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湘西,传承非遗文化———绚丽非遗,添彩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莺歌燕舞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原创湘西非遗合集的画作</b></p> <p class="ql-block">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80%,辖7县1市,国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96万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地区、坚持先行先试地区,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和扶贫攻坚主战场。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资源遗存达3200多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b></p> <p class="ql-block">  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国家级非遗名录26项,省级非遗名录84项,州级非遗名录244项,县市级非历史文化名镇4座,历史文化名村2个。</p> <p class="ql-block">  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永顺老司城),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13处,省保单位50处。</p> <p class="ql-block">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1处(苗族赶秋),遗名录1000余项 。</p> <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村落82个民间文化艺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8个。</p> <p class="ql-block">  因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国家级民族文化存续状态良好,湘西州被列为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单位。2010年5月,文化部批准设立“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p> <p class="ql-block">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各族人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独特的精神标识。让非遗在“活态”传承中滋养“成长”,使之传承有序、后继有人,让其保护、传承、利用成效惠及广大群众,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探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模式和实践经验。</p> <p class="ql-block">  一组数字看传承。湘西州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3人、省级93人、州级460人;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21个州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55个州级非遗传习中心(所),1567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2所全国传承人群研修计划院校,9所省级非遗传承学校和实践基地,14所州级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28所 “湘西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学校”,36所 “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研究”基地学校;编写《苗文课本》《土家语课本》等教材160余种,开设《邂逅苗画》《傩面具》等精品课程150余种,出版《口述非遗—湘西历史文化故事丛书》等80余种非遗书籍;举办或承办5期全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2期全国非遗扶贫培训班、1期全国传统医药专题培训班,30多期省非遗保护培训班;建成一座文化新地标——总建筑面积达3.8万平方米的湘西州博物馆、非遗馆——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将用我的方式来展示我家乡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每一个文字中添上非遗,让大家了解到我家乡的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图画的四边:苗族人衣服上的花边。</b></p><p class="ql-block"> 苗族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三种:一是衣服、胸围镶边用的锦边,苗语称为"耕"。二是锦带,宽2至3厘米,用作裤带、袋带、背带等,青年男女恋爱时,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织的锦带赠送给情哥。三是锦幅,苗语称为"伦"。锦幅多用作背面、背带兜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走”字:代表着土家族的花带。</b></p><p class="ql-block"> 花带是土家锦中普及面更广的品种,它采用“通经通纬”古老“经花”织法,几乎不需专用工具即可在织造者手中完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进”字:代表着土家族踏虎凿花工艺。</b></p><p class="ql-block"> 踏虎凿花是泸溪县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因起源于踏虎村而得名,其源于苗族服饰的纹样蓝本,主要用刻刀凿制完成。踏虎凿花不仅应用于服饰装饰,还广泛出现在苗族地区的各种祭祀和婚丧仪式之中,它受盘瓠图腾崇拜和苗巫鬼文化的影响,带着神秘的色彩渗透到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踏虎凿花刀法细腻、线条流畅、作品精巧、花样繁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 2008年6月7日,剪纸(踏虎凿花)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魅”字:代表着土家织锦。</b></p><p class="ql-block"> 土家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基本都是靠着口头相传,通过织锦来记载土家文化,每一块织锦都是一本书。土家织锦的工艺原始而复杂。传统的挑织方法,使经纬线浮沉均匀,结实耐用,光泽持久不败。土家织锦使用古老的、纯木质腰式斜织机织造,经过纺捻线、染色、倒线、牵等12道工序,过程十分繁琐细腻,再以“反织法”挑织成图案花纹。由于采用了“通经断纬”工艺,图案、颜色可以无限地变化,表现空间极其广阔,达到几乎任何想要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 土家织锦的传统图纹多达409种,其中斜纹彩色织锦图纹200余种,平纹素色织锦图纹150余种,土家花带图纹50种。图纹涉及各个方面,被称为“高度浓缩了的土家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力”字:代表着土家族摆手舞。