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在杭州北山街风景秀丽的西湖边上有一座鉴湖女侠秋瑾墓和一座亭子名曰“风雨亭”,清明时节来到秋瑾墓,祭奠英烈,坐在风雨亭中缅怀115年前鉴湖女侠--秋瑾。</div><div><br></div><div><p><b>秋瑾墓</b></p></div></h1> <div><h1>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前夕,经中央相关领导指示,浙江省及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重建秋瑾烈士墓园。经过一番寻找,秋瑾的遗骨终于在人烟稀少的鸡笼山寻获。墓地仍选择筑在西泠桥畔秋瑾墓原址上,墓呈方形,用花岗岩砌成,高1.7米,正面嵌孙中山题字“巾帼英雄”石刻,背面为徐自华、吴芝瑛题书《鉴湖女侠秋瑾墓表》墓座上端为汉白玉雕秋瑾全身塑像,高2.7米。头梳髻,上穿大襟唐装,下着百褶散裙,左手按腰,右手按剑,眼望西湖,英姿飒爽。秋瑾一生短暂而绚烈,在绍兴就义。秋瑾先葬于绍兴,后因时代纷争几度波折,历经十迁,最终还葬于西泠桥畔,致能身后安宁,却也令人唏嘘不已。</h1></div><div><br></div><div><h1><b>风雨亭</b></h1></div> <h1>“风雨亭” 位于杭州西湖苏堤旁的北山路上,风雨亭位置原系纪念辛亥革命先驱、鉴湖女侠秋瑾祠堂所在。1959年祠堂被拆除,后于其地建亭以志之。<br><div>风雨亭的正面横额“风雨亭”,亭名是以秋瑾临刑前的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而来。亭柱楹联是冯玉祥将军撰联。</div><div>上联:丹心應结平權果,下联:碧血常開勝利花。</div></h1> <h1><b>鉴湖女侠</b></h1> 秋瑾,字睿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女革命家。1875年,秋瑾生于福建闽县(现属闽侯县),在福建和绍兴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那时,秋瑾目睹帝国主义者蹂躏祖国的大好江山和清政府媚外卖国的种种劣状,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反抗的火种。秋瑾自幼敬佩岳飞、文天祥、花木兰等民族英雄和女中豪杰,喜欢读辛弃疾等人的爱国诗文,还学会了击拳、舞剑和骑马等武艺。但在1904年7月,自费东渡到日本留学,期间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秋瑾经常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女权道理。秋瑾除了在校学习外,还广泛的结交留学生中的志士仁人,比如周树人(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在日本留学期间,秋瑾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曾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作为一个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和刘道一、王时泽等十人结为秘密会,她的最终目的是打破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锁和以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参加洪门天地会,被受封为“白纸扇”(军师)。<br>1904年9月,秋谨为了提高国人的觉悟,在东京创办了《白话报》,鼓吹反清革命,主张男女平等,1905年,她在回国筹措学费时结识了光复会的骨干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了光复会。同年7且,秋瑾再次到日本。并加入了由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不久,她即被推举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河省的主盟人,成为同盟会的骨干。1906年春,“鉴湖女侠”秋瑾从日本回国开展革命活动,入浙江南浔浔溪女学任教,与校长、女诗人徐自华结为盟姊妹。9月的一天,秋、徐约去游西湖。秋瑾手指西泠桥方向,说:“身入革命门,总有牺牲者,若能葬身那里,坟邻岳王墓,为福多矣!有朝一日为革命捐躯后,就请为我成全。”徐答:“定然遵办。我若死于革命,也埋葬于此!”<br><div>1907年7月6日,光复会首领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学生军起义失败。受徐弟徐伟供词牵连,秋瑾被捕,数日后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div> <h1>秋瑾女侠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 ,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 ,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个受三从四德教育的弱女子,秋瑾面对腐朽没落的社会,满腔热血,一身正气。敢于冲破思想的牢笼,打碎封建精神的枷锁,去崇尚真理,追求光明,主张共和,坚持男女平等。同时,秋瑾还是一位充满豪气的女诗人,她的“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诗句体现了她的个性。<br><div>秋瑾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抒发了秋瑾愿以身报国的豪情。以千金买刀,以貂裘换酒,豪爽之中见真情。诗秋瑾珍重自己的一腔热血,因为这是报国的资本,即使抛洒疆场,也要化为万丈碧涛,淹没敌人。一首诗迸发女侠的万丈豪情。孙中山赞誉秋瑾为“巾帼英雄”,郭沫若也评价说“秋瑾烈士是中华民族觉醒初期的一位前驱人物。她是一位先觉者,并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反封建主义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业”。</div><div>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我们缅怀先烈,要不忘初心,牢记老一辈革命者的初衷和理想,为平等与自由而努力。</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