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大演史》序一

清風雲

<p class="ql-block">本书作者与贾兵教授</p> <p class="ql-block"> 大演水在浮梁县城以西,源头在浮梁县西北部的莲花山,流经黄坛、三龙、洪源、罗家桥等,在景德镇市三闾庙处汇入昌江。</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西河自秦汉以来就已成为移民山村,不断有人举家迁来。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家族共处之后,形成众多以姓氏族群为主的自然村落。儒、道、释三家文化,妈祖文化以及众多习俗,也在这里兴盛起来。</p><p class="ql-block"> 在古人眼中,西河流域是一方富饶的土地。清乾隆二十三年,乡进士文林郎江苏漂阳县知县闵选对三龙凰峰村有这样的描述:“浮梁四塞皆山,通郊牧三十里而西,则历清涧入林垧,旷然一乐土曰凰峰。周望蔚然飞峙拱揖者为山。山下泠然有声,逶迤而流者为泉。泉散处一望如掌,高下均均相续而易者,则为原,为隰而沗稌是利。”《凰峰八景诗》中,亦将凰峰描绘成“稻花香帶雨”之境,更有清人将凰峰称之为“衾树之庐居,中国之最”。这里所写的虽然只是凰峰,其实整个浮梁境内也大都是这番景象。</p><p class="ql-block"> 西河流域以山峦为主 ,属安徽池州牯牛岭余脉的丘陵地带。其间,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四季分明,农作物生长旺盛。山峦连绵四季长青,流水清澈终年不绝,十分宜居。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在近两千年间,不断有名门望族之后裔迁来,不仅能在这方土地上以渔、樵、耕于栖息,还能静心苦读,从僻世而来到入仕复出,让这片土地逐渐兴盛起来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明清朝,西河中游的上芦田已经发展成为西河的经济重镇,临水两岸尽是人家,水路交通非常拥塞,货运也非常繁忙。“芦田小扬州”曾经汇聚四海商客,八方豪杰,上演过一幕又一幕兴衰聚散的长歌。直到太平军入饶州境后,于石溪渡口设置哨卡,占据了西河上游的地盘。一时,西河烽烟四起,诸村被践踏得满目疮痍,无数生命惨遭战争的杀戮,曾经的繁华竟去。</p><p class="ql-block"> 书中对西河中游的三龙地段有一段描述,“石溪渡西的莺窠山主峰,海拔约400米,是石溪渡与洪源西充(冲)南北走向的临界山脊。莺窠山东西宽约17里,南北长约22里。莺窠山之东、东北、北,分别为石溪渡、芦田、凰峰三村。莺窠山余脉向南延伸至红街、上蓬、下蓬、张家、鲁冲、黎家、程家、钟堂、牡丹,而牡丹为最南端的村庄。西河东岸与这些村庄相对应的则有红砂镇、夏考、箭塘、冯家(坞)、石溪渡东(窑棚、螃蟹刹)、方家街(金义陶)、李家、汪家、三龙街、桃源里等。此地多以“凤凰”名山,如凰峰凤凰山、石溪渡凤凰山、牡丹台凤凰山等。又以寺庙众多而著称,如上芦田新安寺、双蓬百庙、崇贞观、牡丹大寺;东岸对应的寺庙则有箭塘的庵堂、三龙的西塔寺、牡丹的五谷庙等。”这些大致可以认为是西河线行景观中的精品,也是这本书所要交待的。</p><p class="ql-block"> 现实直观的与书中记载的,有着天壤之别。在见与不见,存与不存之中断裂为两个不同的界面,而存者皆赋之《西河大演史》焉。我曾赴程金亮老师之约一起来到三龙镇的石溪渡实地勘察,村中基本都是新建的房屋。从地理环境上看,石溪渡村座北向南,背靠凤凰山,前边鲤鱼山,左边鲇鱼山,右边伏虎山,河流从村后流来,绕村而过。靠山饱满圆润,气息充沛,肌肉感非常强,生气极旺。以风水说大致算来,石溪渡村的兴盛期,起于公元1100年的宋中期,止于公元1870年左右的清晚期。我们在石溪渡所看到的场景,应该都在公元1870年之后,几乎没有看到石溪渡村的遗迹。从文化方面来看,清末之后的石溪渡与之前的石溪渡,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应该有很大的区别,之间应该没有连续性。眼前总觉得平凡不过,岂知昔日如暗礁覆之深潭,藏之玄妙。读《西河大演史》后,方知于汹涌,感于震撼!</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有近两千年的陶瓷文化,西河流域有着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但是,几百年来只有口口相传,没有系统深入和比较完整的文字史科记载。到了今天,西河流域那曾经兴盛的村庄,庙宇,祠堂以及桥梁,都已经消失殆尽,没有人去发掘和再现一千多年的历史,西河也必将是一个没有过去的西河,它将失去丰富的文化色彩。这些,也一定是程金亮老师为之撰写的初衷。</p><p class="ql-block"> 程金亮,西河三龙芦田人,年轻时任三龙中学语文老师,中年制瓷,精于陶瓷绘画和仿古瓷制作,尤其在仿古瓷方面堪称高手。五十五岁后,感于家乡的新旧更替,西河的历史即将淹灭,于是开始致力挖掘抢救,几乎凭一己之力,全身心投入收集史料的工作。在编史过程中,不仅跋山涉水反复走访西河流域的众多山村,更是日夜不停辛勤于案头书桌,历经多年,终于完成《西河大演史》这部景德镇地域史。</p><p class="ql-block"> 《西河大演史》涉及了很多时空剪辑,以及大量有待发掘和探索的历史史料。在我的意识中,西河原本被毁灭殆尽的人文历史,已经如影如幻的成为了浮光掠影,再现在西河的历史长廊中。其中如,在西河流域曾经发生过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西河流域上对景德镇陶瓷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还有造船业,青石石雕艺术,牡丹台庙会,还有出自西河流域的《蠡测汇钞》作者台湾知府邓传安,促进清末景德镇陶瓷改革与变通、创建西河书院的汪龙光先生等等,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由此,我深深的敬佩程金亮老师的执着和任性,感谢他为浮梁人民奉献出来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贾兵作于2022年4月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