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故乡,果树成行!</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如今老场部早已没人叫了。现在生活在134团的人,只知道团里有个一连,其实,一连就是原老场部场部所在地,而老场部就是134团原团部所在地,后来团部搬迁至原一管处所在地,也就是现在的134团团部。</p><p class="ql-block"> 随着134团团部的搬迁,老场部只留在第一代、第二代134团人的记忆里了。五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曾在下野地134团生活过的人,大概都知道134团老场部,尤其是在134团二中上过学的人,都记得老场部。</p><p class="ql-block"> 134团的人在异地他乡相遇,一说“我是老场部的”,“我也是老场部的”,言语中透着一种特有的自豪感,那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熟悉感也会油然而生。彼此间,瞬间有了共同的情感,共同的话题。</p> <p class="ql-block"> 乘车从奎下公路(下野地至奎屯路)向北顺着一条不很长的两边栽种着整齐高大的白杨树的土路即驶入老场部场部。场部是一栋很大的苏式平房建筑,房檐用宽木板围着,很有特色。这栋房子门窗向南开,正中间是两扇开的大门,大门正上方是“∧”屋檐,在“∧”中间有颗很大的红色五角星。老场部是当时团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老场部东面有一条由南流向北的农渠,人们叫它农二支渠,渠道两边各有两排树,渠中间有一座大桥,连通东西两边的路,桥西面这条东西走向的横穿老场部中心的土路,这就是老场部的中心路。</p><p class="ql-block"> 老场部周边有四个农业连队,东南面是四连,东北面是八连,西南面是五连,西北面是十连。各连队四周是大片大片的农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棉花,还有苜蓿、油菜、大麻等农作物。 老场部有下三场子女校(二中)、卫生队、小修厂、加工厂、房建队、电站、五七干校,还有总机房、水工连、新兵连(武装连)、警卫班、园艺队(后改为一连)、打井队、总库、汽车排、五队、酿酒厂、皮革厂、香槟酒厂、十三队、炮厂、粉笔厂、养路队等单位,还有养牛班、马号班、养羊班。</p><p class="ql-block"> 七八十年代工厂效益好,农业连队的年轻人都争着进厂当工人。 </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每年学生都要参加农业劳动,夏天,师生到连队割麦子,拾麦穗;秋天,师生到连队拾棉花,掰包谷,摘啤酒花,很辛苦。</p> <p class="ql-block"> 老场部的树特别多,主要有柳树、白杨树、榆树、沙枣树等。白杨树高大挺拔,榆树枝繁叶茂,柳树姿态婆娑,沙枣树婀娜多姿,长着尖刺。几种树组合栽种,就形成了一条条、一排排绿色防风墙。</p><p class="ql-block"> 水渠两边和农田四周都是树,林带纵横交错。场部南面,与奎下路并行的一排林带,人们叫南林带;学校北面一排东西走向的林带,人们叫北林带。南林带和北林带树木高大茂盛,既是一道抗击风沙的绿色屏障,也是鸟儿们栖息、筑巢孵化后代的天堂。</p><p class="ql-block"> 每当天暖和的时候,鸟儿们整天在树枝间欢快地跳跃着,歌唱着,热闹极了。播种季节,到处都能听到布谷鸟“布谷”“布谷”的鸣叫声,仿佛在催促各连队职工们抓紧时间春播。五月份麻雀、燕子也开始忙碌起来,麻雀在茂密的树枝间或在屋檐下做窝,燕子在高大的房梁上做窝。大概两周时间,到处都能听幼鸟儿的叫声。</p><p class="ql-block"> 林带里的干树枝也为人们提供了烧柴做饭的好燃料。每当刮大风,狂风四起,沙尘扑面,大树被吹得东倒西歪,又好像被无形的巨手压得直不起腰。只听到干树枝咔嚓咔嚓往地上落的响声,林带到处都是落下的干枝条。大风或沙尘暴过后,大人小孩就带着绳子来到林带拾树枝。</p><p class="ql-block"> 林带里还有像耳朵似的黑色东西长在地上,挖出来竟然是黑木耳,这可是上等食材,运气好的还可以在林带里捡到大白蘑菇。</p><p class="ql-block"> 初夏,榆树上结出新鲜的榆钱,青翠欲滴。那肥美娇嫩的榆钱,有些嫩绿,有些浅黄,满枝满杈,一串连一串,一嘟噜连一嘟噜,在和煦的微风中轻轻摇动,散发出诱人的清香。