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访古记(二~25):于燕公祠前话于谨(伊川县)

觉浅

<p class="ql-block">于燕公祠</p> <p class="ql-block">  前一段时间,本人在好友洪涛兄的引领下,到伊川县探访古迹遗址,专程拜谒了水寨镇水寨村的于燕公祠,受到当地于氏宗亲的热情款待,在此表示谢意!</p><p class="ql-block"> 水寨镇位于伊川县中部。据《伊川县志》(伊川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年)介绍,相传,古时水寨附近一片汪洋,仅有此处地势较高,百姓遂依水筑寨而居,故名水寨。清同治二年(1863)的“水寨”石匾,保存在于燕公祠内。1936年,置水寨区。1948年1月,归彭婆区,1949年2月,改为第四区。新中国成立后,水寨几经分合,多次变迁,1975年,析彭婆、白沙两公社各一部置水寨公社。1983年,改为水寨乡,今为水寨镇,总面积42平方公里,是伊川县面积最小的乡镇。</p><p class="ql-block"> 镇政府驻地的水寨村,共有960户,3000多人,村民中有25姓,其中以张、于二姓居多。村北高台地上,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灰坑层次分明,坑内包含物丰富,特别是大量田螺残壳的出土,说明远古时期水寨一带可能有湖泊沼泽。</p><p class="ql-block"> 在水寨村中街,存有一定数量的清代建筑,或为临街房,或是上房和南、北厢房,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门开明间,灰瓦铺顶,质朴沧桑,古色古香。水寨的清代民居,已有10处列入《洛阳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p><p class="ql-block"> 村中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燕公祠建于</span>清代同治四年(1865)。<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燕公即</span>为历史上于氏的杰出代表、北周开国功臣于谨。</p> <p class="ql-block">“于燕公祠”石匾</p> <p class="ql-block">享堂</p> <p class="ql-block">  在介绍于谨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于姓的起源。</p><p class="ql-block"> 《元和姓纂》卷二记载:“周武王第二子邘叔,子孙以国为氏,后去‘邑’为于。”《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下》记载:“于氏出自姬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为于氏。”《通志•氏族略》也载:“于氏,即邘氏,周武王之子邘叔所封之国。”还有诸多历史文献对于姓的来源均有记载,表明于姓始祖为邘叔,根源在邘国。</p><p class="ql-block"> 西周初年,武王分封诸侯,将其二儿子封在邘,称为邘叔,建立邘国。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云:“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尚书大传》:“文王受命,一年断虞、芮之质,二年伐邘(于),……”到《韩非子•滕文公下》、《诗经•大雅》等等记载,周武王第二子被分封之前,已经有“邘”,说明邘的历史非常古老。</p><p class="ql-block"> 邘国的地望,古代典籍和当代专著的记载较为明确和一致。杜预注《左传》云:“河内野王县西北有邘城。”《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河内郡野王县“故邘国也,今邘亭是也”、“野王,有邘城”。《水经注》、《括地志》分别记载“今野王西北三十里有故邘城,邘台是也”、“故邘城在怀州河内县西北二十七里,古邘国也”。《元和郡县图志》讲:“河内县,本春秋野王邑,……汉以为县,属河内郡。隋开皇十三年,改为河内县,皇朝因之。”《路史》说:“邘也,今怀治河内。”历史上的野王、河内、怀州,治所均在(属)今河南省沁阳市。</p><p class="ql-block"> 当代《辞海》、《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明确指出,邘,古国名,亦作“于”,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今河南沁阳西北。邘国故城即在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为于姓的祖根地。</p> <p class="ql-block">世系碑</p> <p class="ql-block">清代“水寨”石匾</p> <p class="ql-block">  按照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图说洛阳姓氏》(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4年)的介绍,源洛于姓有一支,非源洛于姓有多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改迁洛的鲜卑族万忸于氏为汉姓于,定居京畿地区,形成洛阳于姓。</p><p class="ql-block"> 《魏书•官氏志》记载:“神元皇帝时,余部诸姓内人者……勿忸于氏,后改为于氏……凡此诸部,其渠长皆自统众。”《后周延寿公碑颂跋》引《于烈碑》(赵明诚撰《金石录校证》收录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5年)讲到:“远祖之在幽州,世有部落。……暨高祖孝文皇帝时,始赐姓为于氏焉。”《周书》、《梁书》等史籍,将“勿忸于”记作“万纽于”(也有万忸于、文忸于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周书•唐瑾传》记载:“文帝叹异者久之,更赐瑾姓万纽于氏。”《梁书•元帝纪》也载:“乙巳,魏遣其柱国万纽于谨率大众来寇。” 这里提到的万纽于谨,就是北魏、西魏、北周时期肱股重臣于谨。</p><p class="ql-block"> 于谨,字思敬,出身官宦世家,是北魏名将于栗磾的六世孙。《周书》卷十五《列传》第七记载:于谨,字思敬,河南洛阳人也。小名巨弥。”“谨性沉深,有识量,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书。”于谨性格沉稳,胆识过人,喜欢研究孙子兵法。年轻从军后,自北魏正光四年(523)到普泰元年(531),于谨率兵征茹茹,伐铁勒,皆获全胜,屡立战功,官至散骑常侍、大都督。</p><p class="ql-block"> 东西魏分立后,于谨跟随宇文泰东征,因功晋爵蓝田县公。大统三年(537),于谨为西魏东征大军前锋,攻要塞,克弘农,战河桥,官拜大丞相府长史,兼大行台尚书、大都督、大将军等。后在大统九年(543)邙山之战中,反败为胜,名声大震。</p><p class="ql-block"> 南朝萧绎称帝于江陵,于谨受命亲率大军围敌,萧绎领百官投降,十多万人成为俘虏。于谨由此被封为新野郡公。</p><p class="ql-block"> 北周取代西魏,于谨晋爵燕国公,官至太傅、大宗伯。保定三年(563),北周武帝以于谨为三老,在太学举行了拜师仪式。天和三年(568),于谨去世,享年76岁。</p><p class="ql-block"> 于谨戎马一生,有勇有谋,“怀佐时之略,达启圣之运”(令狐德棻《周书》语),征战南北,功勋卓著,“为大厦之栋梁,拟巨川之舟楫”(李延寿《北史》语),实为一代名将和战略家。</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于燕公祠,坐西朝东,砖木结构,硬山式,五架梁,青石墙基,墙体由青砖砌筑。两进一院,前为大门,后为殿堂,中间有一庭院,规模较小。</p><p class="ql-block"> 于燕公祠虽说形制简单,而历史上于燕公却不简单,让人叹服和敬佩。</p> <p class="ql-block">“河洛人文”图标(聂剑帆设计)</p> <p class="ql-block">  除标注外(设计及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照片与文字,均为本人拍摄和撰写。如有不妥?敬请指正。欢迎传播,感谢有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春斌(觉浅)</p><p class="ql-block"> 2022.4.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