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风情之七(五公祠)

柳周

<p class="ql-block">  “ 珠崖无限事,雅聚一祠中。”</p><p class="ql-block"> 要把“无限事”介绍出来,要看很多史书,这里也没有这么多篇幅,我只能选重要的讲个大概。</p> <p class="ql-block">  “五公祠”主要是为纪念唐宋两代被贬谪来海南岛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位历史名臣而建的。他们是唐朝宰相</span>李德裕、<span style="font-size:18px;">宋朝宰相</span>李纲和赵鼎、<span style="font-size:18px;">宋朝的大学士</span>李光和胡铨。这五人虽然被皇帝贬谪,海南人却十分珍视他们,景仰他们,敬称他们为“公”。五公祠是海南岛上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群。</p> <p class="ql-block">  “海南第一楼”不是因为建筑有多么宏伟,而是因为它的历史文化十分厚重。</p> <p class="ql-block">  柱联: “千年胜迹两朱子”。</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把学问高超的李光和胡铨比喻为朱子朱熹。</p> <p class="ql-block">  “万里投荒五谪臣”。</p><p class="ql-block"> 万里投荒啊!可不是我们今天来旅游这么轻快!</p> <p class="ql-block">  另有五公祠堂,可见五公生平。</p> <p class="ql-block">  “五公”第一“公”是唐朝的李德裕。他出身在官宦家庭,父亲李吉甫担任过两任宰相。李德裕从小聪明好学。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他父亲死于任上,守孝三年后入朝,一路升官,成为唐穆宗皇帝身边的红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德裕有文韬武略,两度担任宰相。</span>他内制宦官,外抑藩镇,使动荡不安的晚唐王朝一度得到相对的稳定,为国家安定作出很大贡献。但是因为考场选拔的矛盾,与牛僧孺、李宗闵卷入“牛李党争”,是党争中李派首领,一辈子与牛派争缠不休,起起落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唐武宗继位,听从阉党头目仇士良的意见,贬谪牛党骨干李珏、杨嗣复,随后还要赐死(下令自杀或追杀)!牛党是李德裕的对立面,但他再三进谏,请求武宗刀下留人。当时武宗大约28岁,李德裕大约55岁,武宗三次命他就座,他都说:“陛下不准,臣不敢坐。”武宗只好答应,赦免了杨、李两人的性命。可见这时的李德裕丝毫不徇私情,心胸还相当宽阔。</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禁佛这类事情上,依我看,是过份了。他从小受父亲敢作敢为的影响,办事一向雷厉风行。在他主持下,不仅拆毁了成千上万座庙宇,还把对自己不满的官员放逐到岭南甚至海南岛。他强迫四十多万僧人还俗,就可以想见这场禁佛运动有多大!有些聚集在五台山的僧人想通过居庸关北逃,拒绝还俗,他就命令士兵把守,抓住那些僧人后竟无情地加以杀害!如此严酷决绝地赶尽杀绝,不能通情达理,实在是为自己埋下了祸根。</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显示的是李德裕的重大功劳。可惜,公元846年,32岁的唐武宗驾崩,皇叔李忱在阉人的簇拥下上位,即为唐宣宗。唐宣宗一向讨厌李德裕,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在牛党的鼓动下削去李德裕的宰相职位!贬为潮州刺史!<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朝天子一朝臣,</span>这就跌出皇宫!</p><p class="ql-block"> 寒冬季节,李德裕一家大约几十人,只好仓皇离开洛阳,风尘仆仆南下。回忆几十年来的遭遇,他写了一首题为《离平泉马上作》的诗,哀叹:“自是功高临尽处,祸来名灭不由人。” 南下途中他的小女儿突然夭折,倍感哀伤。</p><p class="ql-block"> 本以为没犯什么罪,还曾为朝廷立过大功,流贬到潮州也就罢了,哪知848年又接诏书,再贬崖州任司户参军!当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去!贬到海南岛去!当年去海南岛,可是天涯断肠路!而且让他最难受的是,海南岛正是当年他放逐别人的地方!如今竟然轮到放逐他自己了!</p><p class="ql-block"> 身心疲惫的他,走走停停几个月,无限哀伤。他感慨万千地写道:“十五余年车马客,无人相送到崖州。” 到达崖州后,他的妻子就不能走路了,岛上缺医少药,得不到起码的救治,八月盛夏逝世。陪伴四十多年的妻子离世,使他苍老得只能拄着拐杖走路。</p> <p class="ql-block">  李德裕在海南的日子十分艰难,他曾说:“八口嗷嗷,往往绝食。” 