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東採風行——黃姚印象

秋之聲

<h3>圖/文 趙持平<br>        2008年9月初,因工作之便有幸到廣西興坪和黄姚古鎮小住數日。古鎮的自然風貌著實令人陶醉,讓我忘却了往日的煩心事,傾心這千年小鎮的田园山水,民舍院落。<br>        每日與朋友走在青山翠竹環抱的青石板鋪就的路面上,仿佛置身於山水園林之中,而這園林卻是渾然天成的,毫無人工“矯揉造作”之迹。挺拔俊俏的峰巒,沿溪而建的小橋、亭臺,與千年古樹交相輝映,構成一方自然天成的和諧世界。<br> 興坪古鎮速寫</h3> <h3>  樹蔭人家</h3> <h3>  古鎮老宅</h3> <h3>  竹林小屋</h3> <h3>  林壑幽居</h3> <h3>  興坪漁村</h3> <h3>  林蔭漁家<br>  黃姚印象<br>  黄姚是寧静的,碧波盪漾的小河,寂寥悠長的街巷,古韻猶存的院落,猶如遠离塵嚣的“仙居”之地。徜徉於明清建築的石板街,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仿若回到了久遠的情境之中。青石板鋪就的古老街巷傳递著歷史的“滄桑”,古老的店鋪有些虽已空置,雕欄、門楣的色彩也不再明艳,但依稀還能感受到過往的喧囂與繁華。<br>        黄姚古鎮起始於宋朝,明、清時期曾是商賈雲集的繁華集鎮。而今,歷經千年滄桑的古鎮,曾經拥有過的繁華與喧囂已随著歷史的變遷而“飄逝”遠去,宛然以洗盡鉛華、寧静淡泊的相貌,成為人們眼中憧憬的夢境家園。<br>        曾經有人這样形容過黄姚:“黄姚古鎮如同一本千年的詩集,被人遺忘在圖書舘僻静的書架上,當人們不經意地走過,翻開這美麗的篇章,古樸而优雅的格調立即征服了人的心。”<br>        黄姚無疑是醇美而精致的,精致得宛如江南小鎮般典雅清幽,古樸挚淳。<br> 黃姚古鎮速寫</h3> <h3>  带龍橋<br>  始建於明朝萬曆四年,是古鎮中最大的階梯石拱橋,連接鯉魚街與中興街。鐵鉚石梁的造橋工藝及水旱二孔的排洪設計,讓這座橋梁既科學又美觀。相傳百姓修建此橋是為了把真武山的龍氣接引至鯉魚街,因此得名“带龍橋”。</h3> <h3>  古鎮街巷</h3> <h3>  古鎮老宅一</h3> <h3>  古鎮老宅二</h3> <h3>  古鎮小院</h3> <h3>  古城民居</h3> <h3>  古城門樓——亦孔之固<br>  古鎮重要門樓之一。建於清初,得名於《詩經》中“天保定爾,亦孔之固。”意為上天保佑這裏的安定,自然非常穩固。該門樓為二層式建築,上層為樓,用於守望站崗;下層為門,用於通行。在古鎮中,這種結構的門樓往往設置在主街的外出口,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h3> <h3>  古城名築——興寧廟<br>  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位於姚江與興寧河交匯的河口,廟内主要供奉北帝真武大帝。廟前有亭,正上方“且坐喫茶”匾為乾隆年間當地举人林作楫所書,為當時惬意生活的真實寫照。整体布局體現了黄姚古建築“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橋、有橋必有亭、有亭必有聯、有聯必有匾”的特色。</h3> <h3>  千年古樹——睡仙榕<br>  樹龄超過500年。相傳,“八仙”到此遊歷時,流連於這裏的奇山秀水,不禁開懷暢飲,喝得酩酊大醉。其中吕洞宾倒頭睡在這棵樹上,一覺醒来,這棵樹也随着他的睡姿長成了倒卧状,因此得名。</h3> <h3>  古鎮民居——龍畔街<br>  相傳,此街得名源自古鎮百姓對龍的信仰傳統。人們認為姚江河畔高高的真武山就是龍穴,而山下的河道就是神龍出入的通道。因此,人們就把這條修建在姚江河畔的道路稱作龍畔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