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溪古村的“坎儿井”与“方圆门”

一滴水

<p class="ql-block">浦江白马镇的嵩溪古村,依山傍水,古色古香,形态完整。建筑类型众多,水系、街巷格局完好,有40多幢1560余间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保留了众多的宗祠、民居、桥梁、庙宇、古井、戏楼等。嵩溪古村原始古朴民风淳朴,此行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嵩溪古村的“坎儿井”与“方圆门”了。</p> <p class="ql-block">顾名思义,一听嵩溪古村的村名就知道,村中有溪,进了村才知道这是一条独具特色的溪流。嵩溪村以溪得名。嵩溪穿村而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贯穿全村的嵩溪分为明溪和暗溪两部分。</span>在村南的桥亭汇成一流,溪水澄碧,小桥林立。溪上建桥,桥上筑屋,从上游至下游,据说有七百多米的暗溪桥梁。整个村落居于明溪一侧,暗溪之上,明暗清溪缠绕,石板古屋交错,连贯成最优雅舒适的一体。我们从嵩溪上游入村,进村就看到暗溪石拱桥的上游入口,古时是暗溪的入村口(现在的入村口在方圆门桥亭),也是村内最为空旷的埠头。埠头上游为浅水区,供村民洗涤,上有石拱桥覆盖贯通东西两岸,为洗涤的人遮阳挡雨。埠头下游为深水区,两边铺有宽大的青石板,亦可洗涤亦可戏水。溪水潺潺流过独特地貌,幽幽水韵,声声怡人。</p> <p class="ql-block">暗溪是嵩溪最有特色的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个埠头(下图)与暗溪其他埠头不同的是,边源相隔不远处有一个小石坑(又名清水潭)。坑中悬挑两条石梁,高低架设,形似台阶,丰水期可站在高的石梁上直接挑着担子打水,枯水期水平面下降,则可站到低的石梁上打水,巧妙的设计体现出先人智慧。</p> <p class="ql-block">嵩溪自有居民在此繁衍生息以后,就在溪上建桥,历经干年,后溪上留下长达千米的石桥,桥上建房、铺路,每隔一段留“取水ロ”,溪底用大石铺就,便于居民就近洗涤、取水、消防、纳凉,全程共有五个“取水口”,小溪若隐若现,有点像新疆的“坎儿井”。</p> <p class="ql-block">我仔细查看这取水口,它的修建也是很科学的。取水口修建暗溪的旁边,并不是让村民直接提取溪水,而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石块将取水口与暗溪分开,溪水经过石块及泥土的过滤,渗入取水口的水池里,这样用水很干净。</span></p> <p class="ql-block">夏日可进入暗溪纳凉的石板长凳。</p> <p class="ql-block">明暗溪的汇合处(下图)。嵩溪村有明暗两溪穿村而过的特殊地理环境,而明暗两溪的汇合处就在村口桥亭的北边。汇合处的明溪由于落差大形成了一个深潭,潭的西边山上就是迤逦几里的交通古道一大岭,起点就在潭边。汇合处的东边建有一座关帝庙,关帝庙座东朝西向着深潭和大岭。</p> <p class="ql-block">传说以前双溪汇合处常闹水患,特别是梅雨季节和夏季暴雨降临,明溪水大,暗溪水急,汇合一处威力更大,出现水患也就让人觉得在所难免。后村人在双溪汇合处的东边建了一座关帝庙,座东朝西,面对双溪汇合处和大岭古道。自此,双溪交汇处再无水患。关帝庙的忠义守护,虽只是传说,但也确实是嵩溪村的福佑啊!</p> <p class="ql-block">有溪流那就肯定有桥,再在桥上建个亭子,就是桥亭。在嵩溪上有个桥亭<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嵩溪古村的村口,也是古嵩溪村出入的必经之地。这一桥两门有故事,最有意思的是桥亭上的方圆门!照片里右边的门(东门)是方门,左边的门(西门)是圆门,圆门比方门要宽大高敞。方圆者,天地也,规矩也。嵩溪村人的传统是“出门走方门,回来走圆门。