公元850年的某天,他散步到一处寺院,看到内壁挂着十几个葫芦,便问寺主,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他脚上有病,正好需要治疗。僧人叹道:“里面装的乃是死人骨灰。以前,李太尉当朝时,出于怨恨将许多人贬黜至此,死无葬身。贫道怜悯他们,便收其遗骸焚烧,将骨灰存放起来,以备他们的后人前来寻访。”李德裕听了无言以对,当天夜里就过世了,失神的双眼久久不能闭合,时年63岁。</p><p class="ql-block"> 李德裕一生失之过激,落魄南荒,身后倒因才干和功劳而名誉日盛。晚唐诗人李商隐曾称他为“万古良相”。晚清梁启超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称为中国古代六大政治家,还有史家把他归入中国十大宰相名榜。</p><p class="ql-block"> 然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李德裕去世那天,僧人说的“李太尉”应该是指李德裕,即便不是,也令人感慨万千了!</p> <p class="ql-block">  通过《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北宋有多么繁荣,经济发展是空前的。但是到了北宋末期,就不知不觉走上了衰亡之路。宋徽宗痴迷李师师这样的女色和奇木怪石、琴棋书画,并且举全国之力,大造园林,却对国计民生无所用心。当时所需花石竹木,都从东南各地征收,用大船运往东京,称为“花石纲”。有时为了搬运一块山石,官吏令百姓破墙拆屋,人民破产,不计其数,社会矛盾不断积聚。民间宋江方腊起义,北方的辽金政权则兵强马壮,大举南下,进攻北宋,直逼东京(今开封)。</p><p class="ql-block"> 金军兵临城下,宋徽宗乱了方寸,匆忙下了个罪己诏,把皇权让给儿子,想一走了之。儿皇帝宋钦宗也是无能之辈,一心南撤。历史把李纲推上了历史舞台。李纲<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任太常少卿,</span>掌管礼乐和祭礼,却<span style="font-size:18px;">坚决主张抗金。钦宗</span>命李纲为兵部侍郎(相当于今国防部副部长),率军保卫东京。李纲<span style="font-size:18px;">使用刚发明的霹雳火炮打退金军骑兵。</span>他再三阻止钦宗逃跑,钦宗则一心议和,答应金国的狮子大开口。李纲组织反攻,又得胜利。后因部下姚平仲擅自行动,遭受挫折,投降派就大做文章,逼钦宗罢免李纲。李纲想回家种地,没想到以陈东为首的几百名太学生们闹起来,三次上书,要求处斩蔡京、童贯等国贼,群情激愤,军民响应,逼得宋钦宗只好恢复李纲职务,降旨流放投降派蔡京父子和臭名远扬的童贯。蔡京带足金钱财物,但沿途百姓拒绝出售任何物品,到今天的长沙就被活活饿死。蔡京的儿子和童贯流放海南岛,还未到,就被赐死和诛杀。海南岛似乎不接受奸臣。</p> <p class="ql-block">  李纲实际是个文人,名义上是统帅,领军时总受投降派牵制,无法统一指挥,也出师不利,再次被贬。金军再次南下,钦宗又想起用李纲,然而为时已晚,<span style="font-size:18px;">1127年,</span>父子两个皇帝连后妃、宗室、大臣等三千人竟然成了金军的俘虏!这便是岳飞写的“靖康耻”。同年五月,在老将宗泽的扶持下,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即宋高宗,其时21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高宗即位后,迁都临安(意思是临时安居,今杭州),北宋灭亡,南宋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 宋高宗起用李纲,李纲主张充分准备后再战,但在招募新军、买马养马等问题上得不到宋高宗的支持。当时作战,骑马非常重要。而主战还是主和?一直在朝廷上争论不休。宋高宗苟且偏安,私心很重,怕迎回徽钦二帝,失去自己的皇位,投降派秦桧等人乘机进谗,于是害死抗战名将岳飞。李纲则又被再贬,一脚踢到海南岛。</p><p class="ql-block"> 李纲是被贬官员中最为从容的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湖南到海南整整走了一年,但他并没有像李德裕那么哀伤,他好像在旅游度假。</span>他在流放途中写的诗仍有气吞山河、力挽狂澜的气概。渡海到海口,他和儿子照样四处探访,拜谒伏波庙。本想再游览十天半月才去万安(今万宁)贬所,不料才待三天,就有诰命下来,免他“罪过”,重新任用。随后盘桓几天,扬帆北归,东山再起,其时46岁。</p> <p class="ql-block">  李纲北归十六年后,坚持抗金的骨鲠之士李光、赵鼎、胡铨,相继被流放来海南岛,他们都是受奸臣秦桧的陷害。</p><p class="ql-block"> 李光从小就有儒者气度,进士及第后曾任县令,而后成为一名言官。钦宗皇帝即位后提为右司谏(右比左重要,左迁就是降职了),专门提意见以防过失。他的性格比李纲更为方刚,一度因为得罪权贵而被贬。他认识李纲后,互相引为同道。宋高宗即位,李光一路升至侍御史,常常因为进谏而冒犯天威。