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遥寄相思向清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谨以此文祭奠我的老师钱浩樑先生</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张宏伟 </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做为职业演员,每个角色的创作经历都会留给我不能忘却的珍贵记忆。因为置身艺术实践,创造动人的舞台形象,是我挚爱的职业追求。而在研二的学期里向钱浩梁大师学演《红灯记》的经历,更是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它是我艺术旅程中一次珍贵而难忘的感悟和体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那是为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我所在的京剧院复排红色经典现代戏《红灯记》,我饰演李玉和。虽然此前我早已主演了“样板戏”的《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但原创《红灯记》的成就和艺术水准,不能不使我深感压力。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通过“读研”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艺术鉴识力的同时,更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换言之,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故而,如何尊重原创的美学思想、保证“样板”的质量、又不乏时代的审美意识,成了我必须思考的新课题。</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红灯记》始创四十余载,凝结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那史无前例的特殊年代,成就了它千锤百炼、几多淬砺洗磨的“样板” 之风。它不仅称得上是京剧现代戏创作史上极具观赏性和学术价值的不朽精品,更是那一代人激情燃烧岁月的情感与寄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红灯记》那鲜明的主题、合理的剧情结构、复杂的人物关系、巧妙的程式技巧运用、新颖的多元素艺术形式融汇借鉴、淋漓尽致的人物塑造、雄浑荡魄的音乐、慷慨激昂,疾徐有秩的唱腔设计,早已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由于“样板戏”的熏染而走上从艺之路的我,自然对《红灯记》这样的戏有着特殊的情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然而,艺术创作的过程是需要痛苦的探索与磨砺的,更何况我面对的是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本着尊重原作的理念,原创影像是我首选的教材。不过在我心里的更高追求则是,“若取真经必拜真佛”。</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不知是什么决定了我“命虽薄却心高,又不知深浅的性格”?要演李玉和就找他的原创去学。可我忽略了一个问题,愿望与实际的距离往往是很大的。早就听说浩亮先生谢避外界,深居简出,不问业内之事。更不知他可否肯传道授业?就连他的联络方式、人在何处 ?也少有人知。几经周折,在同学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一个手机号码,可联系的结果是“您拨叫的号码已关机”。关机就关机,既然不是停机,就说明还有拨通的可能。抱着一线希望,我早晨拨、晚上拨,一有空就拨,在连拨四个多月之后的一天终于拨通了。原来,钱浩亮先生携夫人赴美国探亲刚回到上海。并将在上海的弟弟家住些日子,然后取道北京家中拿些衣物再去美国的女儿家。明确表示年纪大了身体欠佳,更疲倦了世事。从无教学授业的经历,也不想破例。哎,慢慢四个多月的期盼与等待,就这样被客气的冷漠拒绝了。挂断电话,我无奈的坐在原处木讷了许久……心中只有苦涩。不!我不能就此放弃,这不是我的性格。此时,我忽然想起大学毕业留言册上一位挚亲师长的几句赠言“夫夷者近则至者众,险以远则至者稀。而唯之奇伟壮魄之观常在于险,故非有志者不能至焉”。是的,求学拜师同样是这个道理。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晃又是几月,就在我已从北京返回沈阳进入《红灯记》剧组开始排戏时,曲素英老师打来电话说:“经过考虑,他们改签了去美国的行程。钱老师破例答应为我教授《红灯记》,并让我择日来京”。</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啊!愿望实现了,可新的难题又来了。此时剧组已成立,“李玉和”走了,这戏还咋排?真叫我好一个左右为难。最后在青研班和沈京领导的支持下,终于把钱浩亮、曲素英二位老师请到了沈阳。</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钱浩樑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而与其他大师所不同的是,他是曾经的文化部副部长。更由于特殊的经历,他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记得我从小就在电影里看他演的《红灯记》,可料想不到是我与这位前辈还有如此的缘分——我是他的第一个学生(那年钱老师七十二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钱老师教戏是十分严苛的,辅导前做的第一件事是先对我的业务进行简短的考核。用老师的话说:“这个角色不是有嗓子就能唱的。表面看李玉和是个文戏的活儿,可剧情所赋予他的人物个性要求演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武戏基础”。通过几个片段测试,从两位老师的会意中看得出他们还算满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钱老师每天上午参加剧组的排练,原则上只负责我这个角色。可实际上与李玉和搭戏的演员都幸运的受到了钱老师和曲老师的指导,就连乐队也受益颇多。如第一场的“父女对话”,钱老师就要求乐队的伴奏与演员的调度必须在轻松的音乐中严丝合缝。而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老师对于音乐的理解令我折服,他说:“音乐是戏曲艺术的血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对于表演,老师更多强调的是人物的刻画。我发现老师不仅是程式化表演的出色运用者,更深谐斯坦尼体系,非常注重表演中的人物体验。从李玉和全剧共计九次的出场分析,老师要求我必须对每次出场有不同层次的理解。