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杨传任先生

美友19940566~波

<p class="ql-block">  先生于2022年4月9日与世长辞。遵遗嘱无追悼会,无遗体告别。</p><p class="ql-block">  先生一生崇尚自然,热爱科学,潜心教研,淡泊名利。赤条条而来,干净净而去。为人为学,高山仰止,弟子们无限悲痛,以此文为纪念。</p><p class="ql-block"> 先生安息!</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传任生平</h3> <ul><li>1925.3.24 出生于北京市东城区 </li><li>1943年 毕业于北京市第五中学 </li><li>1944-1946 西南联合大学 生物学系 </li><li>1946-1948 清华大学 生物学系 </li><li>1948年 清华大学农学院农化系 助教 </li><li>1949-1952 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 助教讲师 </li><li>1952-1992 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 讲师、副教授 </li><li>1979年- 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校务委员会委员;动物生理生化教研室主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北京市生理学会理事;国际禽类内分泌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生理生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殖生物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生殖生物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教材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生物基础学科组组长;《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生物学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畜牧兽医学报》和《中国兽医杂志》编委</li><li>1985年 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li><li>1991年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li><li>1992年 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li><li>1995年 离休 </li><li>2009年 荣获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杰出人物) </li><li>2022.04.09 去世</li></ul>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华大学四八级返校</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闻一多塑像前合影</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64年动物生理生化首届毕业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国大学里唯一设置“生理生化”专业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5年欢送进修老师(一排左五是杨传任先生,一排左六是周大溦先生,二排左三是齐顺章先生)</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先生为人师表,学生受益终身</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生:郭亚平 (1986年硕士毕业于杨传任先生名下)</div> 杨先生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导师是一个神圣而又负有使命的称呼。当我通过硕士学位答辩的时刻,大家都很开心,杨先生比所有人都高兴。因为有他3年的规划、构思和指导,才使得我这个一般的大学生懂得了分析课题、收集资料、寻找方法、就地取材、制定方案、攻克问题、直至完成课题的全过程。我经历的每一步,杨先生都在看着、指导着。这种操心我现在才能体会到:这是在塑造一个人的未来;这应该是一种启蒙的教育。正是这种启蒙的教育给我奠定了一个研究者必备的素养。这在我后来顺利通过博士、博士后的研究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真是从师一时,受益终身。<br>  我真的特别感激杨先生。也觉得特别幸运能拜师于杨先生名下。<br>  杨先生以鼓励、放手和把握方向的施教方法让我们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课题,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正是这种培养使我得以能在后来的事业中挑战一个又一个的新领域。我们从查文献、制定方案、养动物(甚至配饲料)、屠宰场摘取垂体、借助其它科室和系的设备(甚至还要借用伙食科的冷冻室),事无巨细,无不要亲自完成。由于有了这种培养,后来的事业也就无所畏惧,做起来似乎也得心应手了,好像再也没感觉到在硕士研究阶段的那种艰难。回想起来,太应该谢谢杨先生的施教方法。这真是基本功掌握了,一辈子受益。<br>  杨先生的为人是我一生中学习的楷模。动物生理组非常的团结、和睦、其乐融融。这个组容不下负面的东西,总有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杨先生的急行自行车、步行上十楼,给人以力量和活力。杨先生永远都在微笑,让你感觉到他的自信,对这个组、组里的每个人以及我们所做的一切的肯定。我们看在眼里,体会在身,这一切也感染着我们。先生的坐人做事本身就构建出一种无形的领导艺术,一种无形的导航,这为我以后的事业奠定了可学习的领导模式。实践证明,这是领导一个组织,一个事业不可缺少的素养。在后来的事业中,每到遇到难办的问题时,我都想到先生的微笑......<br>  先生永远是我们的楷模。<br>  老师,我们想念您!