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山教书的六年时间,是我从事教育工作的开局之年份。虽然过去了近五十余年,但对当年岁月的记忆仍存儲在我的脑海里,那些陈年旧事依然是那么清晰而又难于忘记。</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的一九七零初春,到了农历年的正月初七、八。我就准备到离县城只有五、六里路的北山公社报到。当时,到那里既沒有班车,又沒有个人的自行车,只有迈开双脚去步行。吃过早饭,我离开余家厅的老家,快步走出北门囗,沿着砂石公路经过县气象站东南方向的县皮革厂及其路边的小村庄,走出不到二、三里路,就到达了北山公社的徐中市村。事前,我就邀请了住在村里的良厚同学一同前往,走过村前的小桥,向村内走去。只见村庄进去的门楼内,良厚的父母正在那里。我喊了一声:“伯伯、伯母”。他们,立刻笑容可掬地上前和我打招呼。那时,他们的家就住在村前面的几间老房子里。此时,良厚的大哥、二哥早己结婚生子,良厚也刚刚结婚。他们一大家人都是村里本份的农民,只有良厚一人读上了师范,而且即将到公社当小学老师。見到良厚,我说明了来意,随即我们立刻动身沿着小路到生水垅村边上的公社去。</p><p class="ql-block"> 此时,公社办公的地点在生水垅村的四方形的大祠堂房子里,门前有个方圆600平方米的埸地,大门面东,显得十分开阔。良厚跟公社里的人员很熟,他们热情地相互打招呼。我们很快见到了当时革委会主管教育的副主任胡振梓,只見他高高个子,瘦长的身材,人也挺精神。我们赶忙递上了县教育组开具的人事介绍信,然后自我介绍了基本情况。胡主任从座椅上站起来说:“欢迎!欢迎。”他说:“今年,北山分到了你们学校来的六位同学。除你俩之外,还有沈书鹏、吴乐春、李会才、张育辉。这给公社输送了新鲜的血液。初十,就要开全社的教师会。到时候,你们就知道分到那里。”</p><p class="ql-block"> 初十那天晴冷,我早早地起了床,经过将近一个小时快步行走,来到公社。我们六位师范同学很快见了面,大家虽然早己熟知,但因为将近一年时间沒有见过面,所以见面时都十分热情地握手和相互寒喧。我们大家还与公社的教育专干樊庆庚老师见了面。他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会上,我们参加了全社小学教师的学习和总结。会后,樊运庚宣佈全教小学教师的重新布局。我们六位同学中:沈书鹏分配在东风高小,李会材分配在黄家山高小,张育辉分配在夏家山高小,徐良厚分配在河垅高小,吳乐春则分配在团山高小,而我则分配在芙蓉高小。当时,公办教师基本上达到每大队高小一至两名。我们表示坚决服从组织分配,一定在各高小脚踏实地、好好工作。 </p><p class="ql-block"> 樊运庚老师是南昌下放北山的干部,当时年龄约五十多岁,瘦高个子,背有点驼,脸庞上戴着一副金丝框眼镜,脸上总带着笑容。他是原南昌市十一中的老校长,是省城的教育行家。我认识的南昌的老师中还有下放在巴家墩的薜芝平,下放新社吴村的刘大年等。</p><p class="ql-block"> 当时,全社的小学教育管理、公社的两所中学教育正在恢复之中。两所中学还有贫宣队进驻学校。不久,贫宣队也撤走了。</p><p class="ql-block"> 我那时年过二十,精力旺盛、思想单纯。沒有心思过问其他方面的事情,只把精力集中于所在芙蓉大队高小点上。我到达大队报到时,接待我的是大队管委主任巴业林。他向我介绍了大队基本情况及上芙高小的现状。这时,才知道芙蓉大队是北山全社一个比较贫穷的地方,它是一个穷山少水,人均田地不多且土地并不肥沃的地方。它位于北山公社的东北部,南与新舎村、黄家山村隔界,北与团山村隔界,西与北山长嶺交界,刘家山、周家山后面的芙蓉山嶺东与七角公社红桥村隔界,是一个长约六里,宽约两里地的条形地带。整个地域分上芙、下芙两部分。上芙有周家山、刘家山、破浪堘余村、吴家坂村、邵家达村、花门楼邵村、东门山吳村、破浪堘邵村、巴家桥村,下芙有巴家墩村、伍家湾村、郑家坂村、鲶鱼山邵村、益阳湾吳村。大队部就设在破浪堘邵村旁流水沟西边的三间平房里。大队里设有党支部书记、管委会主任、副主任、会计。书记伍以松,主任巴业林,副主任邵贵州,会计邵秋元。芙蓉地域属丘陵地带,东西有芙蓉、北山的山岭,长长垅田中有一条长长的马路贯穿东西,从北山的新社里直通团山大队诸村。它的北边与七角公社红桥大队接壤,北面临新妙湖内湖。全大队目前只有一所高小,就在设在吳家坂村边的吴家老祠堂的高小。</p><p class="ql-block"> 当时,高小点所在的祠堂也被吴家坂村的吴绍煌一家占用、居住,他家的子女众多,家境贫寒,是当时典型的特困户。学校里连教师的一间住房都沒有。我这个公办教师只好临时住在生产队长吴先福家里三间平房的厅里。先福队长的母親当时还在世,她胖胖的身体,一张福气的脸庞。