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关于北魏时期的参合陂之战战场的具体位置,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进行过无数次的探索和研究,到目前基本上还是各执一词、分歧较大。近年来有很多学者认为,参合陂就在凉城县永兴镇正北面山下一直延伸到板城村的斜坡上,我想是因为这与相关史料中所描述的参合陉的位置比较接近,所以他们认为参合陂就在永兴镇的北面。对此我个人也不想做出任何的评判。因为我既不是学者也不是史学家,也不能完全按照史学原理做出论断。现在,我对凉城县永兴镇石匣沟西的阳坡窑村进行一点考证,也只是由于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周边环境的了解,再结合相关史料和佐证做出的判断。</p><p class="ql-block"> 以下就我的相关考证和分析。</p><p class="ql-block">一、马射台与夏宫的考证</p><p class="ql-block"> 内蒙古凉城县永兴镇阳坡窑村的西梁上有一处遗址。这个遗址处在一个被我们当地人称作“射抗”的地方。据老人们说这里的废墟中曾有过石狮子之类的文物。由于大部分有价值的文物没能得到保护,所以现在仅存的只有一些石头和瓦砾了。从这个遗迹和“射抗”这一地名推断,这里可能是北魏前后的一个马射台。</p><p class="ql-block"> 先拿“射抗”来推断。“射”是射箭之意,从地形两边高中间低的地貌特征来看,“抗”应该是“夼”,因为当地人在读音上“kang ”和“kuang”不分。“夼”是两山间的一个低洼之地,就目前我们从遗迹所处的地形来看,这个“射夼”就是地处一个中间低两边高的骑马射箭的训练场。关于“射夼”这一名称也不是凭空捏造,在清同治《长兴县志》中有云“斫射山在县城西北五十里,高在五十二丈,土人善樵斫、射猎,亦名斫射夼。据北魏的史书中记载有关参合陂的马射台有以下两处:第一处《魏书·太祖纪》中的记载,建国五年(342年),“夏五月,幸参合陂。秋七月七日,诸部毕集,设坛埒,讲武驰射,因以为常”;第二处在《拓跋嗣传》中记载的:秋季七月丁巳(初七,410年8月22日),拓跋嗣在参合陂西面建立马射台,太宗在那儿讲武教战。</p> <p class="ql-block"> 关于参合陂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古语中,“叁”亦作“参”,所以“参合”也可为“叁合”,在阳坡夭境内有三条河,第一条是发源于坝梁脚下的河;第二条是发源于东沟合饮泉的河;第三条发源于是后沟后湾的河,三条河相汇于阳坡夭南梁的脚下。关于“陂”的解释有三种,1.是池塘,2是池塘的岸,3.是山坡。无论从以上哪种解释都可以讲得通。况且到现在当地的老人们中还有“阳坡”“陂阴”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以上两图为射夼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1.综合以上的史料来分析,马射台就设在参合陂的偏西方。进而也可推断参合陂就在官山脚下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这片较为广阔的地方了。</p><p class="ql-block"> 2.关于官山的得名,我想跟马射台也不无关系,因为旧时被中央政府圈定使用的山一般都命名为官山,在官山的西北下面有个叫乌拉厂北的村子,根据和林格尔县档案馆专搞地名普查研究的学者张来义先生说:“乌拉厂北”可译作“看守山的人”,由此来看官山的得名也有理有据的。</p><p class="ql-block"> 3. 根据北魏建都前后的具体情况来看,无论是马射台还是夏宫所在地,都应距离盛乐都城不会太远,这里距离盛乐古城的直线距离应该是30公里左右。再加上参合陉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以及官山这个天然的瞭望台,可以监察到四周几十里,所以在此设立马射台也是首选之地。</p><p class="ql-block"> 4.根据《魏书·太祖纪》中的记载,拓跋什翼犍驻牧于参合陂的时间有五月、七月。建国五年五月幸参合陂,八月回到云中(今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平原),期间在参合陂举行了部落会盟等活动。由此可知,参合陂为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夏宫所在地。因为夏季官山脚下凉风习习,所以也是盛夏避暑的极好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远眺官山</p> <p class="ql-block">二、蟠羊山的考证</p><p class="ql-block"> “蟠羊山”一直是判定参合陂战场遗址的一个重要基点,这里有两座山:磨盘山和羊山。关于蟠羊山的说法我觉得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就是从西沟门入口河北岸的磨盘山与石匣沟口的羊山,两山首尾相连,统称为蟠羊山,“盘”和“蟠”在史书上是通用的。