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巩义市地处中原腹地,南依嵩岳,北濒黄河,东瞻河南省会郑州,西望九朝古都洛阳,市域面积1043平方公里,巩义历史悠久,早在3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是华夏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地区之一、河洛文化的摇篮。</p><p class="ql-block">巩义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其中,距今1500多年的北魏石窟是全国九大石窟之一,其飞天、帝后礼佛图都是国宝级的文物;规模宏大的北宋皇陵是我国现今保存完整的两大帝王陵墓群之一;慈云寺是佛教传入中原后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杜甫故里、杜甫陵园是世界文化名人诗圣杜甫的诞生之所和安息之地;康百万庄园是全国三大庄园之一,康家“留余”祖训所体现的“尚中庸、积荫德、重家教”思想,是传统豫商文化的精髓;洛河在境内全长33.4公里,两岸青山妩媚、垂柳拂依,曹植在此写出了光彩照人、千古流传的不朽佳作《洛神赋》;黄河、洛河交汇处被称为洛汭,清浊二水在此激荡交融,形成太极奇观。此外,巩义境内山区奇峰罗列、秀嶂迭出,还蕴藏了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长寿山、河南嵩顶国家森林公园、青龙山、浮戏山等众多自然景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康百万庄园,</span>又名河洛康家,位于巩义市(原巩县)康店镇,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十七、十八世纪华北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中原活财神”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康氏家族前后十二代人在这个庄园生活,跨越了明、清和民国三个时代,共计400余年,庄园也从最初的山腰建至山顶。 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是全国三大庄园(康百万庄园、刘氏庄园、牟氏庄园)之一。</p> <p class="ql-block">栈房区始建清光绪11年至18年(1885年~1892年),原来六个宅院和一个占地面积二十五亩的喂养棚和遛马场,总占地面积三千六百平方米,经历风雨沧桑后储存出来的由东向西先后为顺记、魁记、崇义德三个基础详细的宅院,仅存总面积大概2000平米。</p> <p class="ql-block">“进到康百万,要看留余匾”,“留余”就是说康家庄园文化艺术的代表、镇馆之宝。门厅上方悬挂的这块别具一格的牌匾就是说康家的家训家规匾“留余”。前边这2个突显的篆字就是说留余地的“留余”二字,它上边的內容,开场提及:“留耕道长《四留铭》云:留雨顺风调,不绝之巧以还成就;留雨顺风调,不绝之禄以还官府;留雨顺风调,不绝之财以还老百姓;留雨顺风调,不绝之福以还子孙后代。”这儿引入了南宋留耕道长王伯大的四句格言来劝诫子孙后代一切必须留余地,人这一辈子,不必把福禄寿财都享尽耗尽占尽,把它交给必须它的人。然后,又引入明代进士高景逸的几句话“临事令人一步,已有空间;临财放开一分,自有余味。”可以说把留余观念充分发挥来到完美。最终又小结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罢了。”昌家之法就是说留余忌尽,这话就道出了康家兴旺发达四百年的窍门就是说一切留余地,忌盈忌满,欲速不达。即“忍一时晴空万里,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块匾如今早已列为中华民族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留余匾长1.65米,宽0.75米,用黄杨木雕刻而成,通体形似一面展开的上凹下凸的旗帜,分别意为:上留余于天,对得起朝廷;下留余于地,对得起百姓子孙。</p> <p class="ql-block">三百多年树龄的葡萄藤,葡萄树枝干穿墙而过覆盖两个院落。七、八月间,串串羊奶葡萄挂满枝头,个个大红袍石榴迎风摇曳,山石奇秀,庭院十分幽雅。</p> <p class="ql-block">“克慎厥猷”出自《尚书》,是周武王将蔡叔的儿子蔡仲封去蔡国时的训令。在此,康家借来教育后代子孙,要慎独,慎微,慎言,慎行,做到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事不干。</p> <p class="ql-block">花楼重辉院是康家第二代传人康大勇于乾隆初年建造的,南北长54.76米,东西宽14.5米。东邻12米高的砖砌寨墙,是个三进院落,它是主宅区最先建造的院落,又称“老院”。</p> <p class="ql-block">“顽然一块石,谁道有精神。岂知经镂刻,还能见天真……”我们看到的这方石桌是以前康家主人组织家族子弟在八月十五拜祭月亮时所用。这方石桌就叫做“拜月桌”。而最为奇特之处,就是这拜月桌的桌面底部,主人精心篆刻了一篇发人深思的文章。