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如何归位

廖复阳(字存亮)|幼教

<p class="ql-block">  古话说:“各归其位,犹如神仙开会。”反过来说:“定位不当,终身流浪。”所以,只有归好位,才可能像神仙一样地生活。 </p><p class="ql-block"> 《易经》(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俗话说:“美满的婚姻是事业成功的基石。”还说:“夫妻恩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土壤。”所以,不管如何,一个家庭,夫妻如何“定位”,至关重要。 </p><p class="ql-block"> 在此,本人表述一些粗浅的看法,恳望能对各位看官起到一点抛砖引玉之效。</p> <p class="ql-block">  丈夫对于妻子,要发挥哪些作用?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p><p class="ql-block"> 个人认为是丈夫要率先敢于担当,从我做起,志于求道。 “顶天立地”,自古以来就是大丈夫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大学》说:“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所以,如果丈夫期望家庭更加幸福,必须“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作为男子汉大丈夫,毫无疑问,首先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要“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毫无疑问,孔子所说的“学”自然不会仅限于知识与技能,一定离不开“道”。只有这样,才能践行《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兴业报国之道。《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道德经》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徳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所以,如果丈夫决心志于道,必须“修身”,必须“修己以敬,修己达人”,致力于“治学”、“修身”与“用世”的动态平衡。一个家庭,“各相责,天昏地暗;各自责,天清地宁。”在家在外,大丈夫更要“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要谨记“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要“规过于私室,扬善于公堂”。</p><p class="ql-block"> 古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岳父母含辛茹苦,几十年如一日,把女儿扶养成人,然后,通过一个仪式,有的甚至仪式都没有,就把她“托付”给了我们做女婿的,请问我们应该如何无愧于这份信任,如何报答这份似海的恩情?一个女子,在自己的娘家,犹如掌上明珠,倍受宠爱,步入夫家的大门之后,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却要担任“女主人”的角色,我们做丈夫的,如何呵护好她,如何支持她幸福地转变角色,融入这个新的大家庭,如何携手同心,创享美好的婚姻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的恩师钟武强先生教导说:“修行者是要主动吃亏,主动吃苦,主动生病的。”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所以,真修,就要真正做到乐于吃苦,乐于吃亏,忍辱负重,甚至视死如归,只有这样,才更能体验“吃苦了苦,苦尽甘来”!</p> <p class="ql-block">  妻子对于丈夫,要发挥哪些作用?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p><p class="ql-block"> 个人认为是妻子要助夫成德。 </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徳”?顺道才是徳,合道才是徳。 </p><p class="ql-block"> 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助夫成德?</p><p class="ql-block"> 女人是一个家庭的基石,是一个家庭的风水。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妻子如何才能有效夯实基础? 《诗经》云:“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礼记》云:“男有分,女有归。”“归”是何意?就是回到本来的地方。真是字里有乾坤,妙不可言啊!为什么?我们一起来探讨。 </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女人,也是自己的父母所生,所以,深爱自己的父母,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作为女儿的父母,正常情况下,是希望女儿有一个好的归宿,而不是长大后还守候在自己身边,不是一生“待字闺中”。《孝经》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所以,作为一个女人,出嫁之后,如果能修身为本,力行正道——媳妇道,妻子道,母亲道,妯娌道,助夫成德,家和万事兴,乃至家族兴旺,人才辈出,让夫家深感娶到这样优秀的一位女子是一种荣幸,进而深深敬佩与感谢这位女子的父母,乃至经常在不同场合情不自禁赞叹这位女子,赞叹这位女子的父母与长辈,情不自禁想方设法回报女方的大家庭。