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仿佛又听到了宣扶寺的钟声,久久在耳畔萦绕。<br> 梦里,仿佛又回到了尖山乡,回到了铁古村,苹果树的花开了,黄灿灿的油菜花铺满了山谷。<br> 心里,盼的是今年不要再发生暴洪泥石流,尖山小学的孩子们继续考出好成绩<br> 历经六个年头的驻村生活结束了,有些释然也有一些茫然,一直期盼着驻村工作早点结束,终于等到回归了,回忆却从最初的那一刻开始蔓延......<br> 2017年8月16日下午,我在天水突然接到单位办公室电话,通知省教育厅要派12名干部去陇南任驻村工作队长,单位必须要派一名干部下去,因为目前没有自愿报名的,单位只能按中层干部的任职年限和工作能力来推荐,最后决定派我去。我说我考虑一下吧。随后时任领导李波所长和靳建设书记都给我打来电话做了思想工作,让我觉得虽然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非常有意义,对自己的前途也非常有帮助。<br> 我是比较喜欢干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参加工作以来,我参与和主持了很多的大型项目工作,如:省教育厅中英项目、中欧项目、世行贷款项目、高中课改、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我都具体参与和主持。2000年的时候,我觉得教科院应该有个网站,于是我独立开发了第一版本的教科院网站。我觉得《教育革新》应该有更高的平台,在申请电子期刊号的时候联系中国知网(CNKI)对《教育革新》杂志进行了全文收录,虽然电子期刊号一些政策原因没能申请成功,但中国知网收录《教育革新》一直保留了下来,为杂志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我觉得当好一名第一书记和驻村队长应该没有问题。<br> 8月17日,时任教科所书记靳建设带领我和帮扶工作组相关人员赴陇南市文县尖山乡进行了工作对接。我们一行先到尖山乡政府,当时的乡党委书记王小宁、村支书张世兴、村主任张怀治已经在乡上等着我们了。当时文县刚刚遭受了7.28特大暴雨泥石流,也就是这次特大暴雨泥石流灾害,省上要求帮扶单位尽快对接,马上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尽快让当地复工复学。在今后的几年工作中我才明白,这个地方的暴雨泥石流在7月底和8月初是经常发生的,也就是7下8上是这里最容易受灾的时期,而2017年7月28日这次特大暴雨泥石流与2020年8月12日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泥石流比较,受灾程度是远远小于后者的。<br> 我们听取了他们对铁古村村情村貌的介绍,初步掌握了全乡和各村的自然环境条件、总体分布、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因为通村公路已经被滑坡的泥石流埋没,我们无法到村去实地考察,我们就把尖山小学和河口幼儿园走访了一下,这也是尖山乡仅有的一所学校和一所幼儿园(含1—3年级)。 这次对接主要工作就是把我交接给乡政府,他们开玩笑说是送出嫁的姑娘来了。我当时的感受也是懵懵懂懂的,那么陌生的环境那么陌生的人。现在想想,最后和他们居然相处成了最亲近的人。村主任张怀治因为口音太重,当时说的话我们基本听不太懂,现在已经让我纠正的和我在一起说起了普通话,每次看他别别扭扭地说普通话都非常搞笑,我知道这也是我们驻村工作队来了之后发生的变化,会说普通话你才能更好地和外界去交流,才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br> 因为时间太紧,乡政府还没有安排好我住宿的地方,我也是直接从天水直接赶过来的,生活用品都没有带。这次对接后,我和乡上、村上互留了联系方式,随大家一起回了兰州。<br>回来后,我一是准备生活用品,因为当时说至少是一年。单位上有从以前双联点撤下来的冰箱、被褥、锅碗瓢盆,我自己又准备了一套新的被褥和一些生活用品。