它主要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成才。教育他们的子孙,一定要刻苦攻读、励志进取。</p> <p class="ql-block">雕工精细的金丝楠木顶子床,其精湛的工艺,被称为是木雕艺术的典范。据史料记载:它是用金丝楠木雕刻,由十几个工匠,耗工1700多个工时,做了将近5年时间才做成的。三进雕花顶子床是目前康家保存下来最精美的,在国内也是屈指可数的一张顶子床。顶子床在康百万庄园的上房内,这张床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床高2.51米、长2.025米、宽2.13米,由床体、床顶、竹节雕柱、床帏、脚踏五大构件共37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闺房是康家未嫁人小妹们的闺阁,布局清爽清雅,跟古典美的高贵真实身份十分相符合。康家的小妹像全部古典美一样,三岁缠脚,长短只有三寸,也就是说人们平时常说的“三寸金莲”。闺阁正中间的这台绣架,对小妹们来讲是十分主要的,由于专于女职工是封建制度考量女人娴淑的主要规范。六岁以后,他们就这里全神贯注地塑造自身优雅的性格和气场了。闺阁有2个门,宽阔的是主人家出入走的,狭小的是丫环专用型的,主要表现出封建制度等级制是反映在各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晚清时期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携带光绪于次年逃离北京前往西安,后又返京,路过巩义康店镇时,被称为“豫商第一人”的康家掌柜“康鸿猷”雪中送炭,向清政府捐资一百万银两,慈禧太后一句“没成想,这山沟里还有百万之家。”被广为流传,并赐其为“康百万”的封号,“康百万”成了这个庄园的主人“康氏家族”的统称,因此康家的庄园便成了康百万庄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杜甫故里</span>位于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背依笔架山,是诗圣杜甫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诗圣堂位于景区中轴线上,由一个正殿和四个展厅五部分组成,四个展厅均采用多媒体手段和形象的方式表现杜诗风格的不同方面,完美地向我们展现了杜甫诗歌的精华及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卓越地位,也生动地向我们描述了一代诗圣的心路历程。</p> <p class="ql-block">公元712年,杜甫就诞生于笔架山下的窑洞中,并在这里与诗歌结下了一生情缘。</p> <p class="ql-block">杜甫少时在姑妈家成长,在姑妈的悉心照料下,杜甫度过了欢乐的童年,并表现出早熟的文学才华。</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特别爱吃枣,经常上树打枣。爬在树上顽皮的少时杜甫。</p> <p class="ql-block">七岁咏凤</p> <p class="ql-block">9岁已写成不少作品,十四五岁时,已在诗坛崭露头角…</p> <p class="ql-block">壮游园。盛唐时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然成为时尚。青年杜甫被昂扬的时代精神所鼓舞,走出书斋,漫游祖国的大好河山。开元十八年(730年),他北游郇瑕,出游时间不长。从次年开始,直到34岁止,杜甫共有三次长途远游:吴越、齐赵与梁宋。这些漫游不仅使他增长了阅历和见识,更使他感到快慰的是交结了他一生的挚友李白、高适和苏源明。</p> <p class="ql-block">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战乱,一生留下了一千四百余首不朽诗篇。杜甫的诗创作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并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被称为一代“诗史”。</p><p class="ql-block">《新婚别》</p> <p class="ql-block">《兵车行》</p> <p class="ql-block">《垂老别》</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主体建筑均为唐代风格,以木质结构为主体,以红色为基调,配以灰色顶瓦,整体样式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古色古香,韵味十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长寿山风景区</span>位于巩义市的竹林镇,是国家AAAA级景区,生态林面积8.7平方公里。这里山上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丰富,漫山青木叠翠,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远离都市大生活的繁华喧嚣,带给你回归自然,放飞心情,引吭高歌的舒心感觉。