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好摆”,喜读<span style="font-size:18px;">无字之书,</span>想<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到不一样的世界,</span>触摸到山水之魂魄,也想走着走着,突然重新认识自己。每次游历归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必写游记已成习惯,不为别人,只为保存照片和思考,</span>心之所至,意之使然。不仅写景,更写思考,<span style="font-size:18px;">故而游记便似懒婆娘裹脚又臭又长。好在是美篇,看官喜则读文,烦则看图吧。</span></p><p class="ql-block"> 此篇系清明小长假<b>“潇湘行记”第一篇——长沙篇</b>。<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除航拍片外,均为手机拍摄。另外,引用网络上的文字、资料、图片,纯为写游记,未做商用。若侵权,请留言区留言删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致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文 字</b>:蓝冬季</p><p class="ql-block"> <b>图片/视频</b>:蓝冬季</p><p class="ql-block"> <b>设 备</b>:华为手机Mate30 </p><p class="ql-block"> 大疆御2无人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湘江夕照</span></p> <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有多少骚客先贤,诗画过潇湘?</p><p class="ql-block">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温庭筠的这句“闺怨诗”按理不是我这类性格的人喜欢的,但它却是最早吸引我去潇湘大地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大约是2009年的国庆节我曾自驾过湘西,游历凤凰古城、张家界,也算是到过湖南了。但对潇湘这片秀美之地只是冰山一角,遂做好了详细的攻略(主要在时间上的掌控),决定利用清明小长假飞赴长沙,来次“风卷残云”式的潇湘之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第一站 橘子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航拍橘子洲</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潇湘槐市</span></p> <p class="ql-block"> 湖南省,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南北而简称“湘”。湖南重要城市都在湘江水系,包括郴州、永州、邵阳、衡阳、株洲、湘潭、长沙、益阳、岳阳。由此可见湘江对于湖南的重要性,湘江因而被称为湖南的母亲河。</p><p class="ql-block"> 因潇水又是湘江最大的支流,故把湖南又称“潇湘”。潇湘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中次十二经》:“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此后,潇湘一词广为流传,并不断赋予新内容,作为美的象征,如用作词牌《潇湘神》等。</p><p class="ql-block"> 而我对“潇湘”的认识,则源于初中时读《红楼梦》。书中林黛玉在诗社中被称为“潇湘妃子”,她爱哭,潇湘又泛指水,所以“潇湘”在文学作品里也常被用作林黛玉的代名词。另外,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大观园里,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潇湘馆。这在我心里种下了“潇湘”便是美好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沙夜景</span></p> <p class="ql-block"> 长沙是湖南省会,湘楚文化的发源地。出行前做攻略时,我发现对长沙有一个很有趣的介绍:“长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经历三千年历史城址不变的城市,有文字可考的历史3000多年,因屈原和贾谊的影响而被称为’屈贾之乡’”。</p><p class="ql-block"> 有趣在第一句话“唯一三千年城址不变”,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我知道成都也是一座3000年不改城址、不变地名的历史名城。从古蜀时期开明王朝迁都,到以“花重锦官城”、“扬一益二”名扬天下,再到如今西南地区的超级大都市,成都名气都在长沙之上,长沙提“唯一”二字恐不妥吧?</p><p class="ql-block"> 不过,长沙确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早在春秋时期,它就是楚国雄踞南方的战略要地之一。汉朝的刘邦立国之后,于公元前206年改临江为长沙,并设立汉朝的属国——长沙国。自此之后,长沙开始筑建城墙,并逐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关于长沙一名的由来,历来学者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流传最广,最为人接受的一种说法是得名于星宿——长沙星,因而长沙又称“星城”。这源于我国自商、周以来逐渐形成的据以观测天象的二十八宿(星座)中,有一宿叫轸宿。根据古天文学的星宿定位,轸宿位于荆州上空。轸宿旁边有个附属于它的小星,名叫长沙星。因此,历史上就有这样一种说法,长沙是因长沙星得名的。如唐朝人张谓《长沙风土碑记》云:“天文长沙一星,在轸四星之侧。上为辰象,下为郡县。”所谓“下为郡县”,就是指的长沙城。《长沙县志·拾遗》亦云:“长沙之名,……以轸旁有长沙星,正在其域分野,故云。”</p><p class="ql-block">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一首赞美长沙风光景色的诗中,就把长沙称为“星沙”:“绕郭青山一座佳,登高满袖贮烟霞。星沙景物堪凝眺,偏地桑麻偏囿花。”在长沙府、县志中,以“星沙”称长沙的多处可见。时至今天,长沙人仍然有称长沙为星沙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航拍橘子洲</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 长沙的标志可能应是橘子洲吧,自古为长沙名胜,古时橘子洲的“江天暮雪”曾是“潇湘八景”之一(看来冬季还该来趟长沙)。</p><p class="ql-block"> 橘子洲位于穿长沙市区而过的湘江中心,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据说形成于晋惠帝时代(公元305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绵延数十里,狭处横约40米,宽处横约140米,形状是一个长岛,是长沙重要名胜之一,介名山城市间,浮袅袅凌波上,被誉为"中国第一洲"。