身为这位女子的父母,这是何等的喜悦与荣耀啊!两个人的结合,于是真正发挥为两大家族的融合,凝聚激发力量,凝聚产生倍增效应,“人心齐,泰山移”,向善向上,这样的结果,自然是价值最大化,两头都更能家族兴旺,人才辈出,最终让自己的父母乃至娘家的所有亲友都受益更多,这是对自己的父母更高、更远、更深、更广、更有内涵、更加精彩的大孝,难道不是吗?对于“舍得”,我们常说:“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如果再升华一下,就是“舍而忘得,无所不得”。女子出嫁之后,以兴旺夫家为“本”,好像是“舍”了娘家,但是,实际上是“以退为进”,“退一步,海阔天空”,以两家兴旺为“终”。犹如《中庸》所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p><p class="ql-block"> 另外,《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个已经结婚的女人,如何定位才能更好地修“大学之道”?我们常说:“心在哪里,结果就在哪里。”如果在内心首先定位是娘家的女儿,那么,自己的第一位置就是“女儿”位,自己的第一位就是“低位”,在这个“位”上,无论自己长多大,获得多大成就,赢得多高低位,对于自己的父母来说,都还是父母心中的孩子,难以发挥多大的影响力,并且,容易撒娇,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或“逃避”很多担当的机会,甚至容易放纵自己。钟先生教导说:“一个人,如果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还是小孩;如果父母或者老师叫我怎么做就怎么做,说明懂事了;如果怎么正确怎么做,说明成熟了。”如果在内心首先定位在夫家呢?那么,自己的角色包括媳妇、妻子与母亲,在一个小家庭的范畴内,自己的角色是妻子与母亲。在妻子与母亲这两个角色当中,毫无疑问,最容易牵动这个女人内心的角色是“母亲”,无法改变的角色也是“母亲”。母亲是处于“高位”的角色,是“母位”的代言人。钟先生教导说,“母亲”是假的,“母位”是真的。“母位”是无条件的,神圣的,纯粹的,是“神性”的;“母亲”可能会犯错误,难免有缺点,甚至令人感觉不可饶恕,难免具有“人性”,甚至“动物性”。但是,因为“母亲”是“母位”的扮演者,所以,可以说:“不管父母慈不慈,只管自己孝不孝。”母亲之所以伟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母爱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有人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母爱,是为了别离。”妈妈含辛茹苦培养孩子,就是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远走高飞,搏击长空,闯荡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对于妈妈,我们有另外一个称呼,那是“娘”。钟先生教导说:“娘心就是良心,就是天心,就是道心。”可以说,一个女人,做好了“娘”的角色,自然就更能做好妻子的角色,做好媳妇的角色,做好妯娌的角色。古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有人说:“父母给孩子以生命,孩子给父母以慧命。”如果孩子教育成功,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灵上以及精神上,母亲必然从中取得突破性成长。有人说:“孩子教育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事业和投资。”也有人说:“任何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失败带来的缺憾。”如果孩子教育成功,母亲的生命价值也必然因此获得倍增效应。特别是当下文化接近断层之后的文化复兴时代,如果能立志做自己家庭新时期的“人文始祖”,优质的根本教、胎教与早教,将对孩子的一生带来巨大的影响。犹如古话所说:“3岁看大,7岁看老,13岁定一生。”至于“媳妇熬成婆”之后,婆婆对一个大家庭的影响,更是难以想象。这一点,真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惟其无私,方成其私”,“定位决定地位,格局决定结局,视野决定世界”之生动诠释,真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啊,我们想象一下《红楼梦》中的贾母,就更能有所领略,真是“高度决定影响力”,犹如《大学》所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p><p class="ql-block"> 心理学界有一句名言:“宝贝,这个世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所以,“助夫成德”是表象,实际上是成人达己,助己成德。</p><p class="ql-block"> 如何确定自己的第一定位到底在哪里?这个应该是不言自明了。《中庸》说:“莫显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我们强调“第一定位”,不是忽视其它定位,“第一”更不是唯一。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也。”而“礼者,天地之序也“。所以,清晰“第一“,只是为了理清“先后”与“内外“,绝对不是厚此薄彼。“第一”与“第二”,好像关系不大,影响不大,实际上却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啊!所以,可谓“一念之间,改变一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啊!