单位当时也是高度重视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单位领导说需要车的话可以把单位一台旧的奔腾小轿车开下去用,并叮嘱需要什么生活物质一定都备齐全,村上住不舒服了就找个招待所住,村上有什么需求单位都尽量解决。我知道这是单位对我工作最大的支持,也是我后期工作的动力。通过这几年的帮扶,我觉得我们帮扶工作组和我们的几个帮扶单位都是最优秀的。我每次去兰州一中(帮扶单位)申请物资,他们不仅给予积极的支持,还对当地品学兼优的孩子上兰州一中给予特殊照顾政策。二是根据前期掌握的乡情、村情、户情资料和存在的实际困难,制定了一年的帮扶计划和三年的帮扶规划,得到了教育厅领导的肯定和表扬。三是把家里安顿了一下。家庭正常的生活打乱了,孩子才上二年级需要接送,两家老人也都需要照顾,这些重担都落在了妻子身上,我要做好解释安抚工作,我非常感谢妻子在这几年默默地支持,牺牲与付出。这几年小孩住院,老人住院以及老丈人病逝,都是她在照料,付出可想而知。这几年,我们所有驻村干部都有一个切实的生活写照,就是回家后不出门,尽量多的干家务来弥补对家庭的亏欠。大家都有一种感觉,驻村走的时候好像带着负罪感,走得很纠结。<br> 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尖山乡也安排好了我的住宿,单位派陈禄飞(我一直叫陈哥)开车带着我和所有行李家当奔赴陇南市文县尖山乡铁古村。记得那天天气非常好,一辆越野车被我们塞得满满当当,有一种豪迈出征的感觉。中午在武都我又买了很多方便面,陈哥一直劝我少吃点方便面,我说尽量吧。快到尖山乡政府的时候,心情就开始慢慢失落了。乡政府的包村干部季德维已经帮我打扫好了房间,他也成了我今后的一个好兄弟。我在搬行李的时候,乡政府的几名干部也热情的出来帮忙,看着我这一大堆东西,他们笑着说把家都整过来了。随后陈哥抓紧开始帮我支床,他总觉得床不结实,最后放了两个床的板子他才觉得安全了。我说你是着急回兰州吗,他说晚上能赶到那就住到那,明天单位还有事啊。我也知道留下也没住的地方,留也留不住了,我们坐在一起抽了两根烟,他说了句我们会经常来看你的,头也不回的就走了,我一直在国道上看着他的车走远,感觉悲凉而又无助。后来再联系的时候我开玩笑说,陈哥我追着车跑你看见了没有,你也太狠心了吧,他说他不敢回头,他怕一回头就把我又带回来了。 六个年头的驻村生活就这样正式开启了......<br> 初到乡政府,看到的是一群陌生的人,处理的是一堆从未接触过的事,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适应,必须要赶快适应。首先要学会端着饭盒在乡政府食堂和大家一起去挤着盛饭,一天三餐的样式也比较固定,早餐是馒头和稀饭或者油茶,鸡蛋不是天天早上都有的;午餐是油醋饭,就是碗里提前把酱油、醋、辣椒油等调料调好,然后食堂桌上会端出来一盆面条,在煮面的时候会放一些绿叶蔬菜,大家就挤在一起抢着捞里面的面条和菜,和碗里之前调好的调料一拌,就是一碗油醋面了。有时候会有一锅酸菜汤,可以直接拌面,就是当地人最喜爱吃的酸菜面。晚上是米饭,会有三四个菜,是一天伙食中最好的一顿。伙食费不高,当时一天就十元钱。<br> 马上接手的工作就是填扶贫手册,主要内容有贫困户的家庭基本信息、致贫原因、建档立卡时间、每季度收入测算、帮扶计划与措施、帮扶成效等等。对于初来乍到的我,感觉就像看到天书一样,看着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但填起来需要很多资料和信息来佐证,有些有耕地补助,有些有低保补助,需要在资料里去查找印证,感谢小兄弟季德维一直手把手的教我,并教会了我一些小技巧,比如先用铅笔填,都算合适了再用碳素笔描,教会我收入中农户家的猪一头要测算多少钱,一斤土豆要算多少钱,怎么去折算纯收入......我当时就感觉怎么还有这么难的事,这要把农户的信息相当熟悉,而且人家也要充分承认,才能完成一本扶贫手册的填写,人家才愿意签字承认。后面几年又增加了一户一档和动态管理表,填的就要更加精准详细了,同时还要把下一年的收入要测算出来,我当时真的几乎想放弃了,不熟悉工作起来就慢,真是整夜整夜的熬,小兄弟季德维既要填自己的还要随时过来帮助我,几乎不抽烟的我,在那个时候慢慢开始有了烟瘾,填累了填烦了,骂上一句去他妈的扶贫手册,然后和季德维相视大笑,他可能没想到我也会骂,然后我们点上一支烟,开始聊对方的往事......<div> 驻村的日子就这样索然无味的延续着,但是与他们的感情却一步步建立了起来。