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缅怀革命先烈,庚续英雄血脉,弘扬红色文化,汲取奋进力量,4月4日,咸安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区红色文化研究会联合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庚续英雄血脉”红色祭扫活动。</p><p class="ql-block"> 清风寄哀思,鲜花传敬意。当天,我们先后来到咸安区鄂南烈士陵园、北伐汀泗桥战役烈士陵园、中共咸宁县特别支部纪念馆、吴茂林故居、何功伟纪念园、钱亦石故居、钱瑛纪念馆等地,向革命烈士们敬献了花篮。</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了吴茂林故居,中共咸安区委宣传部部长吴裕舜仔细观看烈士事迹。</p> <p class="ql-block"> 吴茂林,(1913年-1944年),男,湖北省咸宁县,党员。</p><p class="ql-block"> 1931年参加革命,1934年入党。1944年10月5日清晨,吴茂林病逝于狱中。</p><p class="ql-block"> 吴茂林,原名吴廷健,1913年生于湖北省咸宁县古田乡方吴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那年,鄂南各县轰轰烈烈开展的农民革命运动,启发和教育了吴茂林,在他的心灵中播下了革命火种。1931革命根据地大发展,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已发展到鄂东豫南皖等十余县范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胜利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也于黄安中心七里坪地区建立起来。吴茂林深受鼓舞,告别亲人,直奔红区,参加了红四方面军。在部队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苦练杀敌本领,虚心地向老战士学习。因此,他很快成长起来。</p><p class="ql-block"> 1932年8月,国民党反动派向苏区发起了全面的“围剿”,红四方面军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吴茂林随从徐向前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由鄂豫皖西征,过秦岭,越巴山,进入四川境内。在长途行军中,他不顾饥饿寒冷,爬山涉水,紧跟部队前进。在战斗中,他和老战士一起身背大刀,肩扛步枪,冲锋陷阵,视死如归,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变得更加成熟。他先后担任班长、排长职务,经常执行侦察任务,化装成商人、农民、工人深入到敌占区探听敌情,侦察敌人的部署和装备情况,为部队提供可靠的军事情报。</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吴茂林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吴茂林前后四次负伤,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死亡的一次次威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于1936年随部队抵达延安。</p><p class="ql-block"> 随后,党组织派吴茂林到张学良部队里做争取广大士兵的工作。当时,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影响下,在红军的前线政治工作的教育和争取下,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广大官兵也起来反对内战,要求联共抗日。吴茂林到东北军后因势利导,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交朋友,与士兵交心谈心,鼓励他们“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打回老家去”。在这段时间里,吴茂林以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以抗日救国的极大热情,身体力行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p><p class="ql-block"> 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后,蒋介石分化瓦解了东北军和西北军,吴茂林又重新回到了延安,党组织派吴茂林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他感到无比激动,多少年来渴望学习的夙愿终于实现了。在这里,他曾多次聆听中央首长的教导。老师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军事、政治,以担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历史使命。吴茂林文化水平很低,学习中遇到不少困难,但他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虚心向老同志请教,认真研读马列主义书籍和军事理论。</p><p class="ql-block"> 1937年5月,中国共产党与新疆省边防督办盛世才建立了统战关系,并设立了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陈云向党中央建议,借用盛世才的力量和苏联提供的装备,在新疆培训一批航空技术人才,经党中央批准决定分别从西路军总支队(即新兵营)和延安等地选派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较高、体格健壮的青年党员干部到新疆航空队学习。11月,陈云从迪化回到延安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亲自到抗日军政大学和摩托学校等单位挑选学员。