李光担任过知州、尚书、安抚使、参知政事,成为副宰相。虽是文人,在抗金军事中显示出惊人的胆魄和军政才能。</p> <p class="ql-block">  可是奸臣秦桧出任宰相后屡屡表现出要臣服于金朝的媚态。李光坚决抵制,甚至当面斥责,斗争无效,而后九次上书请求辞职,拒绝高宗再三挽留。开始,他还被授任学士、知府,后来就不断贬谪。1145年,68岁的李光被贬到海南岛。</p><p class="ql-block"> 在海口府城,他清理了苏东坡当年挖掘的双泉。不久,秦桧党羽举报他私藏野史,妄议朝政,篡改史实,图谋不轨,抓捕他的儿子,严刑逼供。于是1150年春,他被放逐到海南岛西部的昌化军。过了五年,秦桧还想置他于死地,不料秦桧自己先死。1158年,朝廷恢复了他左朝奉大夫一职,允许他自由选择居住地。但第二年,82岁的李光在湖北蕲春寿终正寝,离开了这个不安宁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赵鼎,进士出身。担任谏官时,进谏四十件政事有三十六件被采纳施行,因而不断升官,成为主政宰相。当时金兵又大举南下,朝野恐慌。有朝臣劝高宗移驾他方。赵鼎却力主高宗亲征决战,他说:“多年退怯,助长了敌人傲气,如今圣上御驾亲征,定能取得胜利!”果然,在各路军队配合下,韩世忠在大仪镇战役中大败金军。捷报传来时,高宗刚到平江府,准备率兵渡江决战。这时赵鼎却坚决阻拦:“敌人远来,利于速战,不可急于与敌争锋。”后来情况表明,金军果然在对岸大规模集结,等着宋军过去!赵鼎大力举荐岳飞挥师中原,一举收复襄阳,暂时解除了金军对临安的威胁。</p> <p class="ql-block">  不料小人挑拨,两相失和,秦桧上任,更进谗言。赵鼎失去高宗信任,只好辞职。秦桧又阴谋陷害,先贬潮州,最终贬他到海南岛。这还不算,还下令监视赵鼎,凡亲近者都加迫害。赵鼎病痛缠身,深感自己活着无用,还连累亲友。于是在1147年预先写好墓志铭,滴水不进,绝食而亡,时年62岁。消息传开,天下人都悲哀,自动为他送葬。</p><p class="ql-block"> 赵鼎被人称为南宋中兴贤相。诗人陆游称他为一代伟人。辛弃疾称他是佐国元勋。</p> <p class="ql-block">  秦桧等人为了向金国求和,一再出卖国家利益,引发朝野愤怒。进士出身的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书高宗皇帝,声援赵鼎的强硬立场,请求砍下秦桧等人的首级,向国民谢罪!还决绝地表示,倘若不这样,他宁愿投东海而死!<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人立即把</span>这封被称为“斩桧书”的上书印发街头,马上得到天下人欢呼。然而高宗皇帝昏聩,反而重用秦桧,把胡铨逐出权力中心,贬谪昭州(今广西平乐)!后来迫于公议民愤,只好改派去广州监管盐仓。但秦桧不会消停,又使阴招,罗织罪名,最终在1148年把胡铨流放到海南吉阳军!</p> <p class="ql-block">  胡铨到达海南岛时46岁,拜访了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李光。同是天涯沦落人,倍感亲切。清茶一壶,谈起朝中诸多不平事,赞叹赵鼎宰相的气节,惋惜他的自尽,国家丧失中流砥柱!他们不明白,国中有那么多忠臣君子,为什么就斗不过一个害死岳飞、赵鼎等忠良的小人?</p><p class="ql-block"> 此后胡铨跟李光书信往来,保持良好的联系,后代还提亲联姻。胡铨在海南岛8年,不仅下地耕作,还坚持写诗著述,开设课堂,讲授儒家经典。</p><p class="ql-block"> 有幸的是,1155年,他们终于等来了秦桧的死!12月,他和李光都被赦免北归。1162年孝宗继位,胡铨官复原职。晚年还兼任国子监祭酒、兵部侍郎、资政殿学士等职。1180年去世,78岁。临终前,他还梦想死后做个厉鬼,要挥刀上马,去收复北方失地。可这时离南宋灭亡还有近百年。这样一个靠血缘和个人喜好传递权力的帝王朝廷,一代不如一代,纵然有辛弃疾、文天祥等爱国将相,也都无力回天。耐人寻味的是,南宋的末代皇帝,也恰恰是被元军追赶到了南方的广东新会崖山,跳海身亡!岭南海南,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我在五公祠里的拜堂看到了宋徽宗的一块石碑。宋徽宗的毛笔字写得相当独特漂亮,人称“瘦金体”。我想,他养尊处优,如果作为一个书法家,凑个热闹,繁荣一下文艺是不错的,可是由这样一个政治上昏聩无能的人来当泱泱大国的帝王,岂不糟糕?</p> <p class="ql-block">  宋徽宗自称是“教主道君皇帝”,痴迷道教!他甚至任命道士当官。似乎是很超脱。中国的封建帝王总是出入于儒道法释之间,道家的“无为而治”或许倒是使宋朝的文化科技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这比后来的明清两代动不动就兴“文字狱”,就杀人,要好很多。但是,不问不顾民生疾苦,便离心离德了。</p> <p class="ql-block">  可惜那天下雨,光线暗淡,我没法照清楚石碑,不能展示这位亡国之君的艺术才华。