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美术作品鉴赏之《攻占总统府》

Li

<p class="ql-block">  本周继续为大家带来红色美术经典作品系列陈逸飞、魏景山的《攻占总统府》</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长江上发起渡江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千帆怒张,万船齐发,以摧枯拉朽之势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达三个半月之久的长江防线土崩瓦解。</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冲进“总统府”,战士们把国民党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扯下来,换上一面我军冲锋的红旗,南京宣告解放!</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值得历史永远铭刻的伟大时刻,它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派被人民推翻。</p> <p class="ql-block"> 从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从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到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中国共产党始终背负着民族的希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战,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p><p class="ql-block"> 1977年,画家陈逸飞、魏景山根据这一历史事件,创作了油画作品《攻占总统府》。</p> <p class="ql-block"> 画作以全景式的构图展现出一个宏大的场面,总统府门楼上的三层石阶与旗杆形成了倒置的“T”字形结构,笔直的旗杆直冲云霄,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p> <p class="ql-block"> 画中的群体人物采用了三角金字塔式的稳定构图,构图的视平线定得很高,为观者提供了一个鸟瞰山河、纵观历史的超越视角。</p> <p class="ql-block">  空中飘扬的红旗鲜艳夺目,垂落在石阶上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则破落暗淡——这一组视觉对照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戏剧性。</p> <p class="ql-block">  前景门楼上光线充足,像一个刚刚拉开帷幕的舞台;背景则是浓烟滚滚的南京城,像是蒙上了一层尘埃。</p><p class="ql-block"> 通过色调上的鲜明对比,画家描绘出截然相反的新旧两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  在画作创作过程中,经过多次在南京搜集素材并设计了多种创作构恩后,他们最后把构图定成一群战士已经冲上伪总统府即将把革命的红旗升上旗杆。因画面采取的是凌空俯视的构图,在实际环境中无法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写生。于是两位画家做了一些小雕塑,以便从不同角度来观察构图的效果,同时小雕塑也利于修改人物的姿势、处理他们的动态和安排他们的位置。小雕塑还解决了在俯瞰的透视下人物形体出现的变化,以及人物与建筑物的比例关系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油画小稿在各种画面细节都确定下来后,正稿的放大制作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凌空俯视的构图给实际写生带来了难度,两位画家便想出了用小比例雕塑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p> <p class="ql-block"> 该画作是以人民解放军占领蒋介石的南京伪总统府的情节来表现主题的,在思想上,抛弃了陈腐的帮规束缚,以俯视视角画面形式表现了革命胜利的喜悦。该画作较大胆地追求历史的真实性,将历史的面貌通过画笔再现在油画上。</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攻占总统府》局部</i></p> <p class="ql-block">  该画作跳出当时几乎一致的仰视地表现伟岸的构图法则,突破旧规,以当时少见的俯视视角画面形式表现了革命胜利的喜悦。 [2] 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用艺术的手段记录了新中国革命史的重要时刻,而且在于它的构思与手法,在当时美术界尚未脱离“文革”时期封闭单一的艺术路线的束缚的大背景下,能够走出脸谱化、公式化的刻画套路,探讨写实语言与形式的完美,使得该画作有着开风气之先的地位。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图片来自网络</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