吴茂林从抗大毕业后,这时刚转入摩托学校学习。经反复考核,吴茂林和严振刚、彭仁发等19名青年党员被选拔为航空队学员。</p><p class="ql-block">吴茂林等出发前,陈云在延安窑洞里接见了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将是第一批红色飞行师,是红色空军第一批骨干;不要怕文化低,不要怕人家看不起,要有坚强的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要把技术学到手,要搞好团结,遵守纪律,保持党的荣誉。”</p><p class="ql-block"> 1938年1月16日,吴茂林等告别了革命圣地延安。经西安到达兰州后,乔装打扮成东北流亡学生,身着长袍、马褂,头戴狐皮小帽,佯称盛世才的远房亲戚投奔新疆。他们搭乘汽车,穿越千里戈壁,闯过重重关卡,于3月10日抵达迪化西路军总支队部。党代表邓发热情地接见了来新疆学习的全体同志,介绍了当时的统战局势,勉励他们要遵守纪律,学好本领。吴茂林被编入第二期航空队机械班。3月28日,他们正式投入了紧张的航空基础理论学习。</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基础课有《航空历史》、《飞行原理》、《发动机原理》、《飞机构造》等课程,教材都是从俄文翻译过来的。理论教官由盛世才的教官兼任,有时也由苏联教官上课。吴茂林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学习这样高深的理论困难很多,但他刻苦认真,一时理解不了的就反复钻研,直到完全弄懂弄通。除了早操、就餐和睡觉时间外,他整天在教室里苦读。航空队党支部还成立了学习互助组,互帮互学,共同提高。邓发也经常鼓励他们要发奋图强,完成党交给的学习任务。党代表和同志们的关心帮助给了吴茂林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他更加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除了学习,还要进行紧张的军事训练。吴茂林由于过去多次负伤,积劳成疾,长期咳嗽不止,体质日渐衰弱,但他仍然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顽强地坚持学习,直至最后实在支撑不住了,才在组织的一再劝告下离开航空队去治病。</p><p class="ql-block"> 1938年夏,吴茂林来到西路军总支队部卫生所就诊,由于医疗条件差,疗效不大。在党代表邓发的亲切关怀下,他被转送到南关医院请苏联医生会诊,确诊为胸膜炎引起感染转为肺脓肿,需要手术治疗。在当时的医疗设备条件下作肺部手术是十分危险的,吴茂林的体质又很虚弱,医生建议作半身麻醉手术。</p><p class="ql-block"> 为了能够早日恢复健康,重返学习岗位,他强忍剧痛让医生做手术,手术做得很成功,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转危为安,5个月后,病情逐渐好转,刀口刚刚愈合,他就以惊人的毅力,每天早晨到运动场上散步,打排球,以增强体质。1940年初,西路军总支队的全体指战员,奉中共中央之命撤回延安。吴茂林转到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继续休养。</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段日子里,吴茂林抓紧时间,认真学习革命理论,研读《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新民主义论》、《论持久战》、《资本论》等著作,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1941年6月以后,国内外形势急剧逆转,盛世才也逐步走上反苏反共的罪恶道路,1942年9月17日,盛世才突然派兵包围八户梁招待所,将中共党员分别软禁,后逮捕入狱。吴茂林、张子意因病同妇幼病残人员软禁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1943年4月,敌人把吴茂林等从八户梁招待所迁到西河坝蒙哈柯学校继续软禁。这里的条件更差,他的病情加重了,不能独立行走。但他谢绝了同志们的照顾和帮助,尽量少给其他同志添麻烦。他身在狱中,内心仍然充满着希望,向往回到革命圣地延安。他常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对孩子们说:“你们是小八路,回延安后就见到你们的爸爸老八路。盛世才是个大坏蛋,把我们都关起来,吃也吃不好,穿也穿不暖。”他用通俗的语言教育孩子们要和阿姨叔叔们团结一致与敌人斗争。吴茂林还时常对新疆籍的几位妇女家属讲革命道理,他对王淑贞说:“共产党是穷人的党,是为穷苦人民打天下的。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八路军和老百姓亲如一家。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跟党走,大家要团结一致,争取集体无罪释放回延安。”他充满深情地介绍延安的战斗和生活情况,使王淑贞坚定了革命信念。1946年她和母亲无罪释放时,申请加入了集体回延安的行列</p> <p class="ql-block"> 1944年8月,敌人又把吴茂林他们迁到七道湾“叛逆”家属工厂软禁。吴茂林的病情更加恶化,肺部化脓引起胸腔溃烂。每天都淌出脓血,发出腥臭,致使下半身瘫痪,危在旦夕。狱中党支部组织女难友每天轮流值班护理,替他擦洗脓血,洗绷带、换洗衣服;把馍馍切成碎片烤干泡开水,一口一口地喂他;有时还想法做点汤面片给他吃。同志们的精心照料和深深的情谊常常使他感动得热泪盈眶,也更增强了他与病魔作斗争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1944年10月5日清晨,吴茂林病逝于狱中。</p> <p class="ql-block"> 吴茂林逝世后,全狱难友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他们冲破层层阻扰,迫使狱方同意为吴茂林举行追悼会。追悼会那天,庄严肃穆的灵堂正中悬挂着吴茂林的遗像,两旁挂满了战友们写的挽联和挽词。</p><p class="ql-block"> 病魔可夺其生命,不可夺其壮志;囹圄能禁其身体,不能禁其丹心。