</p> <p class="ql-block">  五公祠不仅仅是纪念唐宋被贬五公,也是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宋、元、明、清及民国历朝不断在其周围增建、重修,它由天下第一楼五公祠、五公祠堂、观稼堂、学圃堂、东斋组成,并和苏公祠 、两伏波祠及拜亭、泂酌亭(泂读作jiǒng)、粟泉亭、洗心轩、游仙洞等连成一片。这是两伏波祠。</p> <p class="ql-block">  两位伏波将军,一位是西汉的路博德,另一位是东汉的马援。两将征讨叛乱,平定海疆,前文已有介绍,这里不再重述。</p> <p class="ql-block"> 英雄身后也有遗憾。</p> <p class="ql-block">  参观五公祠,不能不说北宋时期的苏东坡。苏轼(公元1037一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后人多称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时中进士。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出身在一个比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母亲程氏是才女。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苏家这三人都是文章高手,属“唐宋古文八大家”。苏东坡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有过人的天赋,二十岁时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连当时的文魁欧阳修都说要挪位置给他。宋仁宗读了他的试卷,认为此人是未来宰相!</p><p class="ql-block"> 因为才华横溢,苏东坡凡事都爱发议论,常持不同意见,<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心直口快,总要说穿皇帝的新装,</span>锋芒凌厉。就是写诗文有时也嬉笑怒骂,竭尽讥讽。于是就渐渐招来某些人的嫉恨。宋神宗时王安石搞改革,雷厉风行,苏东坡先是赞成,后是反对。司马光等旧党上台,苏东坡又不满于旧党的倒行逆施,骂司马光是“司马牛”!新旧两党,他都得罪。有小人从他揭示虐政害民甚于秋涝<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吴中田妇叹》</span>等诗文中断章取义,举报他蔑视朝廷,专唱反调。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以“文字毁谤君相”罪拘捕,遭到严刑逼供,受牵连近四十人。这就是所谓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府,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相当于现在的纪检部门。御史府在柏树林中,乌鸦常来聚集,人即称乌台。所幸神宗皇帝爱才,认为把苏东坡抓来反省一下就算了。据说又有皇太后和司马光等大臣求情,有人认为司马光不太可能求情。不管怎样,苏东坡在狱中蹲了130天后被释放,先流贬黄州。</p><p class="ql-block"> 乌台诗案虽得宽恕,但此后直抒胸臆的诗就大大减少。我看到那时的王安石和司马光虽然政见对立,但个人关系在冷静之后都还是宽宏大量的。可惜这样的宽宏大量以后也逐渐消失。</p> <p class="ql-block">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四月,苏东坡从惠州被再贬来海南,全家人痛哭告别,不知此生还能相见否。经过滕州时见到了同时被贬雷州的弟弟苏辙。兄弟俩情深意厚,同往雷州半岛,颠颠簸簸走了近一个月,到徐闻海边不得不分别,兄弟从此至死未再相见。弟弟倒劝哥哥戒酒,写诗宽慰说:“谁言逐客江南岸,身世虽穷心不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苏东坡一生被贬不止一次,有时是感到不适,自己要求外放。但他到哪里都勤于吏治,视官事如家事。救灾、治水、挖井、筑堤、建桥,请免赋税,看病给药,等等,所到之处都有佳话,受人称赞。这是苏东坡初到海口时暂住的小庵,后人改建为苏公祠。</span></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渡海后,先在海口的小庵暂住二十几天里,见饮水混浊,就在附近来回观察,建议开凿了两口井,一口混,一口清,混水井称洗心泉,现已荒没。清水井有粟状空气上浮,就称浮粟井,有人维护,至今尚存,有“海南第一泉”之称。</p> <p class="ql-block">  昌化军在海南岛西部,黎汉杂居。苏东坡初到此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当时的宰相章惇甚至下文,不准苏东坡等贬官住官衙,也不准租百姓房屋,但苏东坡凭着随和豁达,没几天就又有了新的朋友,买了地,盖了茅屋,<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了酒,有了肉,且命名“载酒堂”!</span>还收徒授课!他自己致力于儒学,继续对《易传》《论语》《书传》的阐述,又阅读柳宗元,阅读陶渊明,与陶渊明对话。