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山店<br><br>卢纶(卢伦)<br><br>登登山路行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b><div><b>风动叶声山犬吠,一家松火隔秋云。</b></div> <font color="#ed2308"><b>【注析】<br></b></font><br><div> 这首诗写夜行山路情形。“登登”是象声词,以足踏山间石路的声音,描绘的实际上是诗人登山的情态。“决决”又是象声词,以山间溪泉的流淌之声响,表明已入大山深处。诗人着重通过听觉的感受和描写,不明说入夜而实际上已经给人以非常真切的夜景感受,正是因为夜行山路,又走入大山深处,视线尤为不清,所以在一片淙淙流淌的溪水声中,诗人感到山路似乎已到尽头,前面已无路可行,在此情况下,自然想到何处投宿呢?突然间,一阵山风拂过,随着林中树叶飘落时的簌簌作响,响起了犬吠之声,有犬吠无疑有人家,诗人于是顺着犬吠声向前摸索而行,终于发现一点松火的亮光从树林深处烟霭迷蒙之中闪现出来。这既解决了住宿的现实问题,更为静夜的景境增添了亮点和生机。诗题山店,全诗却无一字写及,仅以一声犬吠和一点松明的引领,将山店展现在视野之外,可望而尚未及,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div> <b>晚次鄂州<br><br>卢纶(卢伦)<br><br>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br>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br>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br>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b><br> <font color="#ed2308"><b>【注释】</b></font><br><br>1、估客:商人。<br>2、舟人句:因为潮生,故而船家相呼,众声杂作。<br>3、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愁鬓逢<br>秋色,是说愁鬓承受着秋色。这里的鬓发实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br>4、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br>5、鼓鼙:本指军中所用大鼓与小鼓,后也指战事。<br><br><font color="#ed2308"><b>【韵义】</b></font><br><br>云开雾散,可以望见远远的汉阳城;<br>估计起来,这孤舟还须一日的路程。<br>商贾们白日睡觉,是知道风平浪静;<br>船夫们夜里呼喊,才发觉水涨潮生。<br>鬓发衰白,与三湘的秋色交相辉映;<br>离家万里,一片归心伴着明月前行。<br>我想起家业,早已随战争荡然无存;<br>那堪再在江上,听到频繁的军鼓声?<br><br><br><font color="#ed2308"><b>【评析】<br></b></font><br>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作者安史之乱时,曾作客鄱阳,南行军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而写了这首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这首诗只截取飘泊生活中的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诗中流露厌战,伤老,思归之情。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反复咏育,舒畅自若,韵味无穷。“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是动中写静,静中写动的名句。<br> <b>送李端<br><br>卢纶(卢伦)<br><br>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br>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br>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br>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b><br> <font color="#ed2308"><b>【注释】</b></font><br><br>少孤:指自己早年丧父。<br><br><font color="#ed2308"><b>【韵义】</b></font><br><br>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br>咱们分别了多么叫人伤悲!<br>你踏上去路远在寒云之外,<br>送你归来正遇上暮雪纷飞。<br>少年丧亲过早地漂泊异土,<br>多难时相交怅恨识君太迟。<br>空朝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br>世事纷繁再相见不知何时。<br><br><br><font color="#ed2308"><b>【评析】</b></font><br><br>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时的环境氛围,时当故关衰草,情正离别堪悲。颔联写送别情景,友人伴寒云而去,自己踏暮雪而归,依依之情了然。颈联写回忆以往,感叹身世。既是怜友,亦是悲己,词切情真,悲凉回荡。