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调息法要点介绍---胎息法概述之二 关朝

武林论道

调息法可分为道家和佛家两种练法,道家调息法的代表练法是《道藏》里所收的《高上玉皇胎息经》,作者及成书年代已无考,而佛家练法是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六妙法门》。<br><br>代表道家调息法的是《高上玉皇胎息经》中这样一段阐述:“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谓之生,神去离形谓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故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在。勤而行之,是真道路。”这段著述没有明确说出具体练法,但暗含了两个要点:1、“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即要通过“伏气”而结胎,调息孕育在结胎中。2、“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实际就是入定,入定的方法就是“神气相注”。而上述两点又是紧密关联的,第一点是第二点的基础,要想“神气相注”,首先气不能是散乱的。实际多数人是看不到“气 ”的,我们对气的认识均是来源于身体的感受,只有气聚集成团,才能有较强的感觉。但如何让气聚成团,不同门派方法不同。佛家密宗的中脉修法中气团(能量团)叫明点,道家丹道所修的“结丹”也是能量团,结丹的位置在神阙和命门之间的中点玉环或上边一点的中宫。而胎息法把能量团叫做“玄关”。实际各种练法中围绕这个能量团的内容才是修持的核心,但也是最少披露的地方。明代袁了凡的《摄生三要》介绍了胎息法中伏气结胎的一些练法: 《摄生三要》曰:“初学调息,须想其气,出从脐出,入从脐灭,调得极细。然后不用口鼻,但以脐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初闭气一口,以脐呼吸,数之至八十一或一百二十,乃以口吐气出之,当令极细,以鸿毛著于口鼻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度。渐习转增数之,久可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实际闭气法和调息法均是在入息和出息之间的那段闭息上做文章,如何尽量延长这段闭息的时间就是闭气法的追求,而调息法则是在哪里出入息以及入息后气在哪停留不吸不呼做文章,不吸不呼、不出不入的位置就是能量聚集的位置,也就是玄关所在。而有玄关必有门户(因为玄关有双重意义),打开的门户不仅是神阙(肚脐),还可以是命门、会阴、长强、百会……,这些门户打开带动全身毛孔开合呼吸,你的口鼻呼吸就会慢慢减弱,而玄关处会渐渐有很强的聚集感,这就为“神气相映”打下了基础。张三丰《道言浅近说》曰:“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矣”。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即是心定神凝之功,神凝于气聚之处,久之则进入“息停脉止”的入定状态。入定之后的修为各家不一,但最后均要“精气神”合一才能做到“阳神出窍”。 如上所述:“神气相映”有下列要点,1、“气随意走”,如何利用意念使“内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这里包括何谓丹田,位置在哪?2、打通哪些穴位和如何打通穴位“采气”?打通穴位有没有先后顺序?遵循什么原则?3、最后气聚于什么位置?4、如何“修神”?如何做到心定神凝于气聚之处?5、如何通过“神气相抱”做到“息停脉止”入定?6、整个系统是先命后性还是先性后命还是性命双修?7、入定的目的是什么决定了高层次的修炼方法。<br><br>以上这些要点理解和处理的方法不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练法,在这里不一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