榆钱可是好东西,怎么吃都吃不够。小孩子们上树直接撸着吃;大人们把榆钱撸下来装在小篮子、小袋子里,回家清洗干净,用榆钱煮玉米粥喝,味道好极了。用玉米面拌榆钱蒸熟,放点盐、酱油、醋、蒜泥和油泼辣子,这应时美食,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p><p class="ql-block"> 榆钱熟透了,如成人拇指盖大小的干榆钱被风一吹,雪花般纷纷扬扬地飘落在地上。学校号召学生收集干榆钱做种子,交给有关单位育榆树苗。</p> <p class="ql-block"> 每年5月初,茂密的沙枣树开出灿烂的小黄花,特有的清香飘很远,走到哪儿都能闻沙枣花的香。蜜蜂、蝴蝶在花间飞舞,传花授粉。女孩子们常折几枝沙枣花插在装了水的瓶子里,一个星期家里都是沙枣花的香气。</p><p class="ql-block"> 秋天,成熟的沙枣果成了一道风景,红的、黑的、黄的沙枣果挂满枝头,沙枣果有点涩,但比较甜。那一串串流着蜜的黑亮沙枣果特别好吃,吃完手指都是甜的。我们把黑沙枣摘下来熬糖稀,蘸包谷馍馍吃,味道真好。那一串串金黄金黄的沙枣果,大而多,太诱人啦,经常可以看见小伙伴上树摘沙枣果吃。我们还把沙枣果摘下来晾干,收到布袋子里,冬天当零食吃,那时孩子们口袋里的零食就是沙枣果。听卫生员说,沙枣果还能治拉肚子,有一段时间卫生队还收晾干的沙枣果。冬天,霜打雪压的沙枣果少了几分涩,口感更好、更甜。甜甜的沙枣果也是沙枣鸡的上好口粮,许多沙枣果都被沙枣鸡啄了几个小窝。</p> <p class="ql-block"> 老场部有上百亩的果树园,南林带南面的叫南果园,北林带北面的叫北果园,整个老场部被这一道道仿佛绿色城墙的树木环绕着。各种树木和两个大果园,创造了优美的生活环境,空气清新,绿色氧吧,这里成为那时人们心目中最有幸福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老场部的苹果品种很多,主要有夏里梦、黄元帅、红元帅、红玉、青香蕉、国光等优质品种。这两个大果园,一到春末夏初,枝头开满了花,成了名符其实的大花园。到处鸟语花香,扑鼻的芳香引来成百成千的蜜蜂,黄色的小蜜蜂在花枝间嗡嗡地闹着,从这朵花上飞到那朵花上,辛勤地采花酿蜜。</p><p class="ql-block"> 秋天,苹果挂满了树,一串串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红的、黄的、青的苹果在阳光照耀下,闪着诱人的光泽,成熟的苹果在丰收的季节里显得光彩照人。孩子们常三三两两偷偷钻进果园摘苹果吃,因此也被果农们逮住送到学校教育。真是难为孩子们了,果园里的苹果长得又大又艳,谁见了谁不想吃上一个呢? </p><p class="ql-block"> 果农们将摘下来的苹果分类,一部分运往外地销售,一部分用马车拉到各连队卖,一部分储存在地窖里冬天吃。</p> <p class="ql-block"> 老场部的大礼堂是苏式建筑,正门房檐呈“∧”型,礼堂非常大,正大门朝南,和露天电影院大门正对着。从大门入内可看到又宽又深的大厅,礼堂左右两边各有八扇大窗。礼堂北面是舞台,舞台后面的房间供演员休息、换服装。团场开大会就在大礼堂,冬天看电影,看节目,也在大礼堂。</p><p class="ql-block"> 老场部主要文化生活是看电影、看节目。天暖和的时候,大多是晚上在外面看电影,如果白天在大礼堂看电影,就用厚厚的黑布帘子把门窗堵起来。</p><p class="ql-block"> 老场部有个露天电影院,在大礼堂南面,影院四周是土块砌成的围墙,大门朝北。用砖砌的一堵又长又宽的高墙,墙面抹上一层水泥,再刷上白石灰,就是固定的“银幕”。白石灰风吹日晒就脱落了,后来就在高墙上挂上厚厚的白色帆布,那才是真正的银幕。</p><p class="ql-block"> 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过的电影和京剧,电影如《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英雄儿女》等,京剧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八个样板戏。有很多电影、京剧演过后,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记得特别清楚,甚至某些台词几十年后还能背出来几句。 </p><p class="ql-block"> 电影开演前,小孩在人群里你追我赶到处跑。大人们起身叫自己的孩子,你一声他一声好像闹市。