<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的恩师杨传任先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彭景楩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p><p class="ql-block"><br></p> 我和杨传任先生的缘分,要从我给杨先生的一封信开始。当年从武汉大学硕士毕业后,我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择,但我都没去,我觉得自身知识储备还不够,还需要一个系统的训练,特别是论文的训练,我就给杨先生写了一封信,主要内容是现在已经工作多少年,还再想学习,表达很诚恳,杨先生可能被我的真诚感动了,给我回了一封信,最后一句话,我永远记得,他说:我从信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可造之材。<div>  这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也极大地鼓励了我,事实上也影响了我一生。<br>  杨传任先生对人要求很严,但是待人很和蔼,像慈父,他批评人的方式很特别,不直接批评,但是又能让你明白他的意思。跟杨先生的相处还让人懂得,做人起码要有一种宽容的心,还要学会易位思考。那个时候我们学生基本上都成家了,他会站在你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很能理解学生,倒是我们学生对先生的理解反而少了很多。先生的胸怀很宽广,这一点,我自认为我跟先生学了不少。先生爱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对国家政策,大是大非的问题,非常关注。 <br>  科研上,杨先生很有远见。我觉得杨先生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布局,就像打仗的将军一样。他很会布局,比如生理系的规划,他安排夏国良研究生殖内分泌,我研究神经内分泌,还江青艳研究消化内分泌,他能看到,生理系要从哪几个方面去突破,他的这种科研设想才是真正的顶层设计,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家风范。<br>  先生走了,我们永远怀念您,学习您!<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生江青艳和杨先生(颐和园)</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与导师杨传任先生在一起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江青艳 教授(华南农业大学)</p><p class="ql-block"><br></p> 先生故去,思念之情难已。<br>  作为杨先生的弟子,每当回忆起 30年前耳濡目染先生教诲的时光,心里总是充满着感激和留恋。1991年9月4日,我从南昌来到北京,开始在先生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当晚到先生家拜访,杨先生满面笑容接待了我,关切地询问我在江西学习和生活的情况,热情地向我介绍北京的情况和读博的要求,并特别提醒我北京的9月份早晚温差较大,要多穿衣服,不要着凉。杨先生的一番话让我顿时感到一阵温暖。先生是一位宽厚的长者,无论是对待同事还是学生,总是充满关爱,笑容可掬,给人一种油然的亲切感。<br>  在北京农大读书的三年中,实验室老师们每年组织的元旦聚餐和春游踏青是我们学生最快乐的日子。元旦聚餐时,因当时的条件有限,老师们都从家里提前做好最拿手的菜肴,通常都是一大盆,确保胃口极佳学生们的需求。晚餐和晚会同时进行,杨先生那风趣的语言、淳厚的男中音、优美的舞姿很快就带动了大家的激情,与王柱三老师的俄语对话、与汪琳仙老师的和谐华尔兹、还有杨先生低声吟唱的《silent night》总是引发师生们的阵阵掌声。师生们的欢乐冲走了冬夜的寒意,给学生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快乐与回忆。而每年春天,当嫩绿的叶子挂满枝头的时候,杨先生和实验室的老师们都会组织我们去校外春游踏青,大伙带上吃的喝的,或骑车,或散步,踏青赏景,交流思想,放松心情,玩上一整天,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其乐融融! 我在三年中先后参加了颐和园、玉渊潭、世界大观等三个景点的春游,多年后拿起当年的照片,我还能感受到当时的气氛和心境。<br>  三年读博期间,让我受益最深的是先生严谨的治学、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视野和乐观的心态。在我开展论文实验期间,杨先生每次对我的实验设计都会认真地提出意见,每个月的进展汇报都要求我们关注细节,并提出重要建议。每逢遇到关键的问题,杨先生总会亲力亲为。有一次,在我的实验条件遇到困难的时候,杨先生骑着单车,亲自领我去动物所,请他们为我提供帮助。杨先生非常重视国际学术交流,经常和国外一些著名学者保持紧密联系,多次邀请国外专家来实验室讲学,并为学生提供难得的锻炼机会。在我博士二年级的时候,杨先生安排我接待和陪同国际著名的内分泌专家 Ishi 教授,三天的接待和陪同,不仅让我得到学术上的进步,更锻炼了我的接待能力和英语口语能力。<br>  在杨先生门下三年的学习时光,我心里一直充实并快乐着。先生不仅培养了我,让我获得了博士学位,更教给我做事做人的原则,为我此后的工作和生活指明了方向,增添了无限的动力。<br>  先生,您走好!<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2年生理教研组</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先生与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崔宗杰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p><p class="ql-block"><br></p> 对于我们1980级动物生理生化专业的学生来说,杨先生对我们学术生涯的影响是深远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因为文革10年的耽搁,人们对于科学研究事业的追求,是非常渴望的。80级学生,是文革后招收的首届动生专业本科生。幸运的是,我们这一届学生,学业基本没有受到文革的影响。因77-79级学长们好学风气的熏陶,我们学习的风气也是非常浓厚的。八十年代初期动生专业的课程设置是非常系统和专业的。单是生理学,就开有:家畜生理学、消化生理学、神经生理学、内分泌生理学、生殖生理学、禽类生理学、动物行为学等。这无论是现在,或者是过去,在国内外都是少见的。我们能够受到如此严格、系统的培训,是非常幸运的。<br>  当初杨先生对于国际生理学领域的最新发展非常重视。