</p><p class="ql-block"> 其实从洲头航拍,它更像一艘在湘江逆风而行的航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傍晚的湘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橘子洲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航运繁忙的湘江,对面就是岳麓山</span></p> <p class="ql-block"> 橘子洲现在的名气更多源于毛泽东写的《沁园春·长沙》。1925年,他从广州回到湖南领导农民运动。寒秋时节,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长沙》。如今的橘子洲也是国内少有的以毛主席为主题的公园,最著名的景点就是洲心广场上的青年毛泽东雕像。以1925年青年时期毛泽东形象为基础,富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与橘子洲的自然景观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 雕像的正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橘子洲头”,背面是《沁园春·长沙》。遥想当年,青年毛泽东独自一人伫立于深秋的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目送湘江经橘子洲向北而去,进洞庭,入长江,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雄才大略般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橘子洲是洲以人传,诗壮名洲。</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的毛泽东仍有两次到橘子洲。1959年6月24日,毛泽东从武汉来湖南视察,一下火车,直奔猴子石,在湘江游泳一个多小时,然后在橘子洲头登岸,与菜农交谈,接见教师。1974年10月15日清晨,81岁高龄的毛泽东最后一次来到橘子洲,再次提出游泳,但因江水实在太冷未能如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橘子洲头的欢乐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橘园青年毛泽东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 若单从面积来看,橘子洲算不上中国第一洲,百度百科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洲,我认为有待商榷。武汉天兴洲、南京江心洲面积都比橘子洲大,天兴洲26平方公里,江心洲14.3平方公里,橘子洲0.97平方公里,橘子洲明显小很多。即便从湘江流域中的十几个江心岛来比较,橘子洲也不是最大的。</p><p class="ql-block"> 但橘子洲又确实无愧于“中国第一洲”的美誉,名满天下,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有:</p><p class="ql-block"> 首先,文化底蕴。橘子洲从晋代就有文字记载,两千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的游憩之地,文化遗迹众多,早在南宋时辛弃疾就留下“长记潇湘秋晚,歌舞橘洲人散”的名句。当然,最出名的莫过于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长沙》,让橘子洲更成为家喻户晓的胜地。</p><p class="ql-block"> 第二,景区级别。橘子洲应是目前中国内陆洲中唯一的免门票的5A级景区。洲头有巨型青年毛主席塑像,洲尾有江神庙、拱极楼等名胜。洲上的自然风景也是不错的。</p><p class="ql-block"> 第三,烟花名片。每逢重大节假日时(如元旦、春节、国庆等)橘子洲都会燃放烟花,可以说,橘子洲烟花已成为长沙非常靓丽的一道风景线,每到此时洲上璀璨夺目,闻名于世。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p><p class="ql-block"> 第四,万国建筑。二十世纪初,橘子洲开埠,洲上修建各国领事馆、洋行、侨民住宅,还专门盖了一座万国俱乐部。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只保留了橘洲中部的长沙海关大楼等少数几栋老建筑,但也是长沙城百年历史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短视频《橘子洲头湘江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橘子洲之春</span></p> <p class="ql-block"> 橘子洲的春天很美,桃红李白,茶花缀枝,暗香浮动,春色满园。这里的建筑以复古为主,红砖、格窗与浓淡的花朵相呼应,近看娇人,远看诗意。若是春雨绵绵时来到这里,那不是走入水墨画中了?</p><p class="ql-block"> 我特别喜欢这张在橘子洲的湘江边用手机抓拍的《橘子洲之春》。古老的柳树刚刚换上翠绿的新装,一对年轻夫妻推着小宝贝正在奔流不息的湘江边散步,好一幅温馨的画面。若是单论风景,没有这对夫妻也是一张好片子,但没有“点晴之笔”,而这对夫妻和小宝贝恰到好处地出现了,这完全是“神来之笔”呀。条件反射式的,我来不及去取背着的单反相机,立即掏出手机抓拍下这一难得的瞬间。这就是我近年来对摆拍之类越来越淡,而对稍纵即逝的人文片子兴趣越来越浓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我想,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还有橘子洲对面岳麓山上埋葬的蔡锷、黄兴们当年奋斗不息的目的不就是让天下百姓过上这样美好的生活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第二站 夜游湘江</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湘江夜景(组图)</span></p> <p class="ql-block"> 想着好不容易到了长沙,晚上怎能宅宾馆呢?于是安排了“舟游湘江夜景”。起初并没抱多大希望,毕竟全国各地的夜景看得多了,但是下船时大家共同说的话却是“没想到……”。</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从橘子洲的西码头乘坐的游船。这条游览线路可遍览岳麓山、橘子洲头、杜甫江阁、三馆一厅和渔人码头等风光,全程近20公里,用时70分钟,这趟行程让我们完全换了一个角度看长沙。</p><p class="ql-block"> 唐朝诗人刘长卿去贾谊故居拜谒时写了一首《长沙过贾谊宅》:“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这也是我来之前对长沙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而这70分钟,我们仿佛穿越千年,眼前的景色从白天的山水长沙变成璀璨都市。变幻莫测的光影给了长沙一张与白天大不同的面孔,古典而又现代,丰富而有活力,完全是近距离感受到了湖湘文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杜甫江阁夜景</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用手机在游船上拍的长沙地标之一的杜甫江阁,属于园林仿古建筑,是为纪念唐朝诗人杜甫所建。</p><p class="ql-block"> 据史记,杜甫于唐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晚秋,从我们四川到湖南,想投奔老友、正待调任潭州刺史的韦之晋。不料,赶到长沙时,韦之晋已不幸暴卒。