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rong> 兵器弩</strong> </h3></br><h3> 兵器篇 </h3></br><h3>字源演变</h3></br><h3><strong> </strong><br></br></h3></br><h3>说文解字</h3></br><h3>“弩”nǔ,会意兼形声字,本字作‘奴’(㚢),但字义与‘奴’无关,只是借‘奴’的字形,“弩”字目前只见于秦系简牍,但根据史料记载,兵器弩的出现应不晚于商周时期,春秋时期弩成为一种常见的兵器在使用。弓为新石器晚期产物,弩较弓晚,“弩”字约为商周时期所造,造字者最初根据新生事物‘弩’似‘女’形、手持,便借用‘奴’字作为‘弩’字,后加‘弓’字更加完整的描述这一事物,强调其形似‘女’字、手持、弓类。</h3></br><h3>弩的历史</h3></br><h3>弩是由弓发展而来的远射兵器。它由弓和弩臂、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弓横装在弩臂前端,弩机安装于弩臂后部。弩臂用以承弓、撑弦,并供使用者托持,弩机用以扣弦、发射。因此古人称弩为“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吴越春秋》)。可以说弩是一种装有控制装置、可延时发射的弓。</h3></br><h3>从文献和民族学资料看,中国古代弩的起源有可能早至原始社会晚期。但是,弩在军事上受到重视并较多地装备部队,则是迟至春秋晚期了,当时首先用弩武装部队的可能是南方的楚国。到战国时期,弩就成了列国都大量使用的重要远射兵器。</h3></br><h3> <h3><strong>战国弩 复原 九连墩楚墓出土</strong></h3></br><h3>战国时期,弩已经是一种成熟的实战兵器,弩机用青铜制作,其构造已很先进,配上强度较大的复合弓,大大提高了弩的射程和杀伤力。军事家称其“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孙膑兵法》)。战国弩有两种,一种弩弓的强度较小,仅以手臂就可张弦上箭,称擘张弩;另一种弩弓强度较大,需以足踏之力方能张弦上箭,称蹶张弩。由于弩可以足踏张弦,所以有可能达到比弓更远的射程。而且由于弩将张弦装箭和纵弦发射分解为两个单独的动作,射手无须在用力张弦的同时进行瞄准,所以特别利于步兵野战布阵、设伏和守城作战,命中率也比弓高。因为有这些优越之处,弩就成了战国步兵手中的“利器”。但是弩也有一个主要的缺点,即张发迟、发射速度慢,因此使用时往往将弩手编成几组,轮番张弦上箭和发射,以保持射击的连续性。</h3></br><h3>战国青铜弩机是一种转轴连动式的发射装置,由悬刀、望山、牙、钩心、键组成,牙用于卡弦,望山用于瞄准,悬刀即扳机,钩心联接牙和悬刀,键将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并固定于弩后端的空槽内。张弦装箭时,手拉望山,牙上升,钩心被带起,其下齿卡住悬刀刻口,这样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弩臂上的箭槽内,使箭栝顶在两牙之间的弦上,然后通过望山瞄准目标,往后扳动悬刀,牙下缩,箭即随弦的回弹而射出。</h3></br><h3> <h3><strong>秦弩 复原</strong></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strong>秦弩</strong></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strong>秦弩结构</strong></h3></br><h3>秦兵马俑坑内出土弩机的数量很多,其形制和战国弩基本相似,所不同者,弩机的悬刀呈长方形,望山加大加高,这就增强了机件的灵敏度和瞄准的准确性。弩弓有韬保护,韬由两片麻类编织物合成,外涂褐色漆,整形如弓,最大弓韬长1.5米、中心宽25厘米,主要用于保护弓干及弦。</h3></br><h3> <h3><strong>汉代弩 仁怀出土</strong></h3></br><h3>汉代弩有很大改进,主要表现在弩机上。其一是在弩机外面加装一个铜铸的机匣——郭,再把铜郭嵌进木弩臂上凿出的槽中,这样使弩机可以承受更大的张力,使弩箭的杀伤力更强、射程更远。其二是改进了弩的瞄准装置,在部分弩机的望山上增设了刻度,射手可依目标距离的不同,从望山选择合适的刻度,让射手的视线经由望山上的刻度再通过箭端对准目标,明显地提高了弩的命中率。这种装置符合抛物线原理,与现代步枪瞄准装置中的表尺作用相同。</h3></br><h3>汉弩的具体形态,虽缺乏保存完整的实物,但也有一些保存较好的弩臂或弩弓的标本,把它们综合起来,大致可以看出,汉弩弩臂平面前窄后宽,弩机装于后部,机郭面上矢道与弩臂面上矢道相连直贯臂前端,弩臂后尾下连有握手。汉代弩的强度以“石”为单位计算,居延汉简记载中有一、三、四、五、六、七、八、十二石等8种,一般以六石为最常用,大约可以射260米。</h3></br><h3> <h3><strong>张弩方式</strong></h3></br><h3>汉代张弩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用双手张弦,称为“擘张弩”;用手足共同张弦,称为“蹶张弩”;用腰足共同张弦,称为“腰引弩”。