乡上这些干部的家有些在文县、有些在武都,他们只能周五下午回家,周天下午就返回乡上了。因此他们周一至周五都是在乡上的,他们的房间即是办公室也是卧室,有些人还是两人一间。晚上时任乡党委书记王小宁也会经常来看我,有时晚上我们实在无聊,也会约几个人喝会小酒,而且就是没有任何下酒菜地干喝,大家就是图一个热闹打发时间。</div><div> </div> 白天,时任包村领导乡人大主席尚瑞远和村主任张怀治会带着我走社入户熟悉村情户情,有时候赶到饭点了,就在农户家里吃,虽然就是很简单的酸菜面或者是一锅土豆玉米,但是我没有在农村生活过,感觉特别不好意思,总觉得吃人家的饭不合适,甚至感觉是不是要给钱。在张主任的多次说教下,我也慢慢适应了,后面熟悉了,村民会拉着你去他家坐坐,一定要让吃顿饭,都是很正常的事了。记得一次去李云生家,他在山上养蜂,我和张主任去的时候,他一定要冲一碗新鲜的蜂蜜水让我们喝,他是单身一人,吃饭经常用的就那么一个碗在火炉前面的桌子上摆着,家里也没有纸杯,他找来找去在一个柜子里找到了一个碗,说是一年没用过的一点不夸张,他拿上后就用手搓搓准备冲泡,张主任给拦住了,说你拿水冲冲啊,他也就是拿水一冲,我看到碗底还是黑黑的,当时我的想法是一定要喝下这碗蜂蜜水,不能有任何嫌弃表露。张主任最后还是把碗接过去,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擦了一遍,我说没事的,碗是干净的,而且我一直觉得那天喝的蜂蜜水是我喝过最甜最香的蜂蜜水,没有任何添加剂,反而觉得是最干净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时候头发、眉毛还是黑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我是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并且还是在城中心长大的。我出生于70年代初,认知中照明就是用电的,喝水就是自来水。当然,艰苦的日子也是经历过的,小时候住的都是平房,也生炉子去水站挑水,大人们托煤砖的时候也打过下手,80年代以后生活质量才有了显著的提升。<br> 没有农村生活经历,首先庄稼地里最常见的农作物就不认识,尤其是刚发了芽长了苗的,靠课本学的知识也猜不出来。这成了他们和我开玩笑的最主要的素材,经常就问冯书记猜猜这是啥,冯书记看看那是啥,慢慢我就看明白了,哪些是茄子苗,哪些是土豆苗,哪些是小麦......,但是山林中的那些稀奇古怪的各种树木真是记不住。所以自然科学不能仅在书本中去学习,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br> 驻村的生活基本稳定了,工作也慢慢有了头绪,紧张焦虑期也过了,开始的就是漫长的孤独和坚守。曾经熟悉的业务工作要慢慢放弃,天天面对的就是写工作队的驻村日志、第一书记日志、民情日记。当时驻村工作队只有我一个人,乡上的干部都有自己的业务工作,也只能偶尔在一起,毕竟我不属于他们的群体。能感觉到就是夜晚是那样的漫长,有时候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莫名的开始烦躁,有时候就慵懒的躺在床上一直听音乐,从晚上六点半一直听到凌晨,好像也不喜欢出去找人说话,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就那样随意的待着,反而怕有人进来打搅到自己。<br> 这样枯燥重复的日子度过了两个月左右后,慢慢有了生机。我们一起来的12个驻村队长,因为在文县开了几次会,相互也熟悉起来了,大家发现都过的差不多,都开始互相分享经验,互相激励鼓劲。我们12个人分属不同的5个乡镇12个村,有了交流就有了相约,虽然相隔都不远,但都是山路,相邻最远的两个乡镇大概需要走3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相约一起去桥头镇看千年的古树,几个人合抱着大树仰天大笑,许下自己最美好的愿望;我们相约在临江镇,这是条件最好的一个乡镇,有吃也有住的地方,我们周末会在这里住一晚,订两间房大家轮换着洗个澡,缓解一下各自的压力,那一刻,远离家乡的我们会卸掉包袱丢掉烦恼,放肆、纯粹而又真诚,会把自己开心的喝醉;我们还会相约在其中一个队长的驻村地点,去探访参观学习,了解整个文县的脱贫攻坚现状。 