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主随笔@母亲的记忆

GUOZHU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母亲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 对母亲的记忆是深刻的。那亲切的微笑、温和的眼神、忙碌的身影,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p><p class="ql-block"> 母亲出生在1938年,家在庐江城东南方向的瓦洋河边。那是风雨飘摇的年代,外公已跟着共产党参加革命,母亲兄妹4人随着外婆在乡下艰难度日,倍尝生活的艰辛。母亲自小就很勤勉,分担家务、识数认字样样在行。1949年解放后,十多岁的母亲参加了城里高小和文化辅导班的学习。那时农村交通状况比较差,从瓦洋河家到学校数小时的路程,母亲与同学们都是带着干粮步行到学校,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母亲待人做事非常诚恳,与父亲组建家庭后,1962年响应政府号召,带着孩子下放到老家落户。父亲是一名转业军人,抗美援朝回国后复员回乡,先是在镇上的学校任职,后又调到区政府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家务事全靠母亲操心打理。我儿时所见,母亲常常是白天在菜地上种植浇水、在院子里喂猪养鸡、在锅灶旁劈柴煮饭,晚上则是在煤油灯旁纳底做鞋、纺线缝衣,一直忙忙碌碌。我们家里那个时候的布鞋、棉衣甚至是上学书包,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的。六七十年代普通民众的日子过得很艰苦,主要靠省吃俭用。我们家上有老人、孩子又较多,一大家子的吃穿用度主要靠父亲工资和母亲操劳,生活的不易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农村家庭的事情细碎而繁琐,方方面面都要去操持。母亲付出了辛劳和心血,家务活做得很用心,也特别讲究,磨豆腐、晒米面、制豆酱、种瓜蔬、纺棉花,样样拿得起,年底家养的生猪也能卖上好价钱。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家中日常开支也是不少的。母亲从不为自己着想,时常想着给家人孩子安排好生活。在过春节和生日中,我们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穿新衣服,吃鸡蛋面,时常感受到家的温馨。母亲从小吃过苦,加上后来的劳累和节省,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太好,但为了家庭始终在忙碌着,从没有放弃,即使在身体被病痛折磨的日子里,也是在努力地支撑着,面对我们的永远是坚强和微笑。我清楚地记得,在我们长大到外地上学或者参加工作出门前,母亲都是精心准备着我们带走的物品。那亲手赶做的棉鞋、细心缝制的棉被、专门添置的新衣,还有行李箱里塞满的家乡米糖、炒花生、香肠等食品,无不寄托着母亲的疼爱和关心,装满着家庭的牵挂和温暖。</p><p class="ql-block"> 母亲为人善良而隐忍,平常总是乐观的对待一切,从不与人争执,远亲近邻有什么烦心事或矛盾什么的,也会跑来找母亲倾诉。计划经济时代物资贫乏,买什么都要凭票,一些亲朋好友或老家人时常想找我父亲办点事。父亲军人出身,做事特别讲原则,不能办的事情是不会去做的。母亲非常理解支持父亲的工作,家中只要有人来,大都会留他们吃一口热腾腾的饭菜,确有困难的从家里拿一点帮扶,不能办的也会耐心解释并表歉意。那些年我家经济也不宽裕,日子都是一点一点省着花、省着过的。</p><p class="ql-block"> 1981年母亲落实政策回城,一大家子住在父亲任职的中学宿舍,虽然有点挤,日子过得比较紧张,但母亲总是把房子整理得干净利索,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农村有亲戚近邻过来,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热情相待,碰到谁家有困难和应急的事情,母亲总是和声细语的安慰、力所能及地帮助,在学校大院里也是一个热心人。</p><p class="ql-block"> 母亲就是这样用自身的行动,一点一滴地诠释着过好日子、助人为乐的可贵品质。我们从母亲的言行和待人接物中,读懂了大气、和善与敦厚,学会了乐观、付出和坚强。</p><p class="ql-block"><b>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多年了,但带给我们的温暖难以忘怀。母亲的爱是平凡而伟大的,像一本厚厚的书,滋润着心灵快乐成长,引领着我们启程远航。母亲的爱又是隽永而无私的,像一束暖暖的光,照亮在生活中的点点处处,存在于我们思想深处不可磨灭的记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