末联进一步写难舍难分之情,掩面而泣,冀望相会。<br><br><div> 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紧主题,抒情多于写景,基调悲凉。<br></div> <font color="#ed2308"><b>【卢纶(卢伦)简介】</b></font><br><br> 卢纶,字允言,河中蒲人。大历初,数举进士不第,元载取其文以进,补阌乡尉,累迁监察御史,辄称疾去,坐与王缙善,久不调。建中初,为昭应令。浑瑊镇河中,辟元帅判官,累迁检校户部郎中。贞元中,舅韦渠牟表其才,驿召之,会卒。集十卷,今编诗五卷。<br><br> 唐代大历十大才子冠冕的卢纶,诗名远播,但却屡试不第,人生与仕途都极不顺利,但他广泛的交游使他成为一个活跃的社交家,并最终借此步入仕途。<br><br> 卢纶,唐大历十才子之一,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旧唐书·卢简辞传》说卢简辞(卢纶之子)原籍范阳,后来徙家于蒲,未可信。赵遴《因话录》卷三记其侄赵橹著《乡籍》一书,大夸河中人物之盛,以赵家为最著,说卢纶为赵家的女婿,卢纶的妻子为赵橹的姑姑,谈到外家敬氏,说“先世亦出自河中”。据此可知,卢纶祖上也居河中,不会为范阳人。而很可能因为范阳卢家为名族,便妄指范阳为卢纶祖籍。<br><br> 卢纶的生年,现在一般工具书称约为唐玄宗天宝七年( 748年),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定为天宝七年,都是依据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似乎成为已定之论。但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认为 748年说不能成立,理由是姚合《极玄集》与《旧唐书·卢简辞传》载卢纶天宝末举进士不第。唐五代人所记当可靠,若生于天宝七年( 748年),天宝本只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不可能举进士。又卢纶有几首诗自云为至德中作,若生于 748年,至德中只十来岁,不可能作此数首诗的。傅说较有道理。闻一多、游国恩说不曾提出依据,应以傅说为是。傅璇琮提出卢纶生年决不可能是 748年,而应大大提前,应生于开元二十五年( 737年)或更早几年。至于卢纶的卒年,一般工具书作约 800年,即贞元六年,也不可靠。据傅璇琮该书详细考证,卢纶卒于贞元十四年、十五年间,即798——799年间。<br><br> 卢纶祖上、近世官皆不显,曾祖父为永宁令,祖父为济州司马,父亲为临黄县尉,他的亲属也大多为县丞、县尉之类的小官。这种社会地位,即介于达官阶层和士民阶层之间的社会地位,使他既有依附达官贵人、以诗干进的一面,又有了解社会现实、创作出一些优秀之作的一面。<br><br> 少年时代的卢纶,由于家境并不很好,世道不宁,父亲可能去世较早,他本人又多病,生活并不美好,可能有好些时间,是在舅舅家度过的。他在《纶与吉侍郎中孚……兼寄夏侍御审侯仓曹钊》诗中自称:“八岁始读书,四方遂有兵。……禀命孤且贱,少为病所婴。”又在《赴池州拜觐舅氏留上考功郎中舅》诗中说:“孤贱易磋跎,其如酷似何。衰荣同族少,生长外家多。别国桑榆在,沾衣血泪和。应怜失行雁,霜霰寄烟波。”<br><br> 过了几年后,卢纶走举试之途,又多不顺利。上文谈到《极玄集》、《旧唐书》都记载卢纶天宝末举进士不第。卢纶有《落第后归终南别业》诗,道:“久为名所误,春尽始归山。落羽羞言命,逢人强破颜。”《纶与吉侍郎中孚……》中说:“方逢粟比金,未识公与卿。十上不可待,三年竟无成。”由这些诗可知,卢纶天宝未落第后,曾在终南山居住读书,又几次应举,但均未能及第。后来他“奉亲避地于鄱阳”,是几次应举都未能及第后,大概为生活所迫,或家遭变故,远赴鄱阳。可能他舅舅家其时在鄱阳一带居住,他又去投靠舅家了。大历初,卢纶又由邵阳赴长安应举,《新唐书》本传说他大历初数举进士不入第。在举试之途,是彻底失败了。<br><br> 卢纶举试不利,而在诗坛却名声渐盛。大历年间,他在长安,在鄱阳,与吉中孚、司空曙、苗发、崔峒、耿韦、李瑞等交游唱酬,被称为大历十才子。卢纶堪称十才子之冠冕,受到宰相元载、王缙的赏识与推荐,由诗坛步入仕途。元载将卢纶之诗进给皇上,补阌乡尉。后来又因王缙的礼聘,为集贤学士、监察御史,这中间又曾任河南巩县令。元载、王缙获罪时,卢纶受到牵连,因此还被拘禁过。德宗即使后,卢纶又被任为昭应县令。朱(氵此)之乱发生后,咸宁王浑(王咸)兼河中尹、河中绛慈隰节度使、诸军行营兵马副元帅,镇守河中,召卢纶为元帅府判官。军营生活,使卢纶诗风较为粗犷雄放,关于军旅边塞的诗作,写得极有生气,为大历十才子其他诗人所难及。因他的诗受到德宗重视,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正当他在官场将要青云直上的时候,生命却终结了。<br><br> 卢纶一生如此不得意,只是因为权贵的推荐,才作了很短时期的官,可以说是得利于社交。卢纶所交往的人物,不乏权贵大僚,除前面提到的宰相元载、王缙外,任过实职的宰相还有常衮、李勉、齐映、陆赞、贾耽、裴均、令狐楚,浑(王咸)、马燧、韦皋虽未任过宰相,但也是大权在握的人物。卢纶与之交往的,还有封疆大吏、重要朝官和掌握着入仕、升迁大权的人物,如皇浦温、鲍防、黎干、卢甚、张建封、韦渠牟、裴延龄、王延昌、徐浩、薛邕、赵涓、李纾、包佶、吉中孚、肖昕,其他朝臣、各级官员和名门子弟则更多。与一些著名诗人的交往则更无须细数。从这个意义上讲,卢纶又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社交家。<br><br> 卢纶的诗,早年即以“舟人夜语觉潮生”为人称道。直至垂暮之年,文学才华也未消歇,《和张仆射塞下曲》成为诗歌史上的千古名作。在大历十才子中,他虽一生不得意,但死得最晚,所以对改变当时文体、诗风的影响也就最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