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都说,大江大河,青山亘古,方是大气磅礴的地方。永泰同安镇,古称辅弼,现行政区域面积近14000公顷。这里有叠叠青山的阻碍,却无潺潺大河的滋养,只有一些小小的溪涧,艰难地滋润常常干渴的土地。先天的不足,使得同安在很长历史时期内,成为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永泰境内比较贫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机缘使然。与同安见过数面后,我抽丝剥茧,慢慢接近它最心腹最深厚所在,不知不觉中发现,在新时期春风吹拂滋养下,这一片土地早已绝处逢生凤凰涅槃。没有大河滋养的地方,却能谱写出大气磅礴,仁和厚重的一曲曲新歌,让这一片土地,毫不逊色,盎然生辉。 </p><p class="ql-block"> 同安境内的仙山,海拔1119米。烈日炎炎,我们从山下的上坊村口出发,顺盘旋的羊肠小道艰难向上。气息喘喘,汗水淋漓。用了一个多小时,终于站在山巅之上,辛苦的付出换成了视觉和听觉的一场饕餮盛宴。</p><p class="ql-block"> 仙山之上,山风浩荡,松涛轰响。仰观宇宙,天高云淡,空灵深邃;俯视脚底,众山服拱,村庄星散。远处山峦浓淡适宜,笔架形状呼之欲出;近处高崖壁立,峭拔凌厉。久之,脚底隐隐发虚。 </p><p class="ql-block"> 仙山山巅有百年洞窟,清嘉庆年间凿成。石砌的墙,分出外埕和内室,小而精巧。室内数百年香火供着仙公。仙公三位一体,法力无边,不仅负责方圆数十里的风调雨顺,还管理着生男育女、民间诉讼等诸多事务。向导檀主任说,仙公极灵,民间传说亦多。不由心生敬畏。</p><p class="ql-block"> 原路下山,走回上坊村。又坐上车,沿着仙山山脚盘绕的环山公路,往连山村方向行驶。一路盘旋向下,沿途没有村庄和人烟,只有高大繁密的树,它们之间小小的空隙被草和灌木填满。感觉汽车成了一艘安静的潜艇。无边无际的绿色,像无边无际的大海的波涛。而自己,在往山的最深处无声无息的潜行、再潜行。</p><p class="ql-block"> 潜行中回望来时的仙山,发现它比身处其间时更高远,显出睥睨一切,高不可攀的样子。不由怀疑,那果真是我们刚才到达的地方吗?继续走向更幽深更低处的车子,恍然把我们带向一个遥不可知的梦。</p><p class="ql-block"> 一座古寨在无边的绿意中探出黑色的古朴的石墙、木柱与黑瓦。连山村终于到了,它在绿意包围的山坳里。我们脚下的公路,就是它的村路,在绿意中忽隐忽现。寥寥几座房子,有的很旧,比如古寨;有的很新,比如紧贴着古寨在高高崖壁上盖起的红砖房子。村委会的房子,不新不旧,前有空埕,边上有榨油坊——它不用以前的风车和石碾,而是改用锃亮的现代钢铁机器了。 </p><p class="ql-block"> 连山村没见着几个人,似乎也没听到鸡鸣犬吠,它静寂着,在无边无际的绿色里。村路从绿色中来,又延伸到深远的绿色中去。这一个青葱的世界里,山外人所稀罕至极的氧离子,浓厚至极,无声地钻进我们的肌肤里,头发缝里,直至心里肺里,五脏六腑每一处的角落里。由此产生的沉醉,不由不令人如坠梦中,幸福到虚幻,幸福乃至奢侈到不真实。 </p><p class="ql-block"> 这一片绿色,原生态到几近原始。山中有所有当地人能说得上名字的珍禽鸟兽:优雅的白颈长尾雉,神奇的白鹇,凶猛的白腹隼雕,还有全身红羽的主红鸟,黄蓝相间的不知名的“山雀”……老虎想必只存在于老辈人关于解放前的记忆里了,但长着獠牙的野猪应是成群结队吧?胆小害羞的山麂,会在清清的山涧边溜达;碧绿的竹叶青伏在碧绿的竹梢之上;慵懒的大蟒蛇,会盘起它们斑斓暗色的偌长身体,在某个深深的小山洞里安家……这亘古的山林,是野物与人类的共同家园。</p><p class="ql-block"> 但这样的家园,对于人类来说,是有缺憾的。这里连小溪涧都难觅踪影,自然种不了稻谷。兼之离镇区太远,公路通车之前,山民出入只能靠双脚量地,物质往来只能靠肩挑手提。人力渺小,宁馨平静的家园里,便缺吃少穿,前程渺茫。这样的家园,很长时间内被冠以“黄连山”的俗称,贴上了苦与贫的标签。</p><p class="ql-block"> 站在村部,我们纵向的视野如此深长:抬头,来处高陡的仙山,横亘在白云之畔。低头,脚底是万丈的绿色森林,如一片深不见底的潭。