</p><p class="ql-block"> 不怕死,不要身,具军人美德;为国家,为民族,有壮士遗风。</p><p class="ql-block"> 经过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为党为国,虽死犹荣。</p><p class="ql-block"> 全国解放后,吴茂林烈士的遗骨,安葬在乌鲁木齐市南郊的革命烈士陵园,墓前竖立着刻有董必武亲笔题字的高大洁白的汉白玉墓碑——吴茂林烈士之墓。每逢清明节,各族人民川流不息地来到烈士陵园祭奠烈士的英灵,缅怀烈士的业绩。</p> <p class="ql-block"> 缅怀吴茂林烈士活动视频。</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了何功伟烈士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 何功伟,1915年出生,湖北咸宁人。中学时期,他积极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活动。1936年8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随即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开辟鄂南抗日根据地,任鄂南特委书记。1939年9月到湘鄂西区工作,任区党委宣传部长。1940年2月任湘西区党委书记,8月任鄂西特委书记。1941年1月20日在恩施被捕。</p><p class="ql-block"> 在狱中,何功伟始终坚信党的事业,严守党的秘密,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既经受了严刑拷打的考验,又挫败了敌人的“劝降”伎俩和“感化”阴谋,严词拒绝了敌人高官厚禄、出国留学等所谓“自首”条件。</p><p class="ql-block"> 他还赋诗填词,谱写了《狱中歌声》:“我热血似潮水的奔腾,心志似铁石的坚贞。我只要一息尚存,誓为保卫真理而抗争……”用歌声作为鼓舞战友同敌人斗争的武器。</p><p class="ql-block"> 面对敌人先后十余次利用其亲属到狱中劝降,何功伟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儿献身真理,早具决心,苟义之所在,纵刀锯斧钺加诸颈项,父母兄弟环泣于身前。此心亦万不可动,此志亦万不可移。”“当局正促儿‘转变’,或无意必欲置之于死,然揆诸宁死不屈之义,儿除慷慨就死外,绝无他途可循,为天地存正气,为个人全人格,成仁取义,此正其时。”</p><p class="ql-block"> 他在给妻子的诀别书中写道:“告诉我所有的朋友们,加倍的努力吧!把革命红旗举得更高。好好地教养我们的后代,好继续完成我们未竟的事业。”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为理想、为党的事业献身的浩然正气。</p><p class="ql-block"> 1941年11月17日,何功伟被敌人押到恩施方家坝后山五道涧刑场。在临刑的100余级石板路上,敌人放言只要何功伟回一回头就不杀他,但遍体鳞伤、拖着沉重脚镣的他义无反顾,高唱《国际歌》,慷慨就义,时年26岁。</p><p class="ql-block"> 为表达对何功伟烈士的缅怀,咸宁市咸安区原“桂花中学”更名为“何功伟中学”。</p><p class="ql-block"> “何功伟被誉为‘青年楷模’,作为英雄故里,咸安区经常举办纪念活动,倡导广大青年传承、弘扬先烈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p> <p class="ql-block"> 1942年6月,何功伟牺牲的噩耗传到重庆,周恩来在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的一次会议上宣读了何功伟的遗书和遗诗,并向中共中央书记处作了汇报。1942年6月13日(有的资料为6月7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指示南方局要给何功伟等隆重纪念。延安各界在八路军大礼堂举行了何功伟、刘惠馨二同志追悼会;《解放日报》发表了《悼殉难者》的社论。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同志仍然挂念着何功伟烈士,详细询问了烈士家属的情况,托人向何功伟的父亲致意。</p><p class="ql-block"> 1950年,恩施地区专署在五峰山东北端田家峁建立烈士陵园,安葬有何功伟和刘惠馨(女)的忠骨。</p> <p class="ql-block"> 何功伟不但能歌善谱,而且善于赋诗填词。在方家坝狱中,就创作有《汨罗怨》并谱曲;在谭家坝狱中,先后创作组诗《清江大合唱》《清江颂》《清江怨》《清江对口唱》等,深情地描绘如画的清江风光,深沉地描述清江两岸人民痛苦悲惨的生活,热情地歌颂鄂西革命人民的革命斗争。他按《夜半歌声》曲谱填写给妻子的诗篇《狱中歌声--忆许云》和创作的《奴隶恋歌》,后来被出狱的同志带到重庆,先后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奴隶恋歌》还被译成世界语,在国外报刊上刊登。解放后被收入《革命烈士诗抄》。</p> <p class="ql-block"> 何功伟烈士的文学作品铭刻在石碑。</p> <p class="ql-block"> 悼念何功伟烈士活动视频。</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了钱亦石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 钱亦石,1889年生于湖北省咸宁县一个书香之家。1916年,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192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湖北教育厅录用为科员。后在武昌高师附小任教育主任。