贫病交加的杜甫,无奈只得在长沙度过了人生最后两个年头,由此与长沙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初到长沙,杜甫没有住处,只得寄居舟中,船常停在南湖港。南湖港附近的长沙驿楼也就成了杜甫送别友人的地方,“杜陵老翁秋系船,扶病相识长沙驿”、“江畔长沙驿,相逢缆客船”等佳句也诞生于此。</p><p class="ql-block"> 稍后,杜甫在小西门外的湘江边租佃了一间简陋的楼房,因楼房临江,杜甫将其取名为“江阁”。在这段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江阁”成了杜甫唯一可以安身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杜甫结识了不少新朋友,还遇到了旧友、大音乐家李龟年。杜甫少年寓居洛阳姑母家时,多次在歧王李范宅里和殿中监崔涤的府第听过李龟年的歌唱,没想到在长沙又能相见。欣喜感慨中,杜甫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寥寥数语,包含了时代的动乱、国家的盛衰、人民的流亡和个人的悲欢。</p><p class="ql-block"> 770年冬,杜甫在从长沙前往岳阳的船上去世。诗圣在潇湘大地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岁月。</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长沙的杜甫江阁与成都的杜甫草堂一样,都是杜甫当年颠沛流离的临时住所。</p><p class="ql-block"> 有时想想,假如杜甫当年是个中产以上阶层的,还会有“诗圣”之称的杜甫吗?而唐朝的达官富豪,我们又记得几个?从这个角度看,财富真的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第三站 岳麓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远上寒山石径斜</span></p> <p class="ql-block"> 出我所料,名声在外的南岳72峰尾峰的岳麓山,海拔仅300米。让四川人来看,那不叫“山”,叫“土堆”,最多叫“丘陵”,它在高度上与我们四川的名山大川那是没法比的。但它的名气之大,不逊于任何一座四川的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说的就是岳麓山之类的吧?而岳麓山的“仙”在我看来,主要是“一亭一院”:爱晚亭和岳麓书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岳麓山之春</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东门入得山门,为节约时间,购买了30元/人的往返观光车票(后来才知只需要购买上山的20元单程票即可,因为“乘车东上而徒步南下”是最佳也是最省体力的游山路线)。</p><p class="ql-block"> 东线观光车的终点在过岳麓山军事管理区不远处,我们下车沿南线往山下开始游览(岳麓山的主要景点都在南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拜谒黄兴墓,我恭敬地鞠了三躬</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拜谒蔡锷墓,我也恭敬地鞠了三躬</span></p> <p class="ql-block"> 说起岳麓山,常有 " 一座岳麓山 , 半部辛亥史 " 的说法。因为岳麓山有近 80 座被列入各级不可移动文物的民国名人墓葬。</p><p class="ql-block"> 到达山顶,下车沿公路下行不久,就看见路边有“黄兴墓”指路牌,遂离开公路左行,沿羊肠石梯700米后,便见列于虬枝嫩叶间的黄兴墓。再下行300米左右,便是蔡锷墓。这是葬在岳麓山上民国元勋中最著名的两人,他俩都是湖南人。长沙城内至今还有黄兴路和蔡锷路,可见这两位名人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黄兴是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孙中山的左膀右臂,有段时间,他的个人声望几乎与孙中山平起平坐,有“孙黄”之称。他为推翻满清王朝而奋斗不止的精神和屡败屡战的勇气,都足以使他名彪青史。黄兴死后,国学大师章太炎有一幅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很形像地说明了黄兴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而对蔡锷而言,我们不应该关注于那段真假难辨“蔡锷与小凤仙”的风流韵事,他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打败了强大的北洋军,逼迫袁世凯取消了帝制。</p><p class="ql-block"> 完成反袁大业后的当年,1916年10月31日,42岁的黄兴病逝于上海。八天后的1916年11月8日,34岁的蔡锷也病逝于日本福冈。民国双雄,一代天骄,就此陨落。1917年的4月中旬,两位民国元勋都国葬于岳麓山上。</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拉开中国深刻社会变革的序幕,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面对这样的历史意义,我认为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麓山苍苍,湘水泱泱。作为普通的知识分子,面对这些为开启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贤之墓,怎能不恭敬地三鞠躬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古麓山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千年罗汉松</span></p> <p class="ql-block"> 从蔡锷墓拾阶而下,不久便到坐落在虬树翠叶中的麓山古寺。</p><p class="ql-block"> 麓山寺创建于西晋(公元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其名气来自它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是湖南省最古老的寺庙之一,自古以来麓山寺就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美誉。如今也是湖南省佛教协会驻地。 </p><p class="ql-block">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用“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的诗句称颂其殿宇宏大。其左面是清风峡,右边临近白鹤泉,前面可以鸟瞰赫曦丹枫和长岛湘流,后面倚靠禹碑风云与深壑林海,据说此地风水极好。</p><p class="ql-block"> 麓山寺历史上曾经六次毁于战火。最近一次是1944年毁于日军的飞机轰炸,当时仅仅留存有山门和藏经阁。现在各类殿堂已修复完毕,古寺也恢复了生机。</p><p class="ql-block"> 一株古树,一段历史。特别要说的是观音阁前面有两棵古罗汉松,一棵树龄为1500多年(图中右边),另一棵为520年(图中左边,系清乾隆时被风雨所摧,后补栽)。相传为六朝时代所植,所以又名六朝松。1939年至1942年长沙会战,日机轰炸长沙,千年古寺被毁,而这两棵罗汉松却安然无恙,成为麓山寺悠久历史的活见证。</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佛教自西晋武帝泰始四年经麓山寺传入湖南后,从而与湖湘文化进入一个不断交融不断发展的新时期,可以说这也是湖湘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以后,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又融入了新的内容和养料,从而变的更加丰富和灿烂。