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的故事

云松客

<p class="ql-block"> 鸡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七岁时,母亲拉着我去小学报名入学。负责报名的老师给我出了道“九个鸡蛋加一个鸡蛋”的算术题,我答对了。第二天,我背着书包走进校门,成为一个小学生。过后我想:鸡蛋谁没吃过?现在想想,当时享受的是供给制,鸡蛋还是常吃的。</p><p class="ql-block"> 九岁时,父亲转业到工厂。工厂在市郊的江边,生活区在江边的山沟里,都是日本人战败后留下的建筑。生活区屋前房后都有和住房面积相当的空地。住家户会用山上砍来的篱笆杖子隔成篱笆墙,种上菜。门前用旧砖垒个鸡窝,养两、三只鸡,隔三差五在鸡窝里能拾到蛋了。</p><p class="ql-block"> 在食品短缺的年代里,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在房前屋后种些菜、养鸡,工厂还是允许的。所谓养鸡并非多养,这是不成文的底线,所以绝对不敢群养。</p><p class="ql-block"> 即便如此,长年累月,能吃到几个鸡蛋决不亚于现在的山珍海味。在举国上下都闻不到肉香味的困难时期,能吃到鸡蛋,可见鸡蛋之珍贵。家里只能每周吃上一二次蒸蛋糕,一枚鸡蛋,打成蛋液,加水后再搅拌,蒸熟成蛋糕,上桌后全家只能品尝一下就光盘了。</p><p class="ql-block"> 每逢寒暑假,在外地上大学的两位哥哥回来后,母亲会给他们做蛋炒饭;开学返校时,母亲会给他们蒸蛋糕。吃剩的碗底,母亲会让我或者弟弟妹妹舔干净。直到今天我才明白母亲的用意: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像哥哥那样)吃上蛋糕吧!就像今天的孩子吃肯德基。</p><p class="ql-block"> 其实养鸡下蛋并非轻而易举。每到春天,母亲都会买十几只小鸡娃喂养,隔三差五会发现少个一两只,察看后才知道是被老鼠叼走了。加上生病死掉的,成活长大的也就三五只。天黑后要赶进鸡窝,窝门用石块顶住,以防黄鼠狼偷鸡。即便如此,冬天下雪后,黄鼠狼夜深人静时还是会来造访。鸡的惨叫声惊醒家人,跑出去驱赶黄鼠狼。稍微晚点鸡就没命了。现在想想,那时吃个鸡蛋也挺不容易的。</p><p class="ql-block"> 成家立业有了孩子后,鸡蛋是每日少不了的营养品。当时还没有现代化的大型养鸡场,国营菜场的鸡蛋也是收购上来的,凭票才能买到。买回来的鸡蛋常有坏蛋和臭蛋在内。</p><p class="ql-block"> 好在政策松动,鸡蛋、蔬菜等农产品允许在自由市场上卖了。为了吃上好蛋,星期日吃过早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骑上自行车到火车站买鸡蛋。附近农村的农民们会扒上运煤车和拉矿车,将自家养的小公鸡、老母鸡和一筐筐的鸡蛋,运到火车站广场前的空地上卖。我会买些鸡蛋,顺便买三两只小公鸡。于是西红柿炒鸡蛋、小公鸡炒辣椒成为餐桌上最受欢迎的两道菜。</p><p class="ql-block"> 处于改革开放前的国有大型企业福利是非常好的,逢年过节前,公司福利科都会到四川、陕西采购猪肉,到沿海地区等价交换浙江的带鱼、山东的大葱、大白菜,分配给职工。有毒有害厂矿的职工还可以每日喝上一斤免费牛奶。所以女儿从小到大营养没缺过,身高一米七,比我还高点。</p><p class="ql-block"> 眼下,想吃啥都能买到。遗憾的是,我和老伴都是七十开外的老人了,吃点好的消化不了,解了馋,肚子就不舒服了。但打个鸡蛋到小米粥里还是挺养胃的,平时西红柿蛋汤、菠菜蛋汤还是少不了的。如今超市里的鸡蛋至少也有二三个种类,虽说价位不一,但很少买到臭蛋坏蛋了。</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