</p> <p class="ql-block">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女人不管多么优秀,要区分“强者”与“强势”,要谨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柔弱胜刚强”,女人最重要的是要修“温柔”,但是,温柔不是软弱,不是没有原则,没有底线,而是“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男人对应天,女人对应地。所以,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犹如孩子的“天”与“地”。夫妻相爱,天清地宁,风调雨顺,孩子安居乐业;夫妻相责,天崩地裂,狂风暴雨,孩子民不聊生。在《易经》中,男人是乾卦,女人是坤卦,“坤生乾,易成功;乾克坤,可成功;乾坤合,万事吉;乾生坤,有损耗;坤克乾,诸事凶;乾坤倒,诸事了。”如果女人就回归女人本来的样子,男人就回归男人本来的样子;同时,在家里,母亲智慧维护父亲的高位,犹如给予孩子一个广阔的天空,母亲的“地位”也因此发挥更大的价值;父亲智慧维护母亲的高位,犹如给予孩子一片肥沃的土地,父亲的“天位”也因此发挥更大的价值。夫妻彼此成全,相得益彰,这也是“知天命”的一种体现吧!我为什么生为男人,我为什么生为女人,这些都不是偶然,甚至可以说,所有的偶然都是一种必然。如果生为男人,不活出男人本有的风采,生为女人,不活出女人本有的风姿,这本身就已经有“逆天”的味道?古话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我们人,斗得过天吗?我们常说:“尽人事而知天命,把缺憾还诸天地。”钟先生教导说,如果能在“知天命”的基础上去“尽人事”,往往效果更佳,更加幸福! </p><p class="ql-block"> 当然,如果一个女人,虽然结婚了,但是身嫁心未嫁,有什么好处,首先想到自己的娘家,遇到节假日,首先想到回娘家,拿起电话,首先拨到自己的娘家,这也是可以的。不管怎样,说明还在恪守孝道。</p><p class="ql-block"> 但是,这样的结果可能如何呢? </p><p class="ql-block"> 第一、自己毕竟已经嫁人了,是夫家的人了,是夫家的“女主人”了,对于娘家的很多事情,可谓“远水救不了近火”,特别是娘家还有其他兄弟姐妹的情况下,自己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可能南辕北辙。为什么事倍功半呢?因为自己已经出嫁了,娘家的很多事情自己不一定完全清楚,娘家人的想法自己也不容易充分了解。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什么会南辕北辙呢?因为如果有兄弟,特别是兄弟成家之后,自己作为已经外嫁的女儿,已经成为特别的“客人”,不再是“主人”,如果参与事务过多,甚至擅自做主,自然就可能容易“越位”,反客为主,于是,一是可能导致做儿子媳妇的在不知不觉中“缺位”,二是可能悄然导致他们潜意识产生“不被信任感”,于是,可能事与愿违地在无形中障碍了娘家的兴旺发达,同时,因为“一心难以二用“,可能因此造成在夫家的相对“缺位”,于是,容易形成两头不讨好的“不利”局面,甚至犹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乃至焦头烂额、心力交瘁。一个女人,能够置心一处,做好一个家庭的“女主人”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难怪《大学》说:“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一个人,如果心不在本位,甚至严重偏移,犹如汽车、火车或飞机的重心产生严重偏移,人生能够有愉快平安的旅途吗?所以,一个已经出嫁的女人,如果第一念就念念不忘娘家,可能好心办了坏事。如果自己没有兄弟,只有姐妹,并且没有入赘的情况,那当然另当别论。 </p><p class="ql-block"> 《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个女人,既然已经嫁人,请问谁是自己家里人?回想我们在简历上填写家庭成员时,会填写哪些人?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填写妻子或母亲娘家的人吧?只有单位出于特殊需要,提出此项要求时,才会提供妻子或母亲娘家人的信息。否则,用人单位会质疑面试者的常识是否有偏差。夫家请客的时候,娘家的亲人往往是“贵客”,是客人。如果客人来到家里了,所有家里人都要一心招待好客人,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对于长辈的称呼上也明显透露了这个信息,孙辈称呼祖辈,夫家的称为“爷爷”与“奶奶”,妈妈家的称为“外公”与“外婆”,媳妇称呼夫家的爸爸妈妈为“家公”与“家婆”。一个已经结婚的女人,对朋友说:“我要回家了。”难道我们的第一反应会是回她的娘家吗?所以,在不同的时空,都有一个“先后”的合理之存在。《孝经》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所以,如果一个已经结婚的女人,在日常关心家里人胜过客人,第一念就往往想着为客人做事,是否合乎“德”,是否合乎“礼”?如果不合,我们内心能坦荡吗,我们自己因此受益更大吗,我们关心的两个家庭因此受益更大吗?我们完全理解与支持每个人关心自己的父母,但是,需要思考如何正确地关心,如何智慧地处理好内外? </p><p class="ql-block"> 现在因为独生子女问题,确实也遇到一个难题,导致有些做父母的,干脆说:“我的女儿没有嫁,也没有入赘,只是和谁结婚。”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但是,给晚辈乃至别人带来很多不便,所以,不敢苟同。比如,小夫妻为人父母之后,孩子怎么称呼祖辈?难道都称呼“爷爷”与“奶奶”吗?很明显,不合适;至于都称呼“外公”与“外婆”,自然更不合适。子曰:“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遇到这种情况,是不是可以友好协商,比如,第一胎作为男方的后人,第二胎作为女方娘家的后人,外孙转家孙?或者说,如果一男一女,男孩作为男方家庭的后人,女方作为女方娘家的后人,外孙转家孙。