麓山古寺在此间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沙会战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旧址(组图)</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岳麓古寺继续下行,当看见“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旧址”指示路牌,我惊喜不已,遂拐下主道,寻找当年在长沙发生的3次大规模攻防战的遗迹。</p><p class="ql-block"> 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反战者(甚至对造物主造了人类却又让其不断撕杀而百思不得其解),强烈反对除抵抗外敌入侵之外的所有战争。却对于77年前的那场抗击日本入侵战争的人和事,一直很关注。对于那些为抗日战争努力和牺牲的所有人,无论是布衣,还是官绅,无论是士兵,还是将军,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我都抱以钦佩和敬重!</p><p class="ql-block"> 在峡谷的一片较为隐蔽的小水塘旁,“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旧址”花岗石碑赫然立于眼前。跨过仅容一人通过的石墩时,突然想到当年的薛岳也从这里进进出出,愰如时光穿越般。当年的指挥部就设在这个防空洞里,遗憾的是铁门关着,上有“正在施工,游客禁入”八字。但从现场看,久无人迹,根本就不是施工工地。无奈之下,只得隔着铁栏用手机拍了一张里面的照片。从外看,沙石地面,花岗岩劵顶,厚重坚固。</p><p class="ql-block"> 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地区进行了三次会战。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长官司令薛岳就在这里指挥了这3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p><p class="ql-block"> 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也是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的战役。</p><p class="ql-block"> 长沙会战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华军队,粉碎了日本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以战迫降”的战略目标,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据统计,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阵亡、受伤和失踪的将士达93944人,歼灭日军共计11万余人。</p><p class="ql-block"> 薛岳,抗日名将,时有抗日“战神”之称。抗战期间,参加淞沪会战,指挥了武汉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等著名会战。凭借抵抗日本法西斯的卓越贡献,薛岳获得了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颁授的总统自由勋章,这也是一项难得的荣誉。薛岳倒是挺长寿的,1998年病逝,享年102岁,这或许也是老天对他抗日功劳的补偿吧!</p><p class="ql-block"> 很高兴地看到,此遗址已于2011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春天的爱晚亭(组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到了爱晚亭,我也打卡纪念下</span></p> <p class="ql-block"> 从抗战指挥部旧址下来,便是大名鼎鼎的我国四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其它三大名亭是安徽滁县的醉翁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也是我们上岳麓山最想见到的地方之一。</p><p class="ql-block">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来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将之更名为“爱晚亭”。</p><p class="ql-block"> 青年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常与同学一起到岳麓书院,于爱晚亭聚会,纵谈时局,探求真理。因为这个缘故,1952年重修爱晚亭时,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致书毛泽东,请求题书亭名,毛泽东愉快地题写了“爱晚亭”亭额。1969年,岳麓山公园重修,又刻毛泽东草书手迹《沁园春·长沙》于藻井内,更为古亭增添了光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岳麓书院正门</span></p> <p class="ql-block"> 长沙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涌现出众多名人。与爱晚亭相邻的岳麓书院便是湖南文化教育的象征。这座北宋时设立的书院,将长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了鼎盛时期。这是我们此次登岳麓山的重要景点。</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规模不算很大,掩映在岳麓山东坡幽深的山水之中,是一座坐西朝东,由门堂、亭、台、楼、轩、斋、祠组成的古建筑群,大部分为明清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和御书楼。除建筑文物外,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等。</p><p class="ql-block">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岳麓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门口悬挂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门联,可谓闻名四海。</p><p class="ql-block"> 经参观时的请教和查阅大量史料,现将几个我关心的问题列后:</p><p class="ql-block"> <b>一是原创者是谁?</b>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即现在的院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p><p class="ql-block"> <b>二是“惟楚有材”原本挂在武昌贡院的,怎么成了长沙岳麓书院的门联?</b></p><p class="ql-block"> “惟楚有材”原本是挂在武昌贡院的匾额,这个是史实。顺治时,湖广巡抚林天擎到武昌贡院祭拜孔子时,看到校舍不够且年久失修,而学子们表示,体谅国家困难,愿将津贴捐出来维修校舍。