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一早我们大院的发小都在谈论李素文,因为群里有人发了一个消息说:“从卖菜女工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劳动模范李素文今晨在沈阳逝世,享年89岁!?其一生坎坷如过山车一般,曾风光无限但也受尽委屈和煎熬,这是时代的产物,一切皆为过眼云烟,老人家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住的大院,紧邻沈阳著名商业街太原街,我们小时候都经常去坐落在太原街的圈楼副食商场买菜,所以我的发小们都认识李素文,也都在她那买过菜,有的还听过她的劳模报告,她对顾客热情和蔼,对工作兢兢业业。我们还从她那学到不少新鲜蔬菜的吃法,比如:西红柿炒鸡蛋(在此之前,我们都把西红柿当水果吃,不知道还能当菜吃。还有菜花这种南方来的菜以前也不知道怎么吃)。用佛家话说就是与她有缘。我们大院与她的另一层缘分则是,她的事迹是被我的同院发小的父亲最先报道的。所以她的劳模事迹,我从小就耳熟能详。当然,我本人与李素文还多了一点缘分。父亲因工作关系与李素文熟悉,我小时候在父亲那多次见过她,她带我去食堂吃过饭,而且还帮我理过发。对我来说她就是个和蔼可亲的阿姨。</p> <p class="ql-block">文革后期,李素文被毛主席推荐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这大概是她最高光的时刻。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素文当人大副委员长属于业余,不是专职的,不开人代会时她就回沈阳工作,有时还在各大副食商场卖菜。虽然当了人大副委员长,但她领的依然是营业员的工资,每月只有三十几元。也因此,在北京大会堂她喝不起两毛一杯的龙井茶。那时无论谁在人民大会堂开会都要自掏腰包喝茶,没有免费的茶水,据说是毛主席和周总理定的规矩。李素文当时说,食堂一个肉菜才两毛,我怎么能喝得起两毛一杯的茶呢。这个事后来周总理听说了,于是决定给这些基层上来的低工资工农兵干部一些生活补贴。堂堂人大副委员长,竟然喝不起大会堂供应的龙井,确实有点说不过去。</p><p class="ql-block">其实,李素文一开始并不愿意去北京当人大副委员长,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动员了几次她都不愿意去,后来上级告诉她是毛主席让她去的,这她才答应了。这就是她朴实的一面。</p><p class="ql-block">像很多毛时代的劳模一样,李素文也是个心地善良的人。文革时看到武斗被打死的学生她会流泪。开追悼会的时候别的人都慷慨激昂,高喊血债要用血来换,只有她不喊口号只落泪。这是我亲眼所见。文革期间她坚决反对武斗,说毛主席说了,要文斗不要武斗,大家要听毛主席的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其实她和尉凤英、雷锋那些模范人物一样,都属于那种感恩新社会的人。旧社会他们沦落在社会最底层,挣扎在死亡线上。新社会让他们活的既有尊严又有欢乐,社会主义单位就像他们的另一个大家庭。所以他们和我奶奶一样,总是知足常乐。</p><p class="ql-block">文革后期,我们大院住进两个先进模范人物。一个是为保护储蓄所财务与歹徒搏斗负重伤后被评为英雄模范的王秋凤。另一个就是多次被毛主席接见的全国著名劳模尉凤英。尉凤英时任辽宁省革委会副主任,相当于副省长。可她一点架子没有,整天都是一身工装服,始终保持工人阶级的朴实风范。而且与邻里相处和睦,从未发生任何口角,更没有仗势欺人的行为。</p><p class="ql-block">像李素文、尉凤英这些被提拔到领导岗位的劳模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劳模都是勤勤恳恳在自己的岗位上干了一辈子,但劳模们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是单位里的好人和能干的人。母亲同事吴叔的爱人沈素娟就是全国劳模,也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沈姨小我母亲两岁,所以叫我母亲王姐。沈姨19岁开始在鞋帽商店卖鞋,一卖就是一辈子。她不仅在商店里对顾客热情周到,还经常骑三轮带着鞋去乡下卖。那种工作热情也只有具有主人翁精神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才会有。</p><p class="ql-block">沈姨不仅在单位里能干,在家里也一样能干。不仅照顾爱人孩子,还把自己的婆婆照顾的很好,真是家里外头一把手。母亲说,每次她去吴叔家,吴叔的老妈都跟母亲夸沈姨,说把素娟累坏了,啥也不让我干。话里既有对儿媳的感激又有对儿媳的心疼。