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正处于国家改革,对外开放的初期,经济发展,社会建设都在热火朝天地突飞猛进,对于正值青年的我们,经历了不断求知、不断探索,寻求自我价值的过程。回望四十年间的不断努力,不断成长,也有几番感慨,那是我们的激情燃烧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渴望工作</b></p> <p class="ql-block">1981年,经过漫长的治疗获得基本康复的我渴望工作。</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我患病已经22年,爸妈的同事们看到久病之后的我可以自由行走了,都为我高兴。有位同事的侄女与我同病,就到妈妈那里打听,问我是如何康复的、是否能给他们的侄女一些建议。</p><p class="ql-block">很快,我认识了比我小的病友,她叫晓冬。晓冬四岁就得了类风湿,全身关节几乎都受到牵连,只能架着双拐在家走动。她因为病情严重、行走困难而无法上学,在电力报社工作的爸妈教她认字,晓冬就以学习认字到开始读书来消磨病痛的日子。</p><p class="ql-block">晓冬家窗明几净,她的爸妈不仅爱整洁还养了不少花,其中有一种冬天都盛开的小红花总给人蓬勃向上的感觉,我相信父母希望女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快乐开心!</p> <p class="ql-block">记得当年,我从德外乘公共汽车到月坛电力部的宿舍区,再登上六楼到达他们家,对我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每次和晓冬见面我们能彼此鼓励、交流一些保护关节、改善疼痛的办法,晓冬的爸爸妈妈感谢我不断鼓励他们的女儿,想到这儿,那些出门的困难都不算什么,为自己能‘有所作为’而感到开心。有一次,我好不容易到达她家门口,晓冬因为当天疼痛加重,她那变形严重的手指关节怎么也拧不开门锁,我俩只能隔着门聊了一会儿,无法开门让我进屋使她感到很不落忍,我安慰她说我这出门一趟也是锻炼,挺好的。那一阵,我因为找工作几次受挫,自己就把看望晓冬的事当作一项‘工作’了,而且还感到很有价值!</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临时工作</b></p> <p class="ql-block">1981年9月,父母的好友告诉我们,某出版社要招聘初通英文、可以英文打字的临时工。大哥给我买了一本英文打字的教材,父亲出差南方,在亲戚家借来一部老旧的英文打字机,我忍着手指关节的疼痛,照着教材、苦练英文打字一个月,掌握了不看键盘可以“盲打”的基础,随后参加了英文短文翻译、英文打字考试,之后应聘到该出版社的编译室工作。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工作,虽然仅仅是临时工,但是,每天打英文条目、翻阅各类百科全书,又有像编译室主任徐老师等众多功底深厚的翻译家们的指点,真是受益非浅。其中一位杜老师,每天午餐之后的休息时间,召集我们这些“年轻人”,练习英语口语,每人讲一段,他再给指导。这样的学习经历让我非常受益,遇到这样的老师真是幸运。虽然最终没能留在这个出版社工作,但是,在我后来从事的文书工作、外事管理工作都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晓冬因病情太重,没过几年就因心衰而去世了。她的妈妈过了很久才告诉我,她的离去让我非常难过,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写了一篇文章“冬天的小红花”,纪念这位小病友,晓冬</span>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和难忘的朋友……我想,她如果能活到今天,一定会享受到社会进步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成果,生活也不会那么艰辛。</p><p class="ql-block">因为认识晓冬,才有了我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建议,也才有了四十年来不懈地投身志愿助残、回报社会的使命和动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一份建议</b></p> <p class="ql-block">1981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伤残人年,我在报纸上看到不少宣传残疾人的报道。我和晓冬都属于一直有病在家,生活、就医、找工作面临的困难也没人过问过。觉得类似我们这样的情况一定还有很多,政府和社会是否应该关注这些身体有病残的年轻人呢?我为此写了一份建议,却不知道往什么地方发合适。我们的亲戚、著名翻译家冯亦代先生听说后,马上让我把建议信送给他,很快,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这份建议。</p> <p class="ql-block">1981年7月9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我的建议,同一版面上,还刊登了曹雁等六位残疾朋友成立肢体残疾人组织的呼吁。</p><p class="ql-block">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不断收到全国各地残疾朋友的来信,表达着大家对参与社会生活,摆脱目前生活困境,获得社会尊重认可的愿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曹雁的引荐下,我认识了吕争鸣、刘京生和朱泱等朋友。当时,国内没有肢体残疾人的组织,我们先后去过几个部委,希望国家重视、解决这个群体面临的上大学和就业等问题。</p><p class="ql-block">特别是拜访了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事业的奠基人高士其;军工老英雄、中国的保尔吴运铎两位前辈,他们都积极支持我们的想法,但是,国家百废待兴,面临急需解决的大事很多,我们应该组织起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一次看望高老时,他让秘书递给我们一封孙恂的来信,并简单介绍了孙恂的情况,嘱咐我们去看望她,随后还派车送我们去西四羊肉胡同孙恂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认识孙大姐</b></p> <p class="ql-block">孙恂在高中时罹患重症肌无力,虽然自理生活困难,还是坚持独立住在羊肉胡同。