林天擎很受触动,便上报朝廷,并发动社会力量,筹集资金修缮武昌贡院。落成庆典日,林天擎想起两年前会见学子们的场景,他不由得在笔记中写道:</p><p class="ql-block"> “余思惟楚有材,自者艳羡况……”。</p><p class="ql-block"> 在林天擎有感而发“惟楚有材”的近一百年后,“惟楚有材”八个大字被写成匾额,悬挂于武昌贡院牌楼上。</p><p class="ql-block"> 而“惟楚有材”为何成为长沙岳麓书院门联的原因就是第一点。</p><p class="ql-block"> “惟楚有材”对应“于斯为盛”,上、下联均出自古籍经典,而且字面及涵义可谓珠联璧合。随后,“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便被悬挂为岳麓书院大门联。</p><p class="ql-block"> 于是,岳麓书院与武昌贡院,一南一北的两个著名学府门头,都悬挂着“惟楚有材”的牌子。</p><p class="ql-block"> <b>第三,“惟楚有材”中的“楚”与“于斯为盛”中的“斯”,究竟是指湖南还是湖北?</b></p><p class="ql-block"> 荆楚大地历代学子的优异表现,积累铸就了“惟楚有材”的名声,也成就了一个历史共识--“当世论才必曰楚”。显然,此处的“楚”,狭义上指的是楚国腹地即今湖北,泛义则指当时的楚国疆域所覆盖的广大地区。</p><p class="ql-block"> 那么岳麓书院门联上“于斯为盛”中的“斯”,指的又是哪里呢?</p><p class="ql-block"> 按照当时“于斯为盛”一语的产生场景,可以推测张中阶说的是当时岳麓书院英才汇聚。岳麓书院是著名书院,加之湖南大地人才在近现代不断涌现,这就无形中坐实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描述,使后人误以为形容的是只有湖南出人才。</p><p class="ql-block"> 然而,“于斯为盛”一语,承接的是在其前产生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记载的“虽楚有材”、林天擎所说的“惟楚有材”,那么也可以指广义的楚地,并非专指岳麓书院或者湖南一地。</p><p class="ql-block"> <b>第四,“惟楚有材”中的“惟”,是“仅有”的意思吗?</b></p><p class="ql-block"> 将“惟”理解为“唯一、仅有”,是个误解。若把“惟”理解为“唯一、仅有”,即使可以推测年轻气盛的学子张中阶是夜郎自大,那么博学多识、游历南北的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总不至于是井底之蛙吧?即使他俩都狂妄自傲,那么“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门联也不可能在岳麓书院悬挂两百年至今,早就被砸了或者改字。</p><p class="ql-block"> 所以,“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正解应是:楚地自古出人才,而今更是教育兴盛、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 对文物古迹,我尤喜探寻背后的文化和故事,以便“学以致用”。离开背后的文化和故事,这些文物古迹又有什么意义呢?之所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较长的篇幅写出我对此联关注的几个问题,那是此联对于岳麓书院乃至整个湖湘地区的巨大影响。是它让岳麓书院成为人才辈出的千年学府,成为湖湘文化重要地标的。</p><p class="ql-block"> 最后还要提到的是,1933年该联曾移挂湖南大学新图书馆,后毁于日机轰炸。现在的门联,是1984年湖南大学根据原件照片复制,复挂于书院山门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岳麓书院学规》石碑</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岳麓书院的一面墙上,我惊喜地发现一块《岳麓书院学规》石碑。仔细阅读后,才知这是岳麓书院的精神高地。</p><p class="ql-block"> 我曾做过多年的中学校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己给自己的定位是“务必专业”,</span>对教育不仅广泛学习,且有过很多深刻的思考。因而对墙上这块其实就是岳麓书院的学生守则的石碑很感兴趣。</p><p class="ql-block"> 这个制订于公元1748年的学生守则,已有270多年。总共18条,每条6个字,简洁全面,通俗易懂。把德育摆在首位,前10条均讲道德规范,诸如经常问候父母,初一十五祭拜圣贤,吃饭穿衣要俭朴,行坐要按长幼等,没有一句大道理。后8条讲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也是“读书必须过笔”、“夜读仍戒晚起”等大白话。而“通晓时务物理”和“疑误定要力争”是岳麓书院培养经世致用之才的法宝。</p><p class="ql-block"> 这个学生守则注重内在人格修炼和外在经世致用之学,最打动我的是它不去空讲大道理,而是具体实用,让学生一看就知道怎么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对比一下我们现在许多学校“高大上”的学生守则,你定会有感慨的。</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这一学规的框架下,</span>革命活动家蔡和森、毛泽东,教育家杨昌济,政治家曾国藩,军事家左宗棠,启蒙思想家魏源等都是从这里走向广阔世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现将《岳麓书院学规》录于下:</b></p><p class="ql-block">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p><p class="ql-block">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p><p class="ql-block">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p><p class="ql-block">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p><p class="ql-block">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p><p class="ql-block">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p><p class="ql-block">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p><p class="ql-block">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刻早完。