驻村的生活慢慢变的丰富起来,因为教育人的情怀,我经常去尖山小学,和这里的老师们也成了朋友,学校还专门为我腾了一间宿舍(房号208,他们总打电话叫我去学校208住,208从此有了特殊的意义)。有了学校这个抓手,我们开展了好多教育帮扶工作,我们根据学校需求,开展教师精准培训,我给他们讲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并对他们进行指导。我把当时还负责的科室的同志都安排来这里培训讲课,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做学生的成长关爱培训、做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等等,科室的何宝平老师后来还主动报名,成为了驻村工作队的一员。我们在帮扶期间为尖山小学捐建了图书室、钢琴音乐教室、心理咨询室(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多媒体录播教室等,新建了学校的塑胶操场。我通过联系随手公益基金会、中国福利基金会,为孩子们送校服、送棉鞋、送文具,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送去了15000个口罩和一批防疫物资,保证学校正常开学。这一系列的精准帮扶措施,得到了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的好评,一下子拉近了我和村民的距离。尖山乡有个草垭村剩产柑橘,采摘下来后就沿着国道边售卖,我有次去买橘子,这位橘农显得非常高兴,使劲往袋里装,任凭我怎么说够了都不停手,我当时还有点不高兴,这不是强买强卖吗,直到把一个很大的塑料袋装的满满的才递给我。你是冯书记,我们认识你,这是送你的,我的孩子在尖山小学,学校搞活动我们去见过你好多次,你们给学校捐书、捐钢琴、捐文具,真是太辛苦你们了,这橘子是送你的。我一下反应过来了,这是学生家长,任凭我怎么推辞都执拗不过,收付款的二维码牌子也藏起来,还引来了旁边几位农户,大家都说你就拿着吧,都知道你们是教育厅的在帮扶铁古村,从省城来这里真的太不容易了,是给我们办好事来了。我知道帮扶已经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们被认可了。 2018年10月,为了更有利于我和村民打交道,我从乡政府搬了出来,这样工作起来更加方便。2019年5月省教育厅根据帮扶工作的需要增派了帮扶队员,单位何宝平同志加入到了驻村工作队中,工作队的战斗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他的记忆力非常好,几个月就对村情了如指掌,对各种帮扶政策和优惠补助都清清楚楚,我的工作压力一下小了很多。9月份文县教育局增派了刘智贤同志加入到了我们帮扶工作队中,我们都称刘校长,他原是梨坪小学的校长刚到文县教育局当了督学,随后被文县教育局补充到了我们工作队中。刘校长为人和蔼可亲,做了一手好饭。我们当时面临的困境就是吃饭问题,因为我从乡政府搬出来后没有了食堂,租住的地方周围几乎没有餐馆,有一个也是今天开明天不开的,后面也不开了。我们是做一顿吃三顿,吃饭成了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刘校长的到来,彻底解决了我们的吃饭难的问题,他主动承担起了给工作队做饭的任务,每天早上都会从家里的地里摘点菜骑着自行车到工作队来上班,从此三个人的工作队有了烟火气息,乡上的、学校的、村上的、其他驻村工作队的都经常来我们这里做客,一时间门庭若市,驻村工作队的力量空前强大。2020年10月,教育厅优秀选调生李菲菲到尖山乡铁古村挂职锻炼,也成为了我们大家庭中的一员,他年轻有为敢担当,身上的那股朝气感染和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工作充满着激情。那是我驻村生活中最开心的一段时间。我们为了让工作队的同志们吃的好,住的好,不要太想家,我还添置了乒乓球桌,买了象棋、围棋,让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六个年头的驻村生活中,我每天都会写日记,把发生的点点滴滴的故事记录在日记本里,现在翻看时,依旧那样激动不已,许多难忘的瞬间常常浮现在眼前......