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太极拳的源流与发展(上) 关朝

武林论道

—八卦太极拳传承谱系图解读 八卦太极拳的产生与发展我通过八卦太极拳传承谱系图比较清楚的反应了其传承发展路线,它的形成、完善、定型是经过三代人的艰苦努力才完成的。同时由于它是太极拳和八卦掌结合的产物,因此从技击思想到拳式动作又在传承过程中体现了习练者对两套拳如何融合的理解,具有比较鲜明的个人特色。<br><br> 首先我介绍一下八卦太极拳传承谱系图是如何产生的。谱系图的绘制主要参考了以下几个信息来源:1、本门(蒋传八卦太极拳)传人,如我的师傅马家龙,和蒋师爷接触较多现在还健在的传人如师弟吕中兴,以及吕学铭师叔的传人李仁平先生的文章等所提供的资料积累。2、郭铸山的传人如乔鸿儒、张凤杰等人的文章和其他传人和我的交流。3、吴峻山的传人如陈永发、何曙刚及张法孟的再传人文章及其他传人和我的交流。4、吴峻山在台湾和海外的传人如傅淑云、赵福林本人及传人的文章以及我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判断。我将在本文尽可能的说明资料来源和依据。<br><br> 八卦太极拳的雏形产生于八卦掌的首传人董海川。当时董海川与杨氏太极拳的创拳者杨露禅都在王府当差,其所代表的两大拳种八卦掌和太极拳都在京城名声显赫,因此两人都很欣赏对方的武艺并愿意吸纳对方拳种的优点。但两人是否见过面没有定论。乔鸿儒的文章指出郭铸山师叔爷讲两人没有见过面,清末的演义小说讲两人曾经比武三天三夜。但没有资料显示两人曾经合作创拳,当时产生的太极行功法我认为应该是董海川先师独立所创。因此第一代传人定为董先师。董先师的这套太极行功法只传给极少弟子,包括程廷华。 八卦掌的第二代传人中大枪刘德宽是京城著名镖局的总镖头,经常到山西走镖。接触到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所传的太极拳。我的师傅马家龙曾经讲过八卦太极拳的心法是刘德宽从王宗岳处得到的。但根据现在资料考证王宗岳是明末人,与刘德宽在年代上没有交集,因此我认为是从王宗岳的传人处获得《太极拳论》及学的王宗岳所传太极拳。关于这套太极拳我这里介绍一下。在我练拳的紫竹院公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夏瑞璋老先生,其所练的《张三丰原式太极拳》拳架古朴厚重。夏老先生的拳学于其祖父夏广志,而夏广志是刘德宽的入室弟子。刘德宽此拳另一入室弟子是北京农业大学赵鑫洲,赵传给万籁声。此拳在东南一带有梁守中等传人,网上很容易找到。刘德宽与程廷华和杨露禅的女婿夏国勋是盟兄弟,经常在一起交流拳技。夏国勋从杨露禅处继承了一套不同于杨班侯、杨健侯的拳架。夏的功夫非常好,但由于杨班侯和杨健侯已公开设场教拳,杨露禅嘱其不要公开传授此拳。因此夏的这套拳只有极少传人。刘德宽和夏国勋商量在董海川太极行功法的基础上真正创编一套集八卦掌和太极拳优点于一身的太极拳。两人经过数年研究,建立了八卦太极拳的基本套路。这里还要指出的是刘德宽所传承的《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与杨氏太极拳其实来源都是来自王宗岳所传承的张三丰的太极拳。根据杨澄甫在其《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年原版书中的自序所介绍杨露禅曾亲自和他讲:“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请参看网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download/explain.php?fileid=35763365)。当时称《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为老架,杨家拳架为新架。支持八卦太极拳的创编与刘德宽与夏国勋有关的另一例证是吴峻山在昆明的传人刘波先生所传承的太极拳有两套,其一是吴传八卦太极拳,其二正是夏国勋所传的杨氏太极拳。其传承路线如谱系图所列,夏国勋--恒寿山--张静和--刘波。而这两套太极拳在拳架上很接近,证明这两套太极拳在传承上很有渊源。 程廷华和刘德宽、夏国勋关系密切,程廷华1900年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为国捐躯后,刘德宽和夏国勋出于对故人的情谊,将这套太极拳传给了程廷华的长子程有龙(海亭)和侄子程有功(相亭)。