</p><p class="ql-block">景区大门,长41米,宽8米,高25米,投资580万元,景区大门设计比六层楼还高,可称为"中原第一门"。</p> <p class="ql-block">寿星老人,一手持桃木柄杖,一手托起仙桃,<span style="font-size:18px;">慈眉善目,和蔼可亲…</span></p> <p class="ql-block">长寿泉又名长生泉,在古时水量很大,味道甜,远近闻名。到了今天,泉水依然永不间断,而且据说这里的树长青,人长寿,都与这眼泉有关。据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征战到此,到了山上,森林茂密,泉水淙淙,花香鸟语,看到如此仙境般的美景,赵匡胤心中十分高兴,又见一位须发均白的老人拄杖出来,遂问其龄,知百岁有余,问之曰:“不贪名,不贪财,唯恋山中一甘泉”。赵匡胤听后,忙命人取来泉水,喝上一口果然水甜沁人肺腑,十分可口,于是当即赐名“长生泉”。</p> <p class="ql-block">五龙潭有四季不断的山泉,五个相互依偎的泉眼儿代表五十年风雨爱情的碧绿湖面…</p> <p class="ql-block">金龙池</p> <p class="ql-block">梅花池</p> <p class="ql-block">枫花池水面和池容达到了五连池之最,天光云影、青云碧峰映射其中,显得高大而平和,尊贵而不傲,形象喻示厚德载物、执中守正治政大道。</p> <p class="ql-block">蔚为壮观的玻璃天桥。</p> <p class="ql-block">每到秋季,枫叶成熟的时候,漫山的红叶铺满整个山头,红彤彤的一片,微风吹起,漫山的红叶都在向您招手,这可以说是长寿山的一大特色,所以,每年红叶漫山的时候,这里都会举行一年一次的"红叶节"。最佳时间是”重阳节”前后的一个月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青龙山慈云寺风景区</span>位于巩义市东南15公里的大峪沟镇南部。它东连五指岭,西接石人山,南瞻中岳嵩山,北揽黄河、洛水,总面积51平方公里。这里四山旁围、一水中流、峰峦联亘、林木掩映、环境十分幽静,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境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青龙山</span>,古称霍山、天陵山。亦曰东西盘龙山,宋时建陵于此之阳,遂得名青龙山。山体呈东南、西北走向,海拔1042米,面积56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漫山遍野的红叶把青龙山装扮的十分漂亮。</p> <p class="ql-block">青龙关位于青龙山中部山脊凹腰处,原是北部进入寺河的要道,西连“忠义古寨”,北望元帅池。“忠义寨”是民间传说 中的宋代女侠裴月娥兄妹聚众起义的山寨。关楼是著名古建筑专家李传泽先生设计,"青龙关"三字系集近代书法名家于佑任先生的墨宝而成。</p> <p class="ql-block">青龙潭原为河谷底一水谭,因年久河底砂石加厚,潭水几近干涸。潭水碧透,亭台点缀,翠峰绿树相映,天光云影徘徊,为青龙山平添了几多风韵。</p> <p class="ql-block">青龙潭瀑布位于青龙潭北部上方,高约50余米,宽约6米。每到汛期,飞流直下,生如雷鸣,蔚为壮观;枯水季节,山泉水从石壁半腰流出,呈现出飞珠溅玉之美景。</p> <p class="ql-block">空谷回音,又称回音壁,当地居民又称“应声窑”。当年慈云寺建成以后,寺内和尚练一种密宗功,常来这里练功。自己可以鉴别发声是否准确,时间一长,回音壁的名字也就传开了。依据声学原理,此处具备回音纯净、清晰的条件,时间间隔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慈云寺</span>始建于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是由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亲创建的民间第一寺院,素手有“释源”“祖庭”“中华第一寺”之誉。寺院占地面积约60亩,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曾有十余次大规模重修。慈云寺是在明朝寺院的原址修复和重建,完整保留了当时的建筑格局。</p> <p class="ql-block">慈云寺历经沧桑,或兴或废,一直延续至今,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令人遐思。</p> <p class="ql-block">寺院大体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阁、白衣阁。两边对称建有:地藏殿,水陆殿、祖师殿、钟楼等。东有斋堂,西游禅堂,以及东关房,东西方丈室与僧房等。山门内原有一棵巨大银杏树,历经两千余年,促十数围,可惜在民国年间被伐去修盖校舍。