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赏《寒食帖》

娃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壬寅虎年,阴历三月初四(阳历4月4日),为“寒食节”。</p><p class="ql-block"> “寒食”是为纪念战国时期贤臣介子推,民间自发形成的节日,具体算法为农历冬至后的105天,所以没有固定日子,大多在清明节前一两天。</p><p class="ql-block"> 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月为限。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前三天。南朝时《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唐宋时期减为清明前一天,唐太宗时还曾下政令将祭祖定于寒食节这一天。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当作一个很大的节日。唐朝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势微,后来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p> <p class="ql-block">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公元1082年寒食节,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的宋代大诗人苏轼,写了两首五言《寒食诗》,</p><p class="ql-block"> 其一曰:</p><p class="ql-block">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p><p class="ql-block"> 其二曰:</p><p class="ql-block">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p> <p class="ql-block">  千载之后读来,依然能感受到诗中既有苏轼贬谪岁月的凄苦和苍凉,也有思念故土的感伤和怅惘,还有走投无路的彷徨和绝望。但诗人的磨难远未结束,写完这两首诗不久,又被贬到更加偏远的广东惠州。接到朝廷旨令后,苏轼不敢怠慢,立即启程,匆忙中,这份诗稿遗落在书房,诗人在传旨官的监督下诚惶诚恐的奔赴岭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北宋元丰五年(1082), 苏轼初到黄州时,黄州太守徐君猷看他两袖清风,便把城东山坡临江的一座旧军营拨给他栖身。在众人帮助下,经过一年的翻修改建,苏轼终于有了一个像样的居所,落成之日,适逢大雪纷飞,有感于雪的高洁品质,苏东坡在房内四壁绘满雪花,自题“东坡雪堂”四字,后又作《雪堂记》以明其志。</p><p class="ql-block"> “雪堂”是苏东坡亲手建造之居,不仅屋内绘景图形精美,而且屋外环境清幽,《东坡先生年谱》中说:“堂之前则有细柳,前有浚井,西有微泉。堂之下则有大冶长老桃花茶,巢元修菜,何氏丛橘,种秔稌,莳枣栗,有松期为何斫,种麦以为奇事,作陂塘,植黄桑,皆足以供先生之岁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乾隆提拔的引首“雪堂余韵”</p> <p class="ql-block">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苏轼生前曾向黄庭坚戏称自己的书写风格为“石压蛤蟆体”——他写字时侧面用笔,写出来的字既扁又滑,像被石头压死的蛤蟆。其实,这正是苏轼书法的精妙所在:他已超越书法家刻意追求美观的境界,回归或者说升华到平实自然、锋芒内敛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天下行书第三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无论书法艺术还是美学成就,《寒食帖》都是中国书法的上上之作——不是因为苏轼的文名,而是来自书法本身。事实上,自乾隆年起,《寒食帖》的地位就稳稳的定在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被书法家和鉴赏家誉为“天下行书第三”。 </p><p class="ql-block"> 《寒食帖》的主体《寒食诗二首》,又名《黄州寒食诗》,写于苏轼下放黄州第三年。“乌台诗案”中,苏轼入狱整整四个月,政敌对他严刑烤掠,“诟辱通宵不忍闻”,被逼得几欲自杀,多亏曹太后干预,才幸免一死。</p><p class="ql-block"> 经此劫难后,苏轼不仅参破生死和仕途,写诗作词也不再拘泥主题表达与文字推敲,多为“遣兴之作”。</p><p class="ql-block"> 来到黄州后,他的用笔方式也由“悬腕运笔中锋”,改为“手臂贴案偏锋运笔”,形成“左秀右枯”的另类风格。既然是“遣兴之作”,写字也就更加率意自如,没有丝毫矫揉造作。</p><p class="ql-block"> 如第二行中两个重复字“年”和“春”的复字,都用一点代替,第一个“年” 字最后一笔拖得很长,仿佛一把悬吊的匕首,随时都可掉落下去,刺穿苦涩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第二行的“惜”与第三行的“惜”又有不同,前“惜”右下角的“日”,笔尾旋了一个小髻,表达“欲惜春”的渴望。后“惜”的“日”则团成一个墨点,表达“不容惜”的无奈。</p><p class="ql-block"> 第四行“卧闻”二字,写的格外慵懒,诚如后人拆析的那样:“卧非真卧,闻则真闻”,“闻”内之“耳”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画了个“耳朵”。</p><p class="ql-block"> 第五行“暗中偷”三字,两头写得很大很夸张,中间的“中”却写得又小又尖,让人窥到苏轼心中藏有很多无法发泄的委屈。“暗”字的最后一笔直连“中”字的起首一笔,“暗中”显然告诉曾经诬陷他的那些政敌,自己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公然”表达对朝政的不满,再也不会让他们抓住诬陷自己的把柄。 </p><p class="ql-block"> 由于是草稿,苏轼不仅写的率真、随意,还有补字和删字——第六行“殊”和“少”中间添加了“病”字,第七行上数第二字“子”为误写,苏轼在旁点了四点表示删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首从第八行开始,笔迹突然一变——由慵懒率意转为放纵跳跃,不仅墨痕加重加浓,而且明显感觉书写速度也大大加快,显然是诗人的灵感突涌而至。第八行除了“入户”二字字体较小,其余均为大字,打破了“大小摆布均衡”的书写范式,第九行的“雨”也被四点删去,也许是一首诗中不能连续两句都以同一个字开头,也许是苏轼突然把注意力转到屋子里——第十、十一行便写到室内窘境:“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因是寒食,不能举火,加上“苦雨濛濛”,只有空厨冷菜,破灶湿柴。</p><p class="ql-block"> 第十一行的“灶”和第十五行的“穷”,在诗稿中字体最大——前者似乎是要把这个古字写工整,后者则有意或无意突出苏轼的现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传承有序的收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苏轼离开黄州后,负责清扫他住宅的兵丁捡到一沓诗稿,交给黄州太守徐君猷。 </span>十几幅苏轼墨迹中,徐君猷独爱“寒食稿”,小心翼翼的收藏起来。遗憾的是,苏轼走后不久,徐君猷黄州任满,改授他职,不幸逝于履新途中,他儿子千里扶灵将其遗骸、遗物运回故乡河南永安。十几年后,徐氏一门家道中落,“寒食稿”落到永安县令张浩手里。 </p><p class="ql-block"> 公元1101年春,张浩携带诗稿拜见苏轼挚友黄庭坚,久无老友消息的山谷道人览之大喜,拈笔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张浩将黄庭坚跋文与苏东坡墨迹合二为一,“寒食稿”自此成为《寒食帖》。令张、黄二人想不到的是,就在这年的8月24日,65岁的苏轼死在大赦北还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庭坚跋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进入南宋,《寒食帖》传到张浩侄孙大理少卿张縯手上,为了让后人清楚张家收藏《寒食帖》的经历,张縯也写了一段长跋,粘贴在黄庭坚跋语后面,并加盖了“懿文堂图书”的收藏印,还在骑缝上多处钤印闲章“埋轮之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縯长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宋亡后,《寒食帖》一度被燕人张金界奴收藏,并钤上“张氏珍玩”、“北燕张氏珍藏”两方印章,但旋即被征入蒙元内府,压上元文宗图帖睦尔“天立之宝”的玺印。</p> <p class="ql-block">  入明以后,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得到《寒食帖》,并请大书画家董其昌作跋:“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已摹刻戏鸿堂帖中。董其昌观并题。”不过,明朝皇室似乎对《寒食帖》无甚兴趣,只钤盖了内廷“典礼纪察司印”的后两字“司印”简章,便散了出去。</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朝初年,《寒食帖》长期收在词人纳兰性德手中,加盖了“成德容若”、“成子容若”、“容若书画”、“楞伽山人”、“楞伽真赏”、“神品”、“楞伽”等数枚印章,足见其喜爱程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乾隆继位后,《寒食帖》入献紫禁城,弘历对其珍爱有加,命造办处“用心裱褙”,并亲自在缂丝花卉“引首”上御题“雪堂余韵”四字。乾隆不止在上面钤印了多枚印章,还在苏轼和黄庭坚的书法之间“填”了一段话:“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以後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已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者,坡论书诗云,茍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又云,读书万卷始通神,若区区于点画波磔间,求之则失之远矣。乾隆戊辰清和月上澣八日御识。”乾隆御笔大都涂过重写,有研究者推测可能最初由人代笔,乾隆看后很不满意,所以涂掉自己亲写。</p><p class="ql-block"> 此后《寒食帖》一直存放在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此贴虽于兵燹中幸存,却在下部边沿留下烤焦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流入民间后,第一位收藏者是广东收藏家冯展云,然后转给大收藏家完颜朴孙,1919年又流入颜世清手,颜氏写了一段长白记述此事,粘在《寒食帖》后面。第二年,他“以金六万元”将《寒食帖》卖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晋二,历经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和1945年盟军轰炸东京两次劫难,《寒食帖》竟然奇迹般保存下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乾隆爷跋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9月,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以战胜国代表身份前往日本寻找《寒食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将其带回祖国,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寒食帖》随同万千文物一同迁台,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王世杰跋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的长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