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邂逅(原创)

沙粒 • 谢

<p class="ql-block">春天的邂逅</p> <p class="ql-block">  榆钱,榆树对大地的馈赠,每每提起它,我总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感,今年春天因采撷榆钱而引起的一次邂逅,更让我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生活在一个相对贫瘠的小村落,粮食很少,每年只能勉强支撑十个月左右,到了青黄不接的二三月,往往也是一些人家最最难熬的时候,于是,在已经返青了的土地上抠点野菜就成了孩子们能给家里出点力的好机会。清明前后,冬麦苏醒已长到齐脚脖高,田野里,沟崖上,偶尔几棵老榆树就成了孩子们觊觎的目标,不等碧绿的榆钱儿舒展形态缀满枝头,能伸手够着的地方,早已枝残钱损,不堪入目了。稍机灵点的孩子总有自己的妙招,能在不知“扫荡”了多少遍的榆树上,采撷到自己的最爱。我小时虽算不得机灵,但也有偶尔采得些许榆钱的好运气,回歸后让母亲掺和点棒子面,打打牙祭,一种难得的清香满足了我的味蕾。母亲是做饭的好手,这些不起眼的野味一经她的手,就会演绎成饕餮美餐,香甜稣润,妙不可言。正因为小时的经历,采榆钱,做榆钱饭便成为每年春天必须干的一件事,这不仅仅是为了尝鲜,更是对母亲的一种思念。</p> <p class="ql-block">  今年的气候稍稍偏暖,榆钱儿比往年似乎早了几天,清明节时,城外的榆树上已经缀满了的榆钱串,成为尚在返绿的大地别样风景。趁着这些天风和日丽,我稍稍准备行装,登单车,行郊外,投身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去完成每年必食榆钱的心愿。</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说心里话,现在采摘榆钱儿,已经不再是难题,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榆树、槐树等树种遍布山川,如果想采点野味,非常容易,只要不损伤树木,随处可得。这不,刚到北沙窝林场道旁,一排小榆树便映入眼帘,树儿不高,榆枝从栅栏内伸了出来,榆钱串儿像碧绿的玛瑙一般,随着晨风左右摇摆。我欣喜若狂,跳下车,奔过去轻轻地捋了起来。缀满榆钱儿的枝条极其柔软,一手捏着枝条,一手掐着钱串儿,自上往下轻轻一捋,一朵朵的榆钱儿便落入手心,采完这串儿,再摘那串儿,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人的欲望往往是无止境的,“人心无底蛇吞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眼前的枝儿变得赤条条时,我将目光又投向了稍高的枝头,那些枝条上的榆钱儿似乎更肥嫩,更碧翠。看看栅栏外有一踩脚的高台,登上高台便可攀上粗壮的树干摘到那几串“翡翠”,而且并不危险。于是,我便登到台上,手攀树干,抬脚向树杈登去,就在这时,我已经抬高的脚停在了树杈,全身定格在了高台上。登脚树杈前方的另一树杈处,一羽与榆树皮的颜色极其相似的斑鸠正伏在巢里,一动不动警惕地看着我。天哪,它距离我竟然那么近,不足五十公分,可以说,只需一伸手,便可捉到它。我为眼前这一幕惊呆了,一时愣在那里,不知所措。斑鸠翅膀呈浅褐色,尾部颜色稍深,眼睛中心漆黑,外部血红,炯炯有神,它的模样与鸽子极其相似,如果不仔细辩识,会误以为是失了群的鸽子呢。我看着它只是警惕地看着我,并没有要逃离的意思,便定了定神,小心翼翼去做自己的事。它看着我没看伤害它的意思,也就安详了些,依然伏巢里。我边采榆钱,边偷偷观察它的巢。这巢儿非常简陋,几十根细细的枝条横七竖八搭在一起,四周略高,中间凹陷,呈锅底状。从枝条的颜色判断,这巢儿已经很老旧了,看来,它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很长时间。斑鸠本是极聪颖的鸟儿,警惕性极高,此时的我与它近在咫尺,可它为什么不逃避呢?我从兜里掏出手机,打开拍照功能,近距离给它拍了两张照。它显得很好奇的样子,将脖颈稍稍偏了一偏,似乎在想,这个陌生的家伙在干什么?已经打扰了我,干嘛还不快快离开?离开,离开,快快离开!其实我明白,尽管我眼里充满着友好,没有伤害它的意思,但是入侵了它的领地,就是对它的极大伤害。唉!赶快离开吧。</p> <p class="ql-block">  我抽回踩在树杈上的右脚,就在将要下撤的一刹那,一种惜别的念头闪现在脑海,两眼深情地望着安卧在巢里的野斑鸠,回撤的左手到达它的上方时,情不自禁地在它的羽毛上轻轻地抚了一下,轻到指尖刚能触及它的羽尖,但就是这一抚再次惊动了它,“嗖——”它像离弦之箭一般,向北窜去。我再低头看它的巢,两只洁白的斑鸠蛋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的脑海顿时一片空白,一时不知所措,又一次呆立在栅栏边的高台上……原来这是一羽正在孵化后代的雌性斑鸠,一个伟大的斑鸠妈妈。难怪我攀到它的面前时,它竟然一动不动,为了将要出生的孩子不受伤害,它用自己的躯体严严实实将它们护卫在自己的羽翼下,试图用爱给孩子们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p> <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经历过的一件事。