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而行 向阳而生 ——蛟河市抗疫支援第七小组

蛟河市红星小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没有生而英勇,只有选择无畏。疫情突如其来,3月4日开始蛟河市自上而下快速响应,无数人费尽心血,早出晚归,终于在三月末初见成效。3月31日清晨,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一组由十余辆大型客运车辆组成的驰援队伍踏着晨光由蛟河出发。这是一支由医护和教育搭配组成的300余人的驰援队伍,他们的任务统一而艰巨:驰援吉林市。七组正是由其中的15名医护和15名教师临时组成的一支抗疫队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山越岭只为一次遇见,全力以赴只为一场改变。在这场战疫面前,每个人知重负重,迎难而上。为了更好、更快的完成支援任务,七队原有的十五小组,进行了重新分配,原队伍留下20人分成10个新的小组。其余的5名教师和5名医护人员,共计10人被分配到其他小组。一名医护因伤也暂时休息。但不论到哪,他们都以冲锋在前、担当在先的实际行动,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狙击战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医护指导教师穿脱防护服 制作小组图标,苦中作乐 不负春光  矢志不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来自市医院的韩晶护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时至今日她已经记不得到底在疫情前线奋斗了多少个日夜,只记得接到电话不论何时、何地,她都欣然前往。这次驰援吉林,她担任七组医疗组的组长。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爽朗的笑声、热心的话语、暖心的举动。作为组长,她不但要与组员们一起进行核酸采样的高风险工作,而且上传下达、组织协调等工作也一样不能少。她是组内的大姐,仗义、热心,如果组员们遇到的问题她能解决,只管求助,她都会耐心帮你解决。面对工作中的琐事她每天豁达、乐观,车内总能听到她爽朗的笑声,有她的调动,组内的氛围总是积极且快乐的,每个人都能短暂的忘却一天的辛劳,享受片刻的轻松。</p><p class="ql-block"><br></p> 追风赶月  笃行不怠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3月31日凌晨,在多数人沉浸在梦乡时,娄兴新主任接到驰援吉林的任务,并担任教育的七组组长。作为组长,他不仅要深入防控一线与组员们一同进行核酸检测扫码工作,还要做好组员间的沟通、协调,关注到全组十几人每天的衣食住行。不仅仅是教育口,面对医疗组的伙伴他也是热心帮助,他经常说:“既然我们分到了一个组就是缘分,我们要互相帮助,好好配合早日打赢这场战“疫””。白天核酸检测工作,他总是到最难最累的小区,酸疼的腿、额头的汗、浸湿的衣服都是他的“勋章”。到了晚上统计以及通知工作,也总是全组最后一个入睡,组员们不止一次在第二天醒来时看到他凌晨发送的各种通知。</p><p class="ql-block"><br></p> 攻坚克难  坚持不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七组余下的20人迅速组成10个新的小组,继续在疫情防控的路上前行。他们虽性格各异,但目标一致,每走一步都是无可替代的印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小组【娄兴新 徐金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后勤中心的娄兴新主任和蛟河市医院手术室的徐金华医生是毅然投入市抗疫支援队中的一份子,他们的工作宗旨是高效完成工作任务,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时间服从质量”。扫管码、扫吉祥码、采样、封管、封箱,工作中他们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短暂磨合后,他们就已达成非常默契的和谐状态。“这姑娘的手又快又稳,抠得还不是那么难受”“这两个人的态度真好,真有耐心烦”……这些肯定、认可的话语,即便是爬楼梯累软了双腿,但坚韧的信念也在内心油然而生!“你们害怕不害怕—我们当然害怕了—你们害怕为什么还敢来—因为我们是疫情防控志愿者,穿上防护服就要坚决把任务完成好!”在一个封控单元内的一段简短对话,说出了众多援吉人的心声,更是源于我们心中有信念,肩上有责任!阴霾终将散去,让我们共同期待即将到来的春暖花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组【张志文 韩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3月31号接到支援通知,黄松甸的张志文老师和市医院的韩晶医生收拾行李继续奔走在抗疫的道路上,一直在物资紧缺和身体疲惫对抗,工作的过程中有过紧张焦虑的群众反应激烈,但更多的是支持。有牙牙学语的幼童,乖乖张大嘴巴“阿姨我很乖”“阿姨辛苦了”;有聋哑障碍的人无法表达而九十度鞠躬;有社区同志担心她们无法坚持一遍遍地劝告“休息一下吧,我给你们拿水”;也有同行的伙伴反复仔细的检查“防护服再收紧一点”“我这还有多带的手套”。看着每天减少的确诊数字,越发体会到什么叫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保证工作和安全,政府每天都会发放备齐的物资,准时准点地送来温热的饭菜。任务量特别大的时候大家会互相鼓励安慰,这个世界上最温暖坚韧的,就是人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夤夜星火我们奋勇当先,为家乡吉林的抗疫工作驰援而去,寒冬已尽,你们怀感激之情陪我们静待春暖花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三小组【汪璐 李文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世间英雄,不过是普通人有一颗伟大的心。