队长的爱人周赛春十分勤劳能干,待人热忱,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经常上县城卖菜。学校的三间教室则设在祠堂里,祠堂里长约二十二米,宽约十二米。内面宽大而有纵深,两面有临天井的厢房,是学校的办公、住宿用房,祠堂两边的前后是教室。祠堂房屋高约8一9米,因而屋顶设计较为平缓,下大雨时水流缓慢而经常走倒水。大到暴雨时,屋外大雨,屋内小雨。窗户根本无玻璃只好用薄膜做间隔遮风挡雨。由于学校设施奇缺,无黑板缺桌少凳,开学、上课面临重重困难。</p><p class="ql-block"> 我来到这里,依靠大队党组织、管委会,依靠吴家坂当地生产队的帮助,一方面帮助占据学校住房的住户解决实际困难,让吴绍煌先想方设法腾出其一边间的住房让我办公、住宿,另一方面做好开学准备工作。经过开学前积极的筹备,高小点终于开学了。当时,有学校有三、四、五共3个年级,学生达三、四十多人,而专任教师仅我一人。我只能充分利用收到的不多的学杂费寻找大门板作黑板加以油漆,同时购置粉筆、纸、墨水及布置学校环境的所需物品,用石灰水将室内的墙壁粉饰一新。同时开辟周边环境,使学校有了体育课场所及公共厕所。为了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我釆用复式班教学模式,让学生按层级分三个班上课开展教学活动,我轮流到各个班上课,使孩子们既沒有浪费时间,又各取所需。一天下来,我虽然比较累些,但心里却是乐呵呵的。</p><p class="ql-block"> 芙蓉高小点成功开学,也使芙蓉大队十一所村小整体面貌也有了一定的改观,全大队所有村小都已顺利开学。如:周家山有袁化芬、刘家山前有刘圣鹄后有刘云贞、邵家达村有邵细扬、吴家坂村有吴先礼、破浪堘余村前有吴德镇后有余育胜、破浪堘邵村有邵同铸、巴家墩村有汪曼珍、伍家村也先请教私塾的徐老先生后有吴福元、郑家坂有邵英眀、鲶鱼山村前有邵金如后有邵桂英,映月湾村有吴德金等。</p><p class="ql-block"> 在上芙吴家坂高小一年半时间里,我印象深的学生有刘环秋、刘宁秋、刘贤光、吴先扬、吴先英、邵任珠、吴正林、吴任生、吴先佑、邵冬春、邵腊生、邵任生、邵助华、余国征、余任生、余菊琴、余小英、巴团等。</p><p class="ql-block"> 在上芙吳家坂高小期间,我还参加了吴家坂生产队里的春耕、“双抢”两季的集体生产劳动,与农民群众的汗水洒在一块,更重要经受了劳动辛苦的考验,与老百姓的距离拉得更近了。特别是还与吴家坂的吴先礼、破浪堘余村的余育胜交上了好朋友。吴先礼后来正式参加工作时在县委办公室,后来做了县保险公司的经理;余育胜在村小教书时就参了军,转业后分配在城里,历任县司法局股长、政法委办公室主任。</p><p class="ql-block"> 在上芙办高小一年半后,我被安排到下芙伍家湾高小,又那里工作一年。在高小里,我与吴乐春同过事。同住过岭北面的土坯房,经受了白天紧张的教学,也耐受了夜间的寂寞。在伍家湾的清水塘边的水王庙里,我们利用空间时间,自己动手用土砖砌教室的隔墙,自己动手画毛泽东思想宣传画也取得好的效果,在学校、社会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得到了学生及家长们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在伍家湾(水王庙)高小一年的教学活动期间,听学生家长反映:吴福元老师在村小任教期间,上体育课,放任让学生自行爬山。其中有的学生不顾安全冲下山,造成学生跌倒受轻伤。为此,我还到伍家村小了解,发现事实确实如此。吴老师还象私塾先生那样只是偶而上课,大多数时间学生只是练练毛筆字、做做作业,少有时间讲课。我及时提醒了他以后注意纠正。</p><p class="ql-block"> 在每周六下午集中的教师学习会,我还与村小老师广泛接触、深切交谈,向他们学习教学中实践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还抽点时间,到各村小学老师那里走一走,看看他们的教学实践活动。在长达二年半的时间内,我到过绝大多数的芙蓉大队的村小,与他们进行过长时间的教学与实践的交流。</p><p class="ql-block"> 巴家墩的汪曼珍老师娘家是彭泽,与丈夫巴三妹结婚后,一直担任村小教师,是一位潜心从事村小教育岗位的优秀教师,她几十年如一日把全部的爱心献给她的学生,献给她心爱的事业。当年的汪漫珍只有三十多岁,她的大女儿巴慧玲当时在伍家湾高小读书,小女儿巴瑶与我的大儿子明华高中同班,她考取了苏州师范学院,据说现在是苏州一所中学的校长。汪曼珍是个乐天派老师,她和邵继扬、邵桂英等女老师,经常会前在一起说说笑笑,其欢声笑语,弥漫在开会的屋里。