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州中学校友程开甲院士

朱懿

<p class="ql-block"><b>一生为国铸核盾的“核司令”程开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程开甲</b>(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出生于江苏吴江。理论物理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p><p class="ql-block">他是忠诚奉献、科技报国的“两弹一星”元勋</p><p class="ql-block">他是感动中国人物,备受爱戴的“人民科学家”</p><p class="ql-block">20余年间,他扎根戈壁,隐姓埋名</p><p class="ql-block">为国开利甲,两弹裂长空</p><p class="ql-block">2014年,他走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p><p class="ql-block">2017年7月,他荣获中央军委颁授的“八一勋章”</p><p class="ql-block">他,就是秀州中学校友、“核司令”程开甲</p><p class="ql-block"><b>少年求学,结缘嘉兴</b></p><p class="ql-block"> 1931年,13岁的程开甲离开家乡江苏吴江,考入距家20公里的<b>嘉兴秀州中学</b>。程开甲说:<b>“求学问和学做人,中学时期最关键,我有幸在一个比较完美的环境中成长。”</b>秀州中学正是他成长成材的摇篮。这所人才辈出的学校孕育出了陈省身、李政道等多名院士。程开甲来到秀中后,受教于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出色的教育家顾惠人校长,从此开始了他的人生道路。在秀州中学,他读了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巴斯德、居里夫人、詹天佑等名人传记,科学家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他处处以科学家为榜样,在学习上刻苦钻研,肯动脑筋,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秀州中学的6年为他打下了坚实基础。1937年,<b>程开甲高中毕业报考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两所大学同时向他发出了录取通知书,</b>由于浙江大学给予他对个别优秀考生的公费生奖励,他最终选择了后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称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7届高中毕业照(前排左三为程开甲)</p><p class="ql-block"><b>一腔热血,踏上归国路</b></p> <p class="ql-block">1946年程开甲(前排左四)赴英留学时在香港启德机场</p><p class="ql-block"> “1949年,我正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博士,是欧洲颇有声望的物理学家波恩教授的学生。由于中国以前一直遭受侵略,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尝尽了寄人篱下的滋味。4月的一天,一个报童的叫卖声引起了我的注意:英国“紫石英”号军舰进攻中国长江,被解放军用炮火还击。看完这篇报道,我心中燃起了科技报国的梦想,我<b>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的职务和高薪待遇,</b>带着满满两箱子书,踏上了回国之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程开甲90多岁高龄时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0日,这一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等待国民党政府决定是否在《国内和平谈判协定》上签字的最后一天。“紫石英”号事件让不可一世的西方列强第一次看到中国人民强大的力量,也让程开甲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民族立场。同年,程开甲获得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成为英国皇家化学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波恩对程开甲的工作极为欣赏,希望能将其留在身边,但程开甲谢绝了恩师的挽留,毅然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开启了他实现<b>科学报国之志</b>的人生旅途。</p><p class="ql-block"><b>无问西东,大漠深处写忠诚</b></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b>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b>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了对共和国的发展和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研制“两弹一星”。</p><p class="ql-block"> 一大批当时最顶尖的中国科学家们被这个目标凝聚起来,就此隐身戈壁,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建立奇勋,程开甲就是其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中国核试验基地,罗布泊马兰红山基地。</p><p class="ql-block"> 从1964年第一次进入号称<b>“死亡之海”的罗布泊</b>到1984年调回北京,程开甲在戈壁滩上扎根了整整20年。在此期间,程开甲每天工作在天山山脉一个无名的山谷中,住的是用石头和黄泥垒起来的房子,吃的是土豆白菜,<b>执行着“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秘密任务,无怨无悔,无私奉献。</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颗原子弹主控站(左2为程开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16日,<b>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响,</b>自动控制系统在瞬间启动千台仪器,分秒不差地完成了起爆和全部测试。回忆往事,程开甲非常自豪。当年法国人进行第一次核试验没有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前苏联也仅仅拿到很少的一部分数据,而我们拿到了全部数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6年,程开甲(左一)在氢弹试验现场</p><p class="ql-block"> 1966年12月,<b>我国首次氢弹原理性试验获得成功</b>,程开甲提出塔基若干米半径范围地面用水泥加固,减少尘土卷入,效果很好。1967年6月,<b>第一颗空投氢弹试验成功</b>,他提出改变投弹飞机的飞行方向,保证了投弹飞机的安全。1969年9月,<b>首次平洞地下核试验成功</b>,他设计的回填堵塞方案,实现了“自封”,确保了试验工程安全。</p><p class="ql-block"><br></p> <h3>程开甲(左二)与科研人员探讨技术问题</h3></br><h3>      程开甲成功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增强型原子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空中、地下等方式在内的核试验三十多次,解决了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他还带出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strong>培养出10位院士和40多位将军</strong>,取得丰硕科技成果。人们称<strong>程开甲是“核司令”。</strong></h3></br><h3><strong>老骥伏枥  耕耘不止</strong></h3></br> <h3>程开甲在用打字机撰写论文</h3></br><h3>      <strong>“科学技术研究,创新探索未知,坚韧不拔耕耘,勇于攀登高峰,无私奉献精神”,</strong>这是程开甲院士曾经写下的几句话,这也正是他百岁科学人生的自画像。</h3></br> <h3>2018年8月1日,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为程开甲院士百岁贺寿</h3></br><h3>      历经百年风雨,这位世纪老人依然心系科学研究和国防科技发展,依然保持着一名战斗者的姿态,孜孜不倦,奋斗不已……他依然鼓励青年人把对国家有益的事业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同时也不曾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说:<strong>“我虽然老了,但一切均在发展之中,我也还要发挥余热,为发展作贡献、为国家作贡献。”</strong></h3></br> <p class="ql-block">2017年,99岁的程开甲院士获授“八一奖章”</p><p class="ql-block">一生为国铸盾 映照百年风云</p><p class="ql-block">程老曾不止一次地说:</p><p class="ql-block">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p><p class="ql-block"><b>国家强起来</b></p><p class="ql-block"><b>国防强起来</b></p><p class="ql-block">他用罗布泊爆发的声声“核弹惊雷”</p><p class="ql-block">让中国人挺直了民族脊梁</p><p class="ql-block">他将汗水和智慧洒在了中国西部那片神秘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他的名字也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