3月31日凌晨4点,红星幼儿园的汪璐和蛟河市医院体检科的李文静分别接到通知:驰援吉林。她们来不及多问,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前往集合地,组成了核酸采样小组。十多天以来,她们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封控单元,那一刻任何事情都不是阻止她们前进的理由,任何事情都可能成为她们前进的力量。李文静和她的女儿一个多月没有见过面,视频时忍不住泪流满面,汪璐的手和脸都被酒精消杀的疼痛难忍,但是为了吉林人民她们依旧坚持!记得有一次去船营区封控区入户,居民热情的慰问,说“你们辛苦了,来我家喝口热水吧”“这些糖你们拿着吃,谢谢你们了”在楼下集中采核酸时,有居民大声的给她们鞠躬,说“谢谢你们蛟河支援的医护人员和教师!”这些感人的事迹温暖着她们的内心,让她们更有力量,更让她们有了继续奋斗的动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四小组【李惠茹 胡丹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月31日凌晨接到援吉的消息,蛟河市医院药剂科的胡丹梅和红星幼儿园的李惠茹都义不容辞的奔赴到共同的“战场”。“援吉”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将疫情驱散也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大家怀揣着这样的信念,本不相识的我们,成为了工作搭档,我们在身体不适时相互鼓励,在体力不支的时候我们相互扶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儿十多天的工作中,有委屈、有艰难、有心酸,但是也有温暖与感动。感动都是藏在了细节里,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居民看我们累,帮我们组织队伍;有的小孩子跑到楼道里帮我们叫在屋子里的住户;有的居民看我们扫码不清楚,把手机藏在衣服里让我们扫;有的居民会说“你们真的辛苦了!”这些都让我们感动觉得付出是值得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吉林,别怕!我们都在,相信疫情终究会过去的,我们共待春暖花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五小组【刘佳 郭玉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一个灿烂辉煌的世界都有人在默默守护。来自蛟河市医院电诊科的郭玉丽医生接到支援吉林的通知之后毫不犹豫地踏入支援的道路。作为母亲她是女儿的榜样,作为医生她是病人的信仰,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没有丝毫怨言。一圈圈的胶带紧紧勒在身上只为方便放置手消,保证大家安全。在入户爬楼时即便体力不支也只是稍作休息然后重振旗鼓继续前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自蛟河市实验中学的刘佳老师担起了逆行的担子。作为信息采集登记员,手机是她需要保护的工具,看似小小的手机实际上承载了广大群众的核酸信息。刘佳老师从最开始的生疏到现在能够熟练的从“自制挎兜”里掏出检测管,由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现在游刃有余地帮助搭档采集核酸。疫情防控工作见证了她的成长,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吉林市也会迎来春暖花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们是把后背交付给对方的一对。脱下防护服她们是最平凡的人,踏实工作,热爱生活;穿上防护服,她们是守护吉林的勇士,无畏风雨,斩关夺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六小组【王栋 朱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星小学的王栋和蛟河市医院循环内科的朱晶,为他们的组合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太阳花小分队,因为他们希望他们组合像太阳花的花语:充满阳光、勇敢乐观,十余天里他们真的像他们的组合名字一样,充满阳光,积极向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他们支援船营区新生社区进行入户采样时,遇见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老奶奶年纪大了手机不会使用,身份证也不知所踪,面对这个特殊情况,王栋老师耐心的教老人如何使用微信和吉事办。采样结束后,老人又一次叫住了他,原来她的家人都不在家,老人不会网上订菜,家里不仅没有多少菜了,就连每天必须吃药品都所剩无几。两人连忙安抚好老人,耐心询问老人的日常所需,并通过微信帮她在社区群里定购蔬菜包和联系社区包保人员为她代购所需药品。最后还帮助老奶奶与她儿子恢复联系。当他们临走时候,奶奶操着南方口音眼含泪水地拉着他们的手说:“太感谢你们了,你们这些小娃娃太好了,辛苦你们了……”一句辛苦承载了太多。疫情无情,人有情。他们不仅是一朵太阳花,在老人心中更如阳光般温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七小组【费义刚 刘培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费义刚老师和蛟河市医院电诊科的刘培东是七号车年龄最大的组合,他们第一天就接了个任务量很大的工作:入户给两栋楼九个单元采集核酸,工作结束吃午饭已经是下午三点十分了;在援吉的第十一天,更是集中采集了十八个单元463人次,外加入户采集28户老弱病人,连续工作将近五个小时,在防护服的庇护下,汗流浃背了,衣裤和鞋就像洗过一样,午饭都吃不下了,天天不定时的饭菜让胃病和脚上的鸡眼让费义刚老师萌生了放弃的想法,可是刘培东医生劝慰道:再坚持坚持,谁让我们是党的事业的建设者呢!