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钱币收藏中,手雕母钱,母钱,头炉钱以其精美、稀少、珍罕素为藏界青睐。但藏家对头炉样钱、母钱、雕母的特征经常混淆,张冠李戴,傻傻地分不清,错识珍贵!</p><p class="ql-block"> 老朽经过多年的学习、吃药、总结锤炼,也才初识以下要领,现列于下,与爱家分享。</p><p class="ql-block"><b>一,头炉样钱:</b></p><p class="ql-block"> 是用母钱铸造的第一批铜钱中由朝廷颁发或各省提供的符合法规标准、供铸钱机构参照的样品钱。</p><p class="ql-block"> 样钱系初铸准钱,是新铸钱中的精品,铜色符合标准,分量十足。</p><p class="ql-block"> 它是以母钱为范刻模浇铸,用传统铸造工艺做成的钱币。</p><p class="ql-block"> 其特征是大量转移了母钱身上的细节,精美度由母钱决定,币文可能与母钱的深竣相当。钱的体积和分量会略小于母钱,但会大于流通的“行用钱”。</p><p class="ql-block"> <b>有的样钱上呈前作鎏金处理。</b></p><p class="ql-block"><b>二,母钱(铸母钱)</b>:</p><p class="ql-block"> 它是用祖钱(手雕母钱)翻铸而成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制作的标准样板钱。</p><p class="ql-block"> 母钱有以下特征:</p><p class="ql-block"> 1、同一般行用钱一样,都是铸造而成的,增加了识别母钱的难度。</p><p class="ql-block"> 2、由祖钱翻铸而成,较好地保留了祖钱的气韵,故质地厚重,做工较为精致,即使有一些微疵,经过修整后也完全可以铸出合格的子钱。</p><p class="ql-block"> 3、是外径和厚度稍大于常品(子钱),但略小于祖钱。</p><p class="ql-block"> 4、母钱铜质精良,也优于常品。</p><p class="ql-block"> 5、内外轮廓较为光洁,地章和币文凸面不修整,保持了满幅沙痕之铸造原貌。</p><p class="ql-block"> 6、穿内精修。往往从币背下刀,形成四出缺和带幅度的内穿壁与隆起的拔模斜度;</p><p class="ql-block"> 7、由于经过冷加工,钱面上会有锉磨的痕迹,外轮边缘精修后多为鱼脊背,令币正方面外缘直径略有差异和拔模斜度。</p><p class="ql-block"><b>三,祖钱(手雕母钱):</b></p><p class="ql-block"> 是以官钱局的雕刻工匠依据鉴定通过的钱样为范本,用优质呈金黄色的黄铜精工雕凿而成的模子。雕母只是作为翻铸母钱用,制作皆以枚计,数量极为有限,遗存极为稀少。 清代黄铜雕母,需要具备几个最基本特征:</p><p class="ql-block"> 1,钱文书相风格与流用钱一致;</p><p class="ql-block"> 2,使用材质不一定用成色好的精铜,但一定是为精练黄铜(通常为九炼至十二炼);</p><p class="ql-block"> 3,<b>钱币无铸造痕迹,全有手工雕刻而成。这一个特征非常重要,是区别雕母和前两种钱币的重要特征!</b></p><p class="ql-block"><b> </b>雕工钱并非十全十美但雕刻痕迹可见。 所谓雕痕化尽,只是描述其精雕工艺的形容词,真正手工雕母之雕痕实际上是无法化尽的。币文文字纤细而挺括,上窄下宽。笔划很清晰,绝无粘连模糊之处。从币文立面细部观察,看钱币币文的立面上、围绕字根与地章结合部,均可见手工镂刻沟槽和横竖刻痕。</p><p class="ql-block"> 4、地章光洁平整。表面光整无砂眼铜凸,隐现铲平痕迹,但<b>绝无地铸造痕迹。</b></p><p class="ql-block"> 5、穿轮处理得干净。</p><p class="ql-block"> 6、表面多作鎏金处理。 祖钱送朝廷审定合格后,由官钱局开始翻铸,第一次翻出来的钱称为铸母钱。</p><p class="ql-block"> 总体来说,清代雕母钱早期的质地、雕工优于晚期。 虽然嘉庆以后的雕母大部分比较粗糙,但是,也有一部分是精美、质优的。