高下落差如此巨大,让我不由突发奇想——这里,是否外人暂未发现的一个旅游处女地?试想吧,把仙山与连山相连,打造成一处“淳绿”为主题的新兴景点,沿山涧搭原木栈道,或沿空中设高架缆车,步行坐车各取所需,一路山香沁肺绿海飞掠。无边青葱无边馨香,托起身体托起心灵。温柔又沉静,阔大又高远,那应该会是一种妙趣无边的体验吧? </p><p class="ql-block">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诚然也。但其实,山的包围里的人们,努力把被阻的视野投向天空,并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富生懒,穷则思变,挣扎着尽力改变现实,是代代人的梦想和努力。四十年前,连山村的连长顺、檀积莲,隐隐听到山外传来的改革开放号角的召唤,便相呼相伴着拿起祖传的瓦刀,背上简单的行囊,通过步行加汽车加火车的方式,走出连山,走出同安,走向遥远陌生的山西。凭着勤劳憨实和一些狡黠,他们在吕梁山下承接建筑工程,盖楼,修路,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他们回乡召亲唤友,一起在异乡谱写了一段段“建筑之乡”的佳话,进而拓展业务,在煤炭开采领域,开辟出了一方新天地。商海沉浮,他们的事业曾一度跌至深谷,却又凭着山里人的实诚义气和坚韧不拔,得到众多朋友的雪中送炭,最终调转方向,另辟蹊径,从而东山再起,宏图再现。</p><p class="ql-block"> 似乎很传奇也很成功的异乡打拼记,鼓励了更多的连山人,他们勇敢地走出家门,去山外开天辟地。</p><p class="ql-block"> 岂止连山。整个同安镇区,下辖23个行政村庄,常住人口17000人左右。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都凭借着敏锐的政治嗅觉,找准了时代发展的风向标,发现了商海纵横的机缘。他们中涌现出许多“包工头”,带着乡亲朋友,背上瓦刀土箕,从建筑起家,再拓展至其他如油茶、医药、园艺、饮食等众多商业领域,由手工到机器,由笨拙到精细,缔造出无数“同安”牌的商业神话。</p><p class="ql-block"> 同安人大气,有胆略,这是周围许多人的共识,那些出外的,敢闯敢拼敢冒险担当。留在家里的,手脚和头脑也没闲着。有了国家惠民政策的相继出台,他们便不会让每一寸土地空置。各种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席草、新蔺草、茶叶、水果、反季节蔬菜、花木、苗圃等遍地开花。科技的手段里,融合了传统自然的理念,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以大规模合作化的更高效更大收益的方式,在老祖宗传承下来的田塍、山峦中,周而复始,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一人富,不是富。众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安就这样成为了县域内最早富起来的乡镇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打拼中,同安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更擅长于学习、汲取山外的新事物、新思想,并用所学来指导自己的财富创造实践,从而降低风险,提升成功几率。同时,他们又从不缺少山里人家坚韧顽强的品质,一旦失败,从不气馁,从不破罐子破摔,而是沉潜蓄势,调整方向,重新奋斗、拼搏、崛起。</p><p class="ql-block"> 今天,当我们站在仙山俯视同安全境,看到田塍碧绿充满希望。在各村庄街巷中穿行,看到家家户户新屋崛起,别墅并立,与被精心整修的百年古寨相映成辉,经不住由衷感慨:同安人,有气魄!同安人,了不起!</p><p class="ql-block"> 鲍国忠先生是同安人的一个典范。他是省内知名作家兼收藏家。文学上,他热情洋溢,一派天真,对后辈鼓励提携甚多。在收藏上,更是入行早,眼光准,几十年来,颇积累下许多有年代感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近年来,他除了在省城福州及外省应邀办展览馆外,又在家乡同安三洋村办了文物展览馆,并免费向乡亲及其他慕名来访者开放。