</p><p class="ql-block">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翻译:</b></p><p class="ql-block">要经常向养育自己的父母请示问安;</p><p class="ql-block">要定期到古代圣贤画像前恭敬行礼;</p><p class="ql-block">应纠正自己性格习惯中的偏颇之处;</p><p class="ql-block">应要求自己言行举止符合礼仪规范;</p><p class="ql-block">吃饭和穿衣要尽可能做到节俭朴素;</p><p class="ql-block">学问修身以外的事丝毫不要去沾染;</p><p class="ql-block">行走坐立一定要遵照长幼先后次序;</p><p class="ql-block">痛下决心戒除背后论人短长的习气;</p><p class="ql-block">德行亏损的人坚决不要和他做朋友;</p><p class="ql-block">也不要成天和人闲聊胡扯浪费时间;</p><p class="ql-block">每天都要坚持多次讲论圣贤的经典;</p><p class="ql-block">每天要坚持阅读几页资治通鉴纲目;</p><p class="ql-block">务必了解掌握时事政治和科学技术;</p><p class="ql-block">同时阅读古代诗词曲赋以陶冶情操;</p><p class="ql-block">静坐读书的时候一定要作读书笔记;</p><p class="ql-block">每天的功课作业应尽可能提早完成;</p><p class="ql-block">即使读书到深夜但第二天也要早起;</p><p class="ql-block">学习中遇到疑难错误万勿轻易放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纪念朱熹和张栻自由办学、自由辩论的赫曦台</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位于岳麓书院门前的赫曦台。明嘉靖七年知府孙存在岳麓山顶建有赫曦台后荒废。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山长罗典建台于书院前,其意在追念朱熹。</p><p class="ql-block"> 800多年前,朱熹长途跋涉,从福建来到长沙,与时任岳麓书院主教(即院长)的张栻讲学辩论,当时座无虚席,盛况空前。这次长达两个多月的“朱张会讲”,二人的思想碰撞,开创了不同学派在岳麓书院自由讲学之风,成为交流对话、求同存异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特别要提到的是,2张栻其实是咱们四川人,他已于2020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其老家离我们很近,他生于四川绵竹,后随家离川。他在湖南的名气远远超过在四川的名气。在岳麓书院我突然感觉,在当时,张栻的名气、学识很可能超过了朱熹,否则朱熹不会千里迢迢从福建来到湖南向他请教理学奥义。</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或国家要在世界上立得住脚,而且要光荣地立住,是要以学术为基础的。学术昌明的国家,没有不强盛的;反之,学术幼稚和知识蒙昧的民族,没有不贫弱的。”今天,当我站在赫曦台前,800年前的讲学辩论之风仿如耳畔,遥远又近切,冷寂又热烈!如此之自由办学,自由辩论的文化思想饕餮盛宴,文化教育焉能不兴盛发达?思想见解焉能不生机蓬勃?湘楚大地焉能不“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岳麓书院的御书楼</span></p> <p class="ql-block"> 书院里尚保留着由清代山长(即书院院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严肃”碑。1937年4月,毛泽东为抗大题写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包括七十年代我就读的小学、初中校门口都有这八字),岳麓书院是不是也是策源地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岳麓书院高悬的“实事求是”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习总书记考察调研岳麓书院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湖南大学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 1916年至1919年期间,青年毛泽东在岳麓书院的半学斋住了一年多光景。从宿舍打开窗户,就能看到书院大讲堂“实事求是”匾额,“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朝夕相处,“实事求是”深深刻在毛泽东的心中。 </p><p class="ql-block"> 在书院里,湖南大学专门布置了一个展厅,详细介绍了习总书记莅临考察的情况和该校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现今的湖南大学校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湖南大学2021年在全国的排位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岳麓书院,才明白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的一部分,它就在湖南大学各个院系楼的围绕之中,岳麓书院古建筑群也隶属于湖南大学。同时岳麓书院还是湖南大学现在设置的一个学院,是湖南大学的史哲学院和国学研究院。因而岳麓书院是四大书院中唯一到现在依然招收学生的地方。但不招本科,只招研究生,专业就只有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方向。湖南大学的学生凭学生证到岳麓书院参观是免门票的,经常能看到湖南大学的学生到里面玩或者看书。</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湖南大学敢称“千年学府”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但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说如果湖南大学敢称其前身为岳麓书院,那么曲阜师范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毫无疑问是孔子,并且有据可考地培养出本科生3000个、研究生72个、博士生10个(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孔门十哲),有名有姓,世人皆知,比毕业证都管用。</p><p class="ql-block"> 哈哈哈,此说也有道理。姑且不论对错,湖南大学在历史上的显赫却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在现代,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后,驻长沙地区日军便是在湖南大学科学馆受降的(二楼原205教室至今还保留受降仪式原貌)。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举行抗战胜利受降仪式的大学,湖南大学见证了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复万里河山”的历史荣光。</p><p class="ql-block"> 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从古老教育组织到现代新型学府,这个积淀厚重的文化殿堂。</p><p class="ql-block"> 作为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我,很好奇现在的湖南大学从湖湘办学鼎盛时期的岳麓书院传承了些什么?目前湖南大学目前的办学状况如何?当晚便在网上详细查阅了湖南大学的办学情况得知,该校目前在全国的排位在30名左右,即使在湖南省内,也排在中南大学之后。</p><p class="ql-block"> 这印证了我查阅前的预测。别问我为什么?当我在岳麓书院仔细参观学习后,基本已得出这个结论。