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北大荒(第一章)

滨海84963810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李学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转载:铁力人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编辑:滨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图片:铁力独立二团十一连知青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音乐:北大荒啊我爱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说明:转载目的为了传播知青的事迹,向作者表示感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 李学荣(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二团11连天津知青)</span></p> <p class="ql-block">目 录</p><p class="ql-block">第一章 踏上征程</p><p class="ql-block">第二章 初到连队</p><p class="ql-block">第三章 如梦初醒</p><p class="ql-block">第四章 初尝艰苦</p><p class="ql-block">第五章 英雄指导员</p><p class="ql-block">第六章 我做了羊倌</p><p class="ql-block">第七章 牧羊趣事</p><p class="ql-block">第八章 生死的考验</p><p class="ql-block">第九章 寒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第十章 政治生命高于一切</p><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章 梦想破灭</p><p class="ql-block">第十二章 阶级斗争天天讲</p><p class="ql-block">第十三章 虱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第十四章 关于死人</p><p class="ql-block">第十五章 毛主席逝世</p><p class="ql-block">第十六章 在连队过春节</p><p class="ql-block">第十七章 关于整党</p><p class="ql-block">第十八章 扎根</p><p class="ql-block">第十九章 一生中最大的遗憾</p><p class="ql-block">第二十章 重返北大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 言</p><p class="ql-block">亲爱的朋友们:</p><p class="ql-block"> 从我拿起笔的那天开始,丝毫没有产生过为自己写书立传的想法,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个极普通的人,普通的文化程度,普通的人生经历,普通的家庭生活,尤其是现在,我们将步入老年,平静的生活往往使人容易产生对过去的留恋和回忆。然而在我的人生长河中能泛起朵朵浪花的就要数北大荒的生活经历了。想起北大荒我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涌动的激情。十年的垦荒生活,让我和兵团战士结下了生死之交、手足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人生啊,有几个十年?我们把最美好的时光留给了那片黑土地,那里的生活经历,使一个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变得坚强、勇敢,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怎能不让我刻骨铭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萌生了一个念头,把自己这段历史写下来,目的不是表白自己,也不想评说历史,只是想记下这段经历,真实地反映那个年代所造就的人们的思想、感情、行为及那个时代的精神。让现代的年轻人更了解他们的父母,了解那段曾经轰轰烈烈、让人惊心动魄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成为过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当年最热的话题也渐渐淡忘了。我作为当年三千万知青的一员,却无法说清这场运动的是非曲直。不知出于哪种心态,我留恋那段历史,提起它我会从心底产生一种感动。那是一段辛酸的历史,一段苦与乐并存的历史,一段洒满泪水与汗水的历史。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我们却把人生最宝贵的十年献给了黑土地。上山下乡使我们终生失去了求学求知的机会,影响了知青中多数人的一生追求。知青返城后又面临着工作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知青在整个社会中显得文化层次如此低下,缺乏竞争力,成为失去青春的落伍者。面临下岗、提前退休是多数人的命运,尽管这样,我们仍一如既往,对北大荒怀有很深的眷恋之情,如此奇妙,就连老知青自己也弄不清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忆是一碟晾凉了才有味道的佳肴。