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萧5营编为苏皖纵队,战胜思乡情,坚定抗日信念。</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03</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振作士气信而见疑  幸得团长关爱任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1940年初,新四军彭雪枫委任沙风为萧5营营长,他将一同带来的三名政治工作干部分别任命为各连的指导员。1940年5月,萧5营奉命来到皖东北的归仁集和金锁镇地区编入苏皖纵队1团,团长孙象涵。</p>  <p class="ql-block">由于萧5营新来的领导们不善于联系群众和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加之官兵的乡土观念浓厚,不少官兵都逃回家中。仅我所在的1连,就有三名排长和司务长先后离开了连队,只有王永让连长和陈明指导员在坚持工作。</p><p class="ql-block">我时任苏皖纵队1团1连的文化教员兼做司务长。</p><p class="ql-block">此时青黄不接,全连百多人的吃饭问题是件大事。我每天要到十多里外的各村征粮,一次能征到一二百斤麦面和绿豆等粮食,供给全连官兵食用。连长见我每天徒步外出要粮很辛苦,这天他让我骑着他的马外出征粮。</p>  <p class="ql-block">这马也怪,对新主人很不服从。当我骑上它时,就不愿向前走,老是回头向后转,十多里的路走了许久才到。</p><p class="ql-block">当我向村长要粮完毕返回时,这马硬是快跑起来,我怕摔下来就用力勒紧缰绳,想让马走慢点。可它就是不听我的指挥,在经过一道沟时,纵身一跳把我重重地摔在了麦地里。</p><p class="ql-block">这匹脱了缰的马,独自飞跑回到了营地。连部同志看见马回来了,怎么不见文化教员呢?大家都很奇怪,不明真情乱加猜疑。</p><p class="ql-block">多数人认为是没拴好缰绳,马脱缰而跑回。唯独陈明指导员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此事,认为我逃跑回家了,事后我知道了令我十分沮丧。</p><p class="ql-block">我爬起来忍着疼痛,慢慢地走回了连队。连长和指导员问我怎么回事,我不好意思地说出了真实情况,他们听后都笑了,觉得是因为我不会骑马而出了洋相。这是我当兵以来第一次“出丑”。</p>  <p class="ql-block">连队的供给困难仍在持续,然而祸不单行,不久,很多士兵又染上了传染病高烧不止、鼻孔流血、全身疼痛、不思饮食,全连有半数的人需要吃病号饭。行军时要征用七八台牛车,拉着四五十名病号行进。这些士兵和我一样,离开萧五区后都想家,加之身患疾病,精神和肉体都经受着不同程度考验。</p><p class="ql-block">我让炊事班利用仅有的条件,尽量做好病号饭,在面片汤和疙瘩汤里多放些油,再加一些胡椒面、葱和姜等调料。味道好可以增进食欲,病号就能多吃一点发汗还能降体温,便于早日康复。</p><p class="ql-block">但是我的努力工作,并没有赢得营长和指导员的信任,他们仍主观臆断地认为王永让连长和我是叔侄关系,是连队最不可靠的因素。不久,便以去山东军区学习为名,将我调离1连。</p><p class="ql-block">当时我觉得他们脱离群众的粗糙作风,非常不利于1连的巩固与发展。我担忧这个连队的前途命运,更担心王永让连长独自领导连队的困难和他今后的处境。再说两年来,我已习惯了这里的学习战斗生活,对王永让叔叔和众多的同乡好友充满着留恋。</p><p class="ql-block">我带着焦虑和不舍,愤愤地离开了连队,来到团部报到。虽然想不通,但也不想和他们争辩,只有听天由命了。</p>  <p class="ql-block">次日晚饭后,我独自走到村边,站在那里寻思着去山东学习的苦恼之事,忽然我看见孙象涵团长正从村外走来。孙象涵团长是徐州各县的著名抗日英雄,一位赫赫有名的传奇式人物。他所率领的部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尤其善于打鬼子,深为人民群众的爱戴。这些特点是萧5营与之不能相比的,也是在我犹豫不决时,吸引我能留在孙象涵团长的部队里,继续抗日打鬼子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孙团长在我面前停住了脚步,主动和我说话,非常亲切地问了我的姓名、年龄、籍贯、单位和职务,何时到的团部,来办什么事情等等。我一一回答了他的提问。</p><p class="ql-block">他看出我的情绪不高接着又问:“你愿意去山东学习卫生工作吗?”</p><p class="ql-block">我直截了当的回答:“是营长下的命令,可我不愿意去!”</p><p class="ql-block">   “不愿意去的原因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山东离这太远了,以后捞不着回家了。”这一问一答都很坦率自然。</p><p class="ql-block">最后,孙团长和蔼可亲地对我说 :“不愿去山东,就留在团部工作好不好?”我非常高兴地接受了留在团部工作的决定。</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被分配到团宣传队,任分队长。 这次意外的相遇,让我对久负盛名的抗日英雄孙象涵团长,增加了更多的敬意和感激之情。</p>  <p class="ql-block">是回家,还是继续留在抗日队伍里?这个问题曾多次困扰着我。是孙团长的信任,解除了我的苦恼,让我重新振作起来的同时,更坚定了我继续抗日的决心。  </p><p class="ql-block">   “走与留”是我革命征途中最重要的转折。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决定了我的一生命运。</p>   事实证明:我选择留下来继续抗日是明智之举。<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b>-------- 且听下回分解 --------</b></span></h5>  作者简介  编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