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融学课堂”的花窗 我看见春天的绿墙❣️徐溜小学教干引领课改听评课之三

天之涯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这个春天,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季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它抑或浓缩了一个时代的风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战争,空难,疫情,还有文明的撕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我们能做的就是坚守教育的真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以微毫诠释盛大,为民族复兴积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以灵魂放歌初心,担当使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以明诚执着,坚持人生和时代价值的追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评课第三期题记</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评朱老师《记金华的双龙洞》</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副校长 王明洋</b></h1><h1>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描写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在教学时,朱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把握孔隙窄小的特点。</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一、充分抓住了课文的主线。</span></h1><h1>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这是一篇游记,游览顺序是文章的主线。在教学时,朱老师让学生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罗店——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二、读中感悟,演示精彩。</span></h1><h1>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词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朱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朱老师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学生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船在进出孔隙的时候两边的工作人员拉船的视频演示也使课文内容更直观地呈现,便于孩子们感悟。</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三、抓住重点景点深度剖析。</span></h1><h1>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在对“孔隙”这一景点的学习体会中,朱老师是以“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为主线问题,通过揣摩”孔隙“这一词义以及出示对比句感悟小船的“小”和过孔隙的“感觉”(身体部位紧贴船体),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身临其境。本课的一个亮点是,利用这样的表达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对其特点进行理解。美中不足的是,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方面,未能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调动学生的思维,若能适时让学生发散思维,想象内洞中还会有哪些奇特美丽的景象,相信学生的想象力会得到进一步培养。还有,孩子在习作时,桌子两边孩子的坐姿应予以规范。</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单元整体设计,训练扎实有效</b></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评沈海燕老师《人物描写一组---摔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教科室 郑素华</b></p><h1>有幸学习沈海燕老师《人物描写一组---摔跤》的教学。本课是五下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重在“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h1><h1>一、紧扣语文要素,把握教材的重难点</h1><h1>沈老师教学时紧扣语文要素,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教学中在带领学生品词析句理解文章的同时,围绕写法展开小组谈论,并写批注说感受。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使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的效果,引导学生感受了鲜活的人物形象。</h1><h1>二、单元整体备课,注重课前预习</h1><h1>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单元整体意识,布置学生进行课前整单元的预习,阅读比较几篇课文的特点,并制作表格填写,梳理了单元课文之间的组成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分析能力。</h1><h1>三、听说读写训练扎实,夯实基础</h1><h1>教学中老师关注学生字词句段的读准读通,采用领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教师范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将字词读准,句子读通,文章读顺,夯实基础,为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人物形象做好铺垫。</h1><h1>四、多媒体运用,为练笔训练助力 </h1><h1>教学最后环节设计了仿写训练。在学生充分地品味语言,领会文章表达方法后,沈老师播放一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的视频,让文本描写转化为生动的影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文本场面描写的体会更深刻。同时设计练笔,让学生抓住动作,描写两个小主人公的第二次摔跤场面,加强了语文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h1><h1>商榷之处:视频播放的目的,一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二是仿写练笔,描写第二次摔跤场面。教学中因视频时长较短,建议播放两遍视频,同时提出不同的观看要求。学生如可以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后面的仿写片段将会更生动形象些。