那是一个初冬的下午,放学后,我和几个伙伴绕道从校门西边的湖畔回家,湖边的芦苇已经发黄,密密麻麻。几个人边走边玩,忽然一位眼尖的同学叫了一声,“快看,野鸭子!”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往前看,果然在前面不远处的土路上,一群刚从湖里出来的鸭子正在向前赶,约十多只,一只大的,其余都较小。它们行走并不是很快,摇摇摆摆。“捉鸭子!”一声呼喊,大家扔掉书包,向前飞奔过去。野鸭能飞翔,但让人疑惑的是那群鸭子并未飞走,看到有人追来,只是快速向前逃匿。鸭群逃匿的速度远不及活力四射的男孩子,眼看就要追到跟前,一只大鸭子忽然停了下来不跑了,其它鸭子则一摇一摆向不远处的苇丛奔去。大家看到那只大鸭子呆立在水沟旁,只认为是只呆子,立刻转向往前围堵过去。大野鸭并没有着慌,而是转身向群鸭相反方向移动,但速度依然不是很快。包围圈越来越小,大家兴奋异常,似乎这只呆子已经成了囊中之物。十米、八米、五米……眼见就要捕捉到它了,就在这千钧一发时刻,那只鸭子紧跑几步,然后展开双翅,似脱离跑道的战机一般向天空窜去。大家看着远去的野鸭,只能望空兴叹了。刚看到季栋梁先生的《蝴蝶》,其中有这样的几句:“我跟着她走了一阵子,又跑了一阵子,可是我是没有翅膀的,没有翅膀的是追不上有翅膀的。我在想人没有翅膀是多么的可怜哟。”面对有着翅膀的野鸭,我们不是很可怜么?有个伙伴从失望中醒悟了过来,喊了声:“追小鸭子!”等大家再寻找那群小鸭子时,早已没了踪影,群鸭消失处,只有黄了的苇丛在风儿的吹拂下,此起彼伏,发出“沙——沙——沙——”的声响。大家明白,这只领头的野鸭,在危机关头,采用金蝉脱壳的妙计,演绎了一曲“胜利大逃亡”。那只鸭头领或许就是一位妈妈,或许不是,但无论如何,在同伴的生命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总会有挺身而出的,它们不惜用生命和智慧来保护子女和同伴,直到胜利。</p><p class="ql-block"> 我彻底被这些可爱的小生灵的精神感动了。</p> <p class="ql-block"> 年轻教书时,语文教科书中有一篇文章《斑羚飞渡》,讲的是一个斑羚种群,被一个狩猎队逼迫到了一处称为伤心崖的地方,崖下是万丈深渊,而与对面山坡的距离有六米之远,即便是最强壮的斑羚跳跃的距离也只有五米。猎人们看到斑羚群到了伤心崖,认为它们已经成了瓮中之鳖,于是不慌不忙堵住退路,专等猎物坠崖身亡,不费一枪一弹,便可收获胜利。可不曾想到在生死存亡之际,斑羚首领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它将斑羚按老小分成两拨,两两老少搭配,然后,每组斑羚一前一后向崖的对面飞去,就在前面的小斑羚跃到极点,身体向下降落时,后面的老羚及时跳跃到了它的下方,小斑羚后蹄踩在老斑羚宽阔的脊背上,二次飞渡,成功落在了崖对面山坡上。小斑羚逃生了,而那只“甘为羚梯”的老斑羚却跌入深渊。就这样种群内的小斑羚们获得了生命,老斑羚以这种生命接力的方式,使得种群得以延续。这是生命的赞歌,这是生命的绝唱。因为文章是小说体裁,自己对其生活的真实性非常怀疑,教学时总觉得不踏实,面对学生们的质疑,以小说可以虚构来解释,也总收不到好的效果。当退休多年后,自己有了这次与野斑鸠的邂逅,回想小时邂逅野鸭,小说中的斑羚,才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心悦诚服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  对眼前的雌性斑鸠赞叹之余,自己对方才的鲁莽又感到十分懊恼,对斑鸠的抚摸是善意的举动,是爱的驱使,但是这种爱却极其自私,极其愚蠢。虽然已经离开了那棵承载着三个生命的榆树,但我依然牵挂着那只远去的母亲,它一定十分惦记着自己尚未出生的孩子,它一定在憎恶着这个为了裹腹之欲而给自己全家带来的威胁的入侵者。</p><p class="ql-block"> 离开那棵树已经很远了,我的双腿像灌注了铅一样沉重,推着自行车慢慢往回走,心一直牵挂着那一家三口的命运,逃遁的它能回来吗?</p> <p class="ql-block">  不成,一定要回头看看。我毅然调头向那棵老树奔去。树下极为安静,好像没发生任何事情一样。我小心向鸟儿的巢穴望去,啊,奇迹再现了!一颗脑袋从树杈的缝隙里露了出来,两只黑溜溜的眼睛依然警惕地向外张望,可爱的斑鸠,孵化孩子的母亲又回来了!母亲身体内爱的温度又源源不断传递到了尚在壳内的孩子的体内……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一种负罪感顿时消解得无影无踪。赶快离开吧,别再打扰它们。我登车快速离去,行了几十米后,再回头望着那棵老树,在春风吹拂下,长长的枝条一摆一摆,婀娜多姿;在蓝天的映衬下,枝条上的榆钱串儿似乎更加碧绿青翠;还有树杈上的那个巢,虽然看不到,但它与它的主人,早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9日夜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