1971年EarlWilbur Sutherland关于cAMP 作为胞内第二信使的工作而获得诺贝尔奖,所以在本科阶段,我们那一级学生,对于细胞信使和信号系统的研究,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普通生理学中关于平滑肌收缩舒张、内分泌细胞分泌调控,这些生理学中的基本问题,至今仍然是我们中多数同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br>  我考中先生的研究生后,就出国读研了。所以没能从先生处得到太多直接的科研指导。我从先生处所获得的,更多的是人格力量。我从一个普通青年,转变为一个高校教授,在如何妥善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如何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等方面,先生的榜样都使我受益匪浅。<br>  先生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生人,到今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路程。先生一生中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国家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先生一生中热爱事业、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学生,先生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优良品质,是我们学生辈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br>  先生安息!<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1年,农业部农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审定会(重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2年,全国动物生理生化会议(成都)</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杨传任先生的传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汪琳仙 教授(中国农业大学)</p><p class="ql-block"><br></p> 杨传任,动物生理学家,我国动物生理生化专业创建人之一。在我国率先用自制产品建立了羊催乳素的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在学科教材建设和我国主要畜禽生理正常值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畜牧兽医科研及生产做出了贡献。<br><br> 杨传任,1925年3月24日出生在北平。童年生活在饱受日军侵略的年代,由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反对侵略,爱国图强的种子,影响着他的一生。<br>  1943年从北京市立第五中学毕业时,正是日本侵略军在我国大陆沦陷区和东南亚横行霸道的时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使他毅然离开北京。1944年,到昆明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求学。西南联大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战时合办的一所大学,在这里,科学的训练和民主的熏陶使他受益匪浅。1946年西南联合大学一分为三,各回到原来的三校,他随之转入清华大学生物学系继续攻读,1948年毕业。他的老师陈桢、赵以炳和李继侗等引导他进入生物学这一领域,使他后来能从事生物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卓有建树。<br>  1948年内战连年,他喜欢清华大学的这一学术风气浓厚、有民主和自由的良好环境,接受了该校农学院的聘书;先后做过汤佩松、戴松恩和李竞雄的助教,从事生理学和遗传学的教学工作。<br>  1949 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北大学三校的农学院合并,建立北京农业大学,由于他对当时遗传学方面的论战不能理解,使他改变专业方向从事动物生理学的教学,这就决定了他以后40多年的学科道路。<br>  1954年杨传任到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时长半年,帮助培养师资,建立家畜生理教研室。1958年帮助宁夏回族自治区筹建宁夏农学院4个月,为少数民族高等农业教育作出了贡献 。<div>  1960年,35岁的杨传任晋升为副教授,当时在国内学术界算得上年轻有为了,1964年组织了第一次全国畜牧兽医基础学科学术会议,随后,与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张致一研究员,北京医学院王志钧教授、张丽珠教授,协和医院刘士豪教授等一起举办了内分泌学讲座。<div>  “文革”期间,杨传任仍坚持编写教材,培养工农兵学员。<br>  1979年恢复北京农业大学,杨传任晋升为教授。他振奋精神,迈开脚步迎接科学的春天,除了致力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外,相继参加多个学术团体,积极编译教材,并担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生物卷和兽医卷的组织和编写工作。1985年,国家在高等农业院校建立动物生理生化学科博士点,他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近10年来坚持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并多次去美、英等国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br><br><div>教学严谨有方,深受学生敬佩<br>  40余年来,杨传任一直坚持亲临讲台。曾讲授家畜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内分泌学、生殖生理学、泌乳生理生化学、专业英语,以及研究生学位课“动物生理专题”等课程。