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清明感恩养育情,点点滴滴记在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记原47军离退休老干部陈国忠夫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母亲人生的足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一篇:双亲人生综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2年2月13日,是我的母亲曾玉芬去世1周年,而我的父亲陈国忠去世已有20周年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这个大家庭,随着母亲的离世,很快就分成了我和弟弟两个小家。父母亲去世后,我一直想提笔写下一些东西,怀念两位老人辛苦操劳的一生,以寄托一家人的哀思,缅怀父母亲的养育之恩。是的,我的父母亲,他们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他们和这个共和国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都是为生存,为改善生活,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为这个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为他们所热爱的事业,奉献了他们的一切。但同时他们又是那样的默默无闻,无声无息的消失于这个世界上。但做为一个家庭的创立者,儿孙们应该记住他们一生的轨迹。我们认为他们是天下最好的父母,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做为儿孙们,我们永远敬重他们!怀念他们!</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父母亲79年在陕西渭南合影,那年父亲50岁,母亲48岁。</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母亲的过去,他们很少对我们讲起。奶奶在世的时候,也只是断断续续,唠唠叨叨说起父亲小时候的故事。因此作为儿子们,我们对他们的过去,也了解的很少,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回忆。母亲去世后,在丧事处理完不久,我突然感染了带状疱疹,要命的痛感使我无法再去整理母亲的遗物。不久扬州当地又爆发了大规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被封在家中40多天,直到9月份才解禁出来。但带状疱疹后遗症的痛感继续折磨着我,一直到11月份,才能回到干休所家中继续清理他们的遗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突然发现,她已经把父亲的一生,她的一生,还有她们之间的重要信件、日记、表格都做了初步的归类和清理,打包捆好存放在她的柜子中。由于她的这些资料,我大概了解了二老辛苦、操劳的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我就依据这些资料简述一下父母亲的人生轨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陈国忠,原名陈玉珠。1929年10月1日生于吉林省扶余县,卒于2002年1月12日,享年73岁。父亲在他的自传中说了改名的原因。在上扶余中学时,同学们经常取笑他,说陈玉珠是个女人的名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18张照片是父亲在世时亲手粘贴的。从他13岁开始到42岁。他完成后,很得意的拿给母亲看,母亲说,你把最珍贵的像全都毁掉了!因为用胶水粘上就再也无法拿下来了。</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他的党员登记表中看到,父亲1939年开始在扶余县四区四棵树屯读书,开始应该上的是私塾。1940年后转到扶余县满蒙初级小学读书。这是一所日本人办的公学,父亲他们当时叫它“洋学堂”。1945年小学毕业后,他考上了扶余县中学。</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父亲1955年写给党组织的思想汇报,当时他在军政治部干部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思想汇报的最后一页,有党组织的盖章。后面扶余参军19个同学的名字,是他离休后添加的。</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父亲写的思想汇报上看,在这段时间里,他和奶奶的生活非常困难。全靠着家族的接济,他和奶奶才能活下来并把书坚持读下来。爷爷陈贵云,在他六岁时就病故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家族中,我的太爷爷陈永, 二爷爷陈贵林,老爷爷陈贵祥,三姑奶陈贵香,都对他和奶奶非常照顾,尽力帮助他们。因此成年后的他,对这些家族亲戚非常感恩,非常关爱。常说没有这些人,就没有现在的他。</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太爷爷陈永</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后排左一老爷爷陈贵祥,右一二爷爷陈贵林前排从左到右,陈国凡(老奶奶小女儿),老奶奶,奶奶郭英,二奶奶,陈国义(老奶奶小儿子),中间是作者。像片照于扶余县1971年8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和三姑奶的一张合影。后排左一,陈国华(二爷爷的女儿),左二潘芹(三姑奶大女儿)左三潘国(三姑奶二儿子),左四,陈国华的丈夫王松杰,前排从左到右,母亲曾玉芬,三姑奶陈贵香,作者陈欣,二爷爷陈贵林,父亲陈国忠。像片拍于1966年8月扶余县城。</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7年,还在扶余县中学读书的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他响应党的号召,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当时的扶余县中,共有19个同学入伍,爸爸是他们的带队人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爸爸在他的老干部卡片中填写到,入伍后分到十纵司令部队列科做缮写员,负责各种命令的填写和下发。48年他到军(十纵改为47军)工兵营任书记,干事,付指导员,指导员。50年任军政治部直工部组织科干事,55年任军政治部干部处干事。57年调任广州军区干部部任免科干事。64年调任47军政治部干部处副处长、处长。68年调任47军139师政治部副主任,70年任47军139师付政委。78年调任47军后勤部政委。81年调任47军140师政委,83年从任上离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父亲离休后1986年填写的老干部卡片。