她给高士其写信希望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维持基本生存。</p><p class="ql-block">孙恂是老高中生,读书多爱思考,她思想敏锐,文笔了得,年龄大过我们,大家都亲切地称她孙大姐。当她了解到我们有组织起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的愿望 ,很快激发出她更深远的想法,大家经常到孙大姐家,一来帮她做些家务,买菜做饭,二来共商大事。</p><p class="ql-block">经过半年多的准备,我们成立了“北京病残青年俱乐部”。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在讨论我们的组织叫什么名字时,翻译家朱泱说,在国外,类似的组织都称为俱乐部。北京病残青年俱乐部的名称就这样确定下来。</p> <p class="ql-block">羊肉胡同,我们无数次走进。</p><p class="ql-block">当时没有照相机,这张照片是著名作家韩素音先生来访时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孙大姐家是我们的开会、议事的地点。</p><p class="ql-block">也就是那个时候,认识了韩润峰,他也是我们俱乐部的重要成员,一直承担“秘书长”的角色。与大家一道,以志愿精神,服务奉献的态度,投入俱乐部活动。</p> <p class="ql-block">1982年高老题词</p> <p class="ql-block">1982年吴老为朋友们题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谷建芬老师为“希望的曙光”谱曲</b></p> <p class="ql-block">俱乐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残疾朋友,我们也不断发现大家所具备的各种潜能。</p><p class="ql-block">爱好写作的盲人朱宪臣写了一首诗“希望的曙光”,在肢残朋友司德林的协助下他们找到谷建芬老师,谷老师看到两位残疾青年慕名而来,热情地接待他们,而且很快就为这首诗谱好曲。</p> <p class="ql-block">1982年4月4日谷建芬老师和她的先生带着小电子琴,还请歌唱家吴国松一起来到到景山公园,亲自教我们学唱这支歌曲。</p><p class="ql-block">《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记录拍摄了这个感人瞬间。</p> <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也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p> <p class="ql-block">这首朗朗上口的“希望的曙光”很快在朋友们中传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一次特别的联欢会</b></p> <p class="ql-block">1982年9月26日,在轴承厂礼堂举办迎国庆联欢会,还为残疾朋友马秀凤举办了婚礼。老前辈吴运铎、谷建芬老师应邀参加。孙大姐也参加了这次特别的联欢会。</p> <p class="ql-block">联欢会上吴老鼓励大家:</p><p class="ql-block">几千年来,残而不废者不知道有多少,为什么总要把“残”和“废”两个字连在一块儿呢……</p><p class="ql-block">我们应该争取做到残而不废,并且有可能成为杰出的人才。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靠我们自强不息的奋斗。只要我们为四化做出了一点贡献,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就不愧是一个战士。</p> <p class="ql-block">1982年10月7日《中国青年报》为此次活动做了报道</p> <p class="ql-block">俱乐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对未来充满期待。我们成立了不同的兴趣小组,积极倡导大家学习文化知识,锻炼身体,掌握一些就业技能……</p><p class="ql-block">热爱体育运动的朋友也组织起来,参加游泳训练得到广泛的响应,克服心理障碍后的朋友们都勇敢地参与到训练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体育报社的记者拍摄的。</p><p class="ql-block">当时,不少残疾人朋友都有参与体育活动的愿望,俱乐部专门组织了体育小组,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活动,韩润峰是组织者,发动大家四处联系场地,安排活动。当时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主席钱信忠,听说海军游泳馆免费为俱乐部提供场地训练,专门到场看望残疾人训练,海军聂副司令,政治部主任等陪同前往,极大的鼓励了这些残疾人朋友。记者拍下了这张照片。其中,好几位从零开始,通过刻苦训练,后来经过专业指导,成为世界冠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光明日报》开辟专栏</b></p> <p class="ql-block">1982年10月,《光明日报》开辟专栏“病残青年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我代表俱乐部投稿参与讨论。至今还留着手写的文稿。</p> <p class="ql-block">前辈高士其撰文鼓励病残青年</p> <p class="ql-block">申沛农老师也撰文参与此次讨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报纸上特别注明</b></p><p class="ql-block">专栏的剪纸作者:</p><p class="ql-block">北京病残青年 申沛农</p><p class="ql-block">专栏的刊头题字:</p><p class="ql-block">北京病残青年 刘京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