他治学严谨,教学有方,授课深入浅出,表达准确、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1984年被农牧渔业部评为部属重点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师,1991年国务院为了表彰他“为发展我国农业教育作出的突出贡献”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和证书。<br>  杨传任是北京农业大学动物生理生化专业创建人之一。以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没有生物基础学科的专业,因此有关这方面的人才缺乏,科学研究薄弱。从国家发展需要出发,1959年经高教部批准在北京农业大学建立动物生理生化专业,杨传任是主持筹建的负责人之一,当年秋天,正式建立。至今,已培养了近300名大学本科毕业生。杨传任长期担任专业主任,从专业规划到教材编写,都付出了大量心血,为专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br>  杨传任担任博士生导师以来,培养博士生7名,硕士生14名,其中有的已成为教学科研骨干,有的在国内外已取得很好的科研成果。1989年该博士点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高校重点学科点。<br>  杨传任在学术上卓有建树,在作风上谦虚求实,平易近人,对待同志有求必应,无论是教学或科研中的问题,总是认真及时去帮助解决。因此,无不使人尊敬。<br><br></div><div>学科教材建设,尽心竭力<br> 杨传任在教材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50年代初,在高等农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基础教材短缺的情况下,他首次在我国主译了苏联波波夫等著的《农畜生理学》,填补当时教材空白。60年代,他相继编著有《农畜生理学》、《泌乳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教学参考书。70年代,他组织并主持翻译了享誉世界的大型教科书--《Duke's家畜生理学》第八版,为我国家畜生理学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一本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参考书,获得国内同仁的赞赏。1982年,出版了他主持翻译的《禽类生理学》。1987年开始担任农业部教材指导委员兼生物基础学科组组长,肩负重大的教材建设任务。他认为“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有好的教科书”;“建设系统完整的配套教材是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因此,他在教材建设工作中尽心竭力,一丝不苟,作出了突出贡献。<br><br></div><div>动物内分泌研究,位居前沿<br> 杨传任早年曾从事牛羊血液生理的研究。6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动物内分泌(性腺和甲状腺)的研究。1979-1981年主持“我国主要畜禽生理常值”课题,组织全国18所高等农业院校和有关科研单位共同完成,为我国畜牧兽医科研及生产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1981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4年从分离提纯羊垂体激素入手,获得羊催乳素、生长激素纯品,在我国率先用自制产品建立了羊催乳素的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在研究催乳素对性腺的作用,特别是对羊睾丸间质细胞、牛黄体细胞的作用,以及对前列腺细胞的作用方面也取得了可喜进展。对雄性生殖生理的这些研究,在国际上报道尚少,属国际前沿性探索工作,其成果不仅可为比较生理学提供有益资料,也可望应用于畜牧兽医实际,解决诸如繁殖障碍等问题。<br> 此外,杨传任还开展了禽类生殖激素的研究工作,在研究北京鸭产蛋、提高瘦肉率和肥肝增重性能与有关激素含量的关系,以及探讨北京鸭某些蛋白质激素(如LH)等方面均取得有益的结果。共发表学术论文及综述性文章20余篇。<br><br></div><div>热心科技活动,促进学术交流<br> 杨传任积极参加学术活动,1964年筹组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基础学科年会,随后又主持了1979年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二次年会,为推动畜牧兽医基础学科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先后担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北京生理科学会理事兼生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生理生化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殖生理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生殖生物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他多次主持学术讨论并在会上作专题报告。杨传任不仅活跃在国内生理学科的多个领域,还积极参加国外学术交流,1986年出访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参加美国国家动物疾病中心成立25 周年学术会议;1989年参加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中国留美学生、学者农学会首届年会。1992年9月,应邀去英国爱丁堡参加第五届国际禽类内分泌学术会议,并参与主持大会讨论。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较高威望和声誉。<br> 在编撰活动方面,杨传任还担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生物学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兽医卷》编委兼动物生理生化分支主编,《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中国兽医杂志》编委,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生物学科审查委员会委员。这些繁重、细微的工作占据了不少节假日,但他并不厌倦,而都是认真伏案去完成。