</p><p class="ql-block"> 不同用途的雕母存在不同质量。作为向上级机构、皇帝进呈审核用的雕母,必须是精雕细琢的大样。有的开金口、有的不开金口,甚至鎏金。</p><p class="ql-block"> 据说,一般在新皇帝登基时会做一些精美的雕母大样。留在宫内或在钱局陈列,作为档案或用作观摩样板。日后正式铸钱时使用的是另一类做工不那么讲究的雕母。</p><p class="ql-block"> 由于雕母只是作为翻铸母钱用,制作皆以枚计,数量极为有限,遗存极为稀少,故大量古泉收藏者一般皆难以亲睹或者上手真正的雕母实物。 这种情况导致了不少误区,其中把一些母钱乃至初炉铸制质量好而字口清晰高凸之钱,误认成雕母者。当然,也有把一些故作字口高凸的赝作之币,以及机器冲压或仿古精雕而成的工艺品当成雕母者也不鲜见。</p><p class="ql-block"> 但雕母终究是雕母,再差的雕母也与众不同。认真、仔细地从铜质、雕工、书法、风格、考虑钱局、时期等因素多方面严格审定,一定能分辨出它确实是一枚雕母样币。 </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藏品中有一枚工部局“宝源局咸丰元宝当百”铸钱。根据上述特征,我开始认为它是一枚手雕母钱,但经过多次研究和与泉友交流讨论,认定它是一枚难得的母钱(或头炉样钱)。其铜质精良,黄灿灿的,形体同版式行用钱,现展示于下。</p> <p class="ql-block"> 该品直径47.8mm,穿径8.5mm,廓1.2mm外缘4.5mm厚3.8mm,字高0.8mm,重41.13克。</p> <p class="ql-block"> 其字根,字面,立面上有肉眼可见的刀刻痕(应该是雕母钱转移过来的)和打磨抛光光洁之效果,表面鎏金,无任何铸造痕迹。</p><p class="ql-block"> 内穿精修,方正圆矩。似从币背穿四角下刀,修成椭圆形。</p><p class="ql-block"> 其钱文舒畅,书法端庄秀美,字口深峻如斧削刀切,字字见功。</p> <p class="ql-block"> 字里行间可见雕痕。笔划之间以及交口连接处,可见鲜明的刀斩V形或牙形切口;文字笔划之根部,亦见斩切清理之划痕(<b>应该雕痕经确认是由雕母钱转移过来的。这些痕迹随着铸量的增加会越来越淡化,消失</b>);</p><p class="ql-block"> 文字笔划起笔多有隐起,呈一种飘逸尖锋形态,收笔则是呈刀斩之状,力道凸显,干净利落;</p><p class="ql-block"> 地章坦平,但有铸造痕迹,隐现铲平痕迹,轮郭周正; 穿轮处理得干干净净,轮边可见手工倒圆而至中棱鼓凸。</p> <p class="ql-block"> 包浆自然天成,熟旧滑润,傲姿色美,硬锈斑然,有经百年岁月形成的结晶体和网纹,为传世品之质相。</p><p class="ql-block"> 诸般特征,彰显本品乃为雕母转铸而成,且工艺精湛,其币相非源局官制而莫属,大门洞开。</p><p class="ql-block"> 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局所铸咸丰元宝是官铸铜钱的领头羊。历来受朝廷监管严格,做工精湛。用雕母钱移植的母钱或头炉钱样币都会最多地继承雕母原币的特征,大样钱存世稀罕,自然收藏价值就高。</p><p class="ql-block"> 这种咸丰元宝当百母钱(或头炉钱)存世稀少,目前的收藏价值颇高。但比其真品雕母钱来价值回有逊色。</p><p class="ql-block"> 我查到,2012秋季诚轩古钱拍卖会上有一枚源自日本资深收藏家的极美品,清宝源咸丰元宝当百雕母钱(估价人民币250,000元,目前应会更高)。</p> <p class="ql-block"> 拍卖信息这样描述:</p><p class="ql-block"> “此清代宝源局“咸丰元宝”当百雕母一枚,直径:50毫米,铜质精良,雕工精湛,字口深峻有力,刀痕尽化,通体无铸痕,包浆晶莹剔透,温润如玉,硬锈斑然,熟成老到,真雕母之特征显著,品相完美”。</p><p class="ql-block"> 读者朋友,不知您对我的藏品性质如何判断,对高见当洗耳恭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11日撰稿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