受到陈潭秋的影响,钱亦石逐渐冲破教育救国的樊笼,广泛阅读各类政治书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p><p class="ql-block"> 1924年,由董必武、陈潭秋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久,钱亦石按照党的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协助董必武筹建国民党湖北临时党部,当选为国民党湖北省执行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主任,主办《武汉评论》。1926年1月与董必武等5人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回汉后尽力协助董必武,为支援北伐军攻克武昌做了大量领导工作。1927年1月,国民党湖北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在武昌召开,钱亦石是大会7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后被选为常务委员。 </p><p class="ql-block"> 大革命失败后,1928年1月,钱亦石根据党的决定,秘密到达日本东京。他在这里精心研读了《资本论》,并和杨贤江、董必武领导了东京留学生中的共产党秘密组织。同年8月,中央决定董必武和钱亦石转往苏联,到莫斯科特别班学习。</p><p class="ql-block"> 1930年,他化装成铁路工人回到上海,开始从事文化活动。 1932年起,钱亦石经中共党组织的联系,被上海法政学院和暨南大学聘为教授,主讲《中国外交史》、《现代教育原理》等课程。此外,他还在《世界知识》等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后来编成《紧急时期的世界与中国》、《战神翼下的欧洲问题》、《白浪滔天的太平洋问题》等书。这些论文中,钱亦石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解剖刀”,精辟地分析国际形势的发展,揭露了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阴谋。董必武称赞这些论著“不仅是国内第一流的论文,即置于国际第一流的论文中,也毫无逊色”。 这期间,钱亦石还和周扬、阳翰笙、夏衍等领导了上海文化界党的秘密组织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6年至1937年,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成员、苏联之友社党团书记,还与邹韬奋等人组织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通过这些组织,团结左翼知识分子,出版刊物,组织读书会和社会科学研究小组,宣传马列主义,并在学生、职工中开展文化教育运动。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钱亦石担任第八集团军服务队少将队长,率领30多位作家、艺术家奔赴抗日第一线,动员沪杭线地区人民,实行军民联合抗战。</p><p class="ql-block"> 因忘我工作,积劳成疾,于1938年1月29日在上海不幸病逝,享年49岁。2月27日,武汉各界在汉口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送的挽联上写着“哲人其萎”,表达了对钱亦石深切的悼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 钱亦石故居位于咸宁市咸安区马桥镇,是清朝时期的民居建筑,为一进两重连五传统式砖木结构楼房。钱亦石(1889—1938)是我党早期著名的理论家和宣传家。</p><p class="ql-block"> 其建筑为独立的一进两重连五的老式砖木结构楼房,与其堂弟惕元共有。计有上、下堂屋2间,宿舍和厨房8间,占地约445平方米。其中钱亦石烈士家3间(上重左侧1间半,下重右侧1间半),占地约18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钱亦石于1889年12月21日在其故居出生,并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前期,至1909年20岁时始离故居赴汉口商业学校求学半年,后归里从事乡村教学6年,亦在其故居生活,1915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博物科,复离故居而去。前后在其故居生活、读书和教书达26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 祭奠钱远镜烈士,路很不好找,也不好走,所以只上来了几个人,大家年纪大了,能上来也就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 钱远镜(1919―1941)字石民,号照华,化名程全。湖北咸宁人。父钱亦石是中共早期著名理论家,姐姐钱韵玲、姐夫冼星海均是爱国民主运动的积极参加者。</p> <p class="ql-block"> 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后,受父影响,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途经武汉时,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1938年3月毕业后回武汉。7月,奉派回咸宁,参加中共鄂南特委领导工作。同年9月,参与组建咸宁县国民自卫队第二大队,任该大队二中队指导员。</p><p class="ql-block"> 1939年先后任汉川巡视员、汉口小夹街秘密联络站中共特支书记。1940年12月,任中共鄂南地委统战部长兼咸宁县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1941年4月,任中共鄂南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同年7月,在险恶环境下,化名程全,收编“夏家榜惨案”中被打散的新四军部队,组成游击队并任政委,率部在樊湖一带坚持游击战。8月,在日伪军“扫荡”中被俘,宁死不屈。</p><p class="ql-block"> 8月13日在鄂城(今鄂州)樊口被杀害,遗体被抛入鄂城(今鄂州)樊口附近的长江,时年22岁。