<br><br>--摘自《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br></div></div></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海滨 教授(厦门大学)的采访回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夏国良 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的采访回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彭景楩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采访回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师情重于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夏国良 教授(中国农业大学)</p><p class="ql-block"><br></p> 2022年4月9日,先生仙逝,弟子万分悲痛,写此文以纪念,然而提起笔来却发现此刻的心情很难用语言表达。<div>  当年慕名报考我国著名的动物生理学家杨传任教授开始,到现在已经要四十年了,作为先生的弟子,我在先生的指导下完成了从研究生阶段到大学老师整个过程的成长。一直到先生去世前,先生都仍然十分关注我的成长和整个动物生理学科的发展。虽然先生已离去,但先生在我脑海中的印象仍然是我当学生时的那样,光辉照人。</div><div> 1983年我从宁夏农学院牧医系兽医专业考入当时的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生理生化专业,成为杨传任教授的研究生,我实现了我大学二年级时的梦想。当时我的生理学老师陈如熙教授(他也是杨传任先生的学生)向我介绍了杨传任先生的情况,并鼓励我好好学习,将来报考杨先生的研究生。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努力,想成为杨先生的研究生,并最终如愿以偿。 </div><div> 1985年,杨先生开始招收博士生,我又有幸成为他的第一个博土生,也正是这一机会为我今后人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8年我博士研究生毕业,当时我并没有很高的志愿,一心想回宁夏农学院当一名老师,也急盼和家人团聚。杨先生知道此事后非常着急,为了将我留在农大工作,他冒着酷暑亲自坐火车来到宁夏农学院,来到我家里,分别找学校领导和我的父母及爱人做工作,要让我留在北京工作。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先生的关怀和努力也就没有我今天的发展,更谈不上我今天所拥有的一切。</div><div> 留校工作后,杨先生又积极推荐我到国外去进修,学习国外的先进研究技术、理念和现代生物学理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九九三年底,那年先生已七十岁,就要离休,为了学科的发展他给我写信,希望我能回国工作接替他,继续将生理教研组发展下去,当时我在丹麦的工作正好处于关键阶段,一篇准备发到NATURE的文章正在撰写中,但考虑到先生的请求,我决定回国,并于1994年1月31日(那天是我生日)回到北京。</div><div> 我事业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就是回国当年杨先生即将离休的时候,推荐我破格申请教授。那时当教授是很难的,为了我能破格当上教授,先生费了很大的心血向领导和专家介绍我的科研工作和将来的发展。后来先生离休了,辞去了所有学术职务,并推荐我为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也就是那一年,我成了当时我们生物学院最年轻的教授,杨先生为我科研道路的发展,为我实验室以及我本人的后续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br> 恩师不仅在学术上为我铺路导航,在教学上也悉心教导。初为老师时上讲堂很紧张,不是讲快了或就是讲错了,现在想这可能自然是每一个年轻老师都会经历的过程。先生为了让我尽快度过这一时期,他经常向我介绍一些讲课的技巧和方法。他让我多读一些临床的知识以便能够和生理学内容相结合,这样既能根据情况随时调节讲课的内容又能弥补因讲课过快而导致不知所从的尴尬局面。正是因为有导师的指导,我的教学水平快速提高,并得到了师生们的认可,后来也获得了许多教学荣誉。到现在为止,我的学生也有当老师的,我也经常把恩师教给我的方法和我的一些经验传授给他们,如今他们也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很好的传承了杨先生的理念。<br> 除了在教学科研上得到了导师的真传,我最大的收获是先生在做人做事方面对我的教导。先生心胸坦荡,不为名誉所累,做人做事有着满满的智慧和哲学。我记得我毕业留校工作时,曾经和先生有一次交流,先生说:“人一生不能和比你强的人比......”。我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现在明白这句话不是说人不要争强,而是教导我干什么事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只有心态平稳了,做事才好把握住方向,而不会急功近利。这么些年来,正是秉承了先生的这一教诲,我在做事做人上才做到尽量不与别人争利,尽量帮助别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发展。也因为如此,我本人也从别人那得到了认可以及巨大的帮助。每当自己在事业上取得一点进步,我都会想到恩师对我的教诲之情,可以说没有先生在学业和思想上的教育和指导,就不可能有我今天在学术上的地位。<br> 光阴荏苒,17年前,为先生八十大寿大家欢聚一堂,共同为先生恭祝健康。我仍然记得在那次贺寿会上,杨先生为大家介绍了他的成长历史和我们学科发展的历史以及对我们的期盼。7年前,我们大家再次欢聚在一起,祝贺先生的九十大寿,看先生仍然神采奕奕,内心感到由衷的高兴……<br>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弟子去看望您的次数少了。</div><div> 好多遗憾,只好让我们继续缅怀先生的丰功伟绩,继承先生的遗志,发展动物生理学事业。我们会继续努力的。<br> 先生安息吧!