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事教育工作,教了三十多年语文,我一直认为,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语文基础知识能力,千万不要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可现实总是打我的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事还得从头说起,2000年,在我任教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理想的阶梯》一中出现了一个新词“笞”,后又在《陈涉世家》中出现一次。这两次都把带“笞”的词特别列在课文后面“词语积累”一栏,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我也带领学生认真地学习了这个词:笞,注音 chī,本意是“用鞭、杖或竹板子抽打”。在《陈涉世家》中出现的时候:“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翻译:“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们。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这里的“笞”取本意,“用鞭、杖或竹板子抽打”的意思。在《理想的阶梯》一文中出现的时候:“高尔基从小饱尝人间的辛酸,旧社会血泪的鞭笞铸成了他伟大的心灵。”这里的“笞”和“鞭”连用,同意复指,引申为“苦难的经历促成了他坚韧的品质和高尚的心灵”,取引申意……我自以为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的我,对这个词语理解是准确的,全面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就在我自以为是的时候,2006年的某天,看中央电视台某频道播出六小童龄主演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续集》,其中有个片断:唐僧被妖怪掳走,孙悟空无奈,找如来佛要师傅并指责如来的不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来:“你这猴头,倒biān tái起我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悟空:“不是我biān tái你,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来和孙悟空所说的这两句话,由于当时的电视剧《西游记续集》没有配字幕,是我听音听出来的,这两处现在我用拼音表达的地方,当时我想不出与此对应的更合适的汉语词语“biān tái”。我作为一个初中语文老师,由于想不到与它对应的更合适的汉语词语,联想到我所教学的初中语文,一部分学生望文生音读“鞭笞”这个词时,误把它读成“biān tái”,我想:肯定是中央电视台编剧组的出了类似的问题,犯了这种低级简单的逻辑错误,也把本应是“biān chī”(对应的汉语词语是“鞭笞”),说成了“biān tái”。我本人特别喜欢看《西游记》,特别是《西游记续集》,第一次是无意中的巧合看到这个片断时,有些惊讶,第二次第三次是特意去看这个片断的,还是一样,我没有听错,“biān chī”误说成“biān tái”,看来是确定无疑的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自以为是,感慨了很久,觉得中央电视台这种国家顶级媒体,不应该播放这种连低级错误都会犯的连续剧,于是写了一篇《戏说“笞”音》的文章寄到《罗平教育》编辑部。在文章里,我历数了“如来”、“孙悟空”、导演等的不是,觉得他们不应该犯这种简单的错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了些时日,《罗平教育》编辑部的老师给我打来了电话,问我这件事是不是事实,我说:“是的,是事实,这个片断我看了三遍呢。”后来,2006年6月,《罗平教育》把我的这篇文章登了出来,过后我还得到了编辑部给我带来的稿费。当时,我觉得自己做对了一件事,告诫人们理解和表达汉语词语时一定要准确无误,不能弄巧成拙。我为自己的高明和成功而沾沾自喜了很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知不觉,一眨眼十五年过去了,偶尔再读过去的《罗平教育》,再次读到过去自己的那篇文章,觉得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可以确切地查一查到底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续集》的哪一集的这一片断。我打开手机“优酷视频”,搜索《西游记续集》,反复查找当年我看到的那个片断,原来,是《西游记续集》第六集里的片断。在《西游记续集》第六集播放开始后的第28分45秒,开始了孙悟空与如来佛祖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悟空:“佛祖,我要和你辩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来佛:“这猴头倒编排起我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次,不仅查到了该电视连续集的这个片断,还看到了编辑为这个片断所配的字幕。不过,哎——,不对呀,怎么字幕里是“编排起我来了……”?“鞭笞”变成了“编排”了吗?“鞭笞”呢?是不是编辑电视连续剧的人又弄错了,哎,编辑也真是的,但不过还是查查词典再说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第75页列有“编排”这个词的两个意思,一是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先后,如“课文的编排应由浅入深”,二是编写剧本并排演,如“编排戏剧小品”。结合孙悟空和如来当时对话的语境来看,这两个解释都不符合,后来通过网络查了《百度百科》关于这个词的意思。《百度百科》里,除了“按一定的目的依次排列”这一意思外,还有“指捏造谎言讥诮别人”的意思。