激昂的情绪消退了,潮水般的往事纷涌而来,过去从未留意过的一瞥,从未放在心上的刹那间的感受,如今都化为最美好的回忆。那是一个狂热沸腾的年代,是一个共和国蒙受灾难的年代,是影响了几代人的年代,对那个年代,我们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 2002年2月</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 踏上征程</p><p class="ql-block"> 六八年十二月,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指示发表后,我们几个同学就摩拳擦掌,雄心勃勃地立誓言、表决心:“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广阔天地大干一场,实现人生价值。”人们说:对于上山下乡,有人是激进的狂热,自愿的;有人是被形势所逼无奈,不自愿的。我自然属于前者。</p><p class="ql-block"> 六九年五月十一日凌晨,“迎着晨光,迎着太阳,跨山过水到边疆”的歌声从新港中学的大喇叭隐隐约约传到我耳中,本来一夜没合眼的我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准备出发,去完成立志实现的伟大使命。</p><p class="ql-block"> 可能因为我是个女孩子,可能因为我从没离开过家,也可能因为我出去的太远,几天来全家人几乎围着我转,说起话来也只有这一个话题。虽然两个哥哥出门在外,一个在青岛当兵,一个在石家庄务农,可黑龙江比起青岛和石家庄要远上好几倍,所以我走得比他俩更“轰轰烈烈”。早晨当我从床上爬起来的时候,发现全家人早已起床了,很安静,没有人说话,大家只是默默地坐着。不知过了多少时候,父母哥嫂才开始最后的叮嘱:“不在父母身边要自己照顾好自己,在地里干活儿要注意安全,需要什么东西就给家来信……”我只管不住点头答应,心里却在嫌他们唠叨。宋桂英找我来了,家里并没有人送她,我也不想叫人送,所以拿起提包快步迈出了家门。二嫂追出来说:“告诉妈妈一声啊!”我这才有点不好意思地回头朝屋里喊了一声:“妈,我走了!”我没看到她的面部表情,也没和爸爸打个招呼,更没顾及一下他们的感受,大踏步地从目送的邻居中间穿过。激动代替了一切。</p><p class="ql-block"> 早晨七点钟,满载知青的卡车准时从新港中学出发。汽车刚出校门,就有人带头唱起了歌:“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站台上站满了来送行的男女老少,他们脸上挂着一丝伤感,甚至泪流满面,他们当中大部分家长是前面所说的后者——被形势所迫无奈,不自愿的。我们挤过人群,上了火车。两个班一节车厢,三个人一群,五个人一伙儿,要好的同学都自动结合坐在了一起,车厢里闹闹嚷嚷的,负责送我们的“工宣队”师傅紧张地清点着人数,可能是还有没说完话的,可能是再想看一眼自己的家乡,上了火车的同学一会儿又下去了,面对一次次点不清的人数,几个“工宣队”师傅急得团团转,无奈之下,只好把住车厢门,只许上不许下。八点钟左右,专列火车从塘沽南站缓缓开动。天下起来了雨,此时我们竟没有一点和亲人离别的伤感,兴奋的情绪表现在每个同学的脸上。忽然不知谁喊了一声:“久凤她爸爸哭了!”我这时才开始注意到车外,张伯伯头上顶的一块手绢已被淋湿,雨水、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流。再看送行的人群,哭着,喊着,随着列车移动、跑动:“别忘了给家里写信呀!……”我们终于被感动了,呜呜地哭起来:“再见了爸爸妈妈!再见了兄弟姐妹!再见了塘沽!……”</p><p class="ql-block"> 伤心很快就过去了。火车刚一驶出塘沽站,大家便又说又笑,又打又逗,把从家里带来的东西都拿出来共同分享,肚子里开了杂货铺,见了鸡蛋都感觉一股鸡屎味,把它推得远远的。中午眼瞪着列车上发给42#鞋底般大的面包不屑一顾。列车停下了加水,我们赶紧打开车窗,用大面包向农家的孩子换了几支桃花。下午,同学们有的看书,有的打扑克,有的在听讲故事,稀里糊涂一天很快过去了,大家都累了,渐渐进入了梦乡。天亮了,太阳出来了,火车仍在轰隆轰隆向前奔跑着,不知怎么,我一阵阵窒息般的难受,看看车窗外的荒山野岭,看着忽而离去又忽而再现的羊群,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个劲地往下掉,从没离开过家的我有点心悸,可看看别的同学并没有太多的伤心,就连最爱哭的王淑萍都无动于衷,怕别人笑话,还是尽可能忍着吧。</p><p class="ql-block"> 大约下午两点多钟,列车终于到达铁力火车站。火车站非常简陋,简陋得连个站台也没有,很像电影中看到的乡村荒凉小站。下了火车,每个人都在原地呆头呆脑地站着,活象一樽樽木头人,与前一天出发时那种活跃,那种激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各个连队接人的车都已等候多时了,有牛车、马车、拖拉机,还有汽车。“十一连的请到这边集合!”一个上海女知青招呼着,后来知道她就是我们的副指导员,指导员带领我们上了一辆大卡车,看着那些坐马车、拖拉机,甚至齐步走的,心里多了几分自豪,心情也好了许多。汽车沿着一条公路行驶。半个小时后,汽车钻进山林,一条土路,两边是树林,不,是森林,低头一条路,抬头一道天,小时候只在童话故事里听说过大森林,这回是亲眼目睹,身临其境了。</p><p class="ql-block">(待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2年4月11日制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