</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评周梅老师《端午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教导处 常小桃</b></p><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向周梅老师学习了《端午粽》的第二课时教学,周老师的课设计合理,指导学生朗读扎实有效,说说话训练层层深入。</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0, 50, 50);">在《端午粽》的课后练习中明确提出“注意读好长句子”。对于如何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周老师指导学生注意标点的停顿,关注长句子的短语,指导学生把这些短语看成一个整体来读,帮助于学生理清句子的主干,分解长句子朗读的难度。所以,课堂上沈老师抓住“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反复读,回环复沓,同时让学生说说还有“青青的( )”,既使学生积累了语言,也为读好长句子做了铺垫,也进行了紧密的说话训练。周老师在指导孩子读长句子的时还通过提问“是谁?在干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引导学生感知句子的结构,让学生对在哪儿断句有个感性的认识,再加上老师的示范、指导和模仿练习,学生就容易读好。像这样,经过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训练,学生再遇到长句子,就不会觉得困难了,慢慢地就会对断句有感觉,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方法,把停顿读好,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0, 50, 50);">在《端午粽》的教学中,周老师还注重文化传承。联系我们这里的粽叶,指导学生认识文中“箬竹叶”是什么样的,和我们当地的“芦苇叶”有什么不同?粽子怎么包?端午的由来等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粽叶的外形虽不一样,但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用不同的方式过着相同的端午佳节,并将这些习俗代代相传,这正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诠释。让课堂中完美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0, 50, 50);">不足之处:课堂上学生自主展示的时间略微偏少。</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朴实 真实 扎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评张华松老师的《描述行走的路线》</b><b style="-webkit-text-size-adjust: 100%; color: rgb(22, 126, 251);">副校长 陈刚</b></p><p class="ql-block"> 3月30日,学习了张华松老师的《描述行走的路线》一课。这节课张老师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去探究,去发现。主要亮点有:</p><p class="ql-block"> 1、联系生活,激发内需。张老师首先和学生一起复习了方向,通过示意图的形式让学生说说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等。接着张老师提问:请你选用这些表示方向的词语说说你上学的路线。指名学生表述不好,张老师则顺势揭示本课的课题《描述行走的路线》。导入非常自然,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如何描述行走的路线内在需要,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p><p class="ql-block">2. 充分体现融学课堂的5G理念。出示例3后,张老师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上有哪些地方,接着提出问题:李伟同学从家到大港小学怎么走?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再在小组交流,再指名同学上台汇报。三名学生边画箭头表示行走方向边描述,但学生描述时只说出了行走方向,没有用上经过、左拐、右拐等关键词语,描述得不够详细。这时张老师呈现出教材中的描述语言,看看他们是怎么描述的。让学生读一读,再在小组内互说,这样通过对比学生比较好的掌握了描述的方法。在随后的探学巩固中张老师两次组织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和展示活动,学生学得主动,获得成功、展示自信。</p><p class="ql-block">3.小组合作主动且有深度。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p><p class="ql-block"> 建议:一是在老师呈现教材上的描述语言,让学生小组内互说后,老师可追问一句:它们的描述方法与之前三位同学的描述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总结在描述行走路线时不仅要明确方向,还要适当用上经过、左拐、右拐等关键词语,这时老师要适时板书“经过、左拐、右拐”等关键词,这样学生在巩固练习说会自觉的用上这些词语。二是在例题教学的最后如果能总结一个句式给学生。如:向( )方向走到( ),左拐(右拐)经过( ),到达( )。三是在进行练习九第八题训练时,应鼓励学生描述多种行走路线。</p><p class="ql-block"> 总之,这节课很朴实,也很真实。张老师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学生通过扎实的训练,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体验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立足双基训练 数学源于生活</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b><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德少处主任 丁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冯主任执教分数的分类一课,课堂气氛活而不乱,教学节奏简单明快,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理解、掌握本课的重难点。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体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1.立足于学生的双基训练,扎实而高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觉得突破计算关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冯主任在课前几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解方程和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练习,如在2.8-x=1.4、3.4x-2x=2.8、3x-2﹡8=4.6练习时,学生的整体效果很好;而在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时候,有些学生对于小括号和中括号分别是求什么,有点混淆了,但冯主任能抓住契机,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对学生不懂的内容耐心的进行指导和讲解,循循善诱,所以每次调研练习成绩都名列前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2.