上面记录了他入伍后的主要经历。</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他自己填写的干部卡片中看到,父亲参军后,1947年,他参加过何家油房、三面船和调客山战斗,1948年参加过法库,新开源,辽西和黒山阻击战,1949年参加过北平改编,湖北远安,宜当战役,1950年参加湘西剿匪,1951年随军入朝作战。</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也是父亲填写的卡片,主要叙述了他的战斗历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曾玉芬,原名曾肇萱。1931年4月20日生于四川省宜宾县,卒于2021年2月13日,享年90岁。我的外祖父叫曾鸣鹤,外祖母叫曾樊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母亲自己集中留下的6张单人照片,想来她自己也非常喜欢。从49年到69年,年龄跨度是18岁到38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母亲填写的文摘卡片中看到,1939年她在四川省宜宾县北城镇竹木帮小学开始上学。后入四川省宜宾县城镇中心小学直到小学毕业。母亲生前写完了曾氏家族片段回忆录。</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2014年完成的曾氏家族回忆录,当时她83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此文中她回忆到,这段时间她的生活也很清贫。在她很小的时候,她的母亲就去世了,所以她基本上记不清母亲的样子。到十岁时,随着父亲的去世,她成了孤儿。幸好,她的叔母,她叫她阿咪,收养了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收养母亲的叔母,阿咪刘锡元</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来阿咪还送她上了学堂,一直收养她直到母亲参军后离开重庆。对阿咪,她一直都把她当母亲一样来看待。宜宾曾氏家族的兴衰是母亲在83岁高龄时才完成的,字里行间透着她对这个家族深深的怀念和深刻在心里的那份感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和叔母刘锡元的合影,后排从左到右,钱浴明(二姐三女儿),母亲曾玉芬,钱浴坤(二姐二女儿),钱浴弟(二姐大女儿),曾淑英,曾渝宾。前排从左到右,陈意(母亲小儿子),四姨妈,曾淑云,曾四姐,叔母刘锡元(阿咪)二姐曾德华,曾俊贤(舅舅的女儿),中间是龙晓华(四姨的小儿子)照片拍于1969年10月四川省宜宾市老家。</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6年,母亲考入宜宾县女子中学。毕业后,1949年,她考入在重庆市的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院,从此离开了宜宾。1950年,母亲在四川省重庆市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进入47军卫校学习,并在47军入朝作战前,加入中国共产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1年由于朝鲜战争爆发,47军卫校提前毕业,随军入朝作战。母亲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医院一所、二所,及志愿军分部3413医院任见习军医和军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留下的记着自己简历的文摘卡片</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4年9月随军从朝鲜回国,复员转业到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儿科任医师。58年调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科任儿科医师。65年去北京医学院妇儿医院进修。67年回47军司令部卫生所任医师。69年调长沙市解放军366医院四科任医师。70年调回47军139师医院任医师。80年进陕西临潼417医院儿科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86年从该院退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去世后,母亲在她的余生中共写成了两本书。第一本是“动力之源”,成书于2008年11月份,母亲当时77岁。第二本是“心声如潮”,成书于2010年10月份,母亲当时79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此书写于2002年父亲去世后,共用了六年时间。主要记述父亲得病后,母亲陪伴他的过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此书完成于2010年,为编辑此书,母亲把家中的照片全部整理一遍,分门别类装在了十几个袋子里,可惜最后只用了很少的一部分。</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本书都是我协助母亲完成的。当年由于出版社约定出版时间和技术条件限制,母亲收集的像片和资料很多没来的及编辑进书。下面我就以二本书当时留下的像片和资料,再加上已有的家庭像册,再写成一部家庭美篇。供整个家族和亲戚朋友们留存,并以此来缅怀和纪念两位老人辛苦操劳的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父母亲人生的足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美篇写作大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预计分7个部分完成,即用7个美篇组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1、第一篇:总纲、双亲人生综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2、第二篇:成长年代(1945-1954)</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3、第三篇:初建家庭(1954-1958)</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4、第四篇:羊城岁月(1958-1964)</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5、第五篇:湘江两岸(1964-1970)</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6、第六篇:戍边西北(1970-198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7、第七篇:终老扬城(1983-2021)</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