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摩崖石刻

苏南

<h1>  寒山摩崖石刻分布在寒山岭、支硎山南一带。这里涧水萦回,山径盘旋,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高士赵宧光在此买山葬父,守孝终生,并叠石造园,疏泉堆山,筑成寒山别墅,分布千尺雪、云中庐、弹冠室、惊鸿渡、绿云楼、飞鱼峡、驰烟驿、澄怀堂、清晖楼等幽绝佳境。</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视 频</b></p> <h1>  我们是从苏州蚕桑研究所道路进去,在这里种植了大片的桑树园,供研究用。</h1><p class="ql-block"><br></p> <h1>  再往上走要路过天平山法螺寺。法螺寺建于明代,据《苏州府志》记载,因寒山岭清幽的山坞之中,有一条古道从修篁竹丛中弯弯曲曲,盘旋百折而上,状似旋螺,因而得名。</h1><p class="ql-block"><br></p> <h1>  据介绍,现存的寒山石刻大体分为两类:赵宧光自题和乾隆御题。赵宧光所题的有“洗心泉”“飞鱼峡”“千尺雪”“丹井”“芙蓉”“云根”“看云起”“阳阿”等,另有摹其父赵含元手迹的题刻。</h1><p class="ql-block"><br></p> <h1>  早在2014年1月,中国民主促进会苏州高新区支部向苏州市虎丘区政协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加强寒山摩崖石刻的保护。由此,虎丘区政协立即启动了寒山摩崖石刻抢救保护工程。</h1><p class="ql-block"><br></p> <h1>  之后,寒山摩崖石刻这一艺术瑰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86年被寒山摩崖石刻列为苏州市文保单位,高新区档案局馆将这批珍贵石刻拓片征集进馆,永久保存。</h1><p class="ql-block"><br></p> <h1>  寒山摩崖石刻一共有33处,由于年代久远,加之遭受着风雨的侵蚀,能幸存的极少。</h1><p class="ql-block"><br></p> <h1>  我用了二个半天的时间翻山越岭,在杂草树林中来回寻找着这些古迹珍宝。现在能看到的石刻主要是在西向和南向,其它朝向的石刻多已风化难辨。</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上的野花好美</h1> <h1>  乾隆的手迹则主要有《寒山行千尺雪长句》,为18句126字,还有“寒山别墅”等10余处。此外,寒山石刻还包含了明代书法家王穉登的手迹“奔泉静径千寻壑,飞瀑晴回万仞峰”,申时行的“访赵凡夫寒山别业”。</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高宗南巡名胜图 千尺雪图</b></h1> <h1>  乾隆十八年(1753年)画于苏州寒山千尺雪景</h1><h1>乾隆诗曰:「孰谓宧光往,斯人如在斯」。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五年第一次南巡前,编撰《四库全书》时偶得赵宧光书稿《寒山志》,反复阅读,与寒山别墅及其主人,前朝高仕神交为友,绝妙美景更让他神往。乾隆酷爱水景声景之美,次年(1751年)第一次南巡,迫不及待造访寒山别墅,被千尺雪淙淙泉水所陶醉,在泉边亭子题「听雪」匾额。回京后,于避暑山庄、静寄山庄及中南海三地仿建,皆命名「千尺雪」。</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宗苍寒山千尺雪图 (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b></h1> <h1>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南巡,再次驻跸寒山别墅,作《幽人留旧址》</h1><h1>寒山别墅</h1><h1>清代 · 乾隆</h1><h1>幽人留旧址,大吏事重修。</h1><h1>自藉林泉秀,微嫌花木稠。</h1><h1>片时轩榭憩,昔日景光遒。</h1><h1>欲起宧光问,居斯可肯不</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