要逐次感悟和体验其人物的环境情感、情绪心态。不仅要在外形上接近人物,更要借人物之形演“自我”之心。(难怪一个出场、一组动作,老师往往要求我反复几十遍。)故此,创作的过程中,我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展开想象的空间、投入真实的情感、注入缜密的思考。因为我知道,角色的创作不论正反、不论悲喜,都会打上演员的印记,折射出演员的影子。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不仅常常与演员的个人魅力融为一体,甚至会传递出演员的美学思想和价值取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老师教导我说,现代戏的人物塑造虽然以传统的程式为基础,但其表演绝对不能囿于之中。严格的讲,不能有老戏的痕迹。现代戏—“以歌舞演故事”的本质没有变,但在营造意境的过程中,演员有两种身份。一是演员自己,他要用唱、念、做、打、舞等艺术技巧去营造剧情的氛围。另一个是演员所扮演的角色,他要身体力行地体验,表现他所扮演角色的内心情感。这两种身份是交融的。也就是说,他不会以第一身份否定第二身份。更不能第二身份否定第一身份。这叫“物我交融”。演员在以第一身份创造出一种剧情规定的意境的同时,还须运用自己娴熟的技巧表现人物的心境,使其融入到他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让观众清楚地看到台上的那个人物的创作者、那个人物的喜怒哀乐、举手投足的种种情态就应该是那个样子。至此,演员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了解台上发生的故事,体味了角色的心境,也就得到了审美的愉悦。当然,达到这种效果,需要演员的功力。归根到底,就是要求表演者运用自己娴熟的技巧营造出一种观众认可了的艺术氛围,并能在这个氛围里使他所扮演的人物的情感流程也融入其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有了理念上的感悟,我真的觉得和角色的距离缩短了。我常常在脑子里将自己变成黑夜中冒着凛冽寒风走在“南满”铁路上的扳道工,想象着在日寇宪兵追捕的枪声里机警的背起交通员迅速转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表现性艺术的程式表演,归其根本的最佳效果是生活的真实。这种真实源自于日常的生活经历和积累。排练的那些日子,我几乎天天都带着道具手铐、脚镣。目的是去体验和感受“休看我戴铁镣、锁铁链,锁不住我雄心壮志冲云天”的人物境遇和内心世界。按老师的要求,为了表演的实物感,脚镣中有八节是真铁制作的。老师说他当年就是这样去体验和练习的。体验归体验,又何来练习之说呢?我们知道,传统戏的程式表演有“大带、水袖”等把子、服饰作为技巧手段。而 “脚镣、手铐”等道具,则是程式特征在现代戏中不留痕迹的演化。它同样要求演员要经过刻苦的练习,而这种练习往往是创造性的。李玉和的〈刑场斗争〉要通过戴着脚镣、手铐的“蹉步、吸腿转身、蹦子、片腿”等一系列的舞蹈动作表演,来抒发他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和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可铁的脚镣无疑给演员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为了能够准、稳、脆、帅的完成戴铁镣、裹铁链的表演,钱老师要求我必须向学传统戏一样,每个动作、每个段落,每天都要练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脚脖子被磨破了,腿被脚镣打青了,可我不能休息,只能用纱布垫上坚持排练。我感动且难忘曲素英老师默默的给我买来药,还把她从国外带来的自用药给我敷上……</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大部分观众所看到的《红灯记》是来自戏曲电影版的,而舞台演出却与其有着诸多差异。如〈赴宴斗鸠山〉一场,当李玉和受刑被二宪兵在“急急风”中押上后,踉跄上步“涮膀子右翻身”。而舞台表演则是右侧大云手左翻身,这样给观众的视觉画面更好,而前者完全是镜头画面的需要。排练中还有个有趣的小故事让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第八场中的核心唱段“想到此信心增斗志更坚”一句唱完后我背对观众,钱老师绷着面孔问我为何这么做?我说是按电影中的“他”学的。他又问“我在电影中为何那么做?”我诧异的说“我咋知道您为何那么做?”老师绷住气、愣住神,半天才告诉我,原来,当年拍到此处恰逢换胶片,为了使镜头能有机衔接才如此处理的。哈哈,想不到,不苟言笑的老师还如此的幽默。所以我现在此处的表演是不回身的,否则将分散观众的注意力,破坏人物情感的连贯性。</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钱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对人物全程表演的每一步寻微探妙,人物的准确关系、矛盾冲突、情感轻重、节奏快慢都有本可依有根可寻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经过大家的努力,《红灯记》终于在“七·七事变”纪念日同观众见面了,并且头一个月就演出了三十多场。几年来经常上演的、场次最多的就是《红灯记》。二零零八年春季,我还应邀加盟青岛京剧院赴江苏大部分城市巡演。更使我骄傲的是在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十周年纪念的《空中剧院》,我有幸与尚长荣先生合作演出了〈赴宴斗鸠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岁月荏苒,而今已是物是人非。但与钱老师朝夕相处的那些情景历历在目,宛如眼前……老师对于人物刻画的一句至理名言犹在耳畔—“一个好演员,在充分表现人物激情的同时,最重要的是首先在内心燃烧自己”。是啊,艺术创作中只有认真感悟形象、切实走近角色、仔细体验生活,塑造的人物形象才能生动丰满,映于舞台之上方能有与众不同的不羁之气。</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能成为钱老师的学生是我的荣幸,老师所教导的“对待艺术创作要保持始终如一的严谨和认真” 是我艺术创作道路上受用不尽的法宝和座右铭。</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人们常喜欢用李清照“叶叶心心,舒卷余情”的佳句抒发赏诗观画的情怀,我却愿借此表达向钱浩樑老师学习的感受。做为难以望其项背的一代国宝级艺术大师,他老人家的名字必将伴随他所塑造的舞台形象载入京剧史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唉—,又是一年“雨纷纷”。想念的老师啊,就让学生谨以此文遥寄相思向清明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22年4月5日</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