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div><br></div></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餐桌上的“非遗”</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访“中国挂面第一村”纪实</b></h3><div><br></div> <h5></h5><h5> </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晨 旭 / 摄影、撰文<br></h5><h5><br></h5><h5><br></h5><h5> 银白如丝的四川中江挂面,传承了千年手工味道,被称为“餐桌上的非遗”。<br></h5><h5> “中国挂面第一村”的觉慧村,位于凯江河畔,是一个有着40多户人家的普通小村庄,家家户户均以制面为生。<br></h5><h5> 成都市锦江区摄影协会,组织会员走进德阳中江县东北镇觉慧村,进行了摄影采风,体验“餐桌上的非遗”……<br> 走进觉慧村,家家户户房前屋顶挂出如丝绸一般的面条。辛勤劳作的村民纷纷置身在轻盈如流水的线条间拉杆晒面,似舒缓优雅的舞蹈……<br> 经过上上下下的多次攀爬、下滑木梯,反复运动,挂上撑杆后,一堵高5米多长、细如发丝的挂面,连成了一堵“面条墙 ”…… </h5><p><br></p><p><br></p> <h5><div><br></div></h5><h5><br></h5> <h3></h3><h5><br></h5><h5> <br> 我带着照相机走进了“中国挂面第一村”“第一家”——<br> 这个年轻小伙子名叫:刘洋,他从13岁辍学在家就跟着爷爷和父亲开始学做挂面,从祖祖辈到爷爷刘光金辈,再传给爸爸刘文兴,单是这个家族式的“挂面”产业,挂面制作时间就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br> 爷爷刘光金以前是这个村的村书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由刘光金带头申办的,经由四川省政府批准,刘洋是这个家族第5带传人,也是这个村年龄最小制作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br> 目前,刘洋和他的妈妈经营着制作挂面产业,母子俩分工明确、协同配合默契 ——</h5><div><br></div><p> </p><p></p> <h1></h1><h5> </h5><h5> 当天,把“挂面”晾干、切放、包装完成以后,又着手忙于于第二天的准备工作中了……</h5><h5><br></h5><h5><br> 千百年来“中国挂面第一村”的家家户户,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同样的“挂面”制作过程……</h5><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