</p> <p class="ql-block"> 远处一幢三重进间的老房子就是钱亦石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来到咸宁钱氏英烈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钱瑛的雕像。</p><p class="ql-block"> 钱瑛(1903-1973),咸安区温泉街道肖桥村人。1923年下半年,在钱亦石的支持鼓励下考入湖北女师学习,开始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积极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洪流中。</p><p class="ql-block"> 1927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7月赴南昌参加南昌起义,途中获悉南昌起义受挫,接到转赴广州参加广州起义的通知,在恽代英同志领导下搞兵运工作,参加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她辗转跋涉到香港,后由组织安排返回上海。</p><p class="ql-block"> 1928年年底,经组织批准与谭寿林同志结为伉俪。1929年赴苏联学习,1931年回国后,被组织安排到洪湖地区工作,任中共潜江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1933年春,受党组织委派到江苏省委工作,后因叛徒出卖被捕,1937年“七七”事变后,经组织营救出狱。先后担任鄂中区党委书记及湘鄂西区委书记,1940年调离湖北省到南方局工作。</p><p class="ql-block"> 1943年,赴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7月,回重庆任中共中央南方局组织部长。1947年1月,任中共上海分局委员。</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常委。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监察部长、党组书记,中共贵州省委第二书记等职。</p><p class="ql-block"> 1973年7月26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p> <p class="ql-block"> 咸宁钱氏英烈纪念馆,位于咸宁温泉城区太乙大道与东外环交叉路口处的肖桥村2组,西南距肖桥村委会0.6千米。</p><p class="ql-block"> 英烈馆于2007年为纪念咸宁籍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牺牲和逝世的钱亦石、钱瑛等革命先辈,由咸宁市咸安区和赤壁市36个钱氏村庄11000多名钱姓群众捐资建设,2008年1月10日落成,是咸宁市第一座群众自发修建的革命先烈纪念馆。纪念馆占地3535.1平方米,土地由肖桥村2组新屋钱捐赠。主体建筑为五开三重两层砖混结构,仿古式楼房,长40米,宽17.9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咸宁钱氏英烈纪念馆旧址,原是钱氏家族的私塾学馆添景学校,钱瑛等钱氏革命英烈曾在此启蒙读书。1958年该校并入马桥小学,部分学生转入红光小学(今红泉小学)就读。这里凝集了历史,积淀了钱氏先烈的革命精神,既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又是温泉城区的红色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大门上方镶嵌“咸宁钱氏英烈纪念馆”红色牌匾,前廊边左右两根红色大柱直通到顶,给人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圆柱上刻有楹联:“丰功昭日月,浩气壮山河,钱氏英雄出典籍;堂馆建鄂南,乡民怀烈士,钟台儿女仰雄风。”进入双开大门,两边为走廊,上下两层陈设英烈事迹,图文并茂;二楼东为钱瑛专展,西是钱亦石专展。二重正堂宏伟壮丽,正中安放毛泽东主席塑像,两边放有钱亦石、钱瑛、钱远镜、钱素珍的塑像。三重后堂为祖堂。</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中布设有钱亦石、钱瑛、钱素珍、钱远镜等48位钱氏英烈,最引人注目的是钱瑛、钱素珍和钱远洁三位女英烈,她们的英勇事迹和高尚的中国共产党人廉洁刚正胸怀,就像八月盛开的金桂、银桂和丹桂,熏陶着游人的心胸。三位巾帼英烈中,年龄最小的是钱远洁(1909-1927),咸安区马桥镇钱庄村人。幼读私塾,聪明伶俐。17岁时到王家做童养媳,因受公婆虐待,后跑回家。1927年参加革命,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咸宁县妇联主席,同年参加秋收暴动。秋收暴动失败后,因病在家养病,被反动派捉去,用铁丝穿其乳房游乡示众,后于钱庄英勇就义,时年18岁。</p> <p class="ql-block"> 钱素珍(1906-1928),祖籍湖南长沙,1919年同父母和弟弟因避战乱,逃荒来到蒲圻(今赤壁市)汀泗团泉士夫嘴。1926年8月,北伐军进入蒲圻,她积极参加支前,在发动群众时,经常教大家唱《工农兵联合起来》、《国民革命歌》和《儿童团团歌》等革命歌曲。同年10月,被推选为蒲圻县党部妇女部副部长。1927年2月,被选为蒲圻县第一次妇代会主席,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加鄂南秋收暴动,暴动失败后,她疾行200多里来到武昌,通过组织联系进入武昌第一纱厂,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2月,在阅马场不幸被捕,不久被敌人残酷杀害,时年25岁。</p> <p class="ql-block"> 此次红色祭扫活动,加深了红色文化洗礼,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倍加珍惜革命成果,感恩现实生活,坚定理想信念,以革命先烈为榜样,把革命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