蹶张弩和腰引弩都是力量较强的弩,需要战士用双足双手使出全身力气才能张开,因此多用来装备步兵。擘张弩较轻便,只须用臂力,因此多装备骑兵。</h3></br><h3> <h3><strong>三国 黄武弩 江陵纪南城南水门出土</strong></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strong>诸葛连弩 复原</strong></h3></br><h3>三国和西晋时期,继承汉代的传统,军队中仍然较多装备弩。从现在发现的三国时期弩机上的铭文看,当时魏和蜀都设有由中央控制的武器工场来制造弩。西晋灭亡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导致骑战在中原地区占了主导地位。由于弩不便于马背上使用(张发难,不易稳定),加之北方游牧民族惯用的传统远射兵器是弓箭,所以弩的使用在北方就渐趋衰落了,而自西汉以来一直雄踞于战场上的强弩步兵——材官蹶张,也日渐泯没无闻。但是在江南地区,情况则有所不同,从东晋到南朝,弩一直被继续使用。至于弩机构造,仍和汉代一致。</h3></br><h3>魏晋南北朝时期,弩的种类较汉代有了新的发展。三国时期,诸葛亮曾经改制“连弩”,可以一次发射10支8寸长的铁弩箭,称为“元戎”(《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至东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用于攻守城战的床弩,也逐渐发展起来。</h3></br><h3>床弩是一种大型的强弩,需要安装在床子(发射架)上,利用畜力(牛拉)和机械力(绞轴)张弦上箭,其发射之箭也很大,有如带羽的短矛。《宋书·武帝纪》中载有一种“神弩”(或称“万钧神弩”),能够摧毁船舰,当是床弩。《北史·源贺传》记载,源贺在北魏成文帝时,“都督三道诸军屯漠南,……城置万人,给强弩十二床,……弩一床给牛六头”。需要六头牛绞轴张弦,显然已经是较大型的床弩。</h3></br><h3> <strong>宋代弩(武经总要)</strong></h3></br><h3> <h3><strong>宋代弩(武经总要)</strong></h3></br><h3>宋代很注重发展弩,《宋史·兵志》有多处记载弩的制造和改进。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李宏发明一种弩,叫“神臂弓”,射程远及240多步,侵彻力大,比较轻便,“施于军事,实有奇功”,因此在宋军中长期使用。后韩世忠加以改进,制成“克敌弓”,射程达360步,可以贯穿重甲。宋弩多为用脚踏张的弩,因此只适于步兵使用。由于弩张发比较费时,所以宋军有时分“张弩人”、“进弩人”和“发弩人”,以缩短射箭的间隙,加强弩箭的密集程度。《武经总要》中辑录了几种弩,但绘图过于简略,弩机部分未能绘出,不能详解。</h3></br><h3> <h3><strong>宋代床弩(武经总要)</strong> <h3><strong>宋代床弩(武经总要)</strong> <h3><strong>宋代床弩(武经总要)</strong></h3></br><h3> <h3><strong>宋代床弩</strong> <h3><strong>宋代床弩</strong></h3></br><h3>床弩在宋代得到较大的发展。《武经总要》所载床弩,自二弓至四弓,种类很多。张弦时绞轴的人数,小型的用5~7人,大型的要用100人以上。瞄准和击牙发射都有人专司其事。所用之箭以木为杆,以铁片为翎,号称“一枪三剑箭”。床弩又可射出“踏橛箭”,使之上下成行地钉在夯土城墙上,攻城者可攀缘以登。还可用“㪷dǒu子”一次射出箭数十支,称为“寒鸦箭”。床弩的射程远达千步(约合1535米),是我国冷兵器中远射兵器所达到的最远射程。大型床弩虽然机动性差,但由于它的威力强大,所以在攻防战中,特别是在城防中受到重视。</h3></br><h3>古文释义</h3></br><h3>《唐韵》《正韵》奴古切。《集韵》《韵会》暖五切。𠀤怒上声。</h3></br><h3>《说文》:弓有臂者。</h3></br><h3>《释名》:弩,怒也,有势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钩弦曰牙,似齿牙也。牙外曰郭,为牙之规郭也。下曰悬刀,其形然也。合名之曰机,言如机之巧也,亦言如门戸枢机开合有节也。</h3></br><h3>《古史考》:黄帝作弩。</h3></br><h3>太公《六韬》:强弩长兵者,所以逾水战也。</h3></br><h3>《史记·孙吴传》:萬弩夹道而发。</h3></br><h3>又弩师,军名。《後汉·顺帝纪》:调五营弩师,令敎习战射。</h3></br><h3>又弩父,卒名。</h3></br><h3>扬子《方言》:东海之门卒谓之弩父。注:主担幔弩导幨,因名。</h3></br><h3>又水弩,虫名。《前汉·五行志》注:射工亦呼水弩。</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H8NDDL5YRM4ql-a3ZZQaN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p class="ql-block">【文字图片来自网络】</p>