如果孩子生上三五个,那就更好处理了。 个人认为,最好生三个以上。两个人只能称为搭档,最起码三个人才能组成团队。《弟子规》说:“兄弟睦,孝在中。”如果有三个孩子,万一其中两个发生矛盾,另外一个能起到调解的作用,所以,对于小家来说,生三个或三个以上孩子利于提升孩子的孝道水平;对于国家这个“大家”来说,利于产生更多优秀人才。于是,母亲乃至一个家庭的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也能发生倍增效应!如果能生四男四女或以上,于是男方女方都能有两男两女或以上,那是非常完美了。至于扶养费用的话题,古话说:“天不生无福禄之人”,还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在我们老家,流传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是带着口粮来的。”至于方法,则“当信念够坚定的时候,方法自然会出现”,“唯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方有万变无穷之妙用。”比如,我们在怀孕之前,是否有发大愿?是否有意识到孩子既是我们的,也是社会的,乃至是国家的,甚至是全人类的?是否有做好“根本教”?是否有做好“胎教“?是否有充分意识到“3岁看大,7岁看老,13岁定一生”?回想列祖列宗一路历经坎坷,饱含血泪,我们今天的困难算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思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点思维,线思维,面思维,立体思维,全局思维,系统思维与全息思维。”夫妻之道,真是挑战我们的思维模式啊!</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不管是丈夫还是妻子,要胜任好自己的角色,都是要注意以下六点: </p><p class="ql-block"> 第一、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p><p class="ql-block"> 《诗》云:“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用时尚的话来说,就是“天上不会掉馅饼”,“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p><p class="ql-block"> 第二、家庭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道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有道理,就等于对吗,就等于正确吗?所以,不能“理直气壮”,更不能有“有理打遍天下”的心态,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钟先生说:“结果好才是真的好。”只是执着于“有道理”,就可能赢了道理,输了关系,甚至输了整个人生。古话说:“家和万事兴。”《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要时刻谨记“和”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在夫妻关系中,双方及时相互表达欣赏与肯定,是爱的一种重要体现,犹如润滑剂,助力机器正常运转。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大部分人在小时候,得到的来自父母的肯定都往往不够,于是,一辈子都在寻求“补偿”。所以说:“幸福的人,用美好的童年滋润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去疗愈童年。”</p><p class="ql-block"> 这边讲一个笑话:先生下班回家吃饭,太太煮了一道清蒸板鸭,先生一看,鸭子怎么只剩一条腿,就问太太:“怎么你煮的清蒸板鸭只有一条腿呢?”太太就说了:“我们家的鸭子都只有一条腿!”“乱说,我们家的鸭子怎么可能只有一条腿?”太太说:“你不信,我带你到我们家后院的池塘去看。”因为是正中午,鸭子正在休息。大家都知道,鸭子休息的时候,都把另外一条腿蜷起来,太太就说:“你看、你看,我们的鸭子不都一条腿吗?”但先生也不是那么简单就被蒙骗过去,他两只手鼓掌,掌声一起,鸭子受了声音的振动,伸出另一条腿,即刻划了水离开。先生笑着说:“太太,你看、你看,我们的鸭子不是也两条腿吗?”太太沉着脸:“先生,你不知道吗?因为你有掌声,牠才有两条腿的啊!”意思是说,我天天煮来给你吃,你一句赞美都没有,就让你只吃鸭子一条腿,如果你早一点给我一些掌声,我就让你有两条腿吃了。所以,夫妻相互赞美,偶尔买一点小纪念品送给对方,可谓“于细微处见精神”。</p><p class="ql-block"> 第三、 真诚沟通。</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良好的沟通对于组织犹如血液之于生命一样重要。”沟通要避免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很多时候,内容本身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借助内容承载的“爱”与“敬”。所以,有人说,沟通是信念的传递,能量的互动,情绪的感召,行动的呼吁,结果的达成。《大学》说:“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所以,敞开心扉,才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p> <p class="ql-block">  第四、找出路的思维。</p><p class="ql-block"> 古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可以说,人生就是一个“历事练心”的旅程。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唯有找出路,以终为始,锁定目标,而不是仅仅找原因,更不是找借口,才是正道,才是王道。