践,他想通过经商来打开学行合一的沟通渠道。<br> 守恭公的儒商美誉来自诚信。他虽做买卖,却不忘儒家学说;他家财万贯,却富而不骄、富而有仁。他“为人倜傥尚义,乐善好施,救困扶危,人称长者。”其最大善举是“因感桑莲肇瑞,遂舍宅建寺。”他于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割爱施舍整片桑园给高僧匡护建寺,即今泉州开元寺,可谓千古流芳。他牢记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坚持以诚待人、诚信交易。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没有“信”一切就荡然无存,更遑论发财乎?是“言必信、行必果”使守恭公立于不败之地,达到“忆则屡中”、“义利双赢”的最高经商境界。</h3> <h3> 守恭公将儒与商结合在一起,很快就做出了一番大事业。在泉州首先发展蚕桑业,他辟桑园七里及田庄三百六,生产员工近五百人,其规模之大,在唐代的闽南是独一无二的。故守恭公是一位唐代的创业家,他为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打下坚实基础,其功不可没。可以这么说,从他开创泉州海上丝路先河一千多年来,守恭公及其后代子孙为泉州丝绸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泉州的海上商业通贸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br><br> 【 守恭公经商之道 】<br>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r>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r> 内儒外商,为富当仁。<br> 以仁为本,以和为贵。<br> 与时逐而不责于人。<br>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br> 从善如流,嫉恶如仇。<br>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br><br><br> 一、善于学习。在守恭公之前,商人早就存在几千年了,但如何经商,如何做个成功的商人,从来没有贤人做个总结。孔子是儒家的鼻祖,精通“六术”,他对经商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以求利”。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富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守恭公遵循孔子的教导,在儒士的明“义”和商人的求“利”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打开了沟通的渠道。</h3> <h3> 二、善于沟通。唐高宗时,温陵市尘列肆,水陆所凑,货殖所萃,故商贾至得,可以说唐高宗时,泉州已是市贸兴盛,外商云集。而市分东西南北中五市,凡市置有今,监隶五方馆,馆设使者正,掌都邑及外夷藩埠互市事。而其市别为一区,不与居民相杂。说明当时市场管理有序,并有大量内外商贾来泉经商。守恭公倜傥尚义,自身又擅长诗词、书法和棋弈,因此吸引众多文人墨客云聚府中吟诗作赋,交友娱乐。与内外商贾来往,由于守恭公博见多闻,擅长语言表达与沟通,如此善辩,做买卖、打广告、讨价还价肯定没问题了。酒香也怕巷子深,商品好再加口才好,宣传好,因此生意也越做越好。</h3> <h3> 三、了解市场行情。丝织品是我国传统的三大外销商品中的主要商品,早在汉朝就开通到西亚、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唐代,泉州已是我国对外通商的四大港口之一,出口货物是以丝绸为大宗。当时泉州出产的丝绸已饮誉海内,而且外销南洋各国。这一点作为从中原迁来泉州守恭公是深知的,守恭公审时度势,以其雄厚资金,进行系列生产,形成大规模独家经营。守恭公与内外商贾交往时,注意了解各国丝绸的市场行情,为了拓展丝绸销路,他又瞄准当时海上交通的发展,大胆开拓海外丝绸市场,把所生产的丝绸织品,大量营销到东南亚各国去,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如果不是他胆略超人,独具远见卓识,而且善于捕捉商机,是不可能作出如此大胆的经营决策的。由此可见,他具有高度的开拓思想。</h3> <h3> 四、精益求精,讲究诚信。宋人物传中有这样记载“黄守恭殖桑养蚕,缂丝织绸,所织有纨、绮、缣、绨、绸、素、绫、绢等十数种,其质地有厚实挺括者,有面光滑者,有薄如蝉翼者,其品均不易粘灰尘,故泰丰织品输出波斯、天竺、大秦、勃泥、苏禄、暹罗等国。每岁输帛数十万匹,于是数十年之后,资财巨万。”守恭公在丝织产品上是精益求精,力求质量精及产量高,在外销货物中,品类齐全达十余种,花纹奇特,厚薄兼顾,在唐代手工业操作生产,实属不易。他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也贯彻到经商之中,坚持“义以求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求价格公道,诚信为先,展示了儒商的大家风范。<br> 五、经营有道。守恭公凭借较高的文化素养,讲究经营谋略。同时善于“审时度势”,预测市场,囤积居奇,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弃,人弃我取,人取我予”,贱买贵卖,低入高出的经营策略,加之他能精确地料定市场行情,善于掌握各地的货物差价,及时随着市场供需情况转手而谋取利润,一致富累千金,这就是守恭公的“经营诀窍”。<br><br> 守恭公的“儒商经营之道”,历代族人相继相承、相习相效,形成为宗族的文化传统。安海宋代儒商黄护,为守恭公之世孙。父亲黄硕马是个儒生,黄护从小接受儒学之道,17岁参加科试,名落孙山,才转战商贸。因为从小浸润在当时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相对开放的环境,进一步培养了黄护敏锐的经营头脑,而后经商务贾,二十岁时先跑两广,后远航东南诸国商埠。由于吃苦耐劳,经营有方,没过几年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海商,三十岁时就已取得较大成功,衣锦还乡,事业有成的黄护,以归守乡土为本,在安海购置了十多家店面,开了十几间商铺,经营食杂等生意,成为安海当地首富。因黄护热心公益,1132年被乡邻推举为“里正”(里长),他“劝农桑、重工商、兴义学、立药局、辟婴堂、振武林、惩邪恶、禁博赛、整市容、严街鼓、明保伍”,认真建设地方、造福乡里。除倡建“安平桥”外,还捐地建官署,兴建石井书院,捐资整修龙山寺等。他醉心慈善创安海史上两个第一:捐地建石井镇廨,即安海历史第一个“镇政府”;倡建世界迄今为止的第一长石桥。若无黄护捐地建官署,安海历史将被改写,名声远播的石井书院更无从谈起。千年石桥通畅,犹丰碑屹立千年;黄护醉心慈善,更被传颂年年。<br><br> 守恭公的“儒商经营之道”,还突出表现在历代紫云衍裔向海外迁徙,开发东南亚各国的业绩上。在海外宗亲中,不少人从白手起家、开拓进取、诚信经营、驰骋商场、纵横政坛、创立辉煌业绩,而名扬异域、光耀邦家。近一百多年来,前辈华侨有大企业家黄仲训、爪哇糖王黄仲涵、印尼 “食油大王”黄奕聪、油业巨子黄千章、新加坡三代巨富典型之一黄福华、银行企业家黄奕住、著名侨领黄文华、黄长水、黄盛光;后起之秀有华侨著名企业家、华侨社团领导人黄庆昌、黄克立、黄保欣、黄光汉、黄仲咸、黄馨葆、黄祯祥、黄书汉、黄文庆、黄福清、黄田贤……等,为数估计可达百人。<br><br> 守恭公的“以义取利,以利济世,以和为贵,以儒兴商,”的儒商精神。<br> “仁爱立人,见利思义,讲信修睦,乐于施善,”的儒商人格。<br> “博学儒雅,亦文亦商,以商养儒,以儒促商,”的儒商生活。<br> “重守诚信,谋利有度,宽厚圆融,内圣外王,”的儒商之道。<br> 作为宗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久而转化为潜在意识,深深扎根在族人脑里。它催人自强,促人开拓,勖人艰苦奋斗,已形成为宗族的普遍风尚。守恭公的“儒商经营之道”,我们应认真发掘,总结继承,发扬光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