<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总是一缓过神来就儒释道都研究,但又不专一。在官场上他是一个进取的儒者,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逍遥的道家,在精神生活上则是一个超然的居士。在黄州时,他给一个叫毕仲举的人写信说,佛经,我也读过一些,但暗塞不能通其妙,我只取其中一些义理来洗涤心灵。有人跟我谈禅论道,其实就像跟我空谈吃龙肉,而我所学却是吃猪肉,天上的龙肉哪比得上吃猪肉肥美?东坡居士</span>酿酒,喝酒,吃肉,唱歌,处处交友,决不是孤独的苦行僧,他总是豁达开朗,自寻快乐。</p> <p class="ql-block"> 柱联:此地能开眼界。</p> <p class="ql-block">  何人可配眉山。</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老家在四川眉山。所以说他在岭南简直是“乐不思蜀”。当然,与刘阿斗的“乐不思蜀”完全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  祠内供奉着苏东坡的牌位。还有苏东坡的幼子苏过的牌位。长子苏迈留在惠州,苏过是跟着老爸来海南的,他勤奋好学,写了不少反咉现实生活的诗文。他的时事政论《论海南黎事书》,历数各朝统治者在处理黎族问题上的种种不当,提出了“民族自治”,对维护黎族地区的稳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还有苏东坡的海南弟子、海南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的牌位。姜唐佐在赐进士后就任殿中侍御史,后辞官返回福建原籍,续娶都总管王元定之女,生琬、琰、理三子。如今姜唐佐的后裔散居在湖南、江西等地。姜唐佐曾资助乡学。海南荒野之地,对读书人是特别敬重的。</p> <p class="ql-block">  东波遗墨。他的诗文书画都曾被禁,但后来却如珍宝。</p> <p class="ql-block">  说起苏东坡,有一事我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有一侍妾,叫王朝云。王朝云本是杭州歌女,聪明过人,东坡买来作侍妾。有一天苏东坡吃完饭后散步,他摸着肚皮玩笑地问身边的侍女:“你们说我这肚皮里装的是什么?” 一侍女说:“装的是文章。”东坡摆了摆手,不以为然。另一侍女说:“满肚子都是见识。”东坡又摆了摆手,也不以为然。问到朝云,朝云说:“先生装的是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东坡听了捧腹大笑。从此视王朝云为红颜知己。东坡被贬惠州,朝云也执意要跟来,可惜红颜薄命,三十二岁就命归黄泉。东坡撰写墓联:</p><p class="ql-block">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p><p class="ql-block">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p><p class="ql-block"> 东坡从惠州再贬海南儋州,临行前特意到朝云墓前烧香三柱,鞠躬,告别。</p> <p class="ql-block">  其实,能识东坡的不仅仅是红颜知己王朝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海口白沙公园里的石碑这样铭刻着苏轼苏东坡。</p> <p class="ql-block">  人品、功过,是抹杀不了的。</p> <p class="ql-block">  公元1101年,被贬在海南儋州的苏东坡遇朝廷大赦,在北归的途中路过金山寺,金山寺的方丈藏有苏东坡的一张画像,是十年前画家李公麟所作。苏东坡站在画像前,感慨万千,写了《自题金山画像》这首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span></p><p class="ql-block"> 他倔强地总结自己:我的功业恰恰就在被贬的黄州惠州儋州这些地方!</p><p class="ql-block"> 是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些流传近千年的豪放之词,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名句,正是苏东坡在被贬之时吟唱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被贬永州柳州的柳宗元等等,不也正是这样吗?</p><p class="ql-block"> 再看清朝的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自娱自乐,有一首是被广泛流传的吗?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喔,东坡居士!喔,海南五公祠!</p><p class="ql-block">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