古时,嵩溪村外出打拼、经商、为官的人不少,先人在村口桥亭开一方门,寓意“出门走四方,为人要方正”,让出外经商为官的人牢牢记住,并以此为鉴,不做奸商不做贪官。回来走圆门,寓意着外出打拼的人骑高头大马衣锦还乡团圆。同时,圆门也代表着圆融,寓意着村民之间要圆融相处和谐相安。所以,嵩溪村历来和谐包容,从古至今至少有25个姓氏的人在此定居,从无“外姓” 之说。“廿姓同村”,这在农耕社会是非常罕见的。</span></p> <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桥亭方圆门是嵩溪古村最具特色的地方。嵩溪桥亭的方圆门,把方圆的哲学纳于同一建筑,并且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对称的理念,同时包涵了丰富的寓意。嵩溪桥亭的方圆门,是嵩溪人正值、和谐、包容民风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不难看出,村里的老人们喜欢聚在门洞里一起闲聊,过着一种让人羡慕的慢生活。</p> <p class="ql-block">古三层楼(下图)清晚期建筑,一进三开间三层,是族人为纪念英年早逝的徐一土(1876-1909年)起造的厅堂,窗户设计颇有特色,其二楼用窗棂拼凑出“福禄寿禧”四字,寓意吉祥。</p> <p class="ql-block">嵩溪村建村已有800多年历史,由村中徐姓始建于宋代。据资料介绍,始祖徐处仁,大宋之太宰,随驾南渡,始居于浙。徐氏宗祠,这是由清朝康熙丙子年间徐氏后裔出资修建的,三进五开间,呈长方形,宽约60米,长约40米,古色古香,结构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徐氏宗祠里有个漂亮的大戏台。雕梁画栋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能和徐氏宗祠相媲美的还有人口仅次于徐氏的邵氏宗祠。据《嵩溪村志》记载,在康熙甲午年间,族长邵元栋主持修建了邵氏宗祠,历时五年之久。两座宗祠虽由不同家族建造,但因年代相近,建筑风格相似,青砖、黑瓦、天井、雕花窗,灵动而又婉约,简朴却不简单,柔美而不失刚劲,具有江南庭院浓浓的古韵,是目前嵩溪最具代表性的两幢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八字台门是民国建筑,大型四合院,民国昆曲班的“行头主”徐朝训所建,门楼呈八字形,门楣上有浦江名人徐察人书“古道家风”四字,村人称为“八字台门”。</p> <p class="ql-block">蜿蜒曲折的石板路连系着古村里的家家户户。嵩溪因石灰而兴。春夏之际,各地客商纷至沓来,道路泥泞难行。民国初年,本村富户倡议改善道路,村人纷纷响应出钱出カ。民国六年起徐清斋首修前溪石板路,村民纷纷集资续修后溪及横街石板路,全村石板路为之全部贯通。十多年后,村内及通往浦江、义乌、旌坞、中余四个方向的石板路陆续建成,总里程近6000米。石板路成为嵩溪村一道独特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嵩溪古村的原生态保存完好,黑瓦白墙的房屋,由木结构和石头堆砌而成,在村里多处体现了历史人文的沉淀。村里民风淳朴,穿越在村里的石板小路,听着流过古村的溪水声,让人的心情别有一番惬意。</p> <p class="ql-block">风和日丽下的嵩溪古村神秘而安静。没有任何商业、推销和叫卖的影子,有的只是阳光,蓝天、古树,老屋,以及淳朴,安详而友善的面孔。很适合清静的旅游。</p> <p class="ql-block">嵩溪古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有“嵩溪诗社”,“嵩溪学社”。村民们时常切磋诗书画,举办习作展览。嵩溪古村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第一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等荣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