我还想说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的湖南大学只是从时间和建筑上承接了岳麓书院,想要建设成为湖南大学自己定的“富有历史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基本不可能!除非自己给自己评“世界一流”。</p><p class="ql-block"> 我想,《岳麓书院学规》的石碑一直镶嵌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墙上,只不过让这个学规是“死”是“活”,对于千年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挂得是否安稳,当是最最首要的事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第三站 湖南省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湖南省博物馆外观</span></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每到一个城市,我不喜欢去所谓的“网红打卡地”,比如长沙的什么太平街、五一广场,那是人挤人的地方。我喜欢的地方是当地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参观博物馆,看似无用,实则充实灵魂,丰富人生体验。只有去博物馆,才能了解一座城的过去,才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也才能让我学到知识,学到文化,从而引起我的思考,我的旅行才有更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也正因如此,儿子才七八岁时我就喜欢带他去三星堆遗址等博物馆参观,让他从“千里眼”、“顺风耳”中直观地受到文化的熏陶。</p><p class="ql-block"> 此次出行做攻略时,我早早地把湖南省博物馆锁定为目的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湖南省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全国8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我们成都的金沙遗址博物馆是8个之一)。可以说,湖南省的精华都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特别要说的是,博物馆门票是免费的,但必须提前几天在网上预约,我是出发前就预约了。若没预约,就只得现场买讲解票进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span></p> <p class="ql-block"> 湖南省博物馆设有“基本陈列馆”和其它内容不定的“临展馆”。我们去时,临展馆有两个:一是欧洲盛宴——英国 V & A 博物馆藏吉尔伯特精品展;二是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因为时间太紧,我们只去了“基本陈列馆”。</p><p class="ql-block"> “基本陈列馆”又分两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和</span>“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也因时间关系,我们决定重点参观后者。</p><p class="ql-block">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主要展示的是“璀璨文化楚地,人杰地灵湖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禾人面青铜鼎”。“大禾”是刻在鼎腹内璧的两个象形文字</span></p> <p class="ql-block"> 清朝乾隆时期,就有“湖南熟,天下足”的民谚。在湖南省博物馆中,专门开辟了一个展区介绍了湖南省内发掘的有关粮食种植的历史。在其中我惊讶地发现,距今9000年前,西汉时期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的早已炭化的稻谷粟。</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就是湖南省博物馆的<b>十大馆藏之一的“大禾人面青铜鼎”</b>。“大禾”是刻在鼎腹内璧的两个文字,“禾”字是象形文字,是谷子成熟时,谷穗沉甸甸下垂的形象。所以这个鼎可能是为庆祝丰年或者祈求丰年而铸造的礼器。</p> <p class="ql-block"> 在此之前,我只听说过“湖广填四川”,却在湖南省博物馆看到了“江西填湖广”。</p><p class="ql-block"> 原来江西填湖广发生在明初。当时的湖广地区(即现在的湖南湖北)是主战场,人口下降非常快。朱元璋称帝后,就将人口大省江西的一些人迁到了湖广地区。这样,很多湖南人跟江西人以前其实是亲戚,到了现在,湖南人都喜欢叫江西人为老表。此即“江西填湖广”。</p><p class="ql-block"> 而到了清初,又发生了一次大迁移,这次是湖南湖北等地的人迁往四川。</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四川多次发生战乱,张献忠剿四川,清兵入川什么的,天府之国的四川遭受了半个世纪的动乱,人口一下降到了五六十万。有的县只有两三百人,县太爷就跟村保没啥区别了。为补充四川人口,清政府搞了一个优惠移民政策,比如五年免税、新增人口不交税等等。于是,跟四川比较近的湖广地区(即今湖南湖北)的人就开始迁往四川。此即“湖广填四川”。如今四川美女多,也有人口交融造就了四川更为丰富基因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我爷爷曾给我讲过,我们“赵氏”家族是从湖北迁到成都来的,但具体的情况他也不清楚。认祖归宗、落叶归根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情结,更迫切地想寻祖,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故土究竟在何处,对故土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信仰感,因而对湖广我一直有着强烈的“寻根”情结。可惜我们这支“赵氏”的族谱在文革中被烧,“根”便断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证</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证 。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等都是该校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祝允明《岳阳楼记》草书手卷</span></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陈列馆我竟意外看到了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的祝允明《岳阳楼记》草书手卷。通篇恣意纵横,骤雨旋风,墨气淋漓、一气呵成,可见书写时是充满何等的恣意激情。</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祝允明的狂草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既有对颠张醉素等狂草的继承,又为后来的徐渭、王铎、傅山等狂草大师的出现作了重要铺垫,成为了明清两代狂草发展的一支号角。</p><p class="ql-block"> 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我特别喜欢的名篇,至今大体还能背诵全文。