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多次创设问题情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冯主任在课堂上多次以生活常见的情境为切入口,突破教学重难点。在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时候,有的学生还不是清楚,他创设了孩子与母亲的年龄比较的情境,将分子比喻成孩子,分母比喻成母亲,孩子应该比母亲小(注:这里的孩子一定要是亲生的),从而推断出这个分数是真分数,相反则是假分数,这样进行比较更加的形象和直观,而且很容易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投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本节课冯主任多次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体现了5G学习模式,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情境中,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情境去解决数学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变“课堂教学”为“课题生活”,这些都是一名数学老师必备的核心素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感受,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也会朝这些方向去努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22px;">学习的路 你我同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听安真老师Unit4Seeing the doctor》一课感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教导处 郑丽霞</span></p><p class="ql-block">今天学习了安真老师的一节课,首先被她认真专研,虚心请教的精神所折服,每一种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的,相信安老师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展现不一样的自己。本节教学内容是五下Unit4《Seeing the doctor》中Story time部分第一课时,学习完本节课,有收获也有疑惑。我将结合以下几个观察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p><ol class="ql-block"><li><b>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b></li><li>本节课重点掌握疾病类单词:headache,toothache,fever等以及重点句型:<i> </i><span style="color: rgb(0, 0, 0);">What</span>’s wrong with you ?以及回答I have a/an.......。</li><li>看病的在日常交际用语,What’s wrong with you ?What should I</li><li>do?You should/shouldn’t.......</li><li>要求学生能够会读、会表演课文。 </li><li>教师运用听歌曲的方式,导入新课,创设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人类学家马林斯诺指出:“如果没有语言情景,词就没有意义,也不能代表什么。因此词语也只有在情景语境中才能产生意义。”我觉得这节课安老师在情境教学这点上做的特别好,如单词教学课件呈现图片教学,还能要求学生去演一演,这样学生容易掌握词汇效果比较好。根据图片分角色朗读等。文本教学教师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逐一呈现问题,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问题如下:</li><li>What’s wrong with SuHai?</li><li>What’s wrong with Mike?</li><li>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动画,有的放矢,效果显著。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本节课教师教学思路清晰,问题设计层层梯进,各个板块环环相扣,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大量语言的输入,才能更好的语言输出,教师给学生大量的听和说的练习,在真实语言交际中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节课教学目标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得以体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是乐趣。</li><li>建议1:歌曲选择内容要与本节学习内容紧密相连,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在进入本节的课学习。</li><li>建议2:教师在导入新课环节,设计的不够巧妙,过渡不自然。教师自问自答比较多,建议多给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要体现以学生为主。</li><li>建议3: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第三人称的回答:He/She has a/an......</li><li><b>二、教学设计的预设与生成</b></li><li>1.本节课知识的设计上教师有点简单问题复杂化,如:headache,toothache,fever,brush one’s teeth,have a rest,take medicine,drink</li><li>water等,都是书上单词和短语,在教授headache,toothache,fever可以通过做动作在方式,让学生猜单词的意思,从而降低学习在难度。合成词的教学:对词的构成可以进行分解教学:head+ache=headache,tooth+ache=toothache等,不必花太多时间,课件可以呈现。词不离句,巧妙地引出句型What’s wrong with</li><li>you?以及回答I have a/an.......,为文本的学习做好铺垫。 </li><li>2.活动的设计有层次性。通过不同的活动,每个环节的知识间由易到难,让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练习,挖掘学生创造使用语言的能力,从教师的语言输入转为学生的语言输出,符合语言的习得规律。能遵循语言教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注重活动设计的生活性。 </li><li>3.上课25分钟后进入文本的学习,时间有点迟。通过给学生提一些问题,:What’s wrong with</li><li>SuHai? What’s </li><li>wrong with Mike?</li><li>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动画,有的放矢。回答问题时教师能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找到正确答案。</li><li>4.在教学中,安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较多,有序的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与交流,关注活动的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li><li>建议1:建议教师问<i> </i>题提出后,有足够留白时间,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小组合作核对答案。