</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华严阁</p> <p class="ql-block">白衣阁</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青龙山慈云寺景区春有桃花烂漫,夏为避暑胜地,秋季红叶满山,冬季香火兴旺,四季游客不绝。当人们离开喧嚣的城市,来到这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的青龙山中,似乎又听见当年的钟鼓之声,大有心旷神怡,六根清净之感,是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祖林位于玉兔山东南部的返照峰下,是中国佛教的最早传播和开创者、慈云寺的最早创建者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位圣僧的安葬之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石窟寺(巩县石窟)</span>位于巩义市区东北的河洛镇寺湾村,坐落在黄河南岸、伊洛河北岸、邙岭之下的大力山。石窟寺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一说景明年间(500~503),原名希玄寺,宋代改称“十方净土寺”,清代改名石窟寺,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佛教石窟。唐玄奘出家之地。唐太宗李世民等不少皇帝在此礼佛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供奉的大佛为后来修复的,色彩鲜艳,光彩照人。殿内精美的彩色塑像及绘画栩栩如生,活灵活现…</p> <p class="ql-block">石窟寺背山面水,环境幽雅,风光秀丽,被称为“溪雾岩云”的圣地,“石窟晚钟”为巩义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石窟寺五窟中以第一窟的规模最大,面积为6米见方。门向南。门上有方形窗,门外东西两侧各雕力士一尊,西高3.43米,东高3.36米。西侧力士像上方刻罗汉两排,还有摩崖菩萨像一尊。东侧力士像上部残存一佛,一菩萨。其东又有一摩崖大龛,龛内有高5.3米立佛和二菩萨。</p> <p class="ql-block">石窟寺最为著名的《帝后礼佛图》的石雕,雕刻的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非常珍贵。原来洛阳龙门石窟也有同样的石雕,后来被盗卖到美国,巩义石窟寺的《帝后礼佛图》成为全国唯一。</p><p class="ql-block">构图分三层,东边是以皇帝为首的男供养为前导, 画面中仪态雍雅的贵族和身体矮小的待从形成了尊卑鲜明的对照。《帝后礼佛图”》人物造型独具匠心,前呼后拥的礼佛仪仗队中供养人大腹便便,相貌森严,侍从瘦小低微,比主像小三分之一。仪仗队中有的为帝后携提衣裙,有的执扇撑伞,有的手捧祭器,浩浩荡荡地簇拥帝后进香礼佛,表现了皇室宗教活动的盛大场面。构图简练生动,刻工细腻,为我国石窟浮雕艺术中罕见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这对飞天是孝文帝改革的产物。飞天造型瘦俏灵秀,体态轻盈,清癯的面庞和修长的十指都隐现出南朝士人的清羸之风。而后掠的飘带和衣裙下摆上举张扬的幅度甚大,加强了飞动的节奏感。形象平面上阴刻的衣褶线条流畅简约,也增添了飞天凌空神游的动感。</p> <p class="ql-block">窟中的雕像,大部分取材于《妙法莲花经》,部分则采自汉魏两晋以来的本土艺术传统,是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融合的优秀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石窟最东边是千佛龛,石壁较低,内有一个较大的佛龛,为唐代乾封年间(公元666-667年)所造。龛高1.5米,宽2.12米,龛额为拱形。后殿平直、规整,有一坐佛。殿壁刻有排列整齐的小佛龛,有小佛九百九十九尊,加上中间的大佛,恰巧是一千尊,故曰“千佛龛”。</p> <p class="ql-block">石窟寺是继洛阳龙门石窟之后开凿的,它把佛教艺术的外来影响同中原汉族艺术相结合,摆脱了北魏早期深目高鼻,秀骨清瘦的特点,代之以面貌方圆,神态安详,多呈静态造像风格。因此,这里的雕刻既保留着北魏浓重的艺术特点,又孕育着北齐、隋代的雕刻艺术萌芽,形成由北朝向唐朝过渡的一种艺术风格,在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偃月古城</span>位于河巩义市河洛镇洛神路1号(石窟寺南侧紧邻S314),北侧紧邻国家级文保单位石窟寺,东侧紧邻豫剧大师常香玉故居,河洛汇流景区西南侧。</p> <p class="ql-block">皇帝礼佛图</p> <p class="ql-block">皇后礼佛图</p> <p class="ql-block">古城集参禅礼佛、休闲养生、石窟观光、民俗展示、购物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文化旅游区。</p> <p class="ql-block">谢谢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