开演了,老老少少都安静下来,专心看电影。电影演完了,顿时人声鼎沸,大家议论着电影内容,说说笑笑往家走,手电筒的光柱在人群中照来照去。</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几乎一整天都在说电影或京剧里的人和事。有人还给他人起绰号,比如看了某部电影,某人很像影片中一人物,就给他起绰号叫影片中人物的名字,如瓦希里、甫志高、情报处长等。久而久之,人们能记得某人绰号,几乎记不得他的原名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文化娱乐活动少,电影就成为当时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中的英雄人物给人们树立了榜样,学英雄,做英雄,是青少年们远大而美好的理想。</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变化,追求知识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人们开始去邮局定阅书刊。 </p><p class="ql-block"> 在老场部中心位置有个邮局,邮局并不大,但它连着千百人的心。一封信、一个电报、一份报纸、一本杂志、一个包裹……连着一户人家,一份情感。</p><p class="ql-block"> 邮递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把信件、报刊送到每户人家。他们不怕刮风下雨,不畏严寒酷暑,辛勤工作,把微笑和关爱带给人们,把责任和付出留给自己。老场部的邮递员都是很棒的!</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生活物资不丰富,很多物品稀缺,日常许多用品如火柴、牙膏、洗发膏、手帕、 毛巾、布料、油盐酱醋等等都要到商店购买,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大件商品都要凭票购买。生活必需品都离不开团场的百货商店,因此,百货商店成了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主要来源。</p><p class="ql-block"> 老场部大商店在中心路北面,始建于1958年。大商店是一大长排房子,有左、中、右三个门,中间是正门,正门两边各有一扇大窗户,正门上方有一长方形造型,长方形上写有“1958”几个数字,整排房子的房檐都用20多公分宽的木板围着,便于排水。三个门和几扇大窗户都朝南开,商店内部是相通的,可容纳上百人。</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商品很便宜,两分钱可以买一盒火柴,一毛五分钱可以打一瓶酱油。童年时,我拿一角钱去大商店买水果糖,售货员阿姨微笑着递给我5块糖。我认真地问:“还找我钱吗?”阿姨微笑着说:“不找钱了,刚好。”</p><p class="ql-block"> 那时各种商品价格都不高,只是家家户户都没有多少钱。有些商品不是想买就能买到,有的紧俏商品有钱也买不到,必须要有票才能买到。</p><p class="ql-block"> 平时到大商店买东西不排队,逢年过节,商店提来稀罕的货物,买东西的人多就要排队。大人小孩排着长长的队,前后挨着的妇女们谈天说地,兴奋不已,大家高兴地耐心地排队等候着要买的商品。 </p><p class="ql-block"> 到场部大食堂买饭也要排队。大食堂紧挨着场部广播站,西面是大礼堂,东面隔一条路是住宅区,大食堂门朝东,进门左手有两个小窗口卖饭。大食堂有个不大的饭厅,来这吃饭的人主要是场部机关没成家的单干户,还有外来办事人员。</p> <p class="ql-block"> 老场部有两口井,一口老洋井在中心路中段向南100多米处,在奎下公路林带边上,老洋井两边有一排小林带。老洋井的水量小,人们挑水要排队,必须用水泵压水,流出的水才基本上满足人们生活所需。大食堂、小修厂、加工厂、学校食堂都是用水车拉水。</p><p class="ql-block"> 随着老场部人口增加,一口井远远不够,后来打井队就在中心路中段西靠北处,打了一口新洋井。新洋井水量很大,排队挑水的现象再也没有了。清澈甘甜的水日夜流淌,人们都到洋井洗衣服,挑水回家做饭。那时每家每户都有扁担、水桶,十一二岁的孩子就会挑水了,男孩子个个都是挑水好手。</p><p class="ql-block"> 冬季,天寒地冻,到洋井的路上有冰,挑水要特别的小心,稍不注意,脚下一滑,连人带桶摔到地上,衣服鞋子都打湿。