</p><p class="ql-block"> 邵同铸老师的破浪堘邵村村小,当时设在邵村的老厅里,复式班在不同段区。冬天的一天,我来他的学堂。只见他小小的个头,小方脸庞、穿着老式棉袄,用不大不小的声调进行复式班的课程安排。却使分级的二三十名学生按着安排进行教学活动,有些学生安静地做作业,有些学生却在用心地听他上课,井然有序。当时,他的认真、执着教学态度深深地感染着我。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他的教学时稳健有序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在芙蓉高小担任负责人期间,我注意配合全社关于学校上好民族与阶级教育课的精神,利用假日组织大队全体教师到邻近的左里公社参观《抗战期间日寇侵华时野蛮杀害左里老百姓的阶级教育展览》(实物及图片展),认真听取了讲解员的详细介绍,使同事们都受到一次深刻的民族与阶级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实践中,我十分注意让学生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接受全面、系统的教育。同时,加强纪律性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能、智能、体能的教育水平。我与学生广泛接触中,发现学生们都能主动地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双边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年,我印象较深中的学生有吴和贵、巴慧玲、巴小毛、巴金广、巴秋禾、巴润年、巴冬禾、郑英松、郑海松、邵徽扬、邵宏华等。</p><p class="ql-block"> 我在芙蓉小学工作了二年半,从吴家坂高小到伍家湾高小,经过了教学、社会、劳动、生活多方面的礳砺,增长了自己的工作才干,也有了管理整个高小、村小的实验经验。同时,还学会了如何与大队干部打交道、争取社会广泛的支持、帮助。学校的工作也打开了新的局面,并得到当时公社、大队、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可。</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的今天,芙蓉的大地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的学生也已成六十多岁的老人。邵任洲中学毕业后,曾任民办教师,转正后任芙蓉小学的負责人,他全心身扑在芙蓉小学的教学工作,为培养下一代而辛勤耕耘,如今已退休在家。吴任生现在吴家坂村居往,夫妻俩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的儿子们在工业园的公路边上建有一栋五层的大楼,并在经营一家装饰公司,日子过得红红火火。</p><p class="ql-block"> 在芙蓉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之上,解放后七十多年间也涌现出不少各个领域杰出的人才。如:巴业松、巴玉林、巴瑶、邵徽政、邵汉青、邵斗安、余育胜、吳先礼、邵英明、邵金如、邵金玉、邵助华、余洪源等。他们从这块土地走出去,求学求知,在外面辛勤工作、奋进拚搏,为国家为家乡建功立业。他们是家乡的好子弟、老百姓的好儿女。</p><p class="ql-block">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时过境迁,五十年过去了,北山的芙蓉村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片地,但是面貌己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县工业园的建立,完全改变了那里的格局。工业园内崭新的思源学校的建立、开办,使芙蓉村所有适龄学生读书有了更好的环境。宽阔的四车道水泥路由南向北朝向左里、多宝方向延伸,接通了都昌西与南昌的高速公路。</p><p class="ql-block"> 工业园区大道虽把周家山、花门楼、邵家达、东门山等自然村隔开。但是,新的芙蓉村委会职能仍在运行,自然村的管理职能还在运转,不过早已面目全新。那里的村容、村貌及交通、自来水及其民生工程都得到了全面改造,大小车辆在村庄里来回穿梭,村里老百姓大都有崭新的民居。整个芙蓉村的老百姓真是彻底翻了身,他们早已把贫穷与落后的帽子甩掉,一心一意地走进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