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百山祖国家公园的核心区茶枚淤林区,有一条千年古道,叫茶枚淤古道,这条古道的起点位于浙江省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斋郎村,一路往西经过横定岭翻越佛头岙、跨过乌阴坑,经中央岗岭翻越企坑岙,顺山岭而下直抵蛤湖窟,再往西2.5公里到茶枚淤,在此与龙岩方向过来的另一条古道汇合后,折转向南经七步岭头、处坦亭、猪圈岭、梅岙下到清凉亭,与后广至庆元的古道汇合,经后广、西洋殿,越过喜鹊岙直到庆元县城。茶枚淤古道从斋郎起到清凉亭止,全长近40公里。</p><p class="ql-block">据有关资料记载,这条古道在北宋年间就开始修建了,是大山里通往庆元县城的唯一通道,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老家斋郎的很多生活物资,要从兰溪桥供销仓库里出发,一担一担地用人工从这条古道里挑过去,我们小时候常常给大人“接担”:跑到半路上把大人肩上的东西分挑一部分来,以减轻他们的重负。有时候,要从家里出发,经茶牧淤、处坦亭,一直接到猪圈岭中间有一棵古槐树(木荷)脑的地方,全程将近三十多公里。</p> <p class="ql-block">古道自斋郎村起,经横定岭、佛头岙、坐场,是这条古道斋郎往茶枚淤方向的第一段。从村里出发,沿横定岭一路而上,跨越第一个山岙,就是佛头岙。这里过去有五个小山包,远远看去就象是几尊卧佛像,所以叫佛头岙。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的时候,公社组织群众在这里开大寨田,挖去了两个小山包,开出一块平整的地来,由于这里正处山岙风口,风大土贫,根本就种不了庄稼,成了一个劳民伤财的工程,至今这里也叫“大寨田”,佛头岙的名称反而越来越没人知道了。</p><p class="ql-block">过了佛头岙,有一段沿山腰前行的平坦道路,直到乌阴坑岭头一个叫坐场的地方,因为从茶枚淤方向过来,经过乌阴坑岭后,到了这段平坦的道路前,人们都会坐下来歇息一会,所以这里就被叫做“坐场”。</p><p class="ql-block">过了坐场,古道进入乌阴坑岭、乌阴坑、中央岗岭、企坑岙。</p><p class="ql-block">乌阴坑,是瓯江源头一条小支流形成的一条深涧,顾名思义,这里沟深溪险,晴天不见日,才取了这个一听就感觉阴森可怕的地名。</p><p class="ql-block">乌阴坑两边都是陡峭的山岭,东边山岭上的古道梯级以涧为名,叫乌阴坑岭,西边一条高高的山岗,被左边的企坑岗与右边的鹿角岗夹在中间,故名“中央岗”,这一段上山古道石阶就叫中央岗岭。</p><p class="ql-block">先人们开辟这条通往山外的古道时,为了选择最短的路程,只能沿着陡峭的山岗,就地取材挖来石块,筑起一条蜿蜒曲折的石阶梯,从山上七弯八拐进入深涧,再从深涧里九转十八弯直达山顶下的企坑岙。这一段中的中央岗岭,是整条古道中最为险峻的一段,由于山路的险峻,常常发生挑夫在路上摔倒而砸坏东西甚至人体受伤的事故。以前的挑夫,大多是由于家境贫困才会去干这苦力活,这一摔,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这种情况时常发生,我小的时候,曾有一位堂叔从兰溪桥挑回一担黄酒,到了中央岗领,不小心摔了一跤,将两只酒酝打破,空着手一路哭着回家。古道上的一级级阶梯,见证了不知多少人间沧桑。</p> <p class="ql-block">爬完中央岗岭,古道进入企坑岙。</p><p class="ql-block">企坑岙是两座高山间的一个山岙,海拔高度1560米,也是整条古道的最高点,越过这个山口,一条笔直的石阶梯直抵海拔1450米的蛤湖窟,这条石阶就叫蛤湖窟岭。</p><p class="ql-block">1935年4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师长栗裕将军和政委刘英的率领下挺进斋郎,国民党反动军队马洪琛部(闽保二团)一路尾追而来,驻扎在梅岙下村。4月28日,栗裕将军在斋郎布下口袋阵围歼国民党李秀部(浙保一团)和反动地方武装“大刀会”匪徒,为了防止马洪琛部支援,红军在蛤湖窟岭头设立了阻击阵地,当马洪琛部的先头部队进到蛤湖窟岭头的时候,遭到埋伏在这里的红军战士迎头痛击,马部的先头部队赶紧逃回梅岙下,整个团龟缩在梅岙下不敢前进半步,从而为斋郎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如今,当年红军在这里设防时用石块垒起来的战壕还依稀可见。