<br> 2018年1月20日8:20分,房间突然摇动起来,我迅速的跑了出来,乡上干部笑着说,别乱跑了,小地震常有的,没事。<br> 2018年3月18日,在乡政府旧址的垃圾堆里发现很多70年代左右的粮票、布票,大家都去捡。我和村主任张怀治也去捡了一大堆,张主任说要给儿子娶媳妇,我说回去换套房。结果网上一查,不怎么值钱。 2018年5月8日,去文县开会,过高楼山时突遇车祸。因为下雨道路湿滑,我们和一辆半挂大货车相撞,把半挂车的一个轮胎撞破了,我们的车基本撞报废。我第一次知道撞车后的感受,我在副驾驶位置,当时车上静悄悄的,都不知道谁受伤了,惊魂未定没有一个人说话,车前面冒着浓浓的白烟,不知道谁突然喊了一声,车要爆炸了,我们才想办法迅速下了车。后来交警和保险公司的人都来了,说了同样的话,你们这车人够幸运的,要是开进大车的下面你们就都没了。晚上我们几个喝了酒,说以后该吃吃该喝喝,不能省钱过日子,人没了要钱有啥用。 2018年7月10日,尖山暴雨,我和乡干部彻夜没睡,巡查风险地段。乡上提出“守住尖山,为全县抢险救灾工作减压”。巡查危险路段时,我还想拍照,不知道是谁一把把我拉过去,回来被乡上干部教育了一番,告诉我这种路段要快速通过。<br> 2020年8月11日,文县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暴雨,这次灾害对交通、水利、地质方面是毁灭性的,灾情超过2008年的5.12地震。通信中断各个乡镇都成了孤岛,我们失联72小时,断水断电超过6天。暴雨后的第二天,我们无法知道外界的任何消息,我们就往乡政府方向走,一路满目苍夷,国道被冲断了,交通已经瘫痪。快到乡政府的时候,看到加油站已经冲倒了,国道已经完全冲毁,走也走不过去了,那一刻心都碎了。正好碰到乡党委书记王小宁正在组织干部抢险救灾,他说外面啥情况不知道,我们的情况外界也不知道,估计文县碧口方向的灾情更严重,只能靠我们自己了,一定把自己照顾好,不要到处乱跑。过了一天,依然没有任何消息进来,大家都在恐慌中猜测着局势。后面终于有消息传了进来,而且是非常原始的办法传进来的,文县派出了五名“特殊信使”,徒步前往失联的乡镇,通过接力传递方式探查灾情,再把信息带回去,我们才获得了外界的一点消息。各乡镇之间有了联系,但是各村还都是失联状态,铁古村山上的情况一直不清楚,时任包村领导副乡长蒋永龙,包村干部季德维,村主任张怀治三个人,在通村道路已经被泥石流冲毁,冒着随处都有可能再次发生滑坡的危险,徒步爬山近六个小时,到达了铁古村,所幸山上的情况比山下要好些,没有发生人员伤亡的情况。事后我问蒋乡长为什么不带上驻村工作队,他说就你们的那个身板还是算了吧,别给我们添乱,我知道他是担心我们的安全。这一段时间也是我终生难忘的时刻,失联的第二天就已经买不到菜了,外面的物资送不进来,我们的吃饭成了问题,等我们反应过来去小卖部的时候已经没有任何菜只有几只鸡还没有卖出去,我们买了两只回来。因为停电停水,他们只能卖给我们活鸡,不能帮我们宰杀了。当时雨还没有停,我们在房沿下接了好多雨水,把雨水烧开烫毛冲洗,幸好我们之前有储备的矿泉水,用来煮鸡,鸡汤里直接煮面,鸡肉,鸡汤和面满满一大锅,当时还有两个工作队的队友也困在了这里,我们七八个人能吃上一天。雨停了,没水鸡也没办法处理了,没有任何菜,让大家都很为难,刘校长当时也被困在了这里没有出去,他说我试着回趟家看能不能走出去,家里肯定也特别着急了,如果能出去了我就可以把菜带进来。每次想起这些事都让人特别感动,快60岁的老同志回去后没有片刻休息,把家里简单安顿了一下后,做了满满一盆凉面,又带了好多蔬菜返回了驻村工作队,道路泥泞而又艰辛,还要负重前行,我们都说刘校长对我们有救命之恩,不抛弃、不放弃,只能在危难时刻你才能真正体会到真谛。<br> 随后我们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摸排灾情和恢复重建工作之中。通过这次灾情的警醒,我们积极争取省教育厅帮扶工作组和社会福利基金会的支持,为铁古村每个社配置了一台发电机,一部大功率对讲机,一部报警器,一顶帐篷和行军床防雨布等物资。