<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刘敏雄 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的采访回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乔惠理 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的采访回忆</p><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先生参加2006年8月全国动物生理生化广州会议的照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先生参加2006年8月全国动物生理生化广州会议的照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青艳、陈杰、杨传任、冯琪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主要论著</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先生主持拍摄的教学片: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家畜生理学》,教学片中的部分经典生理实验视频至今授课时还在使用</h3> 1.杨传任译. 家畜解剖学与生理学(俄)、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1955<br>2.杨传任,阮焕文译. 农畜生理学 (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 <br>3.杨传任参译 .家畜的繁殖(美),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63<br>4.杨传任参译. 农畜生理学的进展(英)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br>5.杨传任参编. 家畜生理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61 <br>6.杨传任. 泌乳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63<br>7.杨传任主译. Duke’s家畜生理学.第八版(美),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br>8.杨传任参编. 家畜生理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1987<br>9.杨传任主译. 家畜生理学(美),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br>10.杨传任等. 蒙古羊十项生理指标的测定.中国兽医学杂志.1957(1)<br>11.杨传任等. 蒙古阉牛十项生理指标.中国畜牧学杂志.1958(1)<br>12.杨传任. 农畜对抗坏血酸需要量的测定及乳中充盈抗坏血酸的机制.畜牧兽医学报.1958,3(2)<br>13.杨传任. 内分泌学的进展.生物学通报.1963(4)<br>14、杨传任. 垂体促性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生理科学进展.1965(3)<br>15.彭曼丽,杨传任. 鸭开产前血浆雌二醇、孕酮、总脂、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的变化.畜牧兽医学报.1986,17(1)<br>16.张少英,杨传任. 北京鸭血液中激素和脂质含量与瘦肉率和脂肪率关系的研究.北京农业大学,1987(1)<br>17、李维,杨传任. 鸭垂体LH测定方法的研究.畜牧兽医学报.1988,增刊(1)<br>18.胡建民,杨传任. 成年公山羊甲状腺切除对性腺机能和血浆睾酮的影响.畜牧兽医学报.1988,增刊(1)<br>19.夏国良,杨传任. 羊催乳素放射免疫测定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89,5(4):403~406<br>20.Yang CR et al. Effects of prolactin on testosterone secretion in ovine Leydig cell in vitro,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mechanism of the action. CAASS First Conference Proceedings, Cornell University, New York,1989<br>26.张才乔,杨传任等. 催乳素对大鼠前列腺细胞合成酸性磷酸酶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93,26(3):215~219<br>27.张才乔,杨传任等. 增生的前列腺上皮和间质细胞雄激素及其受体含量的比较.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3(14):202<br>28.张才乔,杨传任等. 催乳素对大鼠前列腺细胞合成酸性磷酸酶和双氢睾酮的作用.动物学报.1994(40):435~436<div><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29.张才乔杨传任等. 催乳素对大鼠前列腺细胞内雄激素受体和5-还原酶活性的影响.应用生理学报.1994(10):27~29</span><br>30.P.Peng,H.L.Qiao,C.R. Yang.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lectric activity of neurones in preoptic/anterior hypothalamic areas and LH release from the hypophysis in ducks. Vl Internationa Symposium on Avian Endocrinology, Canada.1996<br>31.YH.Li,C.R. Yang. Effect of prolactin on the steroidogenesis and proliferation of cultured theca cells from domestic hens. V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vian Endocrinology, Canada. 