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近思录通解》

燕翼文摘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新星</h3> 第一次读《近思录》是好几年前在图书馆,泛泛一读,一脸茫然不懂,就此作罢,那时读书浮于表面,不踏实,不用功。一个月前,韩老师打电话说,燕翼学子准备开始读《近思录通解》问我参加不?我欣喜之至,正好弥补我读不懂《近思录》的遗憾。<br> 《近思录》是南宋学者朱熹、吕祖谦以“北宋四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的著作为选编对象,收录了“北宋四子”的思想精华,成为宋代理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理学最佳的入门书籍之一。《近思录通解》我以为是朱高正读《近思录》的心得。<br> 读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慢”,古文、注解、译文、导读,特别是古文和注解部分的生僻字需要查询,但通过这个“慢”,学到了很多生僻字。我读书会精细抄录原典、注释以及导读。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就是这个道理。<br> 学者忌近名,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方是。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古之学者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今之学者为人,欲见知于人也。这条我很有感触,学习不是为炫耀,不要爱慕虚名。学习是向内探究,是满心欢喜扎进去,孜孜焉美美地研学,在自己身上用功,反躬自省,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要勤于思考,要穷尽事物的道理,要了解字面意思,更要悟到其中的道理,还要反复思考,仔细琢磨。用双手去触摸书籍,用眼睛去发现智慧,用心灵去感知书里面的内容。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从书中寻找,行走不到的地方从书中了解。切不可不管什么书,看那么两三行就不看了,转而去寻找相关的书评,相关的介绍。并总以看过这些东西作为读过一本书的标准。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文以载道,的确是该好好反思自己的不足。<br> 在《西铭》中,横渠先生首先提出了育人的最高目标,以及达到这种目标的根本途径。这个目标展现的是一幅“民胞物与”的大同世界和这个世界中每一个成员应具有的健全完美的人格标准,在“人人是我的同胞,万物为人类的伙伴”的理想社会里,人不仅要做到爱人,更要做到爱物。理想的大同世界是人人所向往的社会,只有穷其神,知其化,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能不辜负天地父母的厚望,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同时,一个完美健全的人格也需要不断修身养性,淬炼进步。从教育角度看,横渠先生对“民胞物与”说及“富贵福泽”的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民胞物与”说认为:大君、大臣、圣人、贤人以至种种不幸的人,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与此同时,人还应该把世间的万物看作是人类自己的伙伴,万物与人类同伍,并非是杂乱的堆砌,而是大自然有序的组合。万物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而人类的朋友,人与万物应该和谐共处。现在的人们,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导致环境恶化,疫情出现,这都是不遵循自然规律的结果。横渠先生认为,身处顺境,就应该知福,充分利用优越的条件,坚持学习,好好做人。处于逆境,也不应该气馁,磨炼意志,致力于自己钟爱的事业,坦然面对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发生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读到这里我又想起《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中的一句话“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能读懂这些,就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r> 学当学颜子。要学的不错,须学颜子。颜回从“博文约礼”上下功夫,细腻切实,下学而上达,循序而渐进,走进圣人之道较近、较妥,有用得上力的地方。颜回不但好学,而且会学,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一反十。《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从历史上一些有关颜回的记录来看,颜回学问扎实,悟性极高,他很早就设坛讲学传授儒学六经,形成儒家的一个重要宗派——颜氏之儒。世人对颜回形象的认识,大都来自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不只是贫而乐道,中国文化精神里始终有一脉不为物质束缚高尚精神的追求传承,颜回是这一脉精神的源头之一。在颜回身上体现出:即使贫困,也要保持快乐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气节情操。<br> 为学大要第一遍已经读完,部分感悟整理如上。我将继续细细研读后面的内容,真是越学越觉得自己知识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