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时的搬家史,——以此纪念父母

湘江岸边

<p class="ql-block">今天是清明节,本应去父母坟前献上一束鲜花、烧几张纸钱以寄托思念之情。可无奈新冠疫情又起妖风,“非必要不外出”、“不要聚集”……只好发点什么来纪念一下。那么心动不如手动!就发这篇《我儿时的搬家史》</p><p class="ql-block">我为什么写“搬家史”,因为感觉从我们记事起我们的家就是在不断的搬迁中。弟弟李安曾经在睡梦中因为搬家而惊醒,不断地搬迁与转学让小时候的他感到不安和紧张。搬家辛苦呀!记得总是父亲在前面拉着一部板车,上面堆满了所有家当,我们在后面推着。还有,不断变化的环境、不断地转学,也让小时候的我们无所适从。写下这段历史,很有必要。</p> <p class="ql-block">父亲李勋原来在湖南省委宣传部工作,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因为写文章真实反映人民公社、大跃进的一些现状,为当时的所谓“反党集团”提供炮弹,被打成“右倾”,下放到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大)。那时,我们家就从省委的家属区搬到了湖南师院北院的上游村。</p><p class="ql-block">随之,母亲从河东的长沙市第二中学调到了河西的长沙市第十九中学。那时父亲常年被派到农村搞“社教”、搞“四清”,一走就是几个月,而任校长的母亲工作非常繁忙。为了照顾母亲,我们的家就从师院的北院搬到了南院,住在新棠村1栋,这是那种带厨房,带公共浴室和厕所的住房。</p><p class="ql-block">1966年文革开始了,任校长的母亲被打成了“走资派”。家里离学校非常近,红卫兵小将们隔三差五地来家里抄家,揪母亲去学校批斗。1967年,为了一家的安全,更为了母亲的安全,父亲决定将家又搬回了北院。先是住在原师院招待所(在现今的“红楼”位置)过渡,然后又搬到了新至善村61号,住在师院的高档住宅区“48家”。这住宅有厨房,有“独卫”,厕所里安装的是抽水马桶,在当时看来那是非常的奢侈的。</p><p class="ql-block">时间到了1969年,批斗“走资派”之风已过,这时母亲从校长位置下来成为了“班主任”,工作照样繁忙。为了母亲上班方便,我们家又从北院搬到了南院,这次住在新棠村2栋。可是好景不长,一个军工单位(801)不知从哪里搬来要整体驻扎在南院,师院的老师家属们必须全部迁走腾地方。</p><p class="ql-block">1970年,我们家又从南院搬到了北院,这次又回到了新至善村,住在13号。文革前,这房子是别墅,楼上楼下的,一栋住两家,住着的都是师院的知名老教授。因为住房紧张,只好一套住宅里硬塞进一户人家。我们家就这样,和一个叫梁志匡的一家人成为了住在一套住宅里的邻居。两家人一个大门同出同进,共一个厨房和客厅,多不方便呀!这样,我们又开始了搬迁。</p><p class="ql-block">1971年,我们搬到了新至善村5号,隔壁住的是生物系陈青莲教授。这也是别墅,原来一栋住两家,是小平房,经改造后一栋可以住三家人,有厨房,但是自来水和厕所都在外面。尽管这样,一家人已经有了独立的空间,就住在岳麓山下,周围环境超一流的好。父亲非常的勤劳能干,自己在屋外搭建了一个小浴室,房前屋后植树种花,把小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温馨舒适。一家人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年。我在这里度过了愉快的青少年时期,从这里“上山下乡”,77年考上大学后又从这里迈出了家门,开启了我的幸福人生。</p><p class="ql-block">但是,我们家的“搬家史”还远没有结束。改革开放后,恢复了知识分子的待遇,住房还得恢复“一栋两户”的原样。这样,1980年我们家就搬离了新至善村5号,又到了上游村,住房在老图书馆的后面,是老房子,前后两间,没有厕所,厨房相隔有点远。</p><p class="ql-block">1982年初,我们家又搬家了。父亲分得了师院茶山村1栋5号的新建住宅一套,有“独卫”,有厨房,号称也是三室一厅。哦!那个厅也是小得可怜,仅摆得下一张饭桌,照现在的标准来看住房的面积有点小,但那可是“套间”呀,已经颠覆了以前住房的标准。很值得一提的是,对门居然住的是曾明洲老师一家。他的女儿曾琴是我的闺蜜,想去和闺蜜说悄悄话,只需跨出大门就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回到这里生儿、休产假,似乎又完成了一个轮回。</p><p class="ql-block">1988年,父亲转而又搬迁到北村3栋。这次搬迁理由很简单,住房的面积更大了,是三室一厅。</p><p class="ql-block">2004年,父亲在师大长塘山买了一套三室二厅住房。我经手了装修、搬家整个过程。这一次,住房面积更大,条件更好。自此,也结束了我们家的搬家历史。</p><p class="ql-block">我们家的“搬家史”见证了时代的变化,我们也在搬来搬去中、在父母的呵护下逐渐长大成人,参加工作,生儿育女……</p> <p class="ql-block">摄于1976年,在新至善村5号门前</p> <p class="ql-block">摄于1999年北村三栋,那时母亲已被诊断患有重病。</p> <p class="ql-block">摄于1999年北村三栋。你看,那时的客厅就这么一点点大。</p> <p class="ql-block">摄于2005年长塘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