<br> 我们在查看灾情的时候,有一个村民见着我们话还没有说就泣不成声,原来她们家房子的后墙被滑坡的石头给砸穿了,刚建的新房成了危房,我们去看的时候,真是触目惊心,家里一片狼藉,电器都被砸坏了,看的人心里酸酸的,我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安抚她,告诉她,我们一定会给乡政府及时汇报反应,政府一定会管大家的,让他们相信党,相信政府,自己先开展自产自救,因为现在交通还没有恢复,水电还没有通,政府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肯定是灾后重建,让他们放心。<br> 不久,在灾后重建工作评估中,对于这些受灾的和处于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出台了易地搬迁兰州新区的政策,他们家也享受到了政策。有一次我去乡上开会,她看到我后一直在会议室门口等我,一是告诉我这个好消息,二是要送花椒给我们,被我谢绝了。她说,她当时特别相信我们说的话,给了他们一家人信心。后来,全乡长带我们去她家吃了顿馓饭,他们一家马上要去新区了,看到他们喜悦的心情,我们也特别高兴。我知道这都是我们党的扶贫好政策,我们要感恩的是这个时代,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和保证。 经过几年的帮扶,慢慢有了一些成效。我们为尖山乡建起了乡村少年宫,让当地青少年有了活动的场所,为尖山乡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成为当地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和阵地。我们为铁古村新建了一栋农村社区学习中心,我们在这里开展电工技术、焊工技术、种植技术、家畜饲养技术、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家庭教育亲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交通和食品等生活安全教育、民法普及以及日常矛盾纠纷和民事纠纷的处理方法和维权策略等等培训,让我们驻村工作队有了工作的平台,村民有了活动中心,党员有了学习中心。我们与帮扶单位共建了联合党支部,在这里共同推进基层党建,助力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发展。<br> 几年来,我们为听觉障碍的老人送去了助听器,为五保护老人捐赠了棉衣,年年都在村里开展冬春慰问活动,为村民送去米、面、油、被褥、电饭煲等物资,一步步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村民们也对我们给予充分的认可和尊重,年年满意度调查都百分之百。如果说驻村帮扶工作队是帮扶单位在基层树立的一面旗帜,我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不辱使命,将这面旗帜扎在了最深处并在一线高高飘扬。 前两天蒋乡长(现任尖山乡党建办主任)给我打电话,说给小孩做了一串崖柏木的手串,我说那你寄过来吧。蒋乡长说不行,必须要自己来取,我说来回路费都可以买一串了吧,他说别太过分啊,抓紧来尖山。我知道,他们的表白就是这么质朴。全乡长也经常打电话询问兰州的疫情发展情况,在驻村期间全乡长就非常关心我们工作队的生活,每次回兰州都有亲自送我们去武都,让我们倍感亲切。尖山小学的老师们表达则是直白的,视频中电话里直接就说我们想你了,快来吧。我想对大家说,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我更想你们。六年,已经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div>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脱贫攻坚战同样有流血与牺牲,我更怀念与我并肩战斗过的这些战友们,真正的生死之交、患难之交、金玉之交......<br> 有天我和蔡旭东等几个原第一书记聊天,说:<br> 如果......如果我们在城市里过的不是那么开心,我们不如相约继续来驻村!</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