</li><li>建议2:注意单词的发音要到位。</li><li>建议3:教师语言不能在重复啰嗦,应简尽简,学生懂即可。</li><li><b>三、教学方法的合理与效果</b></li><li>1.安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通过呈现图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敢于质疑的习惯,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运用where?who?what?why?小组内提出自己的疑惑,并且组内交流。</li><li>2.Readindetails环节,教师能够以旧引新:foot—feet,tooth—teeth,这样学生能很好的掌握生词toothache。</li><li>3.学生完成导学单环节,贴近生活实际,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师能够放手让学生去完成苏海的病历填写,既达到巩固课文的目的也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内化。</li><li>建议1:对于个别语言点的教学不宜多次进行,必须一气呵成,如:should,takesomemedicine,drink warmwater等。</li><li>建议2:对于Mike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学。完成病历卡就可以达到自学的目的,个别单词可以教读一下,如:dentist。</li><li><b>四、教师对课堂的驾驭度</b></li><li>1.教师教态亲切自然,饱满的精神对学生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li><li>2.教师语言简洁精炼,有条理。</li><li>3.课堂组织有序,结构紧凑,但时间分配需要适当调整。</li><li>4. 板书能够突出重难点。美中不足有点凌乱,建议教师设计好板书。</li><li><b>五、学生的参与度</b></li><li>1.学生小组合作次数较多达到互教互学的目的。</li><li>2.优生占用的时间较多,建议适当关注后进生,多给他们说的机会。</li><li>3.完成书本填空环节,建议教师多让学生思考和交流,留白时间不够多。</li><li>建议1.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使学生通过参与展现自己学习进步的各种评价活动,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li><li>建议2.家庭作业布置要具有可操作性。</li><li>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任何教学设计在执教过程中都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地预设和发挥教学机智,将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创设更多美丽的风景。第一板块Storytime部分,我主要从观察点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成长的过程会有阵痛,相信安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各方面的能力一定会有质的提升。</li></ol>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22px;">双基助成长,5G好课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text-align: center;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安全主任 孙长春</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3月29日学习了张霞老师一节课,张老师这节课上的是《在平面图上绘制物体的位置》,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重点是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绘制出物体的具体位置。</span></p><p class="ql-block">课堂中张老师先练习了三个解比例,接着出示例题学生读题后指名学生说出题目意思然后让学生独立尝试,接着小组里交流。最后指名学生上台展示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适时纠正指导,总结出绘制物体位置三步骤。即定方向、算图距、画位置。然后学生根据总结出的三步骤进行练习。</p><p class="ql-block">这节课中张老师有好多地方都很值得我学习。</p><p class="ql-block">一是注重计算能力的训练。<i style="-webkit-text-size-adjust: 100%;"> </i>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跟计算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张老师在新课前安排了解比例,通过课后交流知道张老师每节课前都会安排计算练习,这样长期日积月累,学生的计算能力怎能不强。</p><p class="ql-block">二是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前对学生书本的摆放有明确要求,课中张老师多次提醒学生的坐姿,以及对上台展示学生的姿势进行指导,还有针对学生画图过程当中量角器的摆放,射线上截取线段的指导等等都有明确的要求。</p><p class="ql-block">三是给予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空间。在课中老师充分的相信学生,充分的体现了5G课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去交流、去展示,特别是展示环节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总结方法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在练习环节更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汇报展示。</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一点个人建议。在学生独立完成例题并小组内交流后教师可以直接呈现预设资源,让学生对照教师预设几种画法,判断其对错并说一说理由这样通过对比,从而得出正确的绘制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对自己的绘图进行修正。</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一点不足之处。本节课没有板书,可以把绘图步骤板书在黑板上。</span></p><p class="ql-block">以上就是我学习张老师这节课个人的收获和体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发挥小组学习 提高课堂效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20px;">装备室 孙永浦</span></p><p class="ql-block">周四上午第二节课,我聆听了苏新纲老师执教的《蜜蜂》一课,现将听评课意见整理如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这节苏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对作者法布尔及其作品《昆虫记》介绍比较详细。生字词教学比较扎实,学生在朗读时能以指名读,齐读等样式进行朗读。在读课文时能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为主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有效读书。