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阅读,助教学向内而生,向外而行。</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4月3日晚,滨州市名师工作室线上读书交流分享如期而至,滨州市语文教学界大咖齐聚线上,共同分享阅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的感悟。滨州市语文教研员崔艳辉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滨城区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观摩学习了老师们的交流分享。</p> <p class="ql-block"> 在本次交流会上,滨州市名师工作室每位老师围绕书的精彩内容和自己读书的体会,结合一线教学工作和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畅谈读书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他们叙说教学案例,阐述观点,畅谈体会,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分享读书的收获与思考。</p> <p class="ql-block"> 春风传书韵,书香满云端。随后,滨城区名师工作室老师们分享了聆听的学习感受。</p><p class="ql-block">孙艳:</p><p class="ql-block"> 听过滨州市名师工作室的读书交流会,获益匪浅。其中对滨城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王珏老师提到了教学设计得“逆向设计”,深的感触。逆向设计关注基于学习预期结果的证据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通常是先考虑教学,然后再设计评价。就我们教师而言,我们根据想要收集到的学习证据设计教学,如此课堂可能会更有效,更能教给学生想学的,变知道为懂得。</p> <p class="ql-block">高永兵:</p><p class="ql-block"> “思想的碰撞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通过两个多小时的学习,聆听了十多位市名师工作室老师的读书心得,我感受颇深。我对“逆向设计”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悟。它是一种“以终为始”的设计,是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逆向教学设计的本质是评价驱动的课程建构逻辑。它是将学习结果及对学习结果的评估同时优先考虑,把原本用来检测教学效果的评价任务提至教学活动之前进行设置,特别强调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一种评价育人的课程观。“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可以帮助老师避免走进聚焦活动和聚焦灌输的教学现状。会后也更有一种迫切想读这本书愿望。</p><p class="ql-block">蔡银静:</p><p class="ql-block">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本书就是帮助老师们如何把“剩下的东西”教给学生。</p><p class="ql-block">本书的两位作者在课程设计、教育评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创造 “逆向设计法”,不灌输学生零散、学了不会用的知识,而是使教学致力于发掘大概念,帮助学生获得持久、可迁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一、基于标准让教学“回家”。</p><p class="ql-block"> 本书第三章提到了“标准制定”和“解析标准”等问题。我想,我们的教学在“标准制定”这方面不需要太费脑筋,因为我们有,只要我们的课堂严格按照标准来设计就不会有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存在了。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就要思考“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二、眼中要有“森林”</p><p class="ql-block"> 本书第十二章的内容是,有 “围绕表现性任务制定课程框架”“从任务到量规”等内容。这一章节从宏观的角度,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让教学设计能够被理解。建一所房子需要先设计一个框架,做一件事需要一个先后计划。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有“架构”意识。有了这个大的框架才能一点点儿的添砖加瓦,让教学设计的大厦既牢固又美观。</p><p class="ql-block">本书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好好读一读的地方,如“逆向设计”、“设计学习”等,这些都给我们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和设计启示。</p> <p class="ql-block">李国霞:</p><p class="ql-block"> 教学的路很长,很长的路需要经常驻足回望,不要忘记来时的路和启程的初心。听了滨州市语文大咖们的读书分享,触动了我对语文深层次的思考。很多时候,备课备的只是自己的需要,自己课堂的圆满,而不是从学生的需要备起。为什么而教?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着,而是需要获得构建知识的能力。最好的教学设计是以终为始,一定要有学生视角,学生立场,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珍视学生的质疑困惑,所以一堂课漂亮不漂亮,不是老师教的好不好,而是学生的困惑解决了没有,学生收获了多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努力打破固有的教学旧习,化理论为实践,以终为始,逆向设计,更多关注学生的理解。</p><p class="ql-block">石鲁芳:</p><p class="ql-block"> 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参加市名师工作室的读书分享交流会,可谓受益匪浅。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很生动,很精彩。在本次会议上我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学生。我们的老师既是为提升自我而读书,更是为我们的学生而读书。老师们结合教学中的问题谈这本书对自身的引领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忍不住阅读了几章,这就是读书分享会的魅力吧,让一个人带动一群人,让一群人感染更多人。有书读是一种幸福,有书分享亦是。</p><p class="ql-block">刘娜:</p><p class="ql-block"> 昨晚我有幸聆听了“滨州市语文名师工作室”的读书交流会,工作室的老师们针对《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听后感触颇深,其中入耳最多的是——教学是基于学生的教学,教学设计要以终为始。我觉得“以学生为中心”似易实难,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将“以学生为中心”时刻牢记在心,转变角色、换位思考,教师不再是讲授知识的权威者,而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同行者。以学生的身份思考,在心理、思维、语言等多个层面和学生“打成一片”,要不然纵我有弱水三千,怎奈人家一瓢不取,那我之滔滔还有什么意义。</p> <p class="ql-block">王玲玲:</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中提到典型的学校教学设计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这的确存在于我们平时的教学设计当中,出现这种误区往往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学生真实的学情,忽略了基于学情的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训练与成长。这本书的理论性很强,很多内容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进行深度的理解。但通过今晚的活动,我体会到一个高效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基于学情,充分利用学习者的阅读初感;2.学习任务的设计,应让学生在经验、探索和反思中实现知识或方法迁移,从而促进阅读方法向阅读素养的转化;3.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思维层次的差异性,从了解和理解的浅层的思维,逐步上升到训练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p> <p class="ql-block"> 相聚云端,阅读启智。滨州市语文教研员崔艳辉在此次读书分享中讲道:老师们读书交流本身即是任务驱动,思想碰撞即是专业水平提高。她以学生形象的发问解读我们对教学大背景、大概念的理解:“如学生问:为什么掉到牛顿头上的是苹果,不是梨?这是有背景的,国外房前屋后的苹果多是观赏而非吃,不采摘,所以容易掉到头上······”</p><p class="ql-block"> 她倡议老师们阅读和教学都要从教学的大背景出发,不能曲解作者意愿,包括杜威、布鲁姆等教育理论,都是基于他们的教育大背景提出的。我们的语文教学追求理解与基于学情是相通的,让我们的学生体会到生活与学习的密切联系,就容易产生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 如崔老师所言,语文教育是帮助学生知“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味,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有意义的实践活动。</p><p class="ql-block"> 向阳草木春,明媚春光暖。作为一名初中语文人,莫负春光,静心阅读,成长提升,向语文教学更深处漫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文:尹玉芳 李国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