就是这两位队伍中的老大哥,相互扶持,相互打气。面对未知的明天,他们身着白衣,心有锦缎,心中常怀希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八小组【任佳卓 贾洪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月31日,东方泛起鱼肚白,有的人沉浸在睡梦中,有的人已经开始新的征程,她们白衣为甲,闻令而动。来自红星小学的青年教师任佳卓与蛟河市医院消化内科的青年护士贾洪源便是逆行大军中的一员。这一天她们在疫情防控前线上工作已近月余。在这之前她们甚至连对方的名字都不知道,但在这之后她们将是最亲近的“战友”。由于任佳卓并不是专业的医护人员,每次采样前贾洪源都会帮她检查防护服,叮嘱她扫完码就往后退。遇到生理期时,只要是高楼层,贾洪源就拿着手机,自己扫码,自己采样。她用她瘦弱的肩膀与她的队友共同承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支援的任务像是抽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你要干什么,采多少户。任务少时两人相视一笑,任务多时,两人互相鼓励。她们两人最常说的一句就是,既然来了,我们就把每一天画个完美的句号。红码、隔离条幅没有让她们停下脚步,不理解和委屈没有让她们停止攀爬。一天下来,腰酸腿疼、汗流浃背,即便如此她们依旧坚持,辛苦不言苦,有难不畏难,用自己的的行动贡献一份热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她们始终坚信,战“疫”的终点站,理应是温柔了岁月的碧海长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九组【张彤 蒋雪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1日凌晨四点,黄松甸小学的张彤和蛟河市医院手术室的蒋雪婷,被手机的铃声从梦中惊醒,接到通知:驰援吉林。她们二人快速响应,用最短的时间到达指定地点。在张彤的印象中,蒋雪婷护士给她的第一印象就是专业和认真负责。并且在工作中这个暖心的姐姐对这个刚见面的小妹妹很是照顾,会提前为她检查防护服,告诉她要注意什么怎么做好个人防护。那一刻张彤心中暖暖的,本来的紧张也消失不见。入户采集核酸,蒋雪婷面对居民和声细语,总是说,来把嘴张大点马上就好了,采集不到位可不行。每采集完一个人她要进行消杀,对此不厌其烦。她们两人面对不理解与抱怨总是加以安慰,不论是居民要求带上他们准备的一次性手套,还是多一次洗手消杀,又或者是拿着酒精对她们狂喷的时候,都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接受了,避免了很多冲突,也保证了核酸检测的高效完成。每天都在二级防护的装备里闷得汗如雨下,在视野不便的情况下爬楼梯腰疼腿疼脚疼,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充满了酒精的刺激。到了今天她们已经记不清在前线工作了多久,蒋雪婷已经成家,有自己的牵挂,每次视频看到孩子说想妈妈总是忍不住的酸楚。但她坚定的表示疫情不退,我也不退。</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荆棘并不算什么,只要她们并肩同行,春暖之中等待新一轮的花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十组【刘婉菊 张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自红星小学的刘婉菊和市医院神经内科的张瑜,两人到驰援任务时,快速响应。即使她们已经工作了将近一个月。在分配到七组后,成了新的防疫搭档。在核酸检测过程中,她们默契配合,扫码、递管、采样,一系列流程得心应手。入户时两人相互加油打气,互相鼓励。面对居民的不理解,两人耐心解释,遇到年纪大的老人,两人耐心帮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一次工作中,两人受到了委屈,但她们两人一人是党员,一人是医生,她们都有各自的使命和担当。当下两个人咬咬牙,强忍泪水将五个需要入户的封控单元的任务全部完成,在这之前她们两人已经采集了四百多人。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两个人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除了哭她们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发泄方式,因为她们要顾及自己的身份和影响。情绪稳定后,回到车上面对组员的安慰,张瑜说,我穿上了这身衣服,我就不再是我自己了,我得对得起这件衣服。哪有什么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普通人穿上了这件不普通的衣服,担起了不平凡的责任。不论苦累、委屈,她们一心所盼的不过是疫情过后的繁华街道和家家户户的袅袅炊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去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跨不过去的坎。我们始终相信,万物复苏必有时,疫去安来春可期。</p> <p class="ql-block">策划、审核:娄兴新</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任佳卓</p><p class="ql-block">供稿:蛟河市抗疫支援队第七小组全体成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