</b></p><p class="ql-block"> 摆手舞在土家语叫“舍巴”,它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土家人生产、生活和征战场面。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具有土家族民族特色、较能反映土家族古老风俗的民间舞蹈,现主要流传于湖南湘西龙山、保靖、永顺等地。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夜间表演。</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0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报的土家族摆手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湘”字:代表着湘西毛古斯。</b></p><p class="ql-block"> 湘西土家族茅古斯舞是最古老的舞蹈,中外专家称湘西土家族茅古斯舞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土家族语为“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拨步卡”汉语多称为“茅古斯”或“茅猎舞”。湘西土家族茅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0日,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西”字:代表着土家族服饰。</b></p><p class="ql-block"> 它是土家族人民特有的一种服装,由于土家族历史上汉化较早,传统土家族服饰已经基本消失。由于表演的需要,现代的土家族服饰大多各自研制不同款式,种类非常繁多。</p><p class="ql-block"> 土家族服饰的结构款式以俭朴实用为原则,喜宽松,结构简单,但是注重细节,喜宽松、衣短裤短、袖口和裤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边衣领会绣上花纹 ,绣工精彩,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p><p class="ql-block"> 不同的服饰,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家族服饰虽历经变革,但仍然保留了本民族传统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传”字: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b></p><p class="ql-block"> 吊脚楼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其后半部分建于倾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前半部分以木柱支撑,形成吊脚柱,故称之为“吊脚楼”。<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吊脚楼分为半吊脚和全吊脚两种形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苗寨吊脚楼,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顶。一般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个别六榀五间。前檐柱吊脚,“吊脚楼”因此而得名。底层多用于圈养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农具和贮存肥料等。第二层为全家人活动的中心。正中堂屋外侧安有苗语称为“阶息”的“美人靠”。堂屋又是迎客厅,佳宾亲朋到来,常在此间摆上长桌,设宴款待。第三层一般用作存放粮食、杂物,大户人家也用1—2间作客房或女儿的卧室。有的还利用吊脚楼边搭架木板作晒楼,夜间可纳凉休息,观星赏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承”字:代表着蜡染。</b></p><p class="ql-block"> 它是苗族着名的传统工艺。苗族人民使用的染料可谓是:取之自然,用之于人。在板蓝根里面提取出蓝靛色。苗族染的图案是苗族妇女的天才创作,是她们现实生活的反映,代表着她们的美好心愿和对生活的追求。在苗家看来,蜡染艺术是美的象征,也是爱的表示,不仅自己要发扬,而且乐意传授给别人。蜡染艺术漂洋过海,传到国外,或许就是这个原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非”字:代表着苗族银饰。</b></p><p class="ql-block"> 苗族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 “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苗族图腾即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即妹榜妹略),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遗”字:代表苗族挑花,俗称“数纱”。</b></p><p class="ql-block"> 主要分布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良家潭、八什坪、浦市、潭溪以及周边苗族乡镇。泸溪的苗族挑花多用于头帕,是以当地苗族妇女自己纺纱、织造的“家织布”为面料挑绣而成,所有的图案纹样,全在布料的表面行针。制作时,从图案纹样的中心起一针,数三根纱下一针;再数三根纱下一针,直到图案纹样毕显。挑花常见的图案纹样有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蝴蝶戏花等六十多种,全部采用蓝线或青线挑绣,线条清晰,较为雅致,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和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2011年5月23日,挑花(苗族挑花)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文”字:代表着湘西苗绣。</b></p><p class="ql-block"> 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技巧,针法纷繁复杂,细分有十余种,主要有平绣、锁绣、辩绣、绉绣、堆绣、打籽绣、钉线绣、破线绣、挑花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绉绣、堆绣和破线绣。图案的组成,大抵分为枝纹、坨纹、角纹、边纹、方纹五种形式。苗绣艺术在图纹设计配色方面,带有强烈的幻想哲理色彩,反映了苗族装饰显著的氏族崇拜、部族崇拜和氏族组合的各式各样的艺术标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化”字:代表着凤凰纸扎。</b></p><p class="ql-block"> 凤凰纸扎发展历史长远,清末民初,凤凰纸扎成为当地颇为兴盛的手工艺行当,一个县城即开设了十多家纸扎铺子。凤凰一年四季都有应时的纸扎制品,春节期间更是纸扎的旺季,狮头、龙头、蚌壳、彩船、虾、蟹、鱼、鳖、云朵、盆花、灯笼等千姿百态的纸扎制品不仅行销本地,还销往邻县他乡,在湘、鄂、川、黔边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凤凰纸扎具有丰富的民俗内涵,为民俗学及民间工艺学的研究提供鲜活例证。</p><p class="ql-block"> 2008年6月7日,湖南省凤凰县申报的“彩扎(凤凰纸扎)”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湘西,是一片神秘的土地,不断生长着浪漫与奇迹;湘西,是一步厚重的简册,始终洋溢着生命的史诗。从远古的采集渔猎,到粗放的刀耕火种,一代又一代的先民积淀生存的经验,并将它们转化成闪亮的非遗。为了保护和传承祖先珍贵的遗产,我们剪几片湘西的云,摘几缕五溪的霞,拾几只溪州的珠贝,采几朵辰州的花,并将其一一陈列在这里,让人们阅读湘西的非遗,感知湘西的文化,了解湘西的艰辛,体验湘西的博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