子曰:“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古话说:“唯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方有万变无穷之妙用”。</p><p class="ql-block"> 第五、彼此珍惜。</p><p class="ql-block"> 《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因为彼此有了感情,才能成为夫妇,才能生儿育女,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家庭。结婚后如果没有生育或领养孩子,只能称为“小俩口”。所以,不管双方处于什么状态,都要珍惜对方。生命中的每一个缘分,都不是偶然。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所以,珍惜缘分,或许也是“畏天命”的一项课程。每个人生来具足,生而平等,虽然难免状态各异,各有千秋,比如职业不同,收入各异,性格有别。放眼望去,各个家庭组合不同,但是,幸福的原则与精神基本相同。今天,大部分家庭,都不同于以前,一个大家庭甚至家族往往聚居在一起,一个孩子如果家庭发生不幸,父母缺失一个乃至全部缺失,孩子依然有机会借助家族力量相对健康地成长,今天的小家庭,面对同样的不幸,对于孩子往往是毁灭性的伤害,很多孩子都因此难以健康成长。另外,今天的世界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夫妻携手利于更加从容且正确地面对一切。所以,更要珍惜! </p><p class="ql-block"> 第六、志于道。</p><p class="ql-block"> 古话说:“顺道者昌,逆道者亡。”《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战国策》说:“以道相交者,天荒而地老;以德相交者,地久而天长;以色相交者,色衰而爱弛;以利相交者,利尽而交疏;以势相交者,势倾而交绝。”</p><p class="ql-block"> 关于富贵,在人生中,我们追求富贵,没有问题,但是,我们要谨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大学》说:“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徳者,本也;财者,末也”,“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还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关于贫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我想,此中的“贫而乐”,应是“贫而乐道”之意吧!</p><p class="ql-block"> 关于“情“,如何避免为情所困?钟先生说:“情,可以分为人情,感情,真情与道情。”男女相爱,是人之常情;成为夫妻,是因为感情;白头偕老,是因为真情;止于至善,需要道情。以道情相处,或许常常感觉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p><p class="ql-block"> 钟先生教导说:“天地一道场,祖宗古道场,家庭大道场。”家庭是家人借以修道的地方,不修正道,是找不到正确的出路的。修什么道?首先是“孝悌之道”。古话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还说:“孝悌是基础,夫妻见功夫。”子曰:“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此中的“孝”,自然不仅仅是让父母居安吃饱穿暖玩好,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其中的“事亲”,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p><p class="ql-block"> 所以,如果夫妻有这个共识,一个家庭,就不是男权主义,也不是女权主义,更不是以孩子为中心,而是以“道”为中心。有人说:“靠换游泳池是学不会游泳的。”一个家庭,修道也是如此。所以,一个家庭,如果能保留中堂,有祖宗牌位,或者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或者天地君亲师位,就有了精神符号,利于“借力使力不费力”,利于修道;如果能多读圣贤书,常读圣贤书,明经致用,信解行证,利于借助圣贤智慧,修道悟道;如果能乐学取友,以文会友,利于以友辅仁;《礼记》说:“三王四代唯其师。”《学记》说:“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如果有缘得到明师指引,则更加利于顺道而行,顺道而昌!</p> <p class="ql-block">  我们常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衷心祝愿千家万户的夫妻都能“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演奏出美妙的乐章!</p><p class="ql-block"> 本人才疏德薄,文中不当之处,恳请各位看官多多海涵,并不吝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 感谢恩师钟先生,先生的指点在我优化此文时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廖复阳(字存亮)敬笔 </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7日星期四于广州</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12日星期二于广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