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镇库钱,是为了镇灾驱邪,祈求吉祥富贵、永镇财富,朝廷在铸币时,多在库房中设神堂,以供奉财神、仓主、土地、火神等神位。神堂香案上方,大都悬挂一枚特制大型钱币,其上披红绸,下挂流苏,即谓之镇库钱。</p><p class="ql-block"> 历朝都有铸造镇库钱的记载,它见证着中国悠久的货币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韵,深受广大钱币爱好者喜爱。</p><p class="ql-block"> 镇库钱是一种非流通的货币,其铸量甚微,由工匠们精心铸造,堪称当时先进铸币工艺的代表。 最早的镇库钱铸造于南唐。</p><p class="ql-block"> 据说,南唐初年,京城大火,烧毁钱库,后听从谋,特开铸“大唐镇库”钱,迄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 此后的历朝历代,均铸造镇库钱,以巩固根基,永镇财富。</p><p class="ql-block"> 在“360图书馆”网站,有“国民一员”在其《<b>略说大清“镇库”钱》</b>一文中这样描述“大清镇库”钱:</p><p class="ql-block"> “钱面都是各代皇帝年号,钱背“大清镇库”四字,正背钱文皆楷书。且每代必铸,代代相传,形成系列。 无论型制还是文字书法,无论材质还是纹饰,都比较灵活,不受任何约束,随意驰骋,但都按照清代行用钱的的标准,标上钱局的名号。可见朝廷对此类钱未作统一规定,任由造钱局各行其是。 历代镇库钱,材质以铜居多,且是精铜,也有贵金属铸制。铁质易氧化,保存极不易,大多不用。”</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据史料称,在清代先后有14个以上的钱局铸钱,每局的钱炉在因各种原因停铸又增炉复炉铸造时,都要铸造些镇库钱用来放在局库里镇库。其用途固定,但不一定非有“镇库”字样才是镇库钱。</p><p class="ql-block"> 比如,在咸丰年间的寶苏局,就铸造有币面是“咸丰重宝”背只有横写两满文“寶苏”的大钱。</p> <p class="ql-block"> 图来源于《中国古钱大集》P1646,其钱背无纪值,但是枚镇库钱。</p><p class="ql-block"> 从存世来看,镇库钱似有民间镇库钱和宫廷专用的镇库钱之分。其实,其使用功能是一样的。只是用于宫廷的,必然雕工、铸工、用料会更讲究一些。</p><p class="ql-block"> 网传,故宫也存有一枚“镇库母钱”为镇灾驱邪,祈求吉祥富贵。这是朝廷在铸币时,特制的一枚大型钱币,谓之“镇库钱”,寓意镇守国库。</p> <p class="ql-block"> 这枚故宫·镇库母钱净重188.7 克,形状为内方外圆,正面中心为纯银珐琅彩,图案精美,龙飞凤舞,祥和气象,海水江崖,福山寿海,上方有一元宝,内里嵌一钱币,上镌“旺财子钱”汉字,四字直读,外圈雕刻五路财神,中路财神聚财五路,东路财神招宝,西路财神纳珍,南路财神招财,北路财神利市,五路聚财;背面镌刻金色大字“镇库母钱”,四字直读,并在四角雕刻镇财神兽,左上角是“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财富金蟾,右上角是“财运滚滚,平步青云”的开运貔貅,左下角是“家家行利,年年有余”的大吉锦鲤;右下角是“麒麟出没,必有祥瑞”的瑞兽麒麟,背景为一颗发财树,外圈上环“镇库钱 基业兴”“转运钱 鸿运行”“子母钱 钱生钱”“贺岁钱 钱到家”,左右绘以一串钱币作为纹饰装饰,下环“足银999 188g”。表面含金,整枚钱币呈金色,经国家金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贵金属鉴定,银含量为99.9%。</p><p class="ql-block"> 由于镇库钱的珍贵,后世造假者也有之。但只要抓住镇库钱的工艺特性和铸造特性,则易于识别真伪。镇库钱与钱币的母钱相当。多数是由人工手雕完成或用手雕母钱铸成的首次开炉钱。其钱币的币文,内穿、穿阔、外缘和边轮都非常优秀。后世造假者往往以真钱开模造假,无论如何都无法与原铸“镇库钱”或“开炉钱”可比。</p><p class="ql-block"> 笔者藏有一枚大型鎏金“康熙通宝”“大清镇库”钱。</p> <p class="ql-block">此品径95.8mm,厚7.4mm,穿13mm,穿阔2.0mm,外缘19mm,字高2.5mm,重377.71g。<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体金光灿灿,十分漂亮。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span>用容积法粗测钱币金属比重达9.44g/cm3。高于纯铜比重8.9g/cm3,与表面鎏金层有关。<span style="font-size:18px;">钱币超重,沉手。</span> </p><p class="ql-block"> 币面“康熙通寶”字体是宋体,背“大清镇库”是楷体。此币在国内互联网上未查见相同者或相似者,因疑为手雕工艺和精湛的铸工,自判定为宫廷所用的仅存品。</p> <p class="ql-block">地章铲平修整过。</p> <p class="ql-block"> 理由有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1、 钱币特别厚重,在现有这种尺寸下,重量高达377.71g重量有点夸张。经用铜币体积和材料比重计算法(扣除穿口,地章下陷部分),只有材料中表面含金量层较厚时,与此重量较接近。查钱币的裸露面、币文立面均有鎏金层全覆盖。</p><p class="ql-block">2、 钱币系全手工雕刻的样品。币文之线条肉身上有倾斜面和横纹,只有手工刀刻才能生成。刻痕和精修痕明显。</p> <p class="ql-block">3、 钱币的币文立面深峻,与钱币地章拔高达2.5mm高度,且在立面边缘可见精修痕或刀刻痕,有斜度。穿口和内壁均有精修。</p> <p class="ql-block">4、 钱币地章包浆老道自然,是历史的见证。生产的氧化物与铸造材料相符。具有层次、氧化层以浓郁的孔雀蓝为主,有黑灰色、绿色,已形成了一层皮壳和晶状颗粒。</p> <p class="ql-block">5、 钱币的外轮边缘沿币边缘有纵向打磨纹理,又似有工匠留刻有“某工匠“姓名的痕迹。</p><p class="ql-block">6、 整个钱币宽外缘和边轮打磨光滑圆润,分析可能是原铸后精心打磨处理的结果或是后期把玩形成。</p> <p class="ql-block"> 这种手雕的镇库大钱样品,存世绝对不可多得。要吗稀少,要吗是孤品,不可能在民间流通使用。联系到它的来源是东北伊春地区原满人正黄旗世家,结合钱币的上述特征,笔者辩识为宫廷或达官贵人所用的传世之作应是有理之判。</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13日撰稿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