</p><p class="ql-block"> 新洋井水一年四季日夜流淌着,除满足人们生活所需外,多余的井水都顺着西面水渠流向了北林带渠中。冬天时间长,水经常漫过渠道,向四处流淌,水都流到学校附近了。我们学校的体育老师吴纪安灵机一动,就组织学生修滑冰场。</p><p class="ql-block"> 大家齐动手,很快冰场形成了,这下体育课变得有趣味了。吴老师动员学生自己做滑冰鞋,于是我们就用两根粗铁丝固定在木板上,在木板上安上结实的鞋带,这样一双最简易的滑冰鞋就大功告成。老师们穿着我们从未见过的跑刀和花样刀滑冰,他们在冰面上自由自在地飞一样滑着,忽而近,忽而远,弓着身子,背着双手,两脚快速轮换着斜蹬冰面,那滑冰的身姿美极了,我们看着羡慕极了。</p><p class="ql-block"> 自从有了冰场,冬季的体育课我们就学滑冰。除上体育课大家滑冰外,每天放学后,还有许多人在冰场上学滑冰,一时间人太多,冰场就显得太小了!</p><p class="ql-block"> 北果园北面有一个很大的鱼池水塘,冬天水塘的水结成厚厚的冰,体育老师带着我们到那儿去学滑冰。很快,我穿着自制的木板“冰鞋”也会滑冰了。冬天的体育课和课外时间,我们大多是在冰场上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 老场部广播站是新闻中心,也是政治、文化中心之一。它位于大商店南、大礼堂东、大食堂北。</p><p class="ql-block"> 广播站四个喇叭架在屋顶上,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声音很大,老远都能听到。每天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播放半个小时,内容有新闻播报、通知、音乐和戏剧等等。</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绝大多数人家没有收音机,大部分人家没有钟表,大家全靠这广播站知晓国内外大事、团场大事和掌握日常活动大致时间。当时流行的歌曲和八个样板戏大家听熟了,都能张嘴唱一段。</p><p class="ql-block"> 每天广播按时响起来,人们知道该做什么事了。每当听到早新闻联播时,老场部的人们都忙碌起来,纷纷走向田野,走向工厂,走向学校,开始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中午广播响起,各家各户开始吃午饭了。傍晚广播响起,人们陆陆续续从田间、从工厂、从学校回到各自家中,准备吃晚饭了。</p><p class="ql-block"> 听广播已成为那时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 老场部中心路南面和北面都是一排排房子,鳞次栉比,每排房子孩子也多,家家都是三四个孩子。孩子们不上学的时候,就成群结队去玩耍,在林带里拾树枝,上沙枣树摘沙枣果,下水渠游泳,抓鱼,到冰场滑冰……大人不叫不回家。</p><p class="ql-block"> 老场部的人善良、纯朴、热情,邻里和睦相处,互帮互助。谁家要上房泥了,过去搭把手。谁家上房顶扫雪了,顺便把邻居家的雪也扫干净。偶尔做顿好吃的了,给邻居家也端一碗。家里孩子一时没人照看了,就请邻居帮忙照看一下。</p><p class="ql-block"> 人们来自五湖四海,河南、甘肃、四川人较多,还有山东、湖南、湖北、江苏人,还有有知识的上海知青。大家操着各地方言,又会说以河南方言为基础的团场方言。父辈们家乡方言说得地道,军垦二代的团场方言说得标准。广播里是普通话,在学校,读书才用普通话,平时都说团场方言。</p> <p class="ql-block"> 老场部,我的故乡,在那生活了二十多年。如今退休了,常常想起老场部,想起老熟人,想起一起玩耍长大的小伙伴。陈年往事烙印在心灵深处,时光飞逝,记忆永久。</p><p class="ql-block"> 老场部是第一代军垦人用心血和汗水铸起的一座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的丰碑。它记载着134团人的生活和变化,也见证了新型134团的崛起。虽然现在很少有人提起老场部了,但它永远在第一代、第二代134团人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九届任进江拍的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