看来,如果理解成“捏造谎言讥诮别人”,那么“编排”用在这里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如来看来,自己怎么可能在唐僧师徒取经途中主动去捣乱呢,这一定是孙悟空误会了自己。但日常用语中,我们从来不曾听说用“编排”来指“捏造谎言讥诮别人”啊,即使书面语中,我也从来没有读过用“编排”来指“捏造谎言讥诮别人”意思的时候,就连现在查《现代汉语词典》都仍然查不到。但也可能是我读书太少,孤陋寡闻的缘故吧。另外,“编排”这个词是不是北方方言常用语,这个我不得而知,如果是,导演和编剧组的人应该考虑大众对方言常用语可能造成的误会才对,要不然,一个中文本科水平的初中语文教师,东猜西猜,左猜右猜,猜错了词语还认为是对方的不是。甚至最后一查,自己当初连听都没有听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不能全怪导演和编剧,作为一个专业初中语文教师,遇到特殊问题,特别是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我耐心细致了吗?我彻查深究了吗?没有啊,我浮躁肤浅、夜郎自大、自以为是,以己之心推断别人,大言不惭讥讽《西游记续集》里的如来和孙悟空读初中时不认真仔细,误把“鞭笞biān chī”读成“biān tái”,标题还“戏说‘笞’音”呢。结果,“戏”别人的人呢,最后是“戏”到自己头上了,我真是坐井观天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不知道当初读《罗平教育》的人有多少,后来又有多少人读过2006年6月出版的《罗平教育》,如果有人读过,他们会不会受了我的影响,跟我当时看到的一样、想到的一样,如果一样,那就又错了。是我的不是,误导了这些人,他们说不定还以为作者我说的对呢,熟不知,这是对一个自以为是的人的宽容,同样会误导他再犯错误。但也奇怪,这一十五年以来,从来没有一个罗平人,或者其他地方的什么人,跟我谈论这件事,不知道大家对这一刊物不感兴趣吗,还是对我的那篇文章不感兴趣,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深究这个问题,指出我的不是,我为此而深表遗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独有偶,2021年,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前夕,中央电视台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们都想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时的时代背景,看到该电视连续剧第14集开始播放后的第35分时播放的画面:大冬天,雪积房顶,冰悬屋檐,可陈独秀住北京的四合院里却热闹非凡,陈独秀全家人,还有胡适之、白兰、郭心刚、柳眉等人也在场,陈独秀一边挥毫写对联贺新春,一边大谈年头有“六喜”,中间有一段陈独秀、胡适之、陈独秀妻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独秀:……这第二喜就是适之的新婚大喜,十三年的长跑,从大清朝跑到民国,经历两次复辟,终成正果,这是一个传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独秀妻:是啊,适之,我可是听说黄侃教授在上课的时候把你的婚礼都编成了教案,弄得全教室都笑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独秀:那是黄侃在编派适之,没想到适得其反,反倒是替适之宣传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适之:我倒真无所谓,如果我能成为新文化的靶子,是我的光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看,我正在为当年看《西游记续集》没有听出“编排”这个词语的读音和意思而感到懊恼之时,这里又突然冒出一个“编派”的词语来了。好在热播的这部电视剧《觉醒年代》一开始就在播出人物对话的同时打上了字幕,否则,我又要听成其他什么意思都不得而知了。那“编派”又是什么意思呢?查了《现代汉语词典》,音“biān pài”,意思“<方言>夸大或捏造别人的缺点或过失;编造情节来取笑。”显然陈独秀的“黄侃在编派适之”,意思是黄侃借故夸大胡适之的事实,想来取笑他,结果弄巧成拙,宣传了胡适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鞭笞”到“编排”再到“编派”,这段时间我都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鞭笞”这个词大家对它的误会一般不存在,只是读音需要注意下,而“编排”和“编派”大家觉得生疏和别扭,容易产生误解,是因为中学时期的课文中大家都没有学到这两个词,同学们大部分时候时间紧、学习任务重,课外阅读量低,即使偶尔读到这两个词,也不一定就会去查阅资料弄懂它、记住它。再说了,这两个词毕竟是方言词语,普通话电视节目和书刊中出现的概率也不会高。但概率不高不等于不会出现,二十年前的《西游记续集》和今天的《觉醒年代》都是曾经热播过的电视连续剧,看来普通话携带方言词语的出现以后会成为常态,这就势必要求我们的中学师生,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要增加阅读量,注意积累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生字新词。只有储备了更多的知识量,我们才能适应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写这篇文章,一则为当年的错误作个说明,向刊物编委和刊物受众做个深刻检讨,二则告诫广大教师,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要博学多记、学会探究思考,思考问题避免浮躁肤浅、坐井观天、自以为是。</p> <p class="ql-block">《西游记续集》片段</p> <p class="ql-block">《觉醒年代》片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