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临近,今天,虽然没有“雨纷纷”的景象,可在阴沉沉的天空中,还是飘着些许毛毛细雨;父亲离我们而去,至今已有十多个年头,此刻,我的心情也没有了“断魂”的感觉,但是,在这寄托哀思的时节,勾起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还是很浓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沉思中回顾着父亲的一生,同时,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出生时,家族已没落。据大姑(现已92岁)说,父亲两、三岁时,奶奶在家已难以维持生计,只得背起年幼的父亲,手牵着年长些的两位姑姑,被迫离家出走,有时到奶奶的娘家道客村,帮村里的富农种地(当贫雇农);有时去府城边上的下田村投靠亲戚,起早摸黑帮人干些杂活,以博得口饭养活儿女。父亲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海南解放,才重回祖屋居家生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一生,勤奋好学,积极向上。新社会了,十来岁的父亲得以读几年书(高小)。也许是经历了苦难的童年,懂得了人生的疾苦,父亲立志要学门手艺,以便将来能立足社会。经过自身努力,成年后便掌握了电工行业的技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年轻时胸怀大志,血气方刚。1959年初,父亲进入当时驻扎在旧州道美的部队189医院工作(在后勤当电工)。到了1962年,由于台湾海峡局势不断紧张,中央军委调动一批野战部队上福建前沿备战台湾,189部队医院也属其中。父亲瞒着家里人,报名随军上前线,崭新的军装也领了回来,可被同在医院工作的亲戚“告密”了。母亲带着奶奶一同去道美找医院领导,以父亲是家里的“独苗”为由,阻止了其成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积极进取,不安于现状。复员回到地方(海口),父亲一边工作,一边拜师学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没过几年,便学会了半导体晶体管电子设备的组装技能,掌握了变压器、“马达”等电气设备的维修、管理技术,成为高级技工。并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技术骨干的身份,第一批被选调入县里刚刚成立的供电公司工作,一直干到退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幽默风趣,好交朋友。虽然家里没有亲兄弟,可他年轻时在府城就同三位性情相投的朋友结拜为兄弟,时人称“府城四兄弟”。他的朋友包含了社会中的“三教九流”,上至当时海南区党委、琼山县“革委会”的官员,下至府城巷陌的各行业人士,甚至是“算命”瞎子。在府城老一辈人当中,说起绣衣坊“老胡爹”,极少有人不识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虽不富有,可他乐善好施。小时候目睹过他资助的从乡下上来谋生的几个朋友。譬如,他的一位姓彭的朋友,携妻从定安乡下到府城谋生,一时没有地方站脚,当时我们家的居住条件还没那么宽绰,可父亲硬是腾出一间寝室给朋友住,并从物质生活上给予帮助。父亲靠着豪爽的性格、仗义的品行,也得到了众多朋友的帮助,使得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家先前家道中落的境况,兴旺了家庭,博得了世人的赞赏与尊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生活有情调。在“七亿人民只能看七部样板戏”的年代,文化娱乐活动极为沉寂、单调,父亲为了增加家庭的乐趣,周末请来了当时的琼剧大腕陈某明,还有拉小提琴、二胡,敲锣打鼓的音乐伴奏人士到家里弹唱海南戏,并用录音机(当时那种老式的、有两个大磁盘不停地旋转着的录音机)录制下来,过后通过自已制作的扩音喇叭,放给宅里的族人赏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印象比较深的还有,父亲不知从哪个门道弄了一台十三、四寸的黑白电视机(在当时是稀有电器),视频信号节目是靠自作的、插得高高的天线来接收的。电视机安放在堂厅,晚上就像放映电影一样,开给大家观看。有一段时间,每天我们晚饭还没吃完,左邻右舍已提着凳子陆续来占好位置,等着开看了。作为小主人的我,心里别提有多么骄傲,多么有优越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对我们兄弟姐妹6人爱意浓浓。他文化不高,可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关心,记得读初一时,父亲为了给我买新出版的《新华词典》,早上五点多钟便到新华书店排队了。他平时工作很忙,可晚上有时间都喜欢陪着我们,有时还带我们到“四牌楼”的马鞍街口旁的老爸茶店“吃红茶”;周末还到草芽巷斜对面的“大众饭店”吃早餐。在那物质匮乏,生活贫困的年代,有这样豁达、乐观,对家庭有责任感的父亲,我们的童年、少年生活还是过得有滋有味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小到大,父亲留给我的形象:中等身材,有些胖,始终都留着小平头,国字脸,较宽的额头下面,是一双有神的、带有慈祥的大眼睛;鼻子很大,两颊饱满,尤为突出的是大脸庞的两侧挂有一对厚实、肥大的耳朵。按“易经”观其面相,应该是富贵、长寿之命。可父亲那种不服输的性格,到了晚年,性情有点放不开,为儿女思虑过多(那一代的老人一般都这样),积劳成疾,刚踏入古稀之年,于2005年正月,不幸驾鹤西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在我成长过程中,您从小给我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出社会以来,一直都在积极进取,遇上不顺时,不颓废,知难而进;您的光宗耀祖的思想,对家庭负责任、有担当的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使我这些年来都在尽心地维系着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和谐与发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您虽然走了十多年,可我时不时都会想起您,尤其是每次同母亲忆起您时,您的音容笑貌便浮现在我的眼前。您的儿女们难以忘怀您,每当清明时节,我们兄弟姐妹都会聚集一起,在母亲的带领下,到颜春岭给您扫墓,在墓前与您说说话儿,缅怀您的养育之恩,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仁风慈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写于2022年4月4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