而后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解决问题,理清课文层次。课前准备很充分课件制作精美,每位同学手里都有导学单。让学生能做到有效读书,解决问题。执教中能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充分讨论,这样便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模式;在接下来的小组汇报交流中也能给足学生说的时间,让学生将讨论的结果说出来,做到了议透说透。课堂气氛活跃,老师板书工整。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span></p><p class="ql-block">不足之处与建议:</p><p class="ql-block">1.作者及作品介绍内容比较长。建议:删减部分,做到简洁实用,学生能明白即可。</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2.生字词教学中多次采用齐读方式,也比较浪费时间。建议:开火车读,分小组读,分类别读……</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3.学生在读课文时,只指名一位女生读完全文,对学生而言没有兼顾到好中差,个人读全文又太长。建议:读课文时可采用分节朗读,分小组朗读……多种方式读好效果会更好。</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4.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缺少过渡性语言,显得有点突兀。建议:每个环节增加一些必要的过渡性语言,使其更加圆润些,那样会更好!</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5.作为语文第一课时教学中没有见到写字指导。建议:学生在读生字词时,师即可指导较难写的生字,再预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写写生字,那样效果会更好!</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22px;">评高文艳老师的《夜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22px;">工会主席 金钰</span></p><p class="ql-block">《夜色》是一首儿歌,用第一人称写“我”从前胆子很小,很怕黑,后来在爸爸的带领下,“我”发现夜晚也像白天一样美好,我不再怕黑了。课文一共有两小节,第一小节讲的是“我”从前胆子很小,很怕黑,第二小节讲的是爸爸带“我”出去散步,我才发现夜晚也和白天一样美好,本课叙事性强,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充满童趣。今天高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本课第二课时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整体上来看,高文艳老师本节课的准备较为充分,高老师虽然是刚刚接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但从整节课的教学步骤很完整,教学准备也很充分。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教学过程思路很清晰。</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是复习。复习第一课时学过的生字和词语。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高老师能够注意让学生把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易错的字书空一下。</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刚接触课文的时候,高老师就提出一个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整体的把握了课文的内容。继而在讲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时候,高老师贯穿的几个问题,比如“我的胆子很小表现在哪儿呢?”“爸爸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不再害怕夜晚的呢?”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精读课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教学条理性强,分析课文绘声绘色,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旨。第三部分,她在教学完整篇课文以后,还出示了一个拓展性问题:“在那样美丽的夜色中,你还能看到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也能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当然,作为一位年轻的老师,教学中也不免存在一些问题,细节方面,我已经和高老师进行了沟通。现在我大体的说一说,首先要对待一年级的孩子,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回答问题,就一定要给予表扬。其次,不要害怕学生出错,这一课的教学中,高老师有的地方不敢放手,害怕学生打错,于是有些问题他提出来以后,看到学生举手比较少,就自己把答案说出来了,最后语文的课堂既是“语”的课堂,也是”文”的课堂,当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人物的语气,体会到了角色的情感,就要练习把想说的话写出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background-color: white;">书声琅琅教学得法,涓涓细流润物无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webkit-text-size-adjust: 100%; color: rgb(0, 112, 192);">—评朱秀荣老师《中国美食》一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background-color: white;">德少处 程兰</b></p><p class="ql-block">《中国美食》是一篇图片课文,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菜品图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美食,通过认识这些美食,从而认识生字。通过认识这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认识中国的美食文化,爱上中国的美食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p><p class="ql-block">因为是美食,而且学习的菜肴孩子们都吃过,所以大部分学生课堂上显得兴致勃勃,整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非常强。课堂上,学生通过赏美食、说美食、菜名识字几个环节展开,引导学生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感受到中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食文化的兴趣。</p><p class="ql-block">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让我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1、朗读指导到位。低年级孩子齐读课文往往拖沓,每个字的尾音拖得很长,使人听觉疲劳。