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詹惠(1479年-1560年),号漳溪,是闽南历史上忠君爱国、廉政为民的杰出名臣。据漳州府志考证,詹惠是漳州历史上第一位被选任十三道监察御史的进士,且政绩卓著,堪称漳州监察御史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詹惠最高职务任南京云南道监察御史。因其一生为官清廉,直言敢谏,铁面无私,惩办腐败,德政良多,史称“詹御史”。</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詹惠的治国安邦功绩,备受朝野点赞,也被史学家载入史册,成为“为国分忧、敢于担当、有勇有谋”的典范。五百年来,人们一谈起詹惠当“三日皇帝”,钦命南郊,代天巡狩,绣衣直指,斩手祛腐的故事,不禁十分敬仰,也激荡起无数能人志士为国家英勇献身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詹惠系漳浦赤湖西庵人,出生于漳浦县城绥南詹厝潭社。漳浦民间故事流传“城隍公不敢坐殿“就跟詹惠有关。图中为现在漳浦县城高登祠前方广场詹惠故里詹厝潭遗址。在漳浦县绥安镇绥南村詹厝潭东侧原有一座监察御史詹惠祀奉祖先的祠堂。(县城改造,已经拆掉)其家族后裔每次举行祭祀典礼时,大厅正中必须挂一盏大灯,灯上世代相传书写“钦命南郊”“代天巡狩”的大宇。据老辈口传,灯上的八个大字,表达了詹惠御史历史上代皇帝“祭南郊”的一次惊人的壮举和获得的殊荣。</p> <p class="ql-block"> 詹惠一生爱国爱民、为官清廉、秉公执法、德政良多;在漳浦家乡为民兴利、热心公益、克己让人、敦睦乡邻、重教尊师、爱才育才,蔚成家风。所以漳浦民间数百年来流传着许多詹御史行善利民的故事,尤其是他不求急功近利,遇事为百姓,为子孙深谋远虑,培根固本的卓识和风范,更为民间所津津乐道,也为后世子孙提供学用不尽的巨大精神财富。图中为赤湖山油村油车社詹惠文化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詹惠墓址在油车社附近,建于明代。朝向西南,宽24米,深35米,占地840平方米。墓以花岗石构筑,封土以灰土夯筑,作方形,慕碑横向,总长4.5米,刻皇明漳溪詹先生墓”,前筑三层墓埕、护栏均石构,石构件有浮雕图案。墓埕前开半月形水池。2005年经过众裔孙的勇跃捐资和共同努力得于修缮和保护。并于2007年被漳浦县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明朝时,漳浦深土灶山一带,因地质植被等原因常闹旱灾。为解决这一问题,詹惠不顾自己年事已高,经常翻山越岭考察地势,并查阅相关水文资料,寻找抗旱保收的良策。最终确定在灶山东面坑谷出口处筑一大蓄水坝截水,并在坝下开十几里长的引水渠用于灌溉。从此以后,当地防洪抗旱能力大大提高,示埔、上蔡、浯江、锦江等附近十几个村庄的五百多亩田地旱涝保收。詹惠这一善举让当地百姓传为佳话,纷纷称此陂为"御史陂"或"詹厝陂"。民间传说“詹御史,詹御史,一丘田,九百主,开源节流本才固。”</p> <p class="ql-block"> 1965年漳浦县政府在詹厝陂扩建一个中型水库,经工程技术人员反复勘察研究,认为原坝址是投资最省、蓄水最多的地点,即就地清基筑成数十米高的花岗岩石砌水库大坝,可蓄水二百三十多万立方米,更名为“东平水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