置身馆中,古朴的田园气息,深邃的历史画面,触手可及,呼之欲出。</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受鲍国忠先生的引领和影响吧?同安各村,人们也有意识地关注并收集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文物,并以小规模的方式办起展馆。在三洋的人民文化宫楼上,便有一个。这样的小型展览,它消除了文物的神秘感,改变并拓展了参观者的文化视野。</p><p class="ql-block"> 现今的同安人,给人感觉越来越有文化味儿了!</p><p class="ql-block"> 由此,又想到一个发生在同安的与文化息息相关的盛事——</p><p class="ql-block"> 2012年夏天,经当地政府牵头,经由乡贤鲍国忠,鲍茂栋等多方联络,乡贤鲍长庄带头捐助,“三洋乡土文教理事会”正式成立。这个旨在捐资奖(助)学的理事会成立之时,在外工作的乡亲们如同听到集结令,或回现场,或通过银行汇款支付等方式,踊跃认捐,各出己力。多则数十万,少则一两万,理事会基金很快筹集了两百多万,并在成立大会当天快速增长至三百余万。会后资金还在不断累加之中。至今,理事会为当地五个村庄的中小学修缮校园,添加课桌、电脑等教学设备,为优秀教师分发奖金慰问金,为每年高考录取者分发分档奖(助)学金,直接推动了该村、该镇的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在县里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p><p class="ql-block"> 所以,当人们听说同安某人考上名校,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羡慕之余,更会觉得理所当然,自然不过。</p><p class="ql-block"> 这是所有同安人对家乡的真诚感恩与深情回馈。</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片培育过清代著名藏书家,教育家余潜士的热土。在这片土地上,教育是当今所有人共同的事,这种理念已根植于这里每一个人的心中。这,就是最美好的传承和振兴。当今的同安人,天涯打拼,心念故土,两相辉映,万里同安。</p><p class="ql-block"> 据说,同安乡亲无论走得多远,无论在异乡事业根基多旺,依然在每年春节将至时,呼朋唤友,将雏挈妇,回乡过年。同安的春节,是团圆、热闹、繁荣、豪爽的。同安人相互“攀比”着过年,“攀比”的,是对父母的回馈对故乡的回馈。是“这条公路是谁出钱修的”“这片绿地是谁种出来的”“这户人家是谁帮助脱贫的”……这样的攀比,助力了乡村振兴,教化了后代子孙,当然是多多益善!</p><p class="ql-block"> 我在三洋村听过“仁义双(峰)”的故事。说是村里两个青年,一个努力求知,学业有成,成了名医,以医者仁心,祛疾除病,守护健康;另一个少时顽劣,但头脑活络,三观淳正,下海经商积累许多财富,于是广散家财常作慈善,助学修路,乐此不疲。这两个同名为锋(峰)的青年,成了大伙赞赏,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青年,在三洋,在同安,还有许多。 </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同安,虽路远,虽山高,未来可期。 </p><p class="ql-block"> 天生万物,始有缺憾,而人最可贵之处,在于扬长避短,用智慧和勤劳,去尽力创造圆满。</p><p class="ql-block"> 永泰同安,这一个没有大河奔流的地方,正因如此,尤为让人难忘。</p><p class="ql-block"> 大地神州春秋轮转成千年辅弼</p><p class="ql-block"> 长空赤县今古绵延享万里同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谨以此联作结,也做为我对同安的深深祝福吧。 ——2021、8、7</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