对这层传承关系现有资料说法不一,百度名片中讲是夏国勋传给程有龙,乔鸿儒的文章认为是刘德宽传与程有龙,而也有文章讲是吴峻山传给程有龙。我认为从关系远近讲刘德宽是程有龙的师叔,且程廷华和刘德宽的关系密切,因此刘传程有龙是较可信的。夏国勋传给程有龙也是有可能。据蒋馨山的长子蒋炳熙(其几十年一直追随其父教拳,因此对本门派传承谱系是较为清楚的)讲,程派八卦掌的两个嫡系传人程有龙和程有功(程廷华大哥之子)个性不同,程有龙性格开朗,头脑灵活,绝顶聪明,善于结交。因此其经常向师叔、师伯和其他门派的翘楚请教拳学,因此其对武学见多识广,见解精到,但在传授上也很保守。而程有功主张少练精炼,功夫是程廷华的弟子中最好的,但不善交往。因为夏国勋是程廷华的结拜兄弟,程有龙去主动学习是很有可能的。至于吴峻山和程有龙的关系我下边将另有介绍。综上所述,所以我得出是刘德宽和夏国勋两人将八卦太极拳传与程有龙和程有功。 吴峻山是八卦太极拳传承的一个重要环节。凡习练八卦太极拳者必然是八卦门人,因此八卦太极拳的拳理风格和对所习八卦掌的理解有重要关系。吴峻山学习八卦掌的历程比较复杂。吴峻山先是拜史计栋的学生韩福顺为师学习八卦掌(韩未正式拜师,后又直接得到董海川先师教诲),所以吴在昆明的传人称其传承为史派八卦掌。后来吴峻山又长期得到刘德宽的悉心指点,刘德宽所习八卦掌称为《无极八卦连环掌》(见台湾逸文出版社出版之“刘德宽八卦掌法—无极八卦连环掌”一书)。对于吴峻山是否拜师于刘德宽,吴在云南的传人未明确表态。我认为吴峻山在云南昆明传拳是在抗战时期南京中央国术馆南迁到大后方昆明期间,只有短短几年时间,因此其在昆明的传人对老师的传承了解的不是很清晰是正常现象。同是吴的传人的张法孟,先是师从吴峻山的门生陈秉恒学习太极长拳一百零七式和九宫八卦转掌(太极长拳一百零七式即八卦太极拳)。后其所在的杭州国立艺专与南京中央国术馆一起南迁昆明,后又一起回迁四川。张法孟经陈秉恒老师介绍拜师于吴峻山,一直追随左右直至1941年吴峻山在四川江津去世。吴峻山所著九宫八卦转掌拳谱传与张法孟。张法孟先生介绍吴峻山是正式向刘德宽拜师的。至于吴峻山和程有龙的关系我认为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上世纪20年代中叶,李景林在天津驻军,正是如日中天之时。李景林和蒋馨山会同程有龙、郭铸山以及傅作义等正在运作河北省国术馆、天津市国术馆及天津县国术馆,因此广招贤才。吴峻山正是在此背景下到的天津。吴按八卦掌传承应该与程有龙同辈,但在相处中吴峻山确实感到程有龙的八卦掌有独到之处,但程有龙前面介绍了是很保守的,如不是正式拜师是不肯传授真知的。所以吴峻山为求武技的提高,放下名利,正式拜程有龙为师。此事我的师弟吕中兴亲自听我的师大爷蒋炳熙讲过,乔鸿儒先生的文章也证实了此说法。说亦师亦友是本来就是平辈,另外也在武技上互通有无。例如有一套24式走刀对劈法就是吴峻山传与程有龙和蒋馨山的。至于是不是吴峻山将八卦太极拳传给程有龙,我持否定看法。因为如果是吴峻山传拳与程有龙,就不可能有拜师一事,应是反过来才是。因此我认为吴峻山的八卦太极拳是刘德宽所传,程有龙的八卦太极拳也是由刘德宽和夏国勋所传。而蒋馨山和郭铸山则都是由程有龙所传。而程有龙传给蒋、郭两人的拳是经过了程有龙重新编排修订最后定型的。前边讲到不同流派的八卦掌的技击思想是有区别的,程有龙是一代名师的后裔,在拳的理解上必然有自己独到的地方,因此重新编排揉和进程派八卦掌技击特点的八卦太极拳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也可从下边事例得到佐证。程有龙有一张姓徒弟同时又是杨澄甫的徒弟,程有龙在重新编排定型此拳时曾经通过这个张姓徒弟搞到杨氏太极拳的拳谱作为改拳的参考。因此蒋传八卦太极拳和郭传八卦太极拳在拳架上比较接近,蒋传八卦太极拳108式,加上附式134式。郭传乾式八卦太极拳是128式。而吴峻山在昆明所传的八卦太极拳也是经过吴峻山和李元智在南京中央国术馆重新修订定型的。这个从后来在台湾的傅淑云和李元智的传人赵福林的文章可以得到印证。所以就有云南何曙刚先生质疑为什么云南和山东的拳架名称和拳架不太一致。因为两地传拳同源但都在不同的传承路径中有变化。至于郭传八卦太极拳的坤式则是郭师叔爷为适应女同志身体特点而改编的。<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