</p><p class="ql-block">因为都是那种又能干又总为别人考虑的人,母亲就与沈姨的关系非常好,一辈子没断了交往。因为吴叔有严重的哮喘病,很少出门,都是我母亲去看他们。每次去吴叔家,沈姨都早早等在院门口,母亲走的时候她一定要送到车站,好像俩人有老不完的话。</p><p class="ql-block">忙碌了一辈子的吴叔和沈姨老了开始享福了,他们的孩子都很出息,没有让他们操心的。可沈姨的身体也不好了。沈姨今年应该已经八十八了,据母亲说,沈姨已经下了好几个心脏支架了。愿她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在秋林公司卖布的全国劳模董玉英也跟我母亲是好朋友。也是个一心扑在工作上,对顾客如亲人般的好人呢。老一辈在秋林公司买过布料的没有不认识她的。</p><p class="ql-block">我下厂劳动时的班长就是厂劳模,这个班长的姓很特别,姓黑。在此之前,我还不知道中国还有这个姓。小伙子大高个,人长得特别帅,两个眼睛炯炯有神,但目光并不犀利,而是透着善良和亲切。如果是现在,他不是影视偶像明星,最起码也是个网红。黑师傅干起活来也是人人佩服的好手,自己干完定额还经常帮别人干,所以人缘特别好。同班组的几个年青女工都对他有意思,那暗送的秋波我都看得出来。我的师傅也是他的追求者之一,经常让我给他送好吃的,还嘱咐我不能让别人知道,要悄悄地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所以如何看待新旧社会是有着明显的阶级立场的。旧社会的老精英们会觉得民国活得滋润舒服,而劳动人民则普遍喜欢新社会。就像陈丹青之所以粉民国,是因为他觉得民国的大教授们活的很自由,很有尊严,而民国的普通劳动人民生活如何则不入他的法眼。</p><p class="ql-block">在毛泽东时代,劳模没有任何物质奖励,只有精神上的荣誉。可就是这个荣誉感激励无数的劳动者争相当劳模,那个时代涌现出无数个任劳任怨,扎扎实实干好自己普通工作的劳动模范。因为那时的人觉得自己做的虽然是普普通通的工作,但那也是在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是一项伟大事业的直接参与者。那种自豪感的和主人翁意识是现在的打工者无法体会的。</p><p class="ql-block">另外,毛泽东时代的价值观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提倡平等,那时的口号是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只有分工不同,连掏粪工时传祥都受到毛主席接见。就像《人世间》里的春燕,只要把本职工作干好,领导和同志都会尊重你,重用你。这种被尊重的感觉属于人的高级心理需求。其给人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是金钱都带不来的。如今给私人企业主干活的打工人就很难获得这种满足感和自豪感,所以就只能靠物质刺激。</p><p class="ql-block">那时没有哪个干部子弟敢叫嚣“我爸是李刚”的,也没有哪个单位领导敢随便开除员工的,反而是领导很在意群众的呼声和反应。不像现在各单位的一把手都像霸王,说一不二,独断专行。所以,那时大家虽然也加班,也很累,但没有被压迫感,没有抑郁症(文革那两年除外)。</p><p class="ql-block">文革前有一个电影《特快列车》,是根据真人真事拍的。我觉得很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那种集体主义所推崇的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是任何善良的人都会从中感到温暖的。</p><p class="ql-block">我说这些,不是说毛泽东时代什么都好,更不是要回到那个贫穷的时代。但毛泽东时代些先辈,是新中国的奉献者,一代人的苦干和奉献打下了共和国的基础,否则我们拿什么改革开放,哪还有什么国企私有化?</p><p class="ql-block">与毛泽东时代对照,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反思当前社会的诸多问题,如:贫富分化,阶级固化,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等在毛时代没有的不良风气。</p><p class="ql-block">最近刚看了电影《我和我的父辈》,最喜欢的就是黄轩和章子怡演的第二个故事。他们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献身的父辈们。</p><p class="ql-block">向所有为新中国牺牲奉献的先辈们致敬!</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