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上善若水

<p class="ql-block">文:何开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p><p class="ql-block">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p><p class="ql-block">祝愿天下的父亲 母亲 健康!平安!喜乐。</p> <p class="ql-block">  “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古稀之年的我,还爱唱这首歌。</p><p class="ql-block"> 母亲已去逝十七年了,虽然早登仙界,但我朝暮魂牵梦绕,总是惦念着她老人家,每当我肃穆站立在堂屋之中,凝视着她老人家的遗像,她那严肃而慈爱的容面,我耳边又响起了,“一个人要有志,有国有家,有老有小,要修身养性,家和万事兴,要三皈五戒,“谦俭为德,谣侈为罪……温和而恳切的语言,总是让我依依不离,我从懂事起,深得母亲的谆谆教诲,走过了人生的从心之年。得到家人的爱及社会的尊重,这都是来源于母亲心血的浇灌,母亲啊, 母亲您哺养的子女没有辜负您的希望和呕心沥血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身世〉母亲是遵义县(现播州)新民镇泽头刘姓生长人氏。名芬,生于1928年,9月初4。刘姓虽然在泽头是名望家族,但是母亲出生的家庭比较贫寒,母亲只有兄妹两人,其哥张进书是息烽毛坡人氏,因外祖母守孀,生活无济,才婚进泽头刘府,只生母亲一人。外祖父不爱务农,常以兵役人卖兵为生济,1942年孟冬,因兵役渺无音信。1945年外祖母去逝,这个家就剩下了孤苦怜丁的两兄妹,母舅刚二十岁就被新民街上陈晓中“国民赫章县代县长“租佣去当马夫,母亲刚进十七岁,就守着这个凄凉,冰冷的家,多少个黄昏,母亲孤独地坐在屋檐下伤心流泪,多少个夜晚被噩梦惊醒,真是“人生世间上,命有各不同”。族中一位好心的叔娘,看着不忍,请来族中长辈商议,愿接母亲到她家去生活,商议有二,其一母亲成人出嫁后,田,土,房屋归叔娘家所有,二,负责嫁妆一套,母亲在叔娘家住了一年,晴天上山砍柴,看牛,打猪草,雨天舂碓,推磨,家务杂事常常干到深更半夜,吃剩饭剩菜,受不尽的折磨和卡拿,真是一口饭一口泪,夜上鸡啼不眠,苦水往肚里吞,睁着眼睛盼天明。</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二姨在六坪王家,得知母亲生活的苦辣,就接去她家生活一年,又转回泽头,翌年新民街上刘步香“与何家亲戚关系“之介绍,婚进何府与父亲何文政结为良缘。父亲生于1928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民高级社主任,1959年任遵义四面山焦煤厂厂长,后在遵义市运输公司工作。1965年因病故于贵阳。母亲善良,勤俭,吃苦,又尽孝、祖母十分得爱,婆媳相敬如滨,一家生活过得甜甜蜜蜜。祖母是蚂蚁沟张氏,大户人家出生,很有教养。母亲与邻里关系相处较好,善不欺,恶不怕,彬礼待人,哪家有予盾纠纷,她即去劝解疏通,达到和谐。母亲处事行为、深得邻里尊重。</p> <p class="ql-block">1953年农村建立互助组。母亲任组长。直到1955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妇女劳动模范,出席市县劳模大会,并在千人大会上演唱山歌,获得经久不息的掌声,母亲走进了人生的幸福。母亲的记忆力非常好,能倒背甲子,背颂“增广““血河真经“。随时给我们讲人生有趣的民间故事,启蒙教育子女成长。母亲常说:万般偕下品,唯有读书高“。</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刚入学,母亲伴随我走到路途中,我一心不去,母亲死活背着我往学校走,我无法挣脱,猛地向母亲肩膀一口咬去,母亲手松了,我被甩下了,她没有打我,眼里流着泪,把我带回家,翌年我才入学,母亲啊母亲您对子女的关爱和教养,素质是多么的高尚啊!</p> <p class="ql-block">祖母眼疾,母亲端茶送水,洗补换衣,素无怨言,为治好祖母的眼病,口含脓茶,吸取祖母红肿眼中的热毒 ,一次次终于治好了祖母的眼病,每逢赶集,总是想方设法给祖母买小吃带回来,母亲啊,您的孝敬深深使我感到养子难报父母恩。</p><p class="ql-block"> 1959年困难无穷,祖母 去逝,父亲在外地工作,农村缺粮,到处都有饿死人的现象,家中只有我们六娘母,五兄妹中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一岁,集体所有制,挣工分吃饭,无劳力,吃基数,家庭生活十分困难,虽然父亲有一点微博的补助,已无济于事,兄妹犹如几只雏鸟,围着母亲要吃,家中缺粮,寨上巳饿死了几个人,为了活'命,世道乱了,四处出现了偷抢现象,随时都有哭喊声。一天晚上,母亲煮好菜粥,就出去了。十二点都未回来,夜深了,外面的狗汪汪不停地叫,几兄妹围在大坑上,弟,妹扒在桌凳上睡着了,母亲说“一会儿回来,快一点了都还不回来,我和二弟焦急的眼睛等到两点钟,突然门轻轻地开了,母亲看着我们流着眼泪,手里提着一个装得满满的布口袋,一会儿,母亲熬了一煤罐米粥,叫醒弟妹,饱吃了一顿,这时天已经快亮了,为了养活儿女,母亲是多么的劳苦啊,真是父母辛劳儿难报。</p><p class="ql-block"> 母亲不顾生命的危险,疼爱儿女,一次四弟孝华3岁时,正是冬天,掉进茅厕粪坑里,母亲不顾-切跳进粪坑,救起了四弟,全身都是粪便,后来母亲还害了一场大病。培育子女,不辞辛劳,白天母亲辛勤劳动,晚上还陪着子女们坐在桌边手拿煤油灯,督促读书,作业,并要求孩子们背诵课文给她听,希望孩子将来成才。母亲时时刻刻心都是想在儿女身上。</p><p class="ql-block"> 晚年的母亲,她与同年上下的老人,皈依吃素,行善积德,劝化成恶向善,化缘修庙,念经拜佛,祈祷保家人和一方人和,平安。母亲的娴雅为人,深得桑梓父老对她十分尊重,母亲的晚年是幸福的,就子女,争气,尽孝,而且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应该说,母亲是长寿享安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是2005年冬月十一曰,北风呼呼地吹,灰蒙蒙的天空飘撒着雪花,寒气袭人,子女们守在生病二月之久的母亲身旁,晚上寅时,母亲急喘气息,声音微弱,含着眼泪轻声说“我走了以后,你们兄弟,妯娌和谐,家和万事兴。渐渐地母亲的脉搏低落,眼瞳孔缩小了,体温下降,呼吸十分困难,孩子,媳妇,孙子,惊惶地大声喊,妈,奶奶,母亲似乎什么都听不见了,五点,母亲闲上了双眼,到了人生的天堂,母亲与世长辞,一家老小痛哭流涕,悲哀中戚邻得知噩耗,悲痛地瞻仰遗容,母亲是那样的滋祥,朴实,人们静静地看着都流下悲伤的眼泪。以地方风俗,举行殡葬礼仪,冬月十四日,数百人相送告别,将母亲安葬在关马洞,墓位于高山之腰,群山怀抱,墓前山青水秀,十分幽静,母亲啊!您老人家高尚的品德,儿孙们牢记于心,以母亲为自豪。家风家教, 代代相传。亲爱的母亲 ,您老人家在天堂安息,照顾好您自己。也请您放心儿孙们在人间很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