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路同行,“研”无止境——山东省特级教师工作坊泰安群组活动

☀️

在疫情影响下,为保证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同质等效,提高线上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助力教师成长。2022年4月6日,山东省特级教师工作坊泰安群组成员在云端相聚,聚焦《疫情形势下高中化学在线教学策略》观摩课堂,研讨策略,聚力质量。本次活动分三阶段进行:<br> <b><font color="#167efb"> </font></b> <b><font color="#167efb">第一阶段观摩工作坊成员线上教学:泰西中学刘吉安老师执教《烯炔烃》、肥城六中陈振锋老师执教的《化学反应的限度》</font></b> <b><font color="#167efb">第二阶段:授课教师分享教学设计思路;工作坊成员评课</font></b> 观摩课结束后,工作坊成员刘吉安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设计过程思路并反思了自己的遗憾。<br>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内容为选择性必修三中烯炔烃部分,教学设计的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学科观念,强化类比迁移,提高学生应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br> 整节课是通过番茄、鲨鱼油中的番茄红素、鱼鲨烯的结构,曾获得诺贝尔奖的聚乙炔导电塑料为素材情景导入新课,引出烯炔烃的结构特点;然后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联系学生已有的“乙烯的知识”并进行探究,把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化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掌握所有烯炔烃的性质,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充分利用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点拨典例,学以致用,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进而再拓展到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加聚及与单烯烃的双烯合成成环,实现学习的有效迁移,从而获得意义建构的成功,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这样使结构决定性质这一主线由浅入深,最后升华拓展,进一步认识到“性质反映结构”。教学过程中情景线、能力线、思维线相互渗透、融合贯通,将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既学会了必备知识,又提升了关键能力。<br> 课堂反思:由于目前采取的是线上教学,对于有机化学的教学是一种挑战,尽管采取了一定措施,但课堂上总会出现问题:比如在与学生互动方面,课堂上与学生连麦延迟,让学生手写拍照上传的答案有时不清晰,网络卡顿后学生重新进入慢;与线下比较学情反馈慢因此往往上课进度快等问题;另外,受线上教学条件限制,有机实验只能看视频,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方面有实际困难。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工作坊成员,肥城市教科研中心柳方生对两节课点评</h3> 他说:两节课目标清晰,情境导入,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深度探究,活动丰富有效,知识建构顺利达成,充分体现了从解题到解决问题,从单纯学习知识到做人做事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展示化学学科的学科价值。尤其是两节课展示的聚乙炔导电塑料、哈伯合成氨研究等真实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激起了学生奋发图强,成才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充分发挥了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同时也提出了利用多媒体平台,多项互动的建议,深化“教学评”一体化建议。 <b><font color="#167efb">第三阶段:工作坊泰安群组负责人赵红梅分享线上教学策略。</font></b> 分享了线上教学期间工作坊成员的好做法,特别是工作坊成员陈振锋老师在指导学生讲题析题,鼓励学生做的家庭小实验等激发了学生兴趣,有效缓解了线上教学的实验困境。工作作坊成员杨海滨老师建立了“young化学”公众号,有效解决了师生学习化学中的真实疑难问题,培养能力增强素养,使教与学实现最大效益,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学习方法和感悟,为高中的学习与备考提供建议,助力高考。<br> 教研之乐何处寻,数点和风天地心。教研过程中,工作坊成员积极发言,相互分享自己的观点,研讨线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学习借鉴宝贵的线上教学经验,同时对提升线上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提升线上教学质量献计献策。先进的经验、实用的策略、巧妙的方法让老师们在工作坊活动中收获颇丰。<br> “疫”路同行,研无止境,线上教研共成长,静待春暖花开放。疫情挡住了我们相聚的脚步,却隔不断我们对教学的热忱。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从来好事多磨难,守得云开见月明。相信工作坊成员定将继续怀揣对教育的热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做实做优线上教学。寻一隅,悟一境,匠心始终,再启新程。

工作坊

教学

学生

线上

烯炔

成员

学习

课堂

知识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