1996<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生物学卷》,荣获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优秀科技图书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荣获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7年荣获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优秀科技图书奖</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与导师杨传任先生相处所经历的几件小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康裕建 教授(四川大学再生医学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我和师弟张少英是在一九八二年初进入北京农业大学师从杨先生,开始了我们的硕士研究生生活。据说在一九八一年共有27 名报考杨先生的考生,只有我和少英是其中的幸运者。但是在报考杨先生的学生中有好几个人也被录取了,不过分配到了其他导师的名下。我和少英入校的第一天就认识了,而且也知道同是杨先生的学生。记得我们报到的第二天,杨先生就把我们俩人找到了他的家里。当时杨先生家是在从学生宿舍5号楼前向东到游泳馆之间的一片临时工棚一样的房子,很简陋。我进去后为之一震。第一次见面,没有过多的寒暄,但我的印象却很深。这是因为杨先生没有说让我们做什么,而是开门见山地说你们要想一想毕业后干什么,是不是要出国深造。要知道当时想出国那还是一种神奇的奢望。自1991年到现在我已经在大学执教二十多年了,年复一年我都要首先给我的学生提出将来做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因为我是师从杨先生。<br><br>  在读研究生期间,我们研究生班经历过一次自愿献血的事情,应该是发生在我们读研究生的二年级,也就是一九八三年。我也去献了血。献血后回到学校,杨先生亲自把我和少英找到他的家里,这时他已经搬到了农大的教授楼。去了以后,杨先生没有讲很多,只是让我们俩坐下,吃了一顿专门为我们做的补养大餐,临走又送给我们一个别人送给他的菠萝。至今我还记得在从杨先生家里回到宿舍的路上我们俩什么也没说,但是我一直是感觉热血上涌。也许造血机制一下子就启动了。<br><br>  我们读研究生期间,思想教育一直是抓的很紧的。记得当时有一段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br>  同学们都知道我是比较讲穿戴的。但是当时的条件也穿不出个什么花样,可能就是新潮一点的夹克衫。在当时的情况我的穿戴可能对于有些搞政工的老师们来说有点不顺眼。也就反映到杨先生那里,请他做我的思想工作。但是杨先生从来都没有为此事找过我。在一次我们(少英和我)和师姐彭曼丽、师弟胡建民、师妹李维、与杨先生一同游颐和园的时候,我们一同合影,杨先生说了一句“我们什么时候穿的像小康那样就到了小康水平了。”我的感触很深,此后的一段日子里我的穿戴注意了一点,要躲过反自由化的那一阵风嘛。<br><br>  我们那一届和后来几届的研究生们都知道当时杨先生在校园里经常骑着自行车,他的自行车上没有一件装饰而且是缺了任何一个零件都不会动了。但他车骑的飞快,总是风风火火的。有一件事我的感触很深。那是系里领导召开的会议,请杨先生下午2点半到会。杨先生准时到了系办公室等了5分钟后领导未到,会还没有开。他老人家就在留言板上用粉笔写下“我2点半准时到会,等了5分钟还不开会,有事先走了。杨传任”。也许我们当时认为杨先生缺乏耐心,但是我又亲身体会到杨先生的耐心。他带领我们几个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不厌其烦地读Swanson的动物生理学原著。那是一部比古代的砖头还厚很多的大部头著作。后来我在Iowa见到Swanson本人还抱怨过他,你怎么写了这么厚的一本书。<div>  我在工作中承接了杨先生的作风,凡是形式主义的人和事我一概没有耐心,而对于学术讨论和学生我却有极大的耐心。<br>  还是那句话:我师从杨先生。<br></div><div> 先生安息!</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乔惠理教授和郑行教授等看望先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超教授带学生看望先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先生在清华毕业70周年时写的一首诗词</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鹧鸪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废苑荒台日复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华水木竞匆笼。</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时风动塘边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阵涟惊破晓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在手,志填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强不息老家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夕阳话共同窗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杯盏云南万仞峰。</div> <p class="ql-block">华南农大动科学院</p><p class="ql-block">浙江大学动科学院</p><p class="ql-block">南京农业大学动医学院</p><p class="ql-block">中国动物生理生化学会</p><p class="ql-block">沈阳农业大学动科和兽医学院等学院和学会向杨传任先生的去世发来唁电,在此一并感谢!</p> <p class="ql-block">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动物学及动物生理学系系主任张华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动物学及动物生理学系系王超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动物学及动物生理学系支部书记周波副教授等学院和系里广大老师表示一定会继承杨传任先生“立德树人”的优良作风和品格,继续缅怀先生的丰功伟绩,继承先生的遗志,发展我国的动物生理学事业。</p><p class="ql-block">先生的精神长存,我们会努力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先生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感谢牛万宝师弟(美国)和冯立召师弟(美国)等为先生收集的素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