</p><p class="ql-block">蛤湖窟岭尾处,是一块比较平整的湿地,这里每年早春时节会有很多蟾蜍来到湿地里的水塘产卵,蟾蜍在我们老家又叫“蛤”,山里的湿地称为“烂水湖”,所以就叫蛤湖窟了。</p> <p class="ql-block">在古道旁边,有一个古凉亭,是人们在此歇息的去处,古亭的墙用石块垒成,至今完好无损,但屋面由于年久失修,早已倒塌,如今,有关部门在修复这条古道的时候,也将着手对凉亭进行修复。</p><p class="ql-block">关于这个亭,我们小时候无论是接担还是去茶枚淤一带采东风菜、小竹笋(那时候还没成立保护区,山里的群众每年都会进山采野菜和小笋),每次到了这里都会坐下来歇息一会;亭的对面,有几株麻梨,成熟的时候我们也会去采来晒梨干,所以对凉亭和后面那条笔直且很长的蛤湖窟岭石阶梯印象十分深刻,以至于后来看《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章节时,武松在景阳岗下破烂的山神庙看榜文和上山打虎的情节会让我联想起这个凉亭和后面的蛤湖窟岭,仿佛这里就是武松看榜的山神庙和打虎的景阳岗。</p><p class="ql-block">过了蛤湖窟,古道一路蜿蜒,上上下下,往西进入茶枚淤,一条清澈的小河贯穿整个茶枚淤。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小河两岸大多是荒山,山上的野草丛中长着一种珍贵的野菜:东风菜。我们十五、六岁的时候起,每年初夏就经常进山采这种野菜,在那个缺粮少食的年代,东风菜不知道救了多少人的命,后来因为绿化造林,几十年过去,原本的荒山上到处都是茂密的森林,东风菜也因为植被的改变而销声匿迹,当然,就是有,现这这里成了国家级保护区,也是不能采的。</p><p class="ql-block">在茶枚淤,在现今林场附近的地方,以前原本有一栋房子,叫“茶堂”。房子里住着一户叶姓人家,这户人家在此给过往客商烧茶热饭,从来不收茶钱,当然每个客商经过这里,也会给他们留些油盐茶米作为答谢,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叶姓人家迁往龙岩村居住,茶堂从此荒废、倒塌。</p><p class="ql-block">过了茶堂,往上经七步岭头,古道开始向南转折并沿山坡而下,经过一个叫“处坦亭”的地方,这里过去有一个门楼式凉亭,亭前有一片农田,其中有一丘是一个小小的山岙削平而成,由于独特的位置,田里的水一边流向庆元方向,最后流进松源溪进入闽江,一边流往龙泉方向,经龙泉溪流入瓯江,成了“一水流两省”的独特景观。</p><p class="ql-block">这一段路有几十年没走过,凉亭是否还在不得而知。但农田早就荒废了。</p><p class="ql-block">过了凉亭,就是猪圈岭,为什么叫猪圈岭,也没有认真考证,只是按我们老家口音,姑且叫这个名称,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考证。</p><p class="ql-block">猪圈岭下去,经过属龙泉市屏南乡的一个叫梅岙下的小山村,过了梅岙下,往南,就进入清凉亭,茶枚淤古道就与黄皮方向的古道汇合,再往县城方向而去。</p> <p class="ql-block">这条古道位于大山深处,一路过来风光无限:阳春三月,怒放的山花伴随着蓬勃的叶芽漫山遍野争奇斗艳;到了初夏,各种各样的杜鹃花粉墨登场;秋天,一路野果飘香;一年四季,路边猿啼鸟鸣,流水如琴,松涛阵阵;道旁那些苍老古树、奇石,仿佛在向过往行人诉说着曾经的故事,无论哪个季节,置身古道,瞬间让你忘却凡尘俗事,宛若身临仙境。</p><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这条千年古道承载过一代又一代山里人的远方与梦想。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山里终于开通了公路,由于古道位于百山祖的核心区,从梅岙下到斋郎的三、四十公里间,除了茶堂和后来的茶枚淤林场外没有其他村庄,进出山里的人流都从公路上走了,古道从此行人稀疏,几近荒废。</p><p class="ql-block">随着百山祖国家公园的创建,这条古道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青春,如今,有关部门已经着手修复斋郎至茶枚淤段,相信这条古道最终会成为广大徒步旅行爱好者的黄金通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