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李氏家训</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氏族谱 封面</h5> <h1> 今年清明节又到了,每到这一天,心里都很沉痛。退休前后,我与本族李福泉、李云庆两位族叔一起,主修我们李氏族谱。本族族谱在我一个本家爷爷李恩元的手中精心保管传承下来。族谱始立于明代初,已经500多年。从清朝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距今已经148年再没修编。族谱上记载了我们家族明清两朝14位有声望的人物。特别是从抗战以来,我们家族先后有30余人参加八路军、解放军,10多人牺牲,10多人负伤,为建立新中国、保家卫国做出了贡献。族谱形成的 “忠诚报国,孝顺尊老,清廉为业,节俭持家”家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子孙。<br> 在牺牲的烈士中,由于年代较远,记载也不很完善,有的需要找人了解,这样难免有误。如一位叫李玉生的,是我本族的爷爷,在走访中,一些老人都说,那是我们李家抗战时期最大的“官”,回家都是骑着高头大马,后面还有警卫护送。但据说牺牲的很惨,是在河南牺牲的。根据家谱记载,列出的词条为:“李玉生烈士(1924—1947)迁北岸村,八路军抗日干部,共产党员,在解放战争时期,随刘邓大军南下,在河南省焦作市搞土改,身带7名警卫。遭特务告密,不幸被反动派吊到树上,残忍杀害后示众。”词条经族谱编委会讨论认可。可我还是心里觉得不踏实。<br> 2019年清明节前几天,李福泉族叔给我传来一套新资料,说李玉生曾经担任过河南焦作县委书记,是从左权县烈士陵园的《烈士名录》中查到的。并发来了名录影印件(烈士陵园名录记载:姓名:李玉生;牺牲时部别职别:河南省焦作县委书记;籍贯:山西省左权县桐峪镇北岸村;是否党员:党员;牺牲时间地点及主要英烈事迹:一九四七年在焦作市被敌捕杀。参见下图)。<br></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权县烈士陵园对李玉生烈士的记载</h5> <h1> 我从我父亲留给我的一本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精图》看,当时的河南省还不是现在的样子,焦作一带应该在平原省,且焦作在解放前只是一个矿区。李玉生不可能担任焦作县委书记。带着这个疑问,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2月28日给河南省焦作市委办公厅(党史办)写了一封挂号信,恳求他们在百忙之中能帮查一下李玉生在焦作的任职及牺牲的详细情况,没想到,3月4日下午六点钟,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问我是不是叫李海生,我说是的,来电话者说他是河南省焦作市党史办的王斐文,说我寄给他们的信收到了,也帮查到了李玉生这个人,确实是个烈士,牺牲的也很壮烈。并把他们掌握的基本情况告诉了我。据焦作市老区促进会编写的《焦作革命老区史典》236页记载:<br><b> 李玉生(1922—1947)山西辽县(今左权县人),194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村办夜校义务教员、区武委会青年部长、区青教会秘书、区救联主席和区农救会主席等。1945年10月调温县任县委组织部干事。不久,调第三区任农会主席。到任后,他入贫苦农民中,细心查询,找到土匪头子原增有的隐匿地点。一个夜晚,只身潜入北平皋村保长原孝同的深宅大院,凭着机智和胆略,活捉了血债累累的原增有为周围村庄除一大害,被同志们赞誉为“孤胆英雄”。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温县,随党政军机关撤至北部太行山区。11月,县上山人员在博爱方山整编,他任第三区代理书记。根据县委指示,经常带领区干部和武工队员,深入县境打击敌人。1947年3月28日,参加在大屯同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5000余人的激战,29日突围向山上驻地转移途中被俘,4月上旬在沁阳遇害,时年25岁。</b><br> 这样,就把李玉生爷爷的基本情况搞清楚了。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当晚就把这份资料传给李福泉族叔。他们也感到很欣慰。<br> 3月11日,我又与焦作党史办的王斐文老师联系,看他能不能给我寄一本焦作市老区促进会编写的《焦作革命老区史典》。王老师说,他们党史办只有1本,说可以向焦作市老区促进会要,并把如何与焦作市老区促进会的联系方式告诉了我。12日上午我打电话给焦作市老区促进会,接电话是一位叫郭婉颖的女同志,当我把寻找李玉生烈士如何牺牲的情况说明后,郭女士马上表示满足我的要求,答应给我寄两本。<br>3天后,我收到郭女士寄来的两本《焦作革命老区史典》,真不知如何表达感激之情。<br></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记载李玉生烈士的《焦作革命老区史典》</h5> <h1><p> 在这里,我代表我们李氏家族对焦作党史办、焦作市老区促进会以及王斐文老师、郭婉颖女士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p><br><p><b> 附件:记载李玉生参加的 温县大屯之战</b></p> 1947年3月28日,中共沁县县委书记刘峰、温县民主政府县长丁乃光及温县独立营、公安队及各区武工队等在温县大屯、董宋一带遭国民党一七七旅及沁阳、温县、武陟三县还乡团等5000余人合击。大屯村四面防水大堤环抱,堤外全是开阔地,易攻难守。温县县委的战斗部署是:县独立营、公安队和一区武工队到村北坚守,温沁武工队和独立营一个排向南,进占董宋,抗击温、武地方反动武装,以防敌南北夹击。独立营等与敌殊死激战,击退敌多次进攻,毙伤其70余人。后乘夜转移途中,二、三区武工队遭敌截击,二区区委书记苏戈、武委会主任张祥云,三区代理书记李玉生、区长程万富等10余人先后壮烈牺牲。大屯之战,是地方武装在没有主力支援的情况下,单独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斗,是焦作地区革命史上以少胜多的又一次光辉战例。大屯战斗牵制了驻沁阳国民党军队,有力地配合了豫北战役,为开辟路南地区奠定了基础,受到了太行军区的表扬。<br>(选自 《焦作革命老区史典》143页)<br></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鲜花献英灵</h5> <h5> 李海生 笔名理智,革命老区山西省左权县人,1953年4月生,1969年12月参军,1973年9月入党,1978年退役,参加过华北、塔里木油田会战。天津工会管理干部学院毕业,高级政工师。曾担任华北石油管理局副处级纪检监察员,中国石油监察学会华北油田支会秘书长,二级单位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监事会主席等职。中国石油作家协会、河北省摄影家协会、河北省曲艺家协会、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退休前后担任华北油田关工委委员,华北油田曲艺家协会执行副主席;华北油田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华北油田老年摄影协会副会长、军委工程兵建筑第54师(两弹一星“筑窝”神秘部队)“战友服务协会”顾问、54师历史研究中心主任等社会职务。2013年6月被华北油田文联授予“华北油田文化艺术特别奖”称号。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在国家、省部、厅局级发表各类文稿180余万字,摄影作品百余幅,出版长篇小说两部,其他专著4部。有的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并作为外教教材使用。</h5>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