其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方有这千古名篇。</p><p class="ql-block"> 祝允明用狂草书写《岳阳楼记》时又带着怎样的心绪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照片(展厅图)</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终于来到了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汉初历史文明标杆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1972-1974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共三座。墓葬内随葬品十分丰富,共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印章、封泥、竹木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此外,墓葬中还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尸1具以及中国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方剂书籍帛书《五十二病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年周恩来总理对辛追遗体解剖的批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和历史价值,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件文物是不是有点眼熟?对,很多人都在书上见过它——赫赫有名的<b>T形帛画</b>。 在1972年刚发掘时,北京的王予专家就连连称赞道:此帛画价值连城。</p><p class="ql-block"> 它出土时覆盖在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考古学者多认为,其是出丧时作为“遣车”先导所打的“幡”。</p><p class="ql-block"> 帛画的内容极为丰富、复杂,从人间到天上、地下,从现实到幻想,一般人,如不仔细看,根本就看不懂。</p><p class="ql-block"> 2002年,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和历史价值,<b>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素纱禅衣,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 当看到此照片时,一定又会觉得似曾相似吧?是的,它就是曾经多次出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上的西汉直裾素纱禅衣,我们习惯称其为:“<b>素纱禅衣</b>”。</p><p class="ql-block"> 素纱禅衣,1972年出土于马王堆一号汉墓。它最大的亮点是,衣服仅仅只有49克,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它是由精缫的蚕丝织造,丝缕极细,轻盈精湛,这种衣服放在现在,制造起来都不容易,更何况是2000多年前的西汉早期呢?所以,这件文物的价值,就可想而知了。</p><p class="ql-block"> 据说,它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p><p class="ql-block"> 这件文物,也<b>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禁止出国展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湖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朱地彩绘棺</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b>湖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朱地彩绘棺</b>。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仓的妻子辛追的葬具。它出土时套在黑漆素棺、黑地彩绘棺之内,是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四层套棺中的第三层。是我国漆器工艺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 特别要说的是盖板上的二龙二虎相斗,应该不是象征国家之间的战争。秦汉时,人们相信人死之后,灵魂可以飞升天上,而上天须乘龙或“瑞兽”才得至,因此,它应该是用来保护和导引死者灵魂升天之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湖南省博物馆的马王堆汉墓设计很有创意,墓坑设计采用约20米高混凝土悬挂结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辛追遗体保存处</span></p> <p class="ql-block"> 湖南省博物馆的马王堆汉墓设计很有创意。为体现场景的真实感,馆内的马王堆汉墓墓坑设计采用约20米高混凝土悬挂结构,令人耳目一新。当站在“墓坑”顶部的三楼往楼底看时,那马王堆汉墓形状着实震撼了我——没想到在楼房内会有一座仿建的马王堆汉墓,而底部则是墓主人辛追夫人的棺椁。</p><p class="ql-block"> 我原本以为辛追是比较年轻的时候去世的,看到拐杖的时候才知道她去世时已年过半百。</p><p class="ql-block"> <b>辛追夫人的尸体是一个奇迹。它埋在地下2200年,出土时竟然保存完好,身体各器官外形完整,皮肤细腻光滑,全身都柔软有弹性,关节还可以转动,手脚上还有清晰可见的纹路,几乎和新鲜尸体没什么区别。</b></p><p class="ql-block"> 在辛追夫人的遗体被发现前,世界上也确实有保存千年的古尸,那就是木乃伊,不过木乃伊是在下葬前先用防腐香料把尸体处理成干尸,才可以保存千年。而<b>一具没有经过处理的尸体以“湿尸”的状态保存两千两百年,足以称为奇迹。这也是全世界保存最完好的一具湿尸。</b></p><p class="ql-block"> 湖南省博物馆做得很好的一点是仍然把辛追夫人的遗体以类似于长埋地下的方式进行展现,据说这样利于科学保存。我往里仔细看去,辛追就仰躺在下面几米深处,但因光线昏暗看不清面容,只见一个轮廓而已。这个展厅禁止往里面的辛追遗体拍照,我只得用手机拍了一张外观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辛追遗体(网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辛追夫人的复原像(网图)</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两张是网图。上图是辛追夫人的遗体,下图是辛追夫人的复原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此文感谢有你有我、若风、风雨无阻、高歌一曲、衣班狗、原野的一路同行。</p><p class="ql-block"> <b>敬请期待《潇湘行记2——伟人篇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蓝冬季</b></p><p class="ql-block"> 2022.4.7.于鹃城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