第二种就是“蟠羊山”随着时代的推移,简化为现在的“羊山”。</p><p class="ql-block">三、参合陉的考证</p><p class="ql-block"> 关于参合陉的位置,在学术界争议不大。大多认为从和林格尔县的西沟门入口到凉城县的永兴镇这一段,东西长大约21公里,被史学界认定的“参合陉”,北魏俗称“苍鹤陉”,是白鹤的脖子的意思。北方的游牧民族习惯于把某个地区用某种动物或某动物的某个部位命名的。参合陉是连接土牧川平原和岱海盆地的一个狭长通道,细长弯曲从空中俯瞰确实很像白鹤的脖子一样,这里自古就是中原通往塞外的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 石匣沟:北魏时期的参合陉</p> <p class="ql-block">二、蟠羊山的考证 “蟠羊山”一直是判定参合陂战场遗址的一个重要基点,这里有两座山:磨盘山和羊山。关于蟠羊山的说法我觉得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就是从西沟门入口河北岸的磨盘山与石匣沟口的羊山,两山首尾相连,统称为蟠羊山,“盘”和“蟠”在史书上是通用的。第二种就是“蟠羊山”随着时代的推移,简化为现在的“羊山”。三、参合陉的考证 关于参合陉的位置,在学术界争议不大。大多认为从和林格尔县的西沟门入口到凉城县的永兴镇这一段,东西长大约21公里,被史学界认定的“参合陉”,北魏俗称“苍鹤陉”,是白鹤的脖子的意思。北方的游牧民族习惯于把某个地区用某种动物或某动物的某个部位命名的。参合陉是连接土牧川平原和岱海盆地的一个狭长通道,细长弯曲从空中俯瞰确实很像白鹤的脖子一样,这里自古就是中原通往塞外的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注:</span></p><p class="ql-block">射夼,或“射夼儿”,在晋语方言中指周边比较高,中间低的小洼地,面积不是很大,直径半里左右,通常不到一里。夼,kuang,两山之间的谷地,洼地,多用于地名,晋语区发音kang,u音脱落。“射”,一射之地,一箭所能达到的距离,约当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步。古时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故半步叫“跬”。古代的一步约等于1.3-1.5米。以汉代标准,两跬一步,两步一丈,百步五十丈,汉尺22厘米,一丈2.2米,则汉代百步穿杨的距离是110米,一箭之地超过汉代50丈,远远大于110米,这个距离属于有效杀伤射程。以明清标准,一箭之地明确有130步,五尺一步,一尺31.1厘米,一步1.555米,明清130步在202.15米左右,则一箭之地等于明清65丈,这是个标准最大射程。当做弓箭射程来讲,一箭之地的距离最小超过110米,最大不详,当做长度距离单位去讲,一箭之地在明清是有标准的,即130步,度量衡换算202.15米左右。“射夼”,字面意思是大约一射之地的小谷地、小洼地,特别是宽大约一射之地,长可以适当长一些。“射夼”更多用来形容地貌,并非有严格限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编后语:参合陂之战是十六国后期,北魏在参合陂大败后燕的一场重大战役。公元384年,慕容垂恢复燕国,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史称后燕。公元386年,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定都盛乐 (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为了称霸北方,两国互相撕杀。魏燕参合陂之战,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生的。公元395年 (北魏登国十年)五月至十一月,后燕太子慕容宝率领八万后燕军进攻北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采取“敌进我退,诱敌深入,拖而不打”的战略,渡黄河南下,与后燕军队隔河对峙。后燕军队长途跋涉,不能速战速决,加之天气渐冷,又误信慕容垂去世的消息,决定撤兵。撤退途中,被拓跋珪率领的二万北魏军追击到参合陂,大败。这场战役加速了后燕的灭亡,也奠定了北魏统一北方的基础。而“参合陂”虽然是一个秦汉时期就有的地名,却因时代久远,究竟在何处,专家们多有分歧。本文作者提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独特见解。</b></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牛智勇,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人,和林格尔县职业高级中学音乐教师,县作协理事,县音协主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