二4班孩子课文朗读却干脆、利落而又节奏感。这得益于朱老师的朗读指导。当孩子们读词语、回答问题、读课文出现“唱读”时,朱老师总是给予精准、及时指导。二4班同学整体读书就显得干脆。</p><p class="ql-block">2、重难点训练扎实。在讲解多音字“炸”时,朱老师没有一带而过,而是把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讲解。朱老师先出示“炸”几个解释,分别引导学生说出在什么语境下使用,紧接着出示句子让学生选择正确读音。</p><p class="ql-block">3、巧用课堂生成资源。当学生把“烹调”的“调”字音读错时,老师没有简单告知正确答案,而是从学生家用的调料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答案。这个知识点本不是本节课教学内容,而朱老师却能巧妙处理,充分体现了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当学生说“小米粥、蒸饺、炸酱面”是菜肴时,老师也同样恰当处理。</p><p class="ql-block">4、情感目标达成效果好。课堂导入从背诵《神州谣》和《传统节日》开始,老师引入“地理文化和节日文化自信”。课堂上通过中国美食菜品丰富、烹饪方法多样、动态图片欣赏、诱人味道言说等环节不知不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食文化的热爱。</p><p class="ql-block">5、胸怀“四有”,育人无痕。从丰富的激励性评价语言“希望有更多同学举起勇敢的小手”、“说错了没关系,我们要勇敢地表达、展示自己”到提醒学生“我们可不能在自己厨房尝试爆炒,安全第一”“佩戴好口罩”,从“即使饭店菜肴再美味,也要遵从防疫规定,不聚集”到“身体坐正,小手放好”、“音乐不停、眼睛不睁”的课堂常规管理,无不体现对学生的浓浓爱心和责任心。</p><p class="ql-block">6、发音字正腔圆,语言顿挫有度,音色舒缓柔和。好不夸张地说,听朱老师说话真是一种享受,相信孩子们也有同样地感受。虽然“普通话标准”是对语文老师的基本要求,但朱老师甚至达到了播音员标准。课堂上朱老师对孩子们发音纠正也很到位。</p><p class="ql-block">总之,朱老师个人综合素质高、教学设计合理、课堂氛围好,值得我学习的很多。因为本人工作至今没有教过二年级,自觉提不出有价值的建议,就不班门弄斧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22px;">乐学、爱学、慧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text-align: left;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 color: rgb(0, 112, 192);">遇见一节快乐的英语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0, 112, 192);">——评范晓沁老师英语课《Seeing the doctor》</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0, 112, 192);">支部副书记 漆雷之</b></p><p class="ql-block">范老师的这节课准备的特别充分,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很大。对于教学的重难点把握到位,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围绕重难点展开。在教学中,这节课特别体现了融学课堂的理念,充分的体现了5G,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p><p class="ql-block">范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用一首歌曲表演导入,让学生跟着唱,并且做动作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提出问题这首歌内容是关于什么?让学生回答,复习了身体各部分名称,同时追问还知道哪些人体部分的名称,让学生边指着身体边说,复习身体各部分名称单词,顺着学生的回答。如果身体的某个部分生病了会怎么办?引出课题:Seeing the doctor导入部分自然流畅,同时为也接下来的学习做下来一个很好的铺垫。</p><p class="ql-block">在教授新课内容的时候。首先出示情景图片,让学生提出问题。用上五个关键的词语。who?where?what ?when?why ?紧接着让学生回答问题。首先出示视频,让学生认真观看。给学生布置任务,通过视频寻找答案。</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出示课文内容对话,创设SuHai头疼的情境,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教师提出问题:What should she do?让动手画一画,找出相关的语句。完成选择填空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并且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给学生一次表演的机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重点语句的掌握应用。</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紧接着设置了一个练习的环节,根据课文的内容完成病历卡。这个环节觉得设计的特别好,应该说给学生充分的一次练习的机会。不仅让学生通过这个练习达到掌握所学内容,而且让学生获得一次体验当医师的感觉。如果在这一个环节能够充分的让学生去独立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在,再指名展示汇报,将会成为这节课的一个亮点。</span></p><p class="ql-block">在接下来的教学,创设Mike牙疼的情境采取同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地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猜测的方式,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和展示汇报去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p><p class="ql-block">在巩固练习的环节,出示了课文主要内容的填空,这个环节设计的也非常的好,让学生对整体的课文达到一个把握。在这里也建议可以采用一个学习单的形式或者可以通过展示评价,我觉得会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p><p class="ql-block">总体说来这一节课,充分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乐学、爱学、慧学,同时展现了范老师优秀的个人素质和课堂教学驾驭能力。</p><p class="ql-block">不以硅步,无以至千里,就让我们在每一次的教学研讨中共同成长,走向课堂教学改革的更远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22px;">宝刀未老 儒牛精神之马云校长的“正比例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20px;">教导处 冯建</b></p><p class="ql-block">今天有幸听了马云校长的一节数学课,让我受益匪浅,本节课上精彩连连,结合本人的教学,自愧不如。感受如下:1.提前五分钟就进入了教室,就在黑板上写了一系列计算题,从他写的计算题中,有分数加法,乘法,还有混合计算,解比例、说明马校长的备课非常仔细和认真。对待教学工作非常的敬业。非常值得年轻老师学习。垦荒牛的精神表现无疑。</p><p class="ql-block">双基训练对于我们学校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学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没有掌握的学生大有人在,马校长抓住了孩子的需求,没有放弃班级的后进生。很值的我学习。</p><p class="ql-block">导入部分,写了速度 时间 路程 2 单价 数量 总价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让大家一起说说其中的关系,这个导入我觉得非常好,既复习了孩子短缺的数量关系,又为本节课的难点的张开做好了铺垫。唯一不足的地方,我觉得应该在小组内相互的说说,便于组长能够发现帮助学生的说错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本节课的主问题的展开,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组内讨论的很激烈,效果非常好。这个时候我觉得老师应该在黑板上写出要讨论的问题。只有问题作为导向才能事半功倍。</p><p class="ql-block">本节课孩子动手写的时间非常多,我也很赞成这一点,只有通过孩子们动手写的过程,才能发现自己有那些地方不会,或者模糊的地方,然后再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或者听老师的讲解的,才能解决自己不明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本节课的正比例正好解决了生活的一些问题,电费,水费,又联系到了当下的疫情,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p><p class="ql-block">从马校长本节课上让我学习很多,教学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只有不断的总结自己的教学的得失,积极吸取他人优秀的做法,加上理论上的指导,我也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22px;">评谷锦纯老师的《枫树上的喜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20px;">家长学校 朱华明</b></p><p class="ql-block">《枫树上的喜鹊》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把读者带到村里渡口旁的大枫树下,听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学自己发明的拼音字母。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在平淡朴实的文字中饱含真情和趣味。这是一篇想象丰富、充满童趣的散文。谷老师平时看起来温文尔雅,但上课很有精神,语调抑扬顿挫,声音洪亮,让我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注重默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默读,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读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默读第1到4自然段,组内合作交流,画出文中带有“我喜欢”的句子,想一想“我”喜欢的是什么。再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梳理出“我喜欢”的句子,并说一说喜欢的事物。</p><p class="ql-block">课堂结构清楚,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时间分配合理。最后几分钟指导学生写字。指导学生写字时先观察指导,比如指导“伞”,人字头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罩住下半部分;竖要写在竖中线上。再学生写,选择好中差的学生写字作品进行点评,让学生提高后再练习,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长期坚持,学生的字肯定会写好。</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识字方面教师采用了多种方法加强学生的识记。如“荫”有草字头,谷教师借助课文插图认读词语“绿荫”利于学生理解、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学生读“绿荫”不对,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教师要及时纠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0, 112, 192);">评程兰的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112, 192);">副校长 石殿山</b></p><p class="ql-block">童话,本就是充满童趣、寓理于文的形式生动活泼的问题。纵观程兰老师教学的《蜘蛛开店》,教师始终坚持教学的学生立场去解读、处理文本,因此显得童趣盎然、童真洋溢。有如下几点给我印象深刻:</p><ol class="ql-block"><li>教师从整体着眼设计本课的教学,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整个课堂从头至尾浑然一体。始终以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为抓手去解决问题。开头以填空的形式回顾全文的主要内容,进而出示蜘蛛的四篇日记让学生读,进一步体会蜘蛛的寂寞和无聊,为下一步研读蜘蛛开店以及三次开店的过程作了有效的铺垫。教学中,学生的读书形式多样,有指名读,有齐读,还有学生自主选读,书声琅琅,情趣盎然,让听课者也不禁为之感染。</li><li>教师自主创编的儿歌是本课教学一个亮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根据文本进行再创作是很难得的一项能力。这首儿歌把蜘蛛三次开店的过程凝练生动低进行了概括,学生读得节奏明快,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再一次进行总结。</li><li>演一演这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高潮。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力、肢体语言对文本进行二次创造,极大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现场来看,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进行了补白,恰到好处地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水平。</li><li>设问这一修辞手法的适时引出并让学生在有所借鉴的基础上尝试运用设问的方法说话,是对语文表达能力的提升。</li><li>一些个人看法提出来与程老师商榷:</li><li>默读的具体要求可以跟学生讲清楚,即怎样做才是默读?让学生再一次知道不指读,不出声,不动唇就是默读。</li><li>好无聊的“好”在文中不止一次的出现,是否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把这个字读好呢?</li><li>续编故事时,教师给定了一种情况,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结果可能是蜘蛛从此不开店了,也可能是咬着牙把蜈蚣的袜子织好,还可能会有其它方法继续把店开下去?</li></ol><p class="ql-block">当然,看花容易绣花难,个人看法,不一定合理仅供参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兄弟姐妹们,奋发吧